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面对这些士兵,他用的是更亲近一点语气。
作为一个监国太孙,一个未来的皇帝,能承认他们入门,就是无上的荣耀。
用一句老套的话来说,这就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众人跟着鼓点,齐声又喊“入殿下门,做殿下人。生为殿下,死为殿下。”
朱瞻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平身!”
接下来的时间,朱瞻基开始一一授职。
从提督陈懋开始,另有四个指挥使,除了已经调到北明山的一部。剩下的十个守备,三十个千总的军装,军刀,都是他亲自授予。
这是他的亲军,哪怕是一个千总,也要比其他军队的守备更加值得笼络。
今日由李亮一一宣号,原本觉得很荣耀的事,到了他亲自体会,才知道这滋味一点也不好受。
连续宣读了一个时辰的任命,他的嗓子到最后都哑了。
而这三万将士,在各级指挥官员正式任命之后,立即被分成不同的阵营,由各自的指挥使带领,返回营寨。
朱瞻基给了他们五日的时间,五日之后,将会到各营寨进行巡阅,检验训练效果。
一直到将近三万人依次出了操兵营寨,朱瞻基这才从校阅台上下来。
“殿下,你难得出城。这牛首山虽然地势偏僻,却别有一番自然风韵。这里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等自然景观……”
朱瞻基本来大有兴趣,但是听到什么佛教牛头禅宗,就没有了兴趣。
他今天要是去了,不知道那些和尚又会嘚瑟成什么样子呢。
他打断了朱勇的话说道“游山玩水孤就不去了,今日出门之时,刘承徽就动了胎气,怕是现在已经生了……”
朱勇这个时候嬉皮笑脸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这个是第十八个了吧?殿下英明神武,这方面也比其他人强一些。”
朱瞻基忍不住笑骂道“你要是有我这么多女人,恐怕比我还生的多。”
提到这个朱能也忍不住有些得意,他虽然只有一妻四妾,但是却有十六个子女都长大成人。
虽然跟朱瞻基不能比,但是跟一般人比起来,这已经很厉害了。
朱瞻基出海之时,怀孕的就超过二十个,但是等他回来之后,长到三岁的,只有十四个。
回来之后,马欣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另外两个跟着一起出海的奉仪,也分别给他生了一子一女。
刘承徽身怀医术,也早有准备,虽然在苏伊士的时候就开始戒了药,但是一直等到回来到了印度,才让自己怀孕。
所以她的孩子,也是最后一个出生。
也不能说最后一个,因为朱瞻基回来之后,后宫又屡传喜讯,如今胡良娣,孙娴她们,又都怀上了。
老婆多了,孩子自然也就多了。对于现在生下来的孩子,朱瞻基并没有太多的开心,已经习惯了。
他虽然已经算是个负责的父亲了,但是现在十四个孩子里面,经常都还容易搞混。
孩子们虽然知道他这个父亲是最亲近的人,但是跟他总有些疏远。
特别是男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怕他,反倒是女孩,跟他更亲近一些。
见朱瞻基无心游玩,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失望的。
他们都不是边军,外地为官,想见朱瞻基一面都难,谁家过个红白喜事,朱瞻基有空都会出现,并不难见。
准备了一番,又摆出了太孙仪仗,朱瞻基坐上了马车,返回皇宫。
朱能,宋琥,还有陈懋,都被朱瞻基喊上了马车。
坐进了车内,朱瞻基将系在大腿上的枪套取了下来,放在了手边。现在天气还很热,在腿上吊着一个枪套,并不舒服。
这把手枪已经被朱瞻基调整的非常精准,虽然握把是全金属的,握着有些硌手,但是习惯了也是一样。
他现在没有做第二把的计划,要不然,下一把的握把一定要留出两边镶嵌木片的地方。这要是冬天拿在手里,更加不舒服了。
陈懋看了看这纯牛皮制成的枪套,问道“殿下,这就是全应天府流传的手铳?可以百米取人性命?”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正是,百米有些夸张,因为枪管太短,有效射程也就四五十米吧。”
长枪的威力许多人都已经见识到了,但是朱瞻基这把短枪,众人都是只有耳闻,没有亲眼见过。
朱能就有些好奇地说道“殿下,可否让臣等见识一下?”
朱瞻基自无不可,打开枪套取出了手枪,将弹匣取下,把这支在他们眼里像艺术品的手枪递给了他们。
他们三个人小心翼翼地观察了一番,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恐怕心里都在好奇就这样一个铁疙瘩,如何能有那么大的威力。
陈懋眼睛盯着朱瞻基手里的子弹,仔细看了一会儿问道“殿下,火铳的原理臣倒明白一些,现在的这把手铳,连点火都不用了,是何道理?”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道理我是不会说的,不过倒是可以给你们看看威力。”
打开了马车的窗子,朱瞻基看了看外面,从陈懋的手里拿回了手枪,将弹匣装了进去,打开了保险。
以这个时代的人的惯性思维,重视成果,轻视过程。在他们看来,可能这把枪很重要,但是对朱瞻基来说,制造这把枪和子弹的工艺和原理,更加重要。
这把枪就是给力他们,最多子弹打完,就变成了废物,只能砸人了。
但要是知道了制造子弹的工艺,那才是真正的威胁。
等了一会儿,没有见到什么值得开枪的目标,朱瞻基将车厢壁上凹槽里装的苹果拿了一个,递给了外面的李亮。
“老样子,给我用力向上抛。”
李亮接过了苹果,从马车上跳了下去,向前跑了几步,大声喊道“殿下,奴婢要抛了。”
马车快要经过李亮的时候,他微微下蹲,手掌向上,将手里的苹果使劲抛了上去。
朱瞻基手中的枪也迅速伸了出去,等到苹果在半空中上升力将尽,快要下落的时候,朱瞻基开枪了。
一声巨响让三人都吓了一跳,反倒是其他人,包括拉车的马,都没有丝毫受惊。
李亮捡了几片苹果的碎屑,回到了马车上,笑着说道“殿下,这苹果就赏给奴婢吧。”
朱瞻基笑了笑,他哪里是缺苹果吃,只是卖乖讨好而已。
陈懋忍不住问道“殿下,既然有如此利器,不受风雨影响,为何不装备军中?”
朱瞻基笑问“现在我大明的火枪,难道不是利器了吗?”
。
第九十四章 懂事()
大明的火枪已经是超越了这个时代的利器,这一点陈懋也无从反驳。
他很清楚大明与草原各族这些年的军事力量对比,虽然过去大明一直站在上风,这是因为大明用人数堆上去的优势。
除了用人数堆,还因为大明的国力远远超过了贫瘠的草原,这才能压的草原各民族不敢南下。
虽然许多部落为了生存,投靠了大明,但是真正继承了北元大部分资源的势力,一直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但是草原太大了,还有那无边的戈壁滩跟沙漠挡住了去路,大明不能主动出击,这样耗费的成本是大明也承受不起的。
所以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平衡。
陈懋一开始也在担忧,如今是因为皇上重视,一直没有少了军备,才能形成这样的平衡。
如果以后换了皇上,大明依旧无力征讨游牧部落,坐等他们势力膨胀,那个时候,平衡就会被打破。
柳升最开始制造的火枪,笨重,装填子弹麻烦,容易爆膛,下雨的时候还不能使用。
很多时候,这种火枪并不比弓箭好用。
可是,当大明新式火枪被普及以后,边军的优势就变成了单兵优势。
这个时候,陈懋的担心彻底没有了。
在防守中,装备了新式火枪的大明军队,能够轻易地抵挡超过大明人数五倍的骑兵。
他在宁夏直接面对草原个部落,这几年,亲眼目睹了大明的军力因为这种新式火枪而上升,士兵们的士气,自信,都因为这种新式火枪而达到了顶峰。
也因为这样,如今主动投诚的部落越来越多,就连西北的一些大型势力。比如柳城、火州、吐鲁番,如今都主动屈服……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孙殿下在十三年的时候,推行的棉花政策。
永乐十二年,陛下北征,殿下在北明山发现巨型铜矿。
依靠这个铜矿带来的利益,大明完成了在漠北的驻军,并且逐渐稳定下来。
永乐十三年,殿下在西北推行棉花政策,受到香料,茶叶等贸易的诱惑,西北各国,包括奕力把里等国,都开始大量种植棉花。
棉花一旦开始种植,就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地普及开来。
西北各部落原本都只是以放牧为生,除了牛羊,他们并没有什么是大明需要的。
相反,大明的铁器,茶叶,丝绸,香料等等,都是草原上的人想要的。
这种贸易不平等,让大明不愿意跟他们进行贸易,而他们只能来大明抢。
大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不敢再来抢,一些部落只能屈服投靠。但是大型势力不愿意屈服,开始转向西方,北方发展。
棉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不管多少棉花,大明都愿意要。而且通过棉花的种植,运输,又能养活无数人。
只是一个小小的棉花,就彻底改变了西北各国与大明的敌对状态。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终于有了共同的利益,并且形成了一个贸易纽带。
在十二年,陈懋刚跟朱瞻基接触的时候,还因为朱瞻基身为太孙,却亲自上阵杀敌,觉得他过于冒失。
但是这些年看下来,他已经彻底为朱瞻基的能力而臣服。
不论是新式火枪,还是棉花,这可都是这位太孙的手笔。
而在大明境内,且不说大明与南洋的贸易越来越大,光是一个银行的出现,就让陈懋看到了银行对整个大明的促进作用。
不管那些文臣们怎么评价这位太孙,但是陈懋已经成为了铁杆的太孙党。
“殿下的意思是,虽然有了新式火枪,但是老式的已经足够用,所以暂时不拿出来。如果有人学会了我们的火枪的制造,然后再用更犀利的火枪来打败他们?”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你说对了一半。技术封锁不仅仅是在火枪上,包括了各种先进技术,都应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只有等其他人追上来了,然后我们再拿出更先进的让他们绝望。
其次,就是不让其他人知道各个行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耗费他们的人力物力。为此,我已经决定让工部建造更大的铜炮,然后邀请各国使节来观摩。
幼军今后的任务,除了拱卫京城安全,然后就是对夹江工业区,工部的优秀技术人才进行保护。另外,幼军要成立一支专门的精锐队伍,人数不需要太多,三千人左右就可以了,对一些不遵守专利法的商户,还有国家,进行惩罚性的打击。”
陈懋楞了一下,没有想到朱瞻基对这方面如此重视。他皱眉想了一下说道“殿下,臣一直以为建立一支战斗力更强的军队是可取的,但是为何不把这些人用在平叛上面呢?”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因为在我的眼里,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秩序,比叛乱更加重要。大明如今国力兴盛,兵强马壮,要是连小小的叛乱都解决不了,养这么多军队不是都成了养废物吗?成国公……”
朱勇立刻抱拳道“臣在。”
朱瞻基将手枪的保险关掉,然后放进了枪套。“你身为中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孤也要交给你一个任务。我要你从全国各地军卫,抽调人手,成立一个反腐队伍。这支队伍要求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不一定需要身强力壮,但是一定要聪明伶俐。因为他们不一定会上战场,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执法行动。”
朱勇也有些不理解,问道“殿下,这不是已经有了锦衣卫吗?”
朱瞻基笑道“我要求这支队伍的所有人都会识字,因为除了反腐,查账。”
朱瞻基没有说出来的是,他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反腐,而是为了收税。
在后世,因为执政党的强盛,加上国有企业一开始占据了国内经济的主流,私营经济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根本无法逃税。
等到私营经济发展起来,国家的税收政策也越来越严密,让人不敢逃税。
但是大明现在的情况,跟后世大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