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痪畹模扰芰嗽偎担『呛牵绻寰际钦庵只跎话倌暌补ゲ幌卵烫ūぁ!�
“我估计也差不离。满清看来是不会舍得将自己宝贵的八旗兵拿来攻城了,如果他们不想就此无功而退的话,一些绿营中坚乃至汉八旗就不得不披挂上阵了,嘿嘿,也好,到时候就让他们尝尝烟台要塞这个血肉磨坊的厉害。”李文长笑了笑,然后放下了胸前的望远镜。
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清军溃散的人越来越多,军官也渐渐喝止不住,甚至一些基层军官和骨干还带头逃跑,这支部队就这样可耻地崩溃了!他们甚至仅仅死伤了两百人而已,只占他们总人数的一成,但他们就是这样无可抑制地溃散了,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乡勇武装就是这么不可靠。
对面一直列阵在后方的满洲正蓝旗马队这个时候终于有了动作,他们分出了数百名骑兵,这些身穿棉甲、头戴避雷针的满清骑兵策马朝溃散的清军步卒冲去,然后将跑得最快的一百多人团团围在中间,并将他们的武器收缴;同时他们还命令后方的一部清军步卒上前将这些溃散的乡勇溃兵收容起来。摄于满清大军的积威,这些乡勇泥腿子们丝毫没有任何反抗的念头。
接下来就是残忍的一幕了。被围起来的最先撤退的一百多清军被驱赶到了阵前,正当他们还不明所以的时候,早就准备好的一队清军步弓手迅速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们射杀当场,让人看了目瞪口呆。侥幸没死的清军也被随后上前补刀的正蓝旗甲兵们一一斩杀,战场上敌我双方一时肃然,浓烈的血腥气渐渐开始弥漫起来。
这个年代满清部队的纪律是严明的。而他们也就是靠着这种严明到严酷的纪律一次次以少胜多,将数量是他们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明军一一击溃。那些跑得稍慢的溃退乡勇们在震骇之余也有些庆幸,幸亏慢了点,不然死的就是他们了。不过他们一定也对今天的这一幕长时间内刻骨铭心,以后再逃跑的时候一定会多想想了,而这,也正是清军将领们的目的。
这波清军溃退后,清军大阵内安静了半个小时。不过很快,早就准备好的第二波一千人再度上前。这次他们没有扛云梯,所有人都排成了更为松散的队形,他们甚至连大盾都没举——事实上在炮弹面前也没啥用,似乎是为了减轻负担以便能够更快速地行动。很多人怀里抱着火油、剪子、大斧,看样子是准备先破坏东岸人设立的障碍物。
这次炮击的效果就差了不少了。特别是那几门长管加农炮,命中率大大下降,每发命中的炮弹所造成的伤亡数也下降到了原来一半。担任现场指挥的李文长看莫茗站在一边没发话,于是主动下令这几门炮降低射击频率。他倒不是担心火炮损坏,东岸的这类火炮寿命普遍在五千发以上,超过清军红衣大炮的十倍以上,他下这命令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减少炮弹和火药的损耗。
火药倒没什么,崆峒岛上就有硝田和火药配置作坊。虽说产量也就那样,但供应烟台这边是绰绰有余并且还能剩余不少了。不过这炮弹就没法自产了,至少暂时没法自产,还是省着点用比较好。当然这也不是说东岸人的弹药短缺,往澳洲运送移民的船只返程时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其中除了与日本进行交易的商品外,装的最多的就是从本土经新华夏转运而来的机械设备、零件以及武器弹药了。而且其中严格规定了武器弹药的比例,三趟往返20个船次中至少有七艘船装的是各类炮弹、子弹以及武器,足够东岸人打好几场大规模的战役了。不过本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精神,对这种效果不大的炮击降低频率还是很有必要的,谁知道明年万一出点啥意外会怎么样呢?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东岸人主动降低了炮击频率,清军的人群也不如第一次那么密集了,再加上清军的前进速度也加快了不少,这使得他们冲到填平的壕沟近前时只伤亡了数十人。看到伤亡不是很重后,领头的清军军官大喜过望,他大声呼喝着左右将火油大量倾倒在一些拒马以及缠绕着铁丝网的木桩上,然后将携带而来的火种罐覆盖在了这些火油上。只见“哄”的一下,火苗顿时蹿升起来,然后变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
不过他们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他们此时离东岸人布置在城墙上的火炮距离最近的甚至还不到一百二十米,离两侧的突出部城楼也只有两百多米的样子。这个距离已经在一些火炮发射葡萄弹的射程内了,因此他们的下场注定将会非常凄惨。
只见几蓬浓烈的黑烟升腾而起,正对着他们的两门8磅榴弹炮发射出了令人色变的夺命炮弹。被薄铁皮和网兜包着的细小铅弹刚一出炮膛就已呈扇形朝外激射而出,正在破坏铁丝网的清军人群顿时如同割麦子一般倒下去了大片。
一些被击中的人手里的火油泼洒、倾覆在了地上,遇着明火后便快速燃烧了起来,很多清军措手不及之下整个人都被点着了。而他们手里的火油和木柴又成了最好的燃烧物,然后一场惨不忍睹的连环大火灾就这样爆发了,至少有数十名清军在令人心悸的火海中丧身。当然,在此之前,有更多的人已经被四门火炮所发射的密集葡萄弹所击倒,此时他们中死的没死的全都倒在地上,任凭烈火燃烧。西风一吹,空气中隐隐传来了一股烧焦的人肉味道。
面对火海和火炮双重打击的清军坚持不住,再次溃退了下去。他们这次的攻击行动虽然成功破坏了东岸人安置在铁丝网前的一些障碍物以及缠绕铁丝网的木桩,但他们也先后付出了两三百人死伤的代价,伤亡超过了四分之一,这是他们所无法承受的。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溃散了。
清军在冲了这两波以后已经伤亡四五百人了,虽然基本都是乡勇或者投降的明军,但终究对士气有不小的损伤。特别是在看到东岸人的城堡如此坚固以及炮火如此凶猛之后,清军士兵们特别是那些乡勇、收编的明顺军队的士气更是直线下降,他们开始视攻打烟台堡为畏途,根本不愿陷入到那个九死一生的泥潭中去。
清军统帅豪格此时即便再心急,却也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影响了。如果再强要手下那帮泥腿子乡勇们强攻的话,只怕一些纪律涣散的部队当场就要炸营。虽然自己手头有七千精锐的满洲战兵,能够轻易镇压下这些人的任何不满或暴动,但终究不是一件美事。算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还是再等一天,等后续的那些绿营兵来了再作计较。
这些绿营兵以多铎在河南收降的明、顺军队为主体,杂以少量汉八旗官兵,人数大约在一万两千余人。目前还在登州栖霞县附近,大概要到明日才能抵达此地,这些部队的战斗力相对而言就比眼下这帮以赵应元余部、登莱乡勇武装、明降军为主的部队强多了。眼下这里的部队中,除了李率泰的汉八旗以及柯永盛的胶州镇军外,也就只有董学礼的三千五百人稍微像样点了。
罢了罢了,就再等一到两天。正好趁此时间多打造一些攻城器械、稳固一下营寨,顺便再想办法将这个城池西面的那片沼泽地给填了。不过这是一个大工程,全部填了不现实,但至少得填出一道通路出来,给我大清将士留出一个从西面进攻的选择。这帮东岸黄衣海寇既然在正面布置了如许多的大炮,那么没准西面那边就很空了呢?这都是没准的事,不试一试谁知道?当然这事倒也不必急在一时,这本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弄完的事情,慢慢来,总要想办法拔下眼前这颗钉子才行,不然我大清就休想在这登州能够安生下来。
清军步卒潮水般地退下去后,他们曾经还试图将留在战场上的那门完整的火炮再牵回去,但东岸人又岂会让他们如意?城头上的几门火炮顿时朝着这边一顿猛打,将十来个清军炮队官兵以及那门火炮整个报销,使其成了一堆无用的零件。(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八章 血肉磨坊(七)()
在击毁这门火炮后,整个战场就这样诡异地静了下来。清军依然留了一部分步卒在防备着城内的东岸人出城袭击,但大部分人已经开始整队撤回营寨去了。八旗包衣们再度出动,他们拿着顺刀与马鞭驱赶着那些可怜的夫子们一边修筑营寨,一边在烟台堡外挖沟取土,看他们的架势似乎想要堆砌土墙。不过看起来也不全是这个样子,莫非他们还想挖一连串密集的交通壕?
李文长在城头上看着,他觉得现在的局面有意思极了。清军显然是预见到了强攻烟台堡这种火力凶猛的坚固城池将遭受到的重大伤亡,但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做。因此他们只能采取一切办法来规避各种损失,比如眼前的筑土墙和挖交通壕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只是工程量委实太大了些,也只有人多势众的清军能够玩得起。
本来每次清军出击都得从两千米外开始出发,不但路途漫长,一路上还不断会受到大炮的轰击,这个非常损伤士气,上午那支甚至还没走到距离东岸人城墙两百米范围内就溃散的军队就是明证。如今有了交通壕,清军显然能够将出发阵地向前推进到一千米的范围内,这大大减少了他们的伤亡,因为在地上蹦蹦跳跳的铁弹对他们的威胁大大减小。
如果再在弯弯曲曲的交通壕最前方摆上一堵土墙的话,那么还多少能掩饰一下他们的各项行动,效果应该会相当不错。他们只需将挖交通壕弄出来的泥土在前方堆砌起来,土墙土质松软、厚实,能很好地吸收炮弹的动能,只要做得很厚,东岸人的火炮在一千米的距离以外打击效果不大。
现在满山东都知道了大清的肃亲王豪格亲率三十万大军(对外号称)东征黄衣海寇,若是他们劳而无功,那么对大清战无不胜的威望将有不可低估的打击。而且,山东很多人都在看着呢,比如那些隐匿起来的抗清武装,难道你以为他们都从良了不成?他们这阵子消停了显然是摄于清军势大,暂时避其锋芒而已,一旦清军这五万多大军在烟台城下受挫,这些人百分百会再度跳出来闹事。
所以啊,打烟台这仗牵涉甚广,这是一场政治仗!必须拿下的政治仗!既然算的是政治账,那么诸如官兵伤亡、物资消耗之类的东西就都是小节了,拿不拿得下烟台、能不能把东岸黄衣海寇消灭干净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对于这一点,清军上下原本可都是信心满满的,但现在他们真的有点不确定了。这城虽然不大,但由于临海的缘故却无法彻底围困,因此只能强攻,可天杀的黄衣贼炮火这么猛烈,这到底得填多少人进去才能打下来啊。
接下来的3月10日、11日两天无战事,不过清军又有大批主力部队增援。至此,他们聚集在城下的部队已经正式超过了五万人(不含夫子),而经过两天时间的准备,在今天一大早,清军又在营寨外列好了军阵,似乎准备开始新一轮的进攻。
今天进攻的主力依旧是以那些新附军为主,他们在营寨口列完阵后就缓缓钻入了那些交通壕,然后顺着这些弯弯曲曲的壕沟向前前进。两天的时间对于修土墙来说实在太紧了一些,再加上东岸火炮时不时的骚扰,因此他们只在阵前草草堆了一道一米多高的土墙,且厚度也不怎么样,多次被东岸实心炮弹击穿。因此,城头上的东岸人可以很方面地看到清军的动向。
不过他们修的这些交通壕却不是毫无用处,因为东岸人的远程火炮发射的实心炮弹再也无法对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命中率大大下降。因为一枚炮弹如果不是正中交通壕内的话是很难伤到什么人的,即便炮弹蹿进了交通壕内,在被狭窄的两壁阻挡后,炮弹动能也会很快消耗殆尽,伤害被大大降低。至少,以前那种在平地上依靠跳弹一伤一串人的场面是很难再见到了。
两天的时间,虽然动员了上万名民夫参与交通壕以及土墙的修建,但清军依旧只把交通壕推进到了距烟台堡一千米的范围内。他们没法再近了,一是因为时间不够,二是因为再近的话就会遭到东岸人六门火炮的有效打击,挖沟的民夫伤亡会剧增。他们在东岸人发射的爆炸弹的威胁下根本无法坚持多久就会溃散,那种恐怖的开花炮弹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抵抗的,他们就算付出上万人的伤亡也不一定能够把这个交通壕挖成。
事实上他们在挖一千米以外的那段交通壕时就已经感到切肤之痛了。当时只有两门火炮发射一些能对他们造成有效杀伤的实心炮弹,间或夹杂着少量开花爆炸弹。就这样,两天下来挖沟的民夫也已经死伤了四五百人,甚至就连监督的八旗包衣、跟役也伤亡了三十余人,让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