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708部分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708部分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勇矣,却没有脑子!

    大顺朝廷的财政都这般光景了,他却视而不见,还在长沙大兴土木,修建自己超规格的汉王府,也不知道花费了多少金银。李来亨不是瞎子,肯定知道汉王的所作所为,考虑到他节俭的性子,日后汉王怕是要吃大亏。

    与汉王相比,太子李嗣名就要低调多了,他的府邸至今仍然很普通,多年来也只是小修小补而已。甚至于,他还发动太子府上下缝制了数百件军衣送到前线,这搏得了很多人的赞扬,太子的大位应该是稳如泰山了。

    李难先这次拜访汉王,主要目的是求得在江西茶叶产区的入场资格。就像羊楼洞一带他李难先独占鳌头一样,在江西的产业产区,也是有着利益团体的。你要想钻进去,必须得有门路,否则别说办茶厂了,就连收茶都很困难。汉王现在带兵屯于南昌,对江西地方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李难先找上他,也是应有之意。

    只是汉王的口气有些大,要价也颇狠,让李难先很是出了不少血。他现在真是银根紧张的时候,大发永航运字号、焙茶厂、砖茶厂以及新近与人合开的制砖厂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样样都要花钱,而且要花不少钱,这一下子就出去了三万两银子,而且还得送股份,确实让他够头疼的。

    不过,这些钱却也都是省不掉的。江西的茶业就不说了,没汉王的支持,怎么和那些地头蛇斗?要知道,自己东岸买办的身份,在大顺国内可是有不少人念叨着呢。虽然上层都明白自己的立场,但架不住众口铄金啊,一旦哪天朝廷看自己不顺眼了,保不齐就是一个抄家灭族的下场。

    什么时候,这大顺的天下能由我们说了算呢?李难先暗暗叹了口气。他曾经读过东岸人的书,也在宁波和外洋商人聊过,知道在欧陆的联合省,实行的是七省共和、联省自治的局面,各省平日里自己管自己,只有涉及国防等大事的时候,才由各省一切协力。而且每个省的每座城市都是由乡绅、耆老、勋贵和商人共同管理,商人因为有钱,话语权还更高一些。毋庸置疑,这样的“新世界”对李难先这类买办大商人来说吸引力是极高的,是极为向往的,只可惜大顺看起来没这个条件,无法让他们建立这个新世界了。

    李难先也不是没考虑过让东岸人来统治中国会怎样,只是他朴素的民族情感不允许他这么做。东岸人虽然自称炎黄子孙、前宋苗裔,但李难先是不怎么信的,他总觉得他们的来历很可疑,说的话不可全信。而且,就算同时炎黄子孙又能说明什么的?都不是一个国家了!亲兄弟为了钱财还能反目成仇,父子为了官位还能互相争斗呢,大家分踞两大陆,即便大海再广阔,怕也是容不下两个大国吧?

    李难先总觉得,与中国同文同种的东岸在新大陆崛起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在文化上与中国类似,思维模式类似,处事方式类似,那么一旦实力远超大陆,会对中国大陆的精英人才构成致命的吸引力。真到了那时候,不论大陆这边谁做主,那一群群才智杰出之士怕是都会往那边跑,这对中国绝对是釜底抽薪的大坏事!

    不过呢,凡事总有利有弊。有东岸这个大国虎视于侧,中国的朝廷行事大概也要有所顾忌吧?若是过苛的话,当真怕人没有腿不会跑么?欧陆国家可能生活不惯,日朝过于落后,但东岸经济发达、生活舒适,文化也大同小异,一般人跑过去适应起来不会太费力,因此跑起来顾忌就很小。就像他李难先,几十万的家产,若是能随时跑路,相信朝廷也不会太过分吧?他去那边重起炉灶的话,应该也不会太困难。

    这样看来的话,有东岸在旁边“督促”着,朝廷大概率会开明一些,这也许对他们这类商人是一件好事呢。想到这里,李难先就有些纠结了,一面是爱国情怀,一面是现实的利益,他夹在这中间,当真是好不为难。有些时候,他都很羡慕岳阳府那位同为买办的“贤弟”张绍宗了,此君一边在大顺经营纺织品生意,一边在宁波那边买地置业,银行里估计还存了不少钱,一旦有事随时可以跑路。哪像他李难先,几乎将所有家产都投入到分散在湖北、湖南、江西诸省十余府县的生意上了呢?比起这位张贤弟,自己到底是愚蠢呢,还是精明呢?

    “唉,不去想这么烦心事了,还是考虑考虑怎么去川中开办茶厂的事情吧。”李难先将头靠在马车厢壁上,开始闭目思索。

    去四川开办茶厂是他的既定计划,甚至还要早于去江西的谋划。这次他和张绍宗说好了,两人一起动身前往成都,面见节帅刘忠贵。刘大帅素来对东岸人很是友善,他们身上这层东国买办的皮应该能帮忙加分不少吧。川中茶叶产量很大,纺织品自古以来也非常有名,若是不好好开拓一下,确实可惜了。

    只是,这个时候去川中,怕是也要被刘节帅的幕府宰一刀吧?前些年清理土司,这两年又征讨云南,北边还在和清军对峙,相比四川幕府现在一定很缺钱,他们上赶着送上门去,怕是不吐出个几万两银子过不了关。

    当然也有下面人向李难先劝谏,说如今四川局势复杂,鞑清数万精锐屯驻于川北和汉中,随时可能南下。未来一旦铁骑南下的话,形势难料,投资很可能打了水漂。退一万步讲,即便四川幕府顶住了鞑子的猛攻,使战火仅局限于川北少数区域,他们在军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也很可能乱伸手、乱摊派,要求李难先“报效军需”。

    李难先仔细思考了一下,认为有些道理。但他还是打算相信《号角报》上的评论文章,认为清军自顾不暇,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南下,因此可以放心前往川中投资。他认为,与其担心清军令他的投资失败,不如仔细想想四川幕府会怎么炮制他们更靠谱。

    “唉,处处伸手要钱,这帮武夫,真真是跋扈至此!”李难先现在也明白去四川不出钱是不可能的了,但终究是心里不爽,想要将其发泄出来。还好二十年经商生涯给他锻炼出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不然怕是要当场骂人了。

    一前一后两辆马车很快行到了码头边。李难先将在这里弃车登船,前往武昌,与张绍宗汇合。接下来,他们将跟随一支往川中运送枪炮的车队前去成都。带队的将官与李难先有些交情,再加上又使了些钱,一路上应该会很轻松。

    等到了成都,一切再见机行事吧!

第四百二十五章 政策转向?() 
四月的成都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在这个已经成为四川幕府中枢要地的城市内,正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变化。

    城内外一连串的军人住宅正在修缮或新建着。城内的自然是军官住宅了,刘忠贵控制四川以来,一直在南征北战,幕府资金较为短缺,这次从云南抢了一大批金银财宝回来,正好将那些闲置已久的宅院给修缮一下,以奖励给作战的有功之臣。另外,许多跟随他多年的牙军官兵也得到了奖励,只是他们的住宅规模自然不能和军官相比了

    至于城外的住宅区嘛,则是式样统一的砖房,不大,外形也不美观,但胜在廉价。四川幕府从东岸人那里学来了高效率的轮窑制砖技术,同时采购了一批联合制砖机——当然现在有一些趴窝了,因为缺少必要的零部件——砖瓦产量大增,再加上川中木材甚多,因此这些砖混结构的房屋很快就被大批量地修建了起来,并被分发给了在战斗中斩首达到一定数量的老兵精锐。

    可以说,刘忠贵幕府作为一个半自治政权,在对他自己的根基(军队)上面,当真是做到了极致了。不但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八成以上的军饷,同时还给他们修建了房屋,这放在历朝历代怕也是也只有开国初年或藩镇格局的年代才会出现。

    当然了,刘忠贵从云南抢了不少钱,极大改善了他的财政状况,同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大提升,不然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壮举的。不信?请看到前朝万历年间修了那么多城墙或堡寨,不还是夯土包砖的居多么?何也?技术不行,生产力低下呀!

    刘忠贵之前也派人偷偷前往过宁波,想把石灰窑、水泥窑这类技术也学到手。只可惜东岸的这类企业多位于登莱,他派出的人最终无功而返。但不论如何,人家这种为了技术进步而不惜一切的精神(这些可以应用到军事上),确实值得称赞。

    李难先、张绍宗二人来到成都郊外时,见到的就是这么一番场景。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看着那一排排的制式房屋,二人也颇有些感慨。这帮子武夫,对底下军兵倒是极好的!百姓生计都如此艰难了,你们一个个却视而不见,还不停地加赋,以济军需。这次好不容易从南边抢回来大量钱财,却不思发展地方,第一件事竟然还是改善军人待遇,这刘忠贵真真是没法说了。

    二人进城后先找地方安顿了一下,然后便找人打听,结果得知节帅刘忠贵带着牙兵南下了,这让他们大失所望。前阵子他们打听到刘忠贵与朝廷大体上谈妥了条件,已经离开昆明,返回成都了。可这才过了多久,就又整兵南下了,据说是对付那些趁着川中兵力空虚作乱的土司,当真是一刻不得闲。

    这个时候李、张二人也不由自主地埋怨起了那些不识时务的土司,见识、眼界、战略都一塌糊涂!当初云南之事刚起的时候,你们怎么不作乱?这明国都差不多被灭干净了,你们倒好了,一个个跳出来了,这不是傻逼是什么?上赶着送人头呢!

    而在确定见不到刘忠贵后,他们又转而求见幕府的节度掌书记刘奇。这次比较顺利,刚刚从重庆归来的刘奇在自家府中接见了二人。作为四川幕府文官系统的第一号人物,刘奇对李难先、张绍宗二人绝不陌生,他们不但以前见过面,而且刘奇还从许多别的渠道深入了解过这两个国内鼎鼎有名的富商。

    说他们鼎鼎有名,倒不是说他们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富豪。那不是事实,国内比他们有钱的低调富豪还有不少,很多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家族,这是白身起家的李、张二人很难比的。他俩之所以出名,原因在于他们是东国人的买办,且会打理生意,将做买办积累下来的佣金投入到了商业之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现在的张、李二人,不但名下产业颇为可观,这人脉关系也是遍布各省,甚至就连沙头市、襄阳等地的清国人那边,都有认识的人。此外,他们手里掌握着国内茶叶、药材、纺织品、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渠道,以及许多只有东国人才有的商品的进口渠道,这是他们致富发达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他们在顺国屹立不倒至今的最主要依仗。

    面见刘奇后,资产较多的李难先先发言,他正式向刘奇提出了请求经营川中茶叶的意思,并愿意为此报销军需二万元——不是顺国自己铸造的顺洋,而是成色十足的东岸银元。而且,为了说服刘奇,他还用笃定的语气表示,他会想办法从东国人那里进口到制茶及运输设备,尤其是后者,对于降低成本有不小作用。

    或许有人会问,你李难先想做四川的茶叶生意直接做就是了,为何还要给幕府捐钱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四川幕府为了筹集军费,给辖区内的大商人们下令,必须报效军需若干银子后才能从事某个行业的生意,相当于就是买个许可证了。李难先因为名声在外,因此大出血了两万银元,才获得了入川经营茶场、焙茶作坊及对外贸易的资格,说起来也是非常坑的,但这是如今中国大陆(不论清国、顺国还是明国)的大商人们做生意绕不开的坎,他们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奇对李难先给出的两万银元的报价有些不是很满意,但他清楚差不多只能这样了,再多的话过犹不及。李难先这个人,现在经营着大发永航运字号,虽然主要做湖北那边的生意,但未来也是有可能扩展到川中的,这对四川幕府的意义很大。毕竟,他们辟处内陆,对外交通始终是个大难题,如果大发永能给他们解决这个方面的麻烦的话,倒真的是帮了大忙了。

    另外,李难先身上的东岸背景也始终让刘奇有些忌惮。作为大顺国内的一个半割据政权,四川幕府一直很注意维系与东岸的关系。当初因为南征明朝而导致的两国关系交恶,四川幕府也没有为难辖区内的东岸人,不但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同时还派兵沿途互送出境,商站内的礼物也都花钱买下了,不让东岸人遭受大的损失。

    从这些举措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想也不敢得罪东岸人,他们发展经济所需的机器,发展军需所需的武器军资,都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