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625部分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625部分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族同情者。

    这次毛君中校率驻屯军主力南下马斯特里赫特,却依然没有动这个第三团,而是令其安心驻扎在格罗宁根,弹压地方。现在法国佬又搞风搞雨,一场席卷欧陆的大战眼看不可避免,联合省国内的奥兰治派势力再度蠢蠢欲动,很多人都在宣扬共和派只精于海战,陆战一塌糊涂,包围七省联盟还得靠奥兰治家族。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思想。奥兰治家族素来统军,从反抗西班牙人的时代就一直指挥作战,在军中影响力颇深。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因为影响力这东西是可以慢慢清除的,比如威廉二世谋反不成得病死去后,三级议会议长德维特就花了足足二十年时间,将奥兰治家族在军中的影响力降到了最低,以至于后来威廉三世上台也是靠了法国人入侵,共和派政府束手无策,国人极为不满的因素。而在那之前,威廉三世可被挤兑得不行,一度无法接受贵族教育,此时怎么不见忠勇的军官站出来维护他?

    奥兰治家族真正让人忌惮的,其实是长久以来挽救国家而形成的巨大威望。这种威望是如此深入,以至于几乎形成了一种迷信,荷兰百姓深信只要奥兰治家族出山,无论国家陷入多大的困境,最终都能扭转过来,化险为夷。历史上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法荷战争等等,都在一遍遍强化这种迷信,以至于共和派政府对任何宣扬这种思想的人都十分紧张。尤其是在弗里斯兰、格罗宁根、上艾瑟尔三省,共和派政府派遣了重兵驻扎,就是为了防止地方上出乱子。格罗宁根是三省中同情奥兰治家族的人最扎堆的地方,因此派了语言不通、粗鲁嗜杀的俄罗斯军队于此驻扎,他们可是能下得去狠手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共和派虽然已经成功上台执政,但他们的统治并不算十分稳固。若是外部局势风平浪静还好说,他们大可以从容调整、清洗,一步步清楚奥兰治家族遗留的影响力,只不过多花些时间罢了。但问题在于现在法国人发动了侵略战争,虽然荷兰本土并没有遭受损害,但因为与其他国家秘密签订了同盟协定,因此联合省政府也不得不向法国宣战,并派出海军打击法国的海岸线,劫掠他们的商船。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联合省的未来就有些扑朔迷离了。范博伊宁根不是蠢人,自然知道国内现在又一次暗流涌动,故在东岸外交官员的建议下,他第一时间清洗军队,镇压地方,同时请求精锐的东岸军队帮忙,驻扎到马斯特里赫特这个关键的交通节点,防备边境上可能出现的异动。

    在军事上拥有全权的毛君中校同意了这个请求。血液中充满了好战因子的他向荷兰政府索取了一大笔金钱和物资,然后带了第一、二两个团开到了马斯特里赫特,驻扎进了城外的要塞之中。考虑到目前边境尚算平静,毛君中校也不喜欢要塞逼仄、阴暗、潮湿的环境,便住在了城外的漂亮别墅内,统一指挥附近一万多名士兵——包括六千多名荷兰地方军队。

    在出动前毛君中校也给加的斯的高文刚也是写了一封信,详细叙述自己的计划。高文刚给葡萄牙驻屯军下达的指令是维护荷兰国内政局稳定,毛君中校可以在这个原则下自己决定各种大小事务,故此番进军马斯特里赫特的事情他还是能拿主意的。

    马斯特里赫特东面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目前被路易十四和他的盟友科隆选帝侯的人马分别占据着。弗斯滕贝格这个家伙在法国军队进入科隆后,迅速稳定住了局面,然后又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控制了很大一部分军队,目前还是很风光的。

    马斯特里赫特的边境已经数次出现过科隆军队的影子。这些人甚至还越境挑衅过荷兰驻军,其中一次甚至酿成了规模不小的武装冲突,双方各死伤了数百人。因为远离本土的缘故,这里的荷兰军队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法国细作又在境内四处活动,不断在天主教徒中煽风点火,鼓动叛乱。

    毛君中校的部队是在8月12日抵达的。甫一进入马斯特里赫特,他们就挫败了一起由当地贵族引发的叛乱。这位贵族勾结了对面的科隆军队,甚至还引了一部分法国骑兵冲了进来,打算推翻荷兰人在当地的统治。东岸军队直接对他们进行了镇压,第七混成营的四个步兵连在野外拉开阵型,上千名火枪手在敌人射程外进行了密集的排枪齐射,打得那些德国人维持不住阵营,彻底崩溃,就连助战的数百名法国骑兵也被裹挟得转身而逃,好不狼狈。

    毛君中校及时将手头的五个骑兵连撒了出去,追求溃逃敌军的屁股穷追猛打,最终取得了毙伤俘敌军两千余人的惊人成果,其中甚至还包括数十名法国人,让马斯特里赫特的一众土包子们见识到了东岸陆军的威风。

    从那次战斗以后,边境平息了足足十天之久。原本在附近肆虐的科隆人和法国人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再也没露过面,让人十分诧异。毛君中校思来想去,大概是因为法国人的主攻方向不在此处,奥地利军队的大量回援令他们倍感压力的缘故吧。

    不过这并不是毛中校可以懈怠的理由。事实上他还是很警醒的,想尽一切办法往前线囤积物资。其中既包括食品、药物等可以本地采购的,也有从海军那边输送过来的弹药。要知道,东岸正规陆军所使用的线膛枪弹药,荷兰人是无法提供的,这些子弹和火药都实现囤积在布鲁日港,后来又转移到弗利辛恩。毛君中校担心接下来会遇到规模不小的战斗,因此想在马斯特里赫特尽量多囤积一些,免得战争起来后运输线被敌人切断,那样可就只能用老式滑膛枪战斗了。

    杨成栋中尉这次就是去海边提弹药的。刚才参谋报告他回来了,也就意味着大批弹药抵达了,这令毛君中校非常高兴,因此他立刻放下了手头正在撰写的文件,起身来到外面。

    “司令,职部这次遇到了海军的莫烈鳗莫司令,他提醒我们要保持警醒,不要主动出击,与德意志人甚至法国人爆发大规模冲突。”杨成栋中尉行了一个军礼后,向毛君悄声汇报道“他说虽然范博伊宁根政府刚刚与我们签订了一份价值两百万元的蔗糖、烟草采购合同,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为他们卖命。海军的舰船是国家一点一点攒出来的,我们也都是忠勇的国家军人,虽然不怕野蛮的法国佬,但只要一战斗就肯定会有伤亡,法国人不来惹我们,我们也不要主动出击,没必要。”

    “哼,果然是海军才说得出来的话。这种软弱的口气,我听了就不喜欢。”毛君中校点了根烟,话带揶揄地说道“不过算啦,高特使早就看我们陆军不是很顺眼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不去刺激他好了。妈的,两百万的生意就把我们卖了,这还真是廉价。荷兰新政府现在要啥没啥,军火、日用品、机器甚至食品,怎么不敲诈个一千万呢?要知道,人在溺水的时候,是任何一根救命稻草都不愿放过的,这个时候你跟他谈条件,什么谈不成啊?”

    说完,毛君中校就自顾自地去货场查看起拉回来的军资了。其实,他刚才虽然话里话外损了一番海军和高文刚,但心里面还是很灵清的,知道自己没有主动挑衅敌人的本钱,还是消停点的好。比如,眼前这些子弹和优质火药,就是从本土万里迢迢运过来的,葡萄牙人与荷兰人都无法提供,用一点是少一点,不省着点怎么行?

    再者,现在本土据说在与荷兰新政府谈一系列的合作协议,总金额涉及一千万元左右,在未来五年内陆续完成。也就是说,荷兰人将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增加大约两百万元的东岸商品进口额度,包括军火、纺织品、机器设备、食品药品、热带特产等等,对于东岸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非常之大。

    但荷兰人在谈判中也不愿轻易让步,提出了不少条件,其中很多是东岸政府无法答应的。目前,双方虽然达成了一些成果,但有些地方依然争执不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因此,这个时候东岸人实在没必要太过卖力,帮范博伊宁根政府稳定下局面就可以了,再多的实在没必要做,除非荷兰人在谈判中做出重大让步。

    这场由法国人挑起的席卷西欧、中欧多个国家的战争,对深处战争旋涡中心的各国而言自然是悲剧,但对作壁上观的其他国家而言,未必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正在与荷兰政府谈判一揽子商业合作的东岸共和国看样子要收获大笔订单,而与欧洲大陆隔着一道海峡的英格兰王国也得到了极大的好处,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没错。

    。

第三百二十章 置身事外的好处() 
“来一份《新大陆见闻》,这是钱。”伦敦铁公馆外,新近调到英国任职外交官员许之龙刚刚拜访几位商人归来,信手买了一份如今在英国非常火的报纸看看。

    应该说,报纸这种东西在如今的英国还是一种新鲜事物。遍数全国,你也只能看到寥寥五六种,且多数和生意有关,这是由英国的国情决定的。不过,听说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夫妇最近刚刚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有大力发展印刷业,鼓励报纸、书籍出版的政策,这似乎给英国报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

    目前英国市面上的报纸,如《新大陆见闻》、《旗帜报》、《伦敦邮报》、《每周通讯》等等,或多或少都模仿了东岸的各类报纸,版面、内容、报道方式等等,几乎无一不借鉴,体现了英国报业蹒跚发展的水平。

    不过,就东岸人长期观察而言,英格兰的报业差不多已经是欧洲最发达的了。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既有英国造纸业、印刷业是七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缘故(七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纺织、造船、建筑、造纸印刷、皮革、玻璃、机械制造),同时也和英国的政治体制和相对开明的风气有关。

    紧随英国之后的是联合省。这个国家的报业发展其实还早于英格兰,因为他们和东岸接触较早,又是共和体制,国家的对外交流程度也远超英格兰。但最近二十年来因为种种负面因素,这个国家的出版印刷业发展落入了下风,不但被英格兰超越,就连北意大利、北德意志一些管理宽松、商业发达、风气开明的城邦国家都超过了他们,可见这个国家的衰落程度——出版印刷业其实只是这个国家整体衰落的一个缩影。

    《新大陆见闻》报一开始以报道新大陆的殖民历程、商业贸易、物产信息、逸闻传说为主要卖点,颇受伦敦中产阶级及部分富豪的喜爱。后来,该报与一些经常去东岸贸易的商人或水手建立稳固合作关系,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消息,因此这家报纸的版面上开始多了很多来自东岸的新闻。

    再后来,随着华夏东岸共和国国力的日渐增强,在欧洲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新大陆见闻》报的版面上有关东岸的内容是一增再增,涉及东岸的技术发展、贸易政策、艺术文化等多方面,并且受到了伦敦有识之士的热烈追捧。

    大家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瞎子,知道东岸这个国家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不是如今的英国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控制了西班牙王国秘鲁、新西班牙两大总督区的大部分对外贸易,在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及奥斯曼帝国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影响力甚至及于北非,让人颇为羡慕。

    因此,英格兰人是真的想要复制东岸人的一切。从他们的科学技术、教育体系、文化知识、服饰音乐乃至政治体制,研究的英国学者当真是不知凡几。尤其是东岸的外交政策,研究者们异常赞赏,觉得他们对陆权强国的遏制政策当真是神来之笔,非常值得英国借鉴。他们以前在这方面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本能,还未上升到理论阶段,但在研究东岸的相关政策及理论支持之后,英国人一下子就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知道该如何做好一个“搅屎棍”了。

    “前往东岸报备进入秘鲁贸易的英格兰船只日渐增多……”、“加勒比海的东岸海盗袭击华金港……”、“潘帕平原的小麦获得丰收,东岸粮食价格持续下跌……”、“东岸政府宣布今年将增加部分药品出口配额……”、“东岸吸引移民的广告……”、“最新鲁菜食谱大全……”

    许之龙随便翻了翻报纸,发现多是时效性不怎么强的内容,这凸显了《新大陆见闻》没有常驻记者的窘境。这家销量还不错的报纸看来目前主要是从商人、水手们手中买消息,买一些东岸出版的旧报纸、旧杂志来获取信息,整理后再刊登到自家的报纸上。

    不得不说,这早报纸创办的早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因为那时候他们没钱、没关系、没门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