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275-第3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竦模驼饷创笠〈蟀诘乜爬吹降星趺此刀蓟嵊幸恍┑P摹
船速开得很快,这一带的海况比较平稳,进了海湾之后,姜宁没有在刘家岛停留,而是直接下令绕了过去,在海上飘了那么久,他太想上陆了,这是每一个出海之人的自然心理,与别的因素无关。
“好象有几个人,是不是来接应的?属下想打开传音筒,大当家,大当家?”
叫了几声没有反应,手下诧异地转头一看,大当家拿着千里镜神情专注地观察着岸上,不知看到了什么,那双坚若磐石的手竟然有些微微颤抖,手下有些不敢相信地揉了揉眼睛,发现他的面上泛起一丝激动的神色,再也不复方才的冷峻模样。
“降帆、下锚、放小舟,快!”
过了半晌,姜宁才像从梦里醒来,一迭声地发出了指令,如果不是有这么多手下在场,他都想直接跳入海里游过去,现在哪怕一刻他都不想再等了,因为心里的那个人就在对面。
第四十三章 坏事()
“你便是那个无恶不作的海贼?”
雉奴瞪着一双大眼睛从上到下打量着姜宁,反反复复地似乎要将他,眼神里一小半是惊奇,一多半则是不相信。请大家搜索(品%书¥¥网)!更新最快的小说这实在太出乎她意料了,宁哥儿出海才多久,怎么就能闯出偌大的名头?这还是她认识的那个人么。
这一次登陆,姜宁带来的手下都是出自刘禹的亲兵,这些人发现来接应的是个女子,虽不免有些好奇但也不至于失礼,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大当家会被一个男子拉到一旁,然后像个木偶似地被人去。
姜宁有些享受地任她摆弄,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是数月以来的头一次,不是在梦里,而是触手可及,他早已忘了自己为什么前来,只希望时间就此停下,永远就在这一刻便好。
后知后觉的雉奴终于感受到了那束灼热的眼神,羞恼之下不轻不重地踢了他一脚,后者这才忍着痛偏过了头去,想着要怎么同她开口,平时想了无数遍的那些话此刻却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喂,那些事真是你做下的?”
“哪有,船是我等抢的,人也的确劫走了,不过都安置在一处岛上。他们大都是为鞑子运输军资,熟识海路,岸上也有些路子,今后会有用处,却不曾加害过,至于别的都是讹传,你莫要信。”
“真的?没有滥杀无辜,没有抢掠妇孺?”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只要听命不动的,都不会有性命之逾。海上哪有妇人,不过前月里劫了一只高丽商船,上面除了货物还有十余个年轻女子,都是当地人在乡间收罗,准备卖与元人的,后来行船至高丽海岸,本欲将她们放回,可这些女子害怕再次被卖,都不愿意下船,最后只得带回了寨子,做些洗衣煮食之类的活,倒是不曾欺辱过她们,所谓谣言大概就是指此吧。”
雉奴背着手斜着眼睛表情,似乎在确定他有没有撒谎,姜宁目光坦然地回视过去,雉奴盯了一会就笑笑着放过了他。
她没有什么圣母情节,就算姜宁他们真做了什么,那也是在敌国范围内,从小的环境使然,她见过的惨事数不胜数,这么问倒是戏谑的成份居多一些。
“那个女子是谁?”
“李十一捡来的婆娘,已得了圣人首肯,不过尚未完婚,宁海州里要建的商号,就是为你们所用?”
这次见而纯属意外,雉奴没想到前来会面的人是他,姜宁也没想到前者跑到了这里,因为距离太远,他们同陆上断了很久的消息,直到最近才联系上。而这个商号就是联络点,不光是提供掩护,也能为他们安排一个出货的渠道,毕竟岛上需要的是吃食衣服这类的生活日用品,银钱反而没什么用处。
接到了人,赵月娥带着他们先行回城里,这个时候姜宁的手下们才知道那个男子是谁,不过谁都没有上来打招呼,而是十分默契地将时间留给了他们俩。
这一次相见,姜宁发现对方好像有所改变,对于自己的说话也有了兴趣,时不时地还会问上一句,海上的生活本就十分刺激,在姜宁的嘴里平平无奇地直述出来,依然是个不错的故事。
“打得好,这些狗贼,为鞑子做事,都该死。”听到精彩处,雉奴就会忍不住拍手称快,在她的头脑中只有最简单的是非观,站在鞑子那边的都是坏人!
海战同陆战不一样,一旦失败就是船覆人亡,跑都没处跑去,不过雉奴好像从来没为他担心过,更不会说出那些关心的话。这让姜宁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句叮嘱,“她本就不是个寻常的女子”。
不知不觉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大部分时候都是他在说,雉奴在听,直到后来无话可说时,姜才想起来要问上一句。
“你怎会来这里,侍制不是上大都了么?”
这个消息他是最近联系时才得到的,原就是本地的弟兄所通报,他自然会以为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哪曾想雉奴一听之下猛得怔住了,随即脸上就变了颜色。
临安城里兴庆坊刘府内,璟娘早早地就起了身,这是由于要锻炼的缘故,几个月不间断地坚持下来,如今已经形成了习惯。
“管家已经探得了消息,确实有一家人将状子递到了临安府,因为事涉边臣,姜府在这边又没有主事的人,临安府那里就将状子压下了。之后台阁就发了难,指斥府衙有意庇护,其中定有弊情云云,要求将案子转到大理寺,朝廷还没做出回应,不知道到了哪一层。”
“那家人是何来历?”
伴着一阵舒缓的音乐,一身紧身黑衣的璟娘在垫子上做了一个伸展动作,一只脚盘着,另一只尽力地向上前方伸直,并且要在空中滞留一会儿,这个动作有些吃力,她的发际上微微现出了汗珠。
“问过了,是嘉兴府华亭县乌泥泾镇人,状中所说女子亦是本乡,七岁时被他家买去,有身契为凭,说是已经成了亲入了户藉。”
“喔?”
璟娘一怔,动作也慢了下来,若只是个仆役倒还好说,花点钱就能消灾,“民不举官不告”,按住这一头,消了诉讼,朝堂上没了口实自然也就会不了了之。可若是个正经娶回家的媳妇,事情就要复杂多了,说得轻一点是“窝藏逃人”,重一点就是“强抢有夫之妇”,那是权贵之家才能干的事,姜才显然还达不到这个高度。
“娘子无须心烦,虽是有了婚凭,其实这家人未必会有多稀罕那个女子,过了这么多年,早就以妻亡为由重娶了,如今这么做,无非是想诈些银钱罢了。”
“哪会如此简单,那家家境如何?”
听潮忙得不亦乐乎,老管家就低着头站在院子外,却不能进来,全靠她来回传话,还要抽空子照顾璟娘,这么一趟趟跑下来,出的汗只怕比璟娘还要多些。
“家里有十余亩水田,不是上等,也算得上一个殷实人家了,家中无人出仕,那女子的男人读书不成就从了商,在镇上开家布匹铺子,父母俱在,族中有个叔辈官至外路知县,此外便无出仕之人。”
听潮将老管家打探来的消息用清脆的声音背出来,难得她的记性不错,虽有些停顿,但没有多少错漏。中等人家,读书不成,这是其中的关键词,一下子就被璟娘抓住了,有**就好,夫君不是说了嘛“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瞧这话多霸气!
“这些消息,不过半日功夫,管家是如何得到的?”
“管家说临安府的家府尹与大郎有旧。”
原来如此,璟娘点点头不再发问,专心地做完余下的动作,这套~动作比较柔和一点,是刘禹走之前特意为她选的,幅度不大,有点像瑜珈,不过在听潮更像是跳舞。
做完操,因为一会还要入宫,璟娘没有去踩轮子,梳洗之后就换上了常服,有些事情她要亲自问一下才能确定。
“咱们府上在嘉兴那一带有没有田地?”
来到前院,她叫人帮老管家搬了个石凳子坐下,这位管家是叶府的老人了,跟着她陪嫁过来,给予一些尊重是必须的。
“回大娘子的话,原本是有一些的,不过前些日子府里张罗着要银钱,就一体发卖了。”这件事璟娘是知道的,被人一提醒之下马上就记了起来。
“那叶府呢?”
浙西路的常州湖州平江府嘉兴府都属于太湖湖区,水田产量极高,因此也是大户人家置产的首选之地,那些上好的田亩几乎都被京师权贵垄断了,叶府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过老管家听到她这么问,却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样,你一会拿上郎君的帖子去大郎府上,就说我说的,先拿一百亩地契来备着。”
“这。。。。。。大娘子打算怎么做?”
老管家被她的口气吓了一跳,两浙繁华之地一百亩上好的水田,这是拿着银钱也买不到的,虽说两府是姻亲,可就这么平白无故地找上门去,大郎倒是个好~性子,不怕那位掌家娘子说嘴么?这位十三姐儿,也太不把钱财当回事了。
怎么做?璟娘的脸上带了些冷意,无非是巧取豪夺而已,说得通便罢,拿一百好田换一个逃了十多年的女子,这样的好事只怕天底下都不曾有过。若是还不知足,想要多诈些,她也不介意用上些手段,让他们尝尝封建社会以势凌人的滋味,知道什么叫做“人财两空”。
做这些事都不用动用叶府的势力,光凭他夫君正在九死一生的出使路上,就能堵了那些言官们的嘴,至于会不会秋后算帐?夫君不是说过“闯了祸他来收拾么。”,被宠出毛病的璟娘隐隐有种做坏事的刺激感,将那些女诫女德都抛在了脑后,竟然有些跃跃欲试。
本书来自
第四十四章 盛事()
广南西路治下的雷州州治所在的海康县城,城外的西湖是当地一景,其名由来还要追溯到南渡之前,据说同两位苏学士苏彻、苏澈一共到此有关,后世被辟为公园,在此时也是游人聚集、赏青踏春的上佳之选。
今日的湖畔更是人山人海、磨肩接踵,让初到此地的兵部侍郎、提举琼州市舶司事黄镛看到这样的热闹景像也不禁咋舌,恍忽以为自己身处京师的那个同名胜景,要知道这里可不是光城中便有丁口五十万众的临安府。
“十贤祠。”
湖西畔,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分明是刚刚修成,画栋雕梁漆香可闻,檐顶的匾额上题着三个大字,正院照壁上挂着一溜画像,绘着南渡前后的本朝人物,都是曾驻足本地的,当然多是贬谪至此。黄镛一幅幅看过去,他当年流放时也不过才到邻路,这些先贤的事迹倒是引起了一些共鸣,直到在一付卷轴下站定。
“国朝自天禧、乾兴迄建炎、绍兴百五十年间,君子、小人消长之故,凡三大节目,于雷州无不与焉。按《雷志》:丞相寇公准以司户至,丁谓以崖州司户至;绍圣后,端明翰林学士苏公轼、正言任公伯雨,以渡海至;门下侍郎苏公辙,以散官至;苏门下正字秦公观至;枢密王公岩叟,虽未尝至,而追授别驾犹至也。未几,章惇亦至。其后丞相李公纲、丞相赵公鼎、参政李公光、枢密院编修官胡公铨,皆由是之琼、之万、之儋、之崖。正邪一胜一负,世道与之为轩轾。雷视中州,为远且小而世道之会,乃于是观焉”
首先吸引他的是一笔字,全卷通篇笔势迅疾力道刚劲,具有豪迈之气,一字一句地念下来,黄镛能感觉到做书之人胸中有些郁郁,不是不得志的那种,而是恨铁不成钢,好一个状元之材,黄镛在心里赞叹不已。
“器之兄!过府而不入城,是欺虞某俸薄,做不得一顿东道么?”
周围突然安静下来,不等黄镛回头,就听到一个声音从身后响起,他摇摇头转身,执手回了一礼,说话之人便是本地太守,太府寺簿、知雷州虞应龙,身后跟着属僚及本地乡绅。
“正欲找弟一述,无奈盛况当前,不由自主地便跟来了,柏心好大的手笔,此举堪入方志,传颂百世矣。”
虞应龙的话自然是调侃之语,且不说他这一郡之守,作为本朝名臣虞允文的曾孙,一出世便带着荫恩,怎么会缺了银钱,黄镛见他兴致高昂,自不会去做扫兴之举,这种文事历来都会得朝野称颂,何况还是在这蛮荒之所。
“正是,太守兴教化、育乡梓、平讼狱,得官如此,实乃百姓之福。”
“正是正是,当记入方志,以警后人。”
既然连黄镛都开口称赞,身后那些人还不交口相应,一时间阿谀滚滚好不热闹,虞应龙连连摆手逊谢,口称“不敢当”,实则高兴地满面红光。
黄镛面上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