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水浒逐鹿传 >

第455部分

水浒逐鹿传-第455部分

小说: 水浒逐鹿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一时之间,豪杰四起,孟迪、种潜、张勉、张渐、白保、李进所领导的数支义军,都有很强的战斗力,甚至敢正面与中军对战。

    在这些义军的配合下,鄜延路经略安抚司一举收复了同州,并乘驻守陕州的中军兵力空虚之机,发兵一举收复了陕州。

    同州位于长安以东的渭水北岸,由于渭水南岸地形狭窄,重兵不易展开,因此同州就成了进攻长安或拱卫长安的一个重镇。

    不仅如此,同州还是潼关和蒲津关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所以,宋军控制了同州,就切断了长安之中军与潼关和蒲津关之中军的联络。

    而义军占领陕州,也切断了陕西中军与河南中军的直接交通。

    因此,陕西中军统帅张宪和王彦一听陕、同二州被宋军夺回,自已后路被断,便不敢再攻打熙州,慌忙率军东撤。

    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张深派宋将张严、刘惟辅率军掩击东撤的中军。

    可刘惟辅不愿受张严指挥,擅自率军由吴山出宝鸡,去袭击中军游骑。

    刘惟辅一走,张严的兵力被大大削弱,加上大意轻敌,因此在凤翔附近的五里坡遭到中军的伏击,被中军将领杨从义打得大败,张严本人也在五里坡战死。

    战败张严,张宪便改变了主意,不再急于进攻同州、陕州打通与河东、河南联系的信道,而是驻军凤翔,并派杨从义率军北进,打击泾原路经略安抚司的主力部队。

    杨从义部很快从侧翼迂回击溃了泾原军的主力。

    只可惜,就在杨从义部要彻底灭掉泾原军主力的时候,泾原军统制曲端突然率部杀出,然后击退了杨从义部,保住了青溪岭以西的阵地。

    自那以后,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席贡就被曲端架空,曲端成了泾原军的实际领导者。

    尔后,曲端利用战争间隙,在泾原招收流民溃兵,扩军练兵,慢慢成了西军中较强的一股势力,在他的辖区内,社会秩序稳定,凡过往行人都可得到军队兔费的粮草供给。

    因此,曲端不仅成了泾原军的话事人,也慢慢成了大宋西军实际的领导者(并不是绝对的领导者,只是听曲端的西军将领比较多),至于原本代表大宋的领导者范致虚,现在已经失权了,听他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

    范致虚打仗的能力不行,但人品绝对没有问题。

    鉴于自己已经掌控不了西部地区,范致虚立即写信给南宋小朝廷,请赵构派人来取他而代之,不能让大宋最强的西军成为一盘散沙,最后被中军一一攻破,而且,范致辞虚还推荐了席益、李弥大、唐重等有能力又对大宋忠心耿耿的将领、官员来代替他。

    有宋以来,大宋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不信任武将,而到了赵构这里,达到了最顶峰。

    曾多次见过武将叛乱的赵构,对武将已经极其不信任了。

    更何况,曲端根本就不是赵宋选出来的大宋西军的领导人,而是他自己夺了席贡的权,他自己趁乱壮大的。

    在赵构看来,曲端的这种作法,就是典型的军阀,说不准就会成为第二个李衍。

    试问,这种情况下,赵构又怎么可能放心将大宋的希望大宋西军交给曲端?

    可话又得说回来,西线之所以败而不溃,川陕线之所以还在南宋的控制之下,也幸亏有曲端带人抵挡。

    这种情况下,赵构也真没法拿曲端开刀。

    更为关键的是,川陕线那里,有问题的,还不仅仅是曲端。

    中宋签署《大统和议》之前,张宪和王彦分别亲率大军夺回了同州和陕州,并且继续西进,先后收复了凤翔、长安等地。

    后来,《大统和议》签定,张宪和王彦放弃了凤翔、长安,沿渭水东撤,猬集在同州、河中府一带,扼守新河桥,以确保黄河两岸的交通,也确保将来收复川陕线时可以直接挥兵西进。

    在中军东撤了之后,曲端率军进入秦州,刘希亮、王择仁则率军进入凤翔、长安,各据一方。

    不久,刘希亮被义兵逐出凤翔,只好投靠曲端。

    而曲端却杀掉刘希亮,吞并了其部属。

    这时,王择仁也被新任命的永兴军经略安抚使郭琰赶出长安。

    那时,南宋小朝廷根本顾不上西部地区,只能让范致虚继续节制陕西六路军马。

    可范致虚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威望又被金军打光了,实在是难以服众。

    范致虚在不得已之下,将曲端升为吉州团练使,充任自己节制司的都统制。

    然而,曲端却并不领情当曲端得知孟迪等义军头领已接受范致虚的指挥之后,怏怏不快,便发布公告,称中军已经过河归国,战事已停,就不要耽误农时云云,然后以此为借口,曲端下令将渭河以南的义军全部遣散,将轰轰烈烈的民众抗中运动强行压制下去了。

    这样一来,鄜延路一带的百姓惊恐不安,害怕中军会再次发起进攻,于是纷纷迁徙,进而导致整个西部都人心惶惶。

    可以说,现在的川陕线,现在的西部地区,乱糟糟的一片,军阀割据。

    这也是赵构不愿意入蜀地的原因之一。

    张浚愿意替赵构去蜀地经营川陕线,这是好事。

    先不说,张浚所说的后路一事。

    南宋若想收复故土,哪怕只是自保,指定离不开大宋最强大的西军。

    因此,赵构不可能让川陕线、让西部地区这么一直乱下去。

    而且,赵构手上也没有谁比张浚更适合去经营川陕线、经营西部地区的人。

    所以,没做过多考虑,赵构就任命张浚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访问风俗,罢斥奸赃,搜揽豪杰,为大宋朝廷收揽川陕诸将的心,为大宋朝廷经营川陕线、经营西部地区……

    ……

第七百八十四章 必粉身碎骨以报官家的皇恩浩荡(求订阅!)() 


    时进大统三年。

    经过整整两年的经营和发展,大中朝终于赢得了人心、赢得了民心。

    能这么快做到这一点,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例如,在这两年里,中军左冲右杀,硬生生的占据了中原地区,硬生生的夺回至关重要的燕去地区,给饱经战火的中原人民带来了和平。

    例如,大中皇帝李衍,强行推广的玉米和红薯,让中原人民终于不再挨饿,并且有了一些余粮。

    例如,大中朝的经济,已经展现出了其高度繁荣的一面。

    例如,大中朝政策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大中朝的官吏,不仅能力强,还公平公正。

    又例如,大中皇帝李衍,愿意亲自为他们守国门。

    等等……

    总而言之,大中已经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了。

    另外,随着大中与南宋议和,与西夏结盟,与大金罢战,中军也得到了数月时间的休整。

    现如今,大中终于具备了再次对外扩张的基础。

    也就在这时,吴玠来到了东京汴梁。

    吴玠此次进京,并非李衍所召,而是他自己请求的。

    事实上,去年秋天,吴玠就想回京面圣。

    可就在那时,中金两军,在边境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摩擦。

    大中方面担心金人会来大中抢掠粮食,因此,有很重要防御任务的吴玠便没有回成京。

    不过——

    此事并没有在那了却。

    中金边境稳定了之后,吴玠又给李衍上奏折,请求回京面圣。

    同时,吴玠也在奏折中说了一些他想见李衍的理由。

    李衍想了想,准了吴玠的请求。

    于是乎,吴玠年都没有在辽东过,就乘坐李宝的战船走水路来到了胶东半岛,然后从胶东半岛来到了东京汴梁。

    时隔两年多,君臣再见面,吴玠愕然发现,李衍的相貌竟然丝毫都没有变,仍是那么年轻,看着就跟二十岁出头一般,而李衍看吴玠,却发现吴玠比那时要苍老了一些。

    这两年多,大中可以在中原逐鹿,可以安心发展,可以说,吴玠厥功至伟,如果没有吴玠为大中守住东北高丽诸州和日本诸州的门户,大中绝不可能安心在中原地区与宋金逐鹿和发展,进而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大中。

    所以,得知吴玠回来了,李衍在第一时间就召吴玠进宫陪自己吃饭。

    饭后,君臣又聊了一会北方的形势,李衍便找了个机会,道:“你想去陕西?”

    吴玠就是为此而来,哪能否认?

    他道:“不错,臣想去西部。”

    李衍不置可否道:“说说你的理由。”

    吴玠道:“岳飞、张宪和王彦皆是能战之将,这是不容置疑的,可他们全都是河北人,是东军,不了解我们西部,我们西军。”

    李衍没说话,让吴玠继续说。

    吴玠继续说道:“在我们西部地区,军人既是大多数居民的身份,也是大多数居民的职业,在我们西部地区,受人们尊重的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人,也不是才富五车的文人,而是军事技艺高超的军人,在我们西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人在少年时,就开始学习骑射,人大多慷慨而豪迈……”

    随着吴玠的讲述,李衍发现,自己和大中的文武百官似乎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忽视了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

    《汉书》上引用古谚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这里所说的“关西”,指的是函谷关以西,即秦陇地区。

    由于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羌、回讫、吐蕃等不断的南侵和东进,秦陇地区历来就是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垒交兵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在造就秦陇地区尚武传统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出自秦陇地区的名将,如白起、蒙恬、李广、赵充国、马援、窦固、班超、李靖、郭子仪等等。

    到了宋朝,由于西夏政权的建立,宋夏双方更是在秦陇地区鏖兵不己。

    残酷的战争在锤炼出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荤军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秦陇地区的尚武精神。

    “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

    这正是秦陇地区尚武精神的写照。

    也就是说,西部的秦陇地区全民皆兵,并且猛将辈出。

    而要想收复西部地区,只靠战,或者只靠不战,也就是只靠政治、政策,都不行。

    要想收复西部地区,必须要有一个对西部地区极为熟悉的人来主持才行。

    吴玠生长在西部地区,并且能征善战,说实话,李衍手中真是没有人比吴玠更适合收复西部地区的。

    不过,李衍并没有因此而直接表态,而是说道:“朕已经将伐宋一事交给岳鹏举了。”

    吴玠之所以如此积极的去西部地区,就是因为,吴阶自觉其功劳已经被岳飞、刘锜超过,甚至就连韩世忠和杨沂中的功劳都比他要大了,这是好胜心极强的吴玠所不能接受的。

    再者,伐宋有可能是大中的最后一战,他吴玠若是不立些大功,等将来天下大定,他如何能成为一等功臣?

    所以,吴玠才积极争取主持西部的战争。

    可话又得说回来,吴玠也知道,李衍不是那种说话不算数的君主——李衍答应他们这些臣子的事,从来没有不办的。

    因此,慢了一步的吴玠,怎么都不可能主持伐宋。

    对此,吴玠极为清楚。

    所以,吴玠并没有跟岳飞争,而是说道:“能帮官家收复西部,臣已经心满意足,哪还敢贪伐宋之功,所以,官家放心,臣保证配合岳飞伐宋。”

    听了吴玠的保证,李衍放心了。

    沉吟了一会,李衍又问吴玠:“那你觉得,谁能替你镇守东北?”

    吴玠迟疑了一下,道:“杨政、郭浩都可以,不过最好是韩世忠,他精通水战,能更好的镇守东北十三州,只是……不知韩世忠的伤还要不要紧。”

    李衍不动声色的问道:“你弟弟吴璘不可以吗?”

    吴玠沉默了一会,说道:“其实,臣心中的第一人选就是舍弟,舍弟他知兵、懂战、明礼,战功也能服众,又是官家您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官家您忠心不二,他常言必穷其一生来报官家的知遇之恩,可……他是臣的弟弟,臣去西部,他在东部,这一西一东两个关键之地皆由我们兄弟来主持,别人会说闲话的,而且舍弟也太年轻了一些,还可以再锻炼几年。”

    李衍听言,看着吴玠说道:“朕是那种连这点担当都没有的皇帝吗?”

    吴玠听罢,一拜在地,道:“官家自然能肩天下,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吴玠所不知道的是,李衍对吴璘的信心还在他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