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 >

第93部分

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第93部分

小说: 穿越平行世界之战争重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切都抵挡不住发射后的兴奋之感,皇帝兴冲冲的喊道:“快,再来一发。”可惜车上只装了一发炮弹,李儒晋无可奈何的摊开双手,向皇帝示意:炮弹没了!

    “快回去,再装啊!!”皇帝急不可耐的吩咐道。

    可怜的驾驶员开始换挡,坦克驶向测试场边上。

    皇帝直接从坦克上跳下来,脸上兴奋的一片潮红,大声的喊道:“快、快快、快装炮弹!”声音有点嘶哑,还有点结巴。兴奋的如同真的身处战场之上。

    李儒晋和大帅也从炮塔里爬了出来,下了车,装填手这活不好干啊!大帅也不打算再去开第二炮了,年纪摆在那了。

    只有皇帝还急嗖嗖的站在那里,眼睛里是一片期盼。

    大帅走过去和皇帝说了几句,皇帝的脑袋点的不停,大帅把测试时的司乘人员喊了过来,又调集了十发炮弹,既然玩了,就让皇帝玩个开心吧。

    这段日子,皇帝的压力太大,是时候给皇帝减减压了。

    坦克在皇帝的大呼小叫中驶向了靶场,不一会,“轰、轰”的炮响就从靶场那边传过来。十发炮弹,不一会就射击完毕了,在轰鸣声中,坦克回来了。

    皇帝灰头土脸的从坦克上跳下来,眼眶红红的,心绪激动的皇帝一把抱过李儒晋,说道:“好小子,有你的,朕,真应该好好的谢谢你!”

一百九十二。人才的到来。() 
坦克已经定型了但正式生产还要有一段时间,生产线的改装,原材料的囤积,这些都需要时间,但有一件事却让大文帝国的皇帝心燥不安,帝国的产能太低了,一个月只能生产出十辆!

    一个月只有十辆,一年才120辆,帝国的装甲集团至少要五年后才能成型,这么长的时间,皇帝有点等不急了。这几天皇帝接二连三的召集内阁和军部开会,商议着这么才能把坦克的产量提升上去。

    但大文帝国的产能摆在那里了,造坦克又不是造玩具,每个零件都要精工制作,坦克是武器,不是玩具。那里能容下半点的粗制滥造。

    这几天,李儒晋没少被皇帝逼着去开会,也没少被皇帝追着嘴巴问如何才能提高坦克的产量,面对大文帝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李儒晋好想说声“臣妾做不到啊!”

    但想想,还是算了,自己努努力改造一些工业技术,这个坦克的产量还是有提升是希望。但他自已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他期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侯大山,这个土里土气的名字,却是李儒晋穿越过来后,最为期待的一名科学家,联动机床的想法就足够让李儒晋全心全意的去重视这个人。

    如果这几年来,这个侯大山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那么这次他的到来可能给李儒晋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但这个惊喜会存在吗?

    答案随着侯大山的到来而揭开了谜底,侯大山一位四十多岁的四川汉子,面相普通,但一双明亮的眼睛,却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李儒晋盛情的接待了侯大山,但四川话和陕西话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却是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到最后,两人还是拿起了笔和纸,交流了起来。

    惊喜是存在的,这七年来,侯大山一直没有放弃对联动机床的研究,但进展并不大,一个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二,这项工作一直只是他一个人在默默的研究。

    没有资金、没有团队,完全是一个人在支撑着这个项目,平时还要赚钱养家糊口,完全依靠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

    就凭这一点,就足够让李儒晋敬佩眼前这位普通的四川汉子。科学的研究是枯燥和寂寞的,特别是联动机床的研发,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万分可贵了。

    侯大山还带来了他的研究图纸,已经做好的设备是无法带过来的,图纸画的很细致,也很规范,这水平完全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才能画出来的。而现在却是出自只有初中水平的侯大山手里,就这一点,李儒晋自愧不如啊!

    图纸上没有任何的电子元件、光电探头之类的东西,也没有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之类的玩意,全部依靠机械的方式完成整个工序。

    而这其中最要的控制方法完全是依靠由若干个齿轮组成的齿轮箱来完成协调工作,这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奇迹,汉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一点都不假,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前世的地球。

    李儒晋和侯大山,两人把酒言欢,秉烛而谈,两个世界的科技在这一夜发生碰撞,一道全新的科学技术大门在两人面前缓缓打开。

    就在这一夜,这个世界上的联动机床出现了两个主流类型,一个是多轴联动机床,一个是多齿轮联动机床,这两种机床各有各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但这两种机床联合使用时,却是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多轴联动机床适合制造中、大型件,多齿轮联动机床却是小型件和微型件加工的不二选手。

    这两种机床的出现,为大文帝国的崛起和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大文帝国的大工业计划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在侯大山到来的第三天,李儒晋就召集研究院的所有人手,开始了联动机床的研发工作,这个时候,整个研究所里的科技人员已经接近千人,在不同的领域从事不同的研究。

    但联动机床的研发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从机械到化工,从材料到电子,毫不夸张的说,联动机床是用所有工业领域的技术累积出来的,集万家之长为一体。

    帝国皇帝和内阁知道后,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科学技术人员,源源不断的开始向帝都输送,李儒晋已经和他们说过了,联动机床的大文帝国的工业之母。

    只有联动机床的研发成功,才会有大文帝国的现代工业,新定型的坦克才能源源不断的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到那时候,不要说一个月十辆了,一个月百辆都能生产出来!

    一个月百辆!大文帝国的皇帝和内阁那是两眼放光芒啊!在这个条件下,大文帝国不介意举全国之力,来研发联动机床。

    人多力量大,但有的时候,人多也会活操蛋,侯大山是新来的民间科学家,这个时候让他负责齿轮构造的联动机床是不可能的,一无资历,二无威信。

    再加上这家伙和李儒晋差不多,也是属于技术宅类型的,做一名研发人员他很乐意,要他当领导,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差一点就成了摇头电风扇了。

    后来的科学技术人员也有一千多人,加上研究所本来的千把人,整个研究所里已经聚集了近两千名科学技术人员,可怜的孙大海同志已经是忙的脚不沾地,走路带小跑了。

    研究所的行政机构离崩溃也不远了。

    大文帝国的政府部门立刻展开分流措施,将聚集在研究院的人员分散开来,李儒晋也带领相关人员开始对外来的的技术人员进行筛选,合适的人员留下,不合适的还是返回原地吧。

    经过筛选,外来的一千多名技术人员留下了四百多名,然后又对院内的技术人员筛选,选拨出八百多名合适的人选,合计一千二百多名科技人员。

    李儒晋将这一千二百多名技术人员分成两个研发部,一个负责多轴联动机床的研发工作,一个负责齿轮结构联动机床的研发工作。

    在研发之前,李儒晋还要对这一千二百多名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联动机床对这个世界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在大文帝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研究所的研发工作总算是有条不紊的展开了,为了激励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所和帝国政府商议出台了大量的奖励措施,从金钱到爵位,除了美女之外,能当做奖励的东西都被拿来当做奖品,就等这有人来把这些奖品领回了。

    ,

一百九十三。研发的难度() 
研发的初期总是比较容易出成果的,大量的基础项目一项一项的被攻克,如光电探头,同步电机,伺服电机等,但随着研发的深入,难度的加大,研发的进度自然而然的慢了下来,各种问题和结症也都暴露出来。

    材料的不合格,设计理念的冲突,思路上的混肴,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出现在李儒晋和研发人员的眼前,李儒晋作为研发工作的总调度人,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不断的抽调人手,集中科研力量,对一个个拦路虎发动了科技攻关。

    在总体的研究上保持齐头并进的进度,既不让那个项目过度的超前,也不会让那个项目拖住整体研发的后腿。

    时间在研发过程中不断的流失,大文帝国的夏天已经结束。

    当第一片属于秋天的落叶飘下时,秋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整个联动机床的研发项目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不间断的研发工作。

    这两个月的努力不是白费的,整个研发过程已经过半,但李儒晋很清楚,这两个月的努力只是为后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联动机床的研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量是极为庞大的,研发周期也是漫长的,如果能在两年内做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联动机床就算是上天大发慈悲了。

    研发的成果是丰硕的,虽然有些技术暂时还运用不到联动机床上,但解决大文帝国正在使用的机床上的问题是毫不费力的。

    例如重型巡洋舰上305舰炮的炮管制造问题,虽然305口径炮管的技术难度已经被大文帝国的科学家所攻破,但成品率一直是控绕大文帝国科学家的一个难题。

    20%的成品率,当相关的工作人员把这个数值汇报给李儒晋时,自己都觉得有点脸红,太低了,李儒晋亲自带领相关的科技人员,去了现场。

    305舰炮为50倍径,就是说炮管的长度为15米多一点,炮管外径为500毫米,简单的说就是在一根15米长,直径为500毫米的钢柱上钻一个305毫米的洞。

    要只是钻一个洞,难度不是太大,关键这是炮管,前后内壁公差不能超过3毫米,这个难度就上去了,而且是上到一个极高的高度。

    在15米长的炮管钢上钻洞,而且公差不能超过3毫米,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大文帝国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前前后后花费的资金超过了几十亿。

    难题被攻克了,但这个成品率上不去,再一次困扰着大文帝国的科学家,炮管钢本身就制造不易,成本较高,废品太多,大文帝国承受不起啊!

    李儒晋和他的工作小组到现场后,先了解一下整个炮管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前世的差不多,都是先开个小孔,然后逐步扩大,最后达到设计的尺寸。

    前面的都没什么问题,就是最后几道工序,这个公差值就是下不去,其实原因已经找出来,一个是钻头在高速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总会有一些晃动。要知道一根几米长的钻头在旋转时,出现几毫米的误差是很正常的。

    再加上在切割材料时,热胀冷缩,这个公差不在意就超出了,一超出公差范围,这根炮管就费了。偶尔有合格的,这个数值也是在合格边缘上,2。8、2。9左右。

    这个问题在研发联动机床时也遇到过,解决的方案也很简单,变旋转刀头为固定刀头,转动的是炮管本身,另外由一边单刀头改为双刀头,两头同时并进,一起向炮管钢本身钻孔。

    方案出来了,新的机床也设计出来了,大量的新技术也都应用在这台机床上,新的电机技术、新型的刀头技术、新的材料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在研发联动机床时突破的。

    现在就是看这些新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了,但造一台大型的机床不是十天半月就可以完成的,没有个一年半载,想都不要想。

    李儒晋和厂家约定好了,等机床造好,李儒晋和他的技术小组再过来。现在他们还是返回帝都,继续联动机床的研发工作。

    机床的理论构架在研发之前就已经做出,但从理论变成现实,这个距离太大,现在研发项目就陷入了现实构架组装的难题之中。

    除了这个难题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机器语言的汇编问题,也就是控制机床运行的核心程序。这套程序是机床的灵魂,没有它,机床就是一个昂贵的玩具。一个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玩具。

    机器语言对大文帝国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没有人涉及过,当李儒晋第一次提出时,在场的科技人员都蒙了,机器还有语言,他们是要和谁聊天?

    通过李儒晋解释才明白,原来是一道道指令,通过这些指令来操作机床。指令或许好编译,但指令后面的那个庞大的数据库,却让大文帝国的科学家吃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