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极品驸马 >

第439部分

极品驸马-第439部分

小说: 极品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时局如何,大家的心里都有数,皇宫里都已经插上了金白色的龙旗。那些将军和大将军们每天都上朝,除非瞎了才看不见。那么,除非是他们都不想要命了,才会在兵部的官署里宣称自己反对改旗易帜。而下面军府来的人提出的怨言也很少,就算有,他们也都先把责任推卸了干净,只说有那么一些手下的士兵不大理解,时常私下议论为什么好好的要改旗易帜?

    有道是法不责众,薛绍总不至于派一队兵过去把那些嚼舌根的士兵给杀了灭口。再者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这样的猜忌和非议是无法用暴力来阻断的。

    于是薛绍就给这些将军和都慰们交任务他们回去之后“多做思想工作”,务必要好好的劝导和管束自己的属下。改旗易帜势在必行,心存违逆无异于螳臂挡车。

    诸如此类的官话和套话,薛绍连说了好几天,说得自己都烦了。但是在中枢和衙门做事就是这样的磨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军队里那样令行禁止的来得干脆。

    折腾了好些日子,薛绍累坏了。

    于是他抽了个空闲在洛阳北市寻了一家酒肆,叫来姚元崇陪自己喝几杯。近日来王昱早已经成了薛绍左右不离的影子,自然一并作陪。

    “元之,这改旗易帜看来比我想像的还要麻烦。”薛绍说道,“那些将军们口不由心只知搪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下面的军府又因地域远近和民风人情各不相同,很难一一摸底与规劝。这都过了十多天了,大唐数十万军队还没有更换一面旗帜。昨日午间太后叫侍从前来唤我,叫我去内廷陪她一同共享午膳。我找个了籍口,推脱没去。”

    姚元崇哈哈直笑,“原来,堂堂的薛人屠也有害怕的时候?”

    “这不是办事不力,理亏吗?”薛绍苦笑不迭的摇头,“我在夏州搞的那一套,在洛阳完全不灵。那些将军们当着面都对我恭敬有佳唯唯诺诺,背转身就不把我交待的事情当作一回事了。我能拿他怎么样?军法处置不成?”

    姚元崇笑了一笑,说道:“尚书至入仕以来一直带兵,习惯了雷霆万均令行禁止。但是中枢和衙门的差事,往往千头万绪有如乱麻纠结成一团,且又复杂敏感需要顾忌的东西实在太多。要想面面俱到的一气呵成,确实不容易。”

    “哎呀!……”薛绍重叹了一声,苦笑道,“看来,我真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费上很大一番功夫,才能适应!”

    “尚书,其实改旗易帜这件事情,或许没那么难办。”姚元崇突然说道。

    薛绍眼睛一亮,“你有妙计?”

    “妙计称不上。只是下官觉得,尚书是因为自己带过兵打过仗,因此太过于太乎将士们的感受,不想让他们承受一点点的委屈更不希望他们遭受什么噩运。”姚元崇说道,“袍泽情深爱兵如子,莫过如此。”

    “说下去。”

    姚元崇拱了一下手,说道:“其实,既然是朝廷政令,那就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尚书事先已经加以劝导与说服,就已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下面的人能接受的最好,不能接受的那也必须接受。否则,那还叫王法吗?”

    薛绍认真的点了点头,“我是想过用一点雷霆手段,将这件事情给办下去。大不了撤了几个不听话的将军,杀几个敢闹事的人。但转念一想,这样一弄改旗易帜就更加难办了。军人的血性和脾气,可不是几滴鲜血就能压下去的。更何况,杀的还是他们的袍泽。”

    姚元崇轻轻的皱了皱眉,摆了一下手示意王昱去门口把风看着。

    二人凑近了一些,姚元崇小声道:“尚书,所谓改旗易帜,离改朝换代也就只差那么一步了。历史上有哪一次的改朝换代不死人、不流血?”

    薛绍双眉微拧,“我希望的,无非是少死人、少流血。”

    姚元崇面带微笑的摇了摇头,“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尚书欲凭一己之力拯救更多人的性命,怕是力有未逮。下官说句难听又犯忌的话……可别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薛绍的表情微微的变了一变,因为他从姚元崇的眼神和表情当中已经读了出来,他是在暗示程务挺一事——这样的事情,可一可二,绝对不可再三。否则,那就真的会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那你说,如何是好?”薛绍问道。

    姚元崇微微一笑,说道:“下官愚见,尚书之所以对这件差事颇感棘手,并非是尚书缺乏魄力能耐不足,相反,尚书恰恰是一个雷厉风行刚果干练之人。但是常言道医不自治,尚书起身于军队又扎根于军队,本身太过于‘知兵’。因此你去推行改旗易帜,本就是大大的难你。”

    “一针见血。”薛绍拍案称赞,“以往我办事情,再如何麻烦与棘手,我总能想出办法来应对。但这次不同,我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在跟自己打架,又哪能分出个输赢胜败?”

    “尚书,下官提个建议如何?”

    “有话直说。”

    姚元崇拱手拜了一拜,“改旗易帜一事,尚书提纲契领总揽全局即可。具体事宜,就悉数交由下官来|经手操办。早晚,下官也能给出一个能让尚书满意的答复。”

    薛绍深吸了一口气长长的吐出,人也往后坐直坐舒服了,“说一说,你第一步打算怎么做?”

    “下官,要亲自去一趟朔方。”姚元崇答道。

    薛绍先是一愣,随即就笑了,“谁告诉你的?”

    “什么,谁告诉我的?”姚元崇纳闷。

    薛绍道:“改旗易帜第一站,必须在朔方。”

    “没人告诉下官。只是下官自己恰巧也是认为,改旗易帜的第一步必须是在朔方军展开。”姚元崇说道,“因为,朔方军既是尚书麾下的旧部,又是大唐最为精锐、最富盛名的一支野战王师。现今能与朔方军相提并论的边防野战军,无非三支。一是王方翼麾下的安西虎师,二是黑齿常之麾下的河源军,三是薛仁贵与程务挺相继带过、现由薛讷统领的河北定襄军。但是这三支军队,都没有朔方军的影响力来得巨大。因为首先,朔方军的班底是裴公生前带过的西征军,其万丈光芒无可比拟;其次,这几年打得最漂亮的也就是朔方军,对突厥劲敌连战连捷从无一场败绩。再加上朔方军的统帅,也就是尚书你本人的身份远非其他三位大将可比。因此,朔方军当属现今大唐天下,第一军!”

    薛绍呵呵的笑了一笑,“这个马屁拍得我挺舒服。你。”

    姚元崇也笑了一笑,道:“朝廷要军队里推行改旗易帜,消息是早就放出来了。于是大唐天下数十万将士,第一眼就全都盯着朔方军了。因为朔方军是精锐,是表率,是尚书的直嫡旧部。”

    薛绍苦笑了一声,“于是乎,那些将军们都对我百般敷衍阳奉阴违。”

    “对。”姚元崇点头,“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朔方军的动静。”

    薛绍微微一笑,“快了。”

    姚元崇略感惊讶的扬了扬眉,“尚书早有安排?”

    “这一仗可不好打,所以我老早就先派了一个得力先锋和一个狗头军师过去,给我打个前哨。”薛绍笑了一笑,说道,“等他们有了军情回报,你再担纲大将挥师杀将过去。再加上早有准备的内应,想必能够一战得捷。”

    “何时出发?”

    “快了。”

    姚元崇愣了愣神,“尚书,那得力先锋何许人?狗头军师又如何说?……居然还有内应?下官有点糊涂!”

    薛绍哈哈的大笑,“薛楚玉,李仙缘,郭元振,你自己对入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步步为营,一鼓作气——有趣!”姚元崇笑了,“尚书居然能把兵法用于理政,还用得如此合乎情理出神入化……真兵家之大成者,奇才也!“

    “哈哈!”薛绍大笑,“你这个马屁可就拍得不怎么样了,自罚三杯吧!——王昱,进来给姚侍郎上酒!”

    姚元崇呵呵的笑,“王昱这个后生,挺不错。”

    薛绍微笑的点了点头,“勤勉好学孜孜不倦,才思敏捷谦虚谨慎。”

    “我见王昱侍尚书为师,表现极为尊师重道。”姚元崇笑道,“如今看来,尚书也确实满副为人师表之相。”

    薛绍暗笑不已,心说为人师表就算了,为人姐夫倒是不错!

    。。。

第739章 乌云盖顶() 
月余过后,西京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

    留守西京的文昌左相原尚书左仆射,曾经在白江口大败百济与俀国联军,大唐军界的泰斗级人物,并在中华历史上都鼎鼎有名极为罕有的水战名将,刘仁轨,去世了。

    早在二圣时期,刘仁轨就已经位极人臣官拜宰相。只不过在薛绍入仕以后刘仁轨因为年岁已高已经逐渐的淡出了朝野。但二圣仍然对他颇为敬重寄予厚望,在他年过八旬几次秩仕以后,仍要请他出山坐镇朝堂并拜为仆射宰相。

    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渐渐的开始独断朝纲,刘仁轨曾经当面指责武则天不要过于干政,说的话都和扬/州叛乱的徐|敬业相似——“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然而武则天只是笑了一笑,说老相公的教诲本宫铭记于心,随后依旧让他留守西京,尚书左仆射的位置雷打不动。

    换作是别的人,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

    这样的一位老宰相去世,可谓朝野震动。得到消息的当天,武则天废朝三日以示哀痛,并让宰相领衔率领百官代表,前往西京吊唁。

    兵部尚书薛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领衔的宰相,是新上任的内史岑长倩。

    武则天改革官制名称,以前的中书省被改为凤阁,中书令则被改称内史。“内史”这一官名起源于周朝,而隋朝曾经称中书省为内史省,最高长官就叫内史令。

    在裴炎倒台之后,中书令一职一直悬而未决。为此很多人展开了角逐,刘袆之就曾经前来寻求过薛绍的帮助,结果是碰了软钉子不了了之。武家的人如武攸宁武承嗣等人,也无不垂涎。但最后武则天还是选择了岑长倩。

    武攸宁武承嗣和刘袆之这些人倒是也都挂衔“平章事”而入阁拜相了,但是到了政事堂参政议政之时,内史岑长倩自然是略高一筹。只不过,岑长倩的权力和威望比起前任中书令裴炎来说,可就真的差远了。

    政事堂不会出现第二个类似于裴炎的首辅宰相,朝堂之上更不可能再出现权倾朝野的顾命大臣。宰相从此集体制,相互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制约,这些话武则天没有当众明说,但是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

    入阁拜相,这件事情武则天倒也和薛绍私下提过一次,但是薛绍婉拒了。薛绍的想法是,连武承嗣之流都能混进宰相班子,自己削尖了脑袋挤进去和这种人撕咬搏斗,简直就是自取其辱。再加上现在武则天对宰相班子盯得很紧,绝对的高标准严要求,权力小责任大还附带高风险……一个兵部尚书就已经足够焦头烂额的了,犯不着一点虚荣去趟政事堂的混水。

    薛绍婉拒,武则天也没有勉强。仿佛她私下提出一下也只是出于一种“礼貌”式的尊重,并非出于真心。裴炎倒台之后的政事堂,只需要乖乖办事的应声虫,否则进不了政事堂,这个现状满朝堂的人都已经是看得明明白白。

    因此,与其让薛绍去政事堂做那种图慕虚荣有名无实的小宰相,还不如让他在兵部领一些实权干一点实事。在这一点上,武则天和薛绍算是心照不宣的达成了默契,就连太平公主都意识到了。为此,太平公主还特意从西京写了一封家信去洛阳专说此事,就劝薛绍‘如若母亲提出拜你为相,可婉拒’。

    薛绍哪里用得着太平公主来劝?有一件事情他一直记得很清楚,历史上的武则天任用的宰相之多几乎是创造了世界纪录的。她掌权和在任期间宰相一直都像走马灯似的不停更换,先后相加有七八十个——多数未得善果。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种宰相还是不做的好。

    与薛绍岑长倩等人同赴西京的,还有姚元崇。他倒不是去给刘仁轨吊丧的,而是奉了朝廷的命令去往夏州公干,顺路同行而已。

    前者,薛楚玉和李仙缘知道事情紧急,火速去了夏州之后很快给了消息回报。情况就是,不好也不差。郭元振很努力也有点收效,但还需要时间和帮手。而姚元崇此行公干的针对事宜,就是改旗易帜。

    “元之,你此行可是任重道远啊!”这是兵部出来的老上司岑长倩的话,他说道,“朔方军是薛驸马的麾下旧部,就如同他的心头肉一般。要在朔方改旗易帜,就如同驸马的一块心病。现在他把差事交给了你,可见对你的赏识和倚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