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大宋-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钟浩束好发,冯氏便带着钟浩和婉儿去街上吃早点。自家的灶台是昨天刚垒好的,泥巴还没干透,暂时还没法生火做饭。
走出院门不远,走到新月街和仓南巷交叉的十字街口,便许多小吃摊子,也有许多食铺,这些摊子和食铺都供应早餐。
钟浩三人来到十字街口时,看到这里的小吃摊子上已经坐满了许多各色吃客。
宋朝人极会享受,城市居民很少开火,尤其是早餐,基本上都是在附近的小吃摊子和食铺解决。这些小吃摊子和食铺里粥饭点心,荤素小吃,一应俱全,丰俭由人。虽然不如在自家吃实惠,但胜在省事儿。
食铺里吃饭,价钱自然稍微贵些,钟浩三人目前属于坐吃山空的状态,自然是能省则省。于是,三人找了一家看着还算干净的馄饨摊子坐下,一人要了一碗馄饨。
馄饨摊的主人是一个精干的妇人,她揭开锅盖,麻利的将一个个跟小元宝儿似的馄饨下了进去。不一会,一个个鼓着肚儿的馄饨就在水面上打起了滚儿。
那妇人拿出个三个大碗,连汤带水的舀了三大碗馄饨,又把剁碎的葱花、虾皮、紫菜、麻油调配进去,一时香气四溢。
三碗馄饨很快端了上来,老板娘的手艺着实不错。钟浩见那馄饨皮薄如蝉翼,目视能看见里边红红的肉馅,再加上白嫩嫩的葱花、黑紫色的紫菜、虾皮、麻油做浇头,让人不由的食指大动。
钟浩三人吃得酣畅漓淋,五文钱一碗虽然着实有些贵,但绝对算是物有所值。
吃完饭冯氏让钟浩带着徐婉回家,自己要去城内转转去找活计,这是刚才在馄饨摊上商量好的。
冯氏是长辈,她觉得自己理所应当的要能够养活两个小的。何况,冯氏还打算让钟浩去读书。这年头,读书可是很费钱的,因此找活计赚钱的事情,必须得尽快了。
其实,钟浩卖瑞士军刀的三十贯钱,这几天虽然花出去十多贯,但剩下的钱还是可以支撑些时日的。
但冯氏觉得坚决不能花这些钱了,她让钟浩好好攒着,以后她再帮钟浩凑点,一定要把钟浩自家祖传的宝贝的赎回来。她曾问起过钟浩哪来的这么多钱?因为她碰到钟浩时,钟浩衣衫褴褛的在大山中找吃食,明显不像有钱人,钟浩随口告诉过他把自家的一件宝贝卖了,因此冯氏便上心了。
钟浩带着婉儿回去时,已是艳阳高挂,街面上的行人已经很多,各色百姓也开始了一天的生计。
挑着货担的货郎开始走街串巷的吆喝叫卖,耍把式的汉子开始了表演,说书的先生开始抑扬顿挫的说起了话本,拿着旗幡的算命先生也找到了忽悠的对象。
大街两侧的店铺也都卸下了排门,挂上了幌子,亮出了自家的商品——纸店中的金纸银纸被朝晖抹上亮丽的光泽;幞头铺将摆满各色帽子的长桌搬到街上;绸布店把一匹匹新花布摆上柜台;陶瓷铺搬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陶罐瓷瓶;铁匠铺开始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成药铺里散发出各种中草药的气味。
强烈而生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钟浩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如今是真实的生活在大宋这个多姿多彩的时代!
……
回到自己小院钟浩开始忙活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种地瓜和土豆。这时代还没有这两种高产作物,钟浩觉得或许以后自己能够靠着这两样东西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两样东西可是宝贝啊!
如今已是三月中旬,种植地瓜稍微有些晚了,土豆好些,此时种倒没什么影响。
钟浩老家就是农村的,小时家里种过土豆和地瓜,对如何种这两样东西倒不陌生。
在北屋正房前,选定一小块采光充足的平地,去隔壁王三叔家借了一把锄头,用锄头这小块平地的土深翻、细细敲碎。婉儿在旁边看着钟浩忙活,不断的问这问那。
将每个土豆分割成几块,每块上边都带着芽口,一块块小心的埋在地上。土豆一般三四个月的生长周期,大约七月份便能收获。
地瓜则是整块埋在一个小小的地窨子里,呃,所谓的地窨子就是钟浩刚刚挖好的一个小土坑。地窨子上面用树枝搭一个小棚子,方便晚上盖上麻布保暖。三月里早晚还有些凉,在地窨子里育苗暖和些,地瓜发芽也快些。上边的小棚子也是一个道理,为了晚上保暖。
暖和些,地瓜秧苗才能长得快些,毕竟现在栽种地瓜已经比正常时节经晚了许多。
地瓜的有个好处,就是比较好成活。到时一块地瓜就会冒出很多地瓜秧,将这些秧苗拔出来,栽到旁边的平地里便能成活,地瓜秧生命力很强,拔出来的地瓜秧没有根,也基本能成活。如果地瓜秧不够多,等地瓜的枝蔓长了,掐一些枝蔓插上,也能成活,就是产量低些。地瓜秧苗可以一直采到芒种时,再晚栽种便产量甚少了。
正常来说,地瓜一般是农历二月育苗最好,四月之前种的是春地瓜,四月到芒种之前种的是夏地瓜。
春地瓜比夏地瓜产量大,也好吃。但夏地瓜有个最大好处是比春地瓜易储存,做地瓜种更合适。
土豆和地瓜种好后,钟浩又去提水浇地。
等到拿起那只用木板钉成、刷着桐油的木桶时,才发现昨天只买了木桶和一个大陶缸,没有买绳子。自家小院中水井的水面,离地面将近三米,没有绳子自然没法提上水来。
于是,钟浩只得再去隔壁王三叔家借绳子。
王三婶很是热情,很快便给钟浩找出自家提水用的一条拴着铁钩的粗草绳,又顺口问了一句:“你家有水瓢吗?”
啊……这个,好像还真没有。
王三婶又去屋里拿出一只水瓢,递给钟浩,热情的道:“拿去用吧,送你一只,我家还有好几只!”水瓢是那种葫芦晒干剖成两半做成的。
钟浩回到院中将木桶挂在绳子的铁钩上,将木桶抛入井里取水。
本以为提个水而已,很简单一件事,没想到确怎么也提不上水来。
原来木桶质地轻,飘在水面上,不管钟浩怎么摇晃,都不能把水盛到木桶里。稍微用力猛点,木桶还脱钩了。
好在木桶轻,飘在水面上,钟浩用绳子上的铁钩勾了好几次,终于重新将木桶挂在绳勾上。
又试了几次,还是无法将水灌入木桶中。
钟浩不禁无语,打个水还这么难啊,真怀念后世的自来水啊,拧开水龙头,水自己就来了。
不过钟浩还得面对现实,这里可没有自然水。
好在钟浩脑子活泛,他把木桶提上来,用绳子的另一头直接拴在木桶提手上,这样木桶就不会在铁钩上活动,应该会好打水一些。
用力晃动绳子,终于让木桶中盛上了半桶水,忙快速提起来。
钟浩不禁泪流满面,实在是不容易啊!
好在一回生二回熟,成功了第一次,事情就容易很多。
终于费了半个时辰的时间,钟浩把水缸装满了。
从水缸里提过一桶水来,用水瓢舀着仔细的把种在地里的土豆和地瓜浇了一遍,钟浩才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院中的石凳上休息。
第七章 豆浆油条()
这几天冯氏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寻找活计,但事情并不顺利。青州城内的刺绣工坊基本都快被她转遍了,但大都是表示不缺绣娘。
后来,冯氏也不限于找刺绣的活计,但别的活计她也没找到合适,这个年代虽然妇人抛头露面出去赚钱并不算稀奇,但适合妇人干的活计毕竟很少。
冯氏的情绪有些失落!
这几天冯氏出去找活计,钟浩也没闲着,他时常带着徐婉出去逛街,努力熟悉大宋风情民俗的同时,也在寻找着改变生活的门路。
经过几天的了解,钟浩大体已经有了赚钱的思路,他觉得让三人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应该是一件并不难办到的事。
不过,钟浩知道冯氏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让她在家里坐等自己赚钱后孝敬,她肯定不会心安理得的接受的。
钟浩觉得还是先帮冯氏找个赚钱的门路比较妥当,好在经过考察,钟浩很快有了思路。
这天,三人在院中的石桌旁吃着早饭。
早饭是冯氏赶早起来自己做的汤饼,也就是后世的面片汤。冯氏的手艺着实不错,满满一碗指肚儿大小的滑溜面片儿,浇上老汤,点上些葱花、韭菜花,舀上一小匙茱萸叶子制成的辣子油,再撒上一点胡椒面,钟浩吃得酣畅漓淋。
“姨母,我看你也别找活计了,不如在十字街口起个做汤饼的小食摊子,凭姨母你的手艺,我觉得不会没有顾客的!”钟浩想起自己的主意,便趁机开口出言引导冯氏。
冯氏听了眼睛一亮,不过随即有些忐忑的道:“十字街口那已经有了两家做汤饼的食摊,我们再起一个能行吗?”
“嗯,姨母若是想做食摊的话,也并非一定要做汤饼,我倒是会做几种吃食,保准很好吃,而且别人不会做,不会跟别人冲突的!”经过这几天的琢磨,钟浩打算让冯氏开家卖豆浆油条的小食摊。油条这种后世风靡大江南北的早餐小吃,此时应该还没有。据说油条是从南宋时期的“油炸桧”发展来的。既然豆浆油条这种吃食后世能够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肯定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的,钟浩相信现在的百姓接受起这种吃食来,一定不会有什么难度的。
“哦,大郎还有这么个手艺?!”冯氏半信半疑的说道。
“姨母若是不信,待会儿我便先做一下,你先尝尝!”
说做便做,吃过早饭后,钟浩先去米粮街去买了一些面粉、鸡蛋、菜油、黄豆等炸油条和磨豆浆需要的东西,又去斜柳街订了一只青石磨盘,让店伙计给送家里。
回到家中让徐氏帮着和面,面粉中打上鸡蛋,放上猪油和盐巴,再加上面引子,揉成一个大面团,放在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让面团发酵。油条要用发面,这年代自然没有酵母粉,而是用面引子发面的。发酵用的面引子是徐氏用黄酒酒糟自己做的。
其实炸油条的面粉,用高筋粉更好,不过以现在的条件实在没法讲究这个了,有白面粉就不错了。这年代的麦子比大米便宜很多,但细白面却比大米要贵很多。因为白面要把麦子用石磨磨碎后,用筛子一遍遍的筛,直到筛去里面所有黄色的麸皮。筛子的筛眼越细,筛得次数越多,麸皮就越少,面粉就越细,也越白,自然也更贵。白面主要比大米贵在人工上,毕竟大米直接放锅里煮就是了。
钟浩又泡上一盆黄豆,准备磨豆浆用。
中午是吃不上油条了,得等到下午面才能发好,黄豆也得最少泡三个时辰,才适合磨豆浆。
夕阳渐渐西下,街坊四邻渐渐飘起了袅袅的炊烟。
面团发酵好了,钟浩将面团拽下一块来,放在抹了猪油的案板上,按压成长条状,上面抹上一些猪油,用刀将长条状的面团切成一条条的小面条。
将两根小面条叠在一起,压扁成长条状,再用筷子在中间压道沟出来,油条坯子便做好了。
钟浩做油条时,冯氏一直在旁仔细看着,一丝不苟的学习。
油条坯子做好了,剩下的便是下油锅炸了。
冯氏有些心痛的在铁锅里倒上半锅菜油,开始生火热油,婉儿则在旁边使劲的拉着风箱吹火,小脸上不多时便抹上了几条黑黑的碳痕。
这年代还没有风箱,这个风箱是钟浩特地按照后世的样子,让木匠打造的。装上风箱后,冯氏很是喜欢,有了这个风箱,生活做饭方便了很多,着实夸赞了钟浩一番。以前生火不是用嘴吹,就是用扇子扇,经常被呛得得灰头土脸。有了风箱,生活做饭时,她的脸面上干净了很多,虽然早已生儿育女,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徐氏也不例外,自然也不希望脸上经常被呛上柴灰。
等到油锅烧到七成热,钟浩将一个个做好的油条坯子放入锅内,开始炸油条。不时用长长的竹筷子给油条翻个身,不多时金黄的油条便出锅了。
婉儿看着刚出锅的、长长的散发着诱人的金黄色光泽的油条,也顾不得拉风箱了,用黑乎乎的小手,拿起一根油条便开始吃起来,嘴里不时发出“嗯”、“啊”、“好吃”之类的话。冯氏看到婉儿毫无淑女形象,不禁在旁笑着嗔怪:“你个臭丫头,也不知道洗手,也不怕吃坏肚子!”
炸了半竹筐油条,钟浩又把剩下的面团做了一些焦圈和油果子,一起炸了。
等油条、焦圈和油果子都炸好了,钟浩又去磨豆浆。
青石磨的磨盘很大,钟浩和婉儿一起推动还有些吃力,不过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