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78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78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就喊上了,“太后,摄政王爷,微臣知罪……微臣死不足惜,但是千万不能和大明再打下去了……在双方交换人质的时候,明军那边600门红衣大炮和2万支先进的火枪,十几万大军全都做好了的准备……再打下去,我大清非要亡国不可……”

    孝庄皇太后听了洪承畴的话,气得咬牙切齿。

    她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当初真不该给她温柔劝降他,这个软骨头有一天会背叛大明,就必然会有一天背叛我大清,这一点自己怎么失算了。要不然也不焉何会有今日之辱?

    孝庄有些失态的叫嚣:“这个反复无常的狗奴才投降了大明,背叛我大清,竟然还敢在这里胡说八道,赶快行刑,五马分尸,快!”

    “太后,罪臣并非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罪臣所言句句属实……太后恨微臣,可以处死罪臣,但是罪臣的忠心从未改变,天地良心,太后的恩典,罪臣没齿难忘……”

    洪承畴一边喊着也没人理他,被拖到了宽阔地带,五名行刑的鞑子兵将骑着五匹马就过来了,长长的绳子套住了他的脖子两臂和双腿。

    “太后,摄政王爷,林毅已答应走马换将之后跟太后和摄政王爷协议双方罢兵之事,今日之事罪臣实在也是迫不得已,罪臣对大清之忠心可昭日月,天日可表,天日可表啊——”

    洪承畴仍然大叫不止。

    这时骑在马上的五名鞑子摧动战马,将扯住洪承畴的绳子就登紧了,洪承畴整个人成了被拉成了“大”字形。

    只要这五名鞑子每人抽一马鞭坐下,马往前一冲,洪承畴就会被撕成几半,现在已经明显的感到五个方向的强大拉力。

    50多岁的一个老头,几经周折,现在瘦的皮包骨头,这5匹高头烈马,不用怎么使劲,就能把他这一把老骨头拉扯零散了。

    那一刻洪承畴万念俱灰,他不再喊了。

    因为洪承畴没有想到,自己能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曾几何时,他是大明的倚重之臣,但是谈不上忠于大明,因为他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孝庄皇太后的无限温柔面前,他缴械投降了。

    从那以后他立志要当一个大清的忠臣,大概他也知道汉奸佞臣落骂名,忠臣孝子人人敬。

    然而,严峻的考验,一场又一场,接踵而至,作为大清的重臣,被大明俘虏之后,他没有屈服。

    可是没想到,竟然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还是五马分尸,罪名竟然是“判国罪”。

    要知今日,何必当初?被俘虏的时候当着林毅的面抹了脖子多好,或者是用三尺白绫上吊,或者是一碗毒药,这是用匕首刺腹而死,虽然都是女人的死法,但是比这样好受的多。

    看来当汉奸真的没好下场,自己这一辈子就不说了,如果有来世,我洪承畴,立下重誓,下八辈子不当汉奸!

    想到这里他把牙一咬,眼一闭在这里等死。

    “准备好,行刑!”一名鞑子的头目扯着嗓子喊道。

    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喊了一声:“且慢动手,马下留人!”

    这是个鞑子便不敢动了。

    这是多尔衮来到了孝庄皇太后近前,压低声音道:“太后,此人不能杀。”

    “为什么?”孝庄皇太后余怒未消,气的浑身还在颤抖。

    “杀了他,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太后请想,走马换将我们得到三具尸体,将来会让人贻笑千古的,眼下我大清正在用人之际,看得出来她应该没有背叛我们的大清。这次他固然可恨,论罪当诛,但是以我大清祖宗的江山社稷计,还是留着他为善,请太后三思。”

    多尔衮说到这里,深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出了一口气,他不愧是多尔衮,如此怒不可遏的他,关键时刻他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

    孝庄皇太后气得双眼闭了半天,然后又缓缓的睁开了,他觉得多尔衮是对的。

    如果真的一怒之下把洪承畴也杀了,他们真的就是用有一群活女人换来了三个死男人,鸡飞蛋打,一无所有。

    还不止于此,大清损失可不只是少了几个人的问题,少了察哈尔部众,少了洪承畴,等于又给大清抽去了两根台柱子。

    因此孝庄皇太后觉得自己方寸已乱,看来关键时刻,自己没有多尔衮冷静,因此向他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洪承畴的七魂六魄在阎王爷那转了一圈又回来了,鞑子们把绳套给他解了下来。

    此时的洪承畴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他已经晕过去了……

    等他醒来之后,知道是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赦免了他无罪,洪承畴来到孝庄皇太后,多尔衮近前跪爬几步磕响头。

    “罪臣谢太后,谢摄政王不杀之恩……”

    孝庄皇太后的怒火渐渐平息,她知道此人还很有价值,过去的事情就暂且让它过去吧,因此她缓声道:“起来吧,这笔账哀家给你记着呢。”

    “罪臣知道,太后的大恩大德罪臣将铭记于心,微臣一定将功补过,不遗余力报效太后,效忠大清,纵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洪承畴死中得活,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那种感恩之心甚至比当年孝庄皇太后色*诱他投降之后,更加浓烈。

    至此洪承畴算是又躲过了一劫。

    紧接着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就问他与大明和谈之事。

    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当然不是傻蛋,冷静下来一分析眼前的形势,洪承畴看的一点都不假。

    如果再打下去,旦夕之间明军就打到了他们的京师了,因为这里离大清京师只有二三百里,三岔河城堡防御,跟宁锦防线可差太远了,弹丸之地,那经得起20万明军的冲锋。

    何况现在英亲王阿济格又不在了,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也死了,多尔衮大病初愈,大清缺兵少将,这仗还有法打吗?

    此时林毅如果真的愿意坐下来跟他们和谈,当然是求之不得。

    洪承畴道:“太后,摄政王,此事包在微臣身上。”

    说完之后洪承畴带着人来到了河边高处,对着河对岸的林毅大喊:“林大人,走马换将已经圆满结束,按照双方约定,明军应该退兵,然后遣使和谈双方罢战之事,林大人不会言而无信吧!”

    老头喊的声音并不大,但是手下大嗓门的兵将一起高喊放大了数倍,隔河传了过来……

    这时林毅等明军将士正在高兴,死人换活人经历了几番周折,在万千兵将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之下终于成功了,不容易啊!

    以后巴林和额哲兄弟绝对会感念林毅的恩德,察哈尔与大明的关系也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牢不可破,这无疑是大明子民和万千察哈尔人共同的福祉,意义重点大而深远。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巴林和额哲兄弟俩,他们拉着几位娘亲喜极而泣,来到林毅近前大礼参拜,林毅笑着让他们不可多礼,今后都是一家人了。

    正在这时,林毅听到对面洪承畴等人喊话。

    林毅听了哈哈一笑,“嗬,姓洪的命真大呀,居然幸免于难了,什么,真要跟本监国和谈?和谈也好,不过本监国得先送他一封感谢信再说,这一次死人换活人他洪承畴功不可没,本监国要不谢谢他过意不去呀!”

第367章 感谢信() 
听了林毅的话,明军将士无论男女都笑出声来,他们的林大人如果真要再给洪承畴写一封感谢信,估计又够这老头受了。

    这时林毅命人跟着他喊话,说到和谈之事林毅得回敬他两句,双方隔河相互喊话之后,达成口头协议,双方兵退二十里,三日后遣使和谈,地点当然是明军大营。

    因为大清主动要求罢兵和谈,当然得主动找大明来谈,就像当年崇祯皇上觉得打不过大清,攘外必先安内,他秘密派人联络与大清和谈之事,就派人到大清京师去了,结果和谈因崇祯狐疑善变手下人不愿当秋后算账的替罪羊而搁浅。

    明军撤退后重新安下营寨,到了晚上了,林毅命人取来笔墨纸砚,小颖最爱看林毅写字,勤快地亲自研墨。

    墨好之后,林毅提笔在手,略加思索,就把白天已经打好的腹搞写了出来。

    林毅现在的毛笔字已经练得相当好了。

    穿越过来,这八九年间,他知道来到了乱世,毛笔字相当重要,不会写毛笔字就等于是个文盲,因为当时没有硬笔,只有软笔。

    闲暇的时候他就练,虽然比不上那些的书法大家,但是也练干了几缸水,练秃了几支笔。

    因此现在林毅写起字来也是点点如桃,撇撇如刀,刷刷点点,龙飞凤舞,很快一封信就写好了。

    林毅在这封信中,感谢洪承畴大义献计,更感谢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调教出这样的好臣子,而且他建议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为他升职加饷,以感谢洪承畴献出妙计,使他们死人换活人得以顺利进行,起码得到了两具全尸,祝贺祝贺,云云。

    一边写小颖和哲哲一边嘻嘻笑,觉得他们的大人真够坏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看到这封信非气疯不可。

    林毅写好之后又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纰漏,哲哲和小颖一替一口把墨迹吹干,然后用火锡封好,在信封上署上“孝庄皇太后亲啟”字样。

    这封信虽然是洪承畴的感谢信,但是林毅却不能写给洪承畴。

    然后把这封信交给了张华,张华在夜间带了两个水手驾一叶小舟,约莫到河心的时候,用弓箭把这封信射到了对岸,然后张华在船上吹了一声口哨,省得对岸的清军发现不了他。

    这几声口哨果然有用,很快引来了一群清兵来到了河边,张华赶紧驾着小船往回驶。

    这些清军顺着口哨声到了河边一看河心有几条黑影,一条小船,他们以为是明军的奸细,纷纷拉弓射箭。

    张华赶紧命人把小舟调过来,往回划。有数之箭射到了水中,发出异常的响声。

    张华他们回到岸之后消失在夜幕之中。

    河对岸的清军看到这些黑影跑了,然后举着火把就在河的岸边进行搜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奸细,很快就发现了那一支带着信的箭,这几个情人就是一愣,捡起来一看信是写给太后的,他们更不敢擅动了,拿着这支带信箭,赶紧向上锋报信去了。

    但是此时张华他们并没有回去,而是隐伏在河岸边,偷偷的向对岸观看,看到对岸这一幕,他们才悄悄撤了回来,向林毅交令。

    林毅赞许了张华几句,说他办事牢靠,张华高高兴兴的下去休息去了……

    三岔河口清军大营,很快有人骑着一匹快马,连夜将这封信送到了十几外的孝庄皇太后的营帐。

    此时最豪华的一处蒙古包之中,孝庄皇太后、多尔衮、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等人正在商议这次和林毅谈判的事情。

    宁完我和范文成都是孝庄从200里开外的京师里临时调过来的。现在孝庄皇太后多尔衮都不在京师,大清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当然在京师呆不下去了。

    现在大清的京师是代善、济尔哈郎等这一帮老臣,带着上万名大清京营兵,保护着年幼的小顺治留守京师。

    其余的数万名清军这次全被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拉过来了。

    这里是三岔河城防清军的一处堡垒,离三岔河有30多里,这就相当于孝庄皇太后的御营大帐。

    定更天过后,这里的大营灯火辉煌,一队队巡逻的清军在这里面走来走去,戒备森严。

    孝庄皇太后的大帐里,他们正在议论这次谈判林毅会提出哪些条件,他们应该如何答复,能接受了怎么样,不能接受又怎么样,如何讨价还价,这就是谈判,尤其是两国之间的谈判,这里可有大学问。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清军的章京拿着一封箭信,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

    在营门口被军将拦住,层层通禀之后。这封信就到了一名小太监手里,小太监进了蒙古包,将信毕恭毕敬的递了孝庄皇太后。

    在场的文武百官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平白无故小太监拿了一封信?

    孝庄皇太后看到了信封上面隽秀的小楷字样,他们现在当然都认识,因为现在他们都识汉字、说汉话,而且现在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等全都建议满清统治者承袭汉制,仿照明大明,这当然是宁完我、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功劳。

    这些年他们的大清的统治者出了很多好主意,其中主要是这些汉化政策。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现在的多尔衮。

    孝庄一看这封信是写给她的,一双秀目微微一怔,就问小太监信是谁送来的?

    很快又找到了那名送信的兵将,这名兵将的官职是甲喇章京,孝庄皇太后详细问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