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宰执天下 >

第871部分

宰执天下-第871部分

小说: 宰执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洌欢旁谌缃竦奶街保词墙萄凳孔渲疾摺7ㄖ贫瘢欠褚姥笔疲且幽康暮徒峁雌兰邸H缧路ɡ际侨ê饫祝丝墒┬小!

    “那以韩卿观之,如今新定诸法是否依循时势?”

    韩冈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是或是说否,必须从他最为熟悉的领域着手:“均输、市易二法,施行于京师、东南,臣无从知晓,不敢妄言。但在秦凤、熙河,保甲、将兵二法,使军民堪战;便民、免役二法,使黔首安居;农田水利在巩州淤灌良田千顷,此诸事,都是韩冈亲眼所见……”

    韩冈将自己在关西的见闻娓娓道来,内容当然要比两千字不到的殿试策问要丰富得多。这一席谈,虽然免不了偏着新法,但说的有理,以可算是持平之论,让赵顼十分赞赏。至少对新法,在西北地区的推行多了许多信心。

    赵顼很是看重韩冈,能给他带来如此多收获的年轻官员,现在也就韩冈一人。三年来,韩冈的种种功绩,却只付出了一个太常博士和集贤校理就打发了。就像家里招的佃户,只留其他佃户一半的收成,却能提供五倍、十倍的租子,有哪一个佃主会不喜欢?要是国中朝臣都如韩冈一般,使得四夷宾服当非难事。

    不过这样的回报也的确微薄了点。学成龙虎艺,卖与帝王家,幸好如今天下贤才,也就一家可以卖。若是放在战国、乱世,这样的付出可留不下人才。

    做了五六年的皇帝,赵顼早就明白不会有人无缘无故的忠心于自己。要想臣子继续为国效力,必须给予恰当的回报。这是维护家国稳定必须要遵守的基本规则。而将有才能的臣子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也必然可以得到最好的回报。

    只是要给韩冈合适的回报却很难。

    到了朝官这一级,本官的级高低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就如王安石,现在才是正三的礼部侍郎,远不如在外面任州官的文彦博、韩琦等人,可谁能说他不是礼绝百僚的宰相?

    重要的是资序

    而韩冈的资序实在太浅。做官的时间,满打满算才三年。想在朝中用以要职,冠以‘权发遣’的头衔,都还差了一两级。

    当初王安石设立三司条例司,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遽升高位。可他们被人称为新进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十来年的官,进士的资格都熬老了。想把才三年资历的韩冈安排在高位上,在河湟很容易,在其他地区就难了,而在朝中更是难上加难。

    有功不赏,当然是有失公正。可将资序不到者提至高位,日后却必然会有人援此为例。到时候,功劳什么的就不会有人提了,只会看到入官三年就可以晋为朝堂中的高官显宦。

    但这件事没必要跟韩冈本人说,等琼林苑结束之后,跟王安石商量一下,再提也不迟。

    “卿家可多多请对,朕也欲常见卿家。”廷对终于还是到了结束的时候,赵顼最后对韩冈嘱咐着,颇有依依不舍的样子,“当初张载在京城的时候,朕曾对他这么说过,可惜他很快就请辞了。”

    “家师根究天人之道,无意于宦途之上。不过教传道,亦是为国作育英才。”韩冈本人站在这里,当然就是最好的证据。“近闻经义局编修经,直追经义本源,一改汉唐旧释。韩冈不才,愿以身保家师入经义局,无论删定修纂,注疏释义,当不辱于朝廷,不愧于陛下。”

    机缘巧合,赵顼提到了张载。韩冈便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要推举张载入朝,就算不能为官,也要在最近就要成立的经义局中占个位置。

    虽然韩冈马上就要与王安石的女儿成亲,而方才说话,也是尽可能地帮着新党。不过在学术上,他就不可能站在王安石那一边。一道德虽然好,但要是让气学无法登于朝堂之上,韩冈就不能认同。在这一点上,他绝不会妥协

    赵顼则是沉吟着,一时竟无法决断。

    :

第21章 论学琼林上(上)() 
从宫中出来,便已是酉时。 而等韩冈回到王韶府上,二更的更鼓都在大街小巷中给敲响。跟着王韶、王厚说了几句今天觐见天子的事,韩冈便自去睡了。

    虽然他一向精力充沛,但在朝堂上,与天子对话时一边要斟词酌句,以防错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但另一方面,也必须保证稳定的语速,及时回答天子的征询。要完成这两项要求,自是很伤。精神。韩冈睡到床上的时候,希望日后能早日习惯这样的对话。

    而到了第二天,王雱遣人送贴来请韩冈赴宴。午后,韩冈应邀前往清风楼,结束了崇政殿说的工作的王雱此时正在楼上等着。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这般清净?”

    韩冈上来时就有些觉得不对劲,坐下来后才发现,原本喜欢聚集在清风楼上的不第士子们,今天都不见了踪影。

    王雱笑了一下:“还不是玉昆你昨天的功劳。”

    “都知道了?”韩冈问道,“听叶致远说的?”

    “外面早就传遍了。说是昨日在清风楼上,你被驳得差点要辞了进士出身,最后靠了天子遣使方才解围。”

    颠倒黑白的一番话传到耳中,韩冈眨了眨眼睛,笑了起来:“是吗?他们是这么说的……”却没有半分动怒的样子。

    “玉昆你好像一点也不生气。”王雱在叶涛那里得知了真相,所以对韩冈的反应很是惊讶。

    “何必生气”韩冈摇了摇头,对那等人生气纯属是浪费时间,“难怪今天清风楼上他们都不见人影。”

    王雱一声冷笑:“他们哪敢当面与玉昆你对质”

    “当然是不敢的”

    韩冈也同样冷笑着摇头。现在这群儒生,有几人还有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别说千万人,就是面对他韩冈一个,也根本不会有几人愿意第一个跳出来。都是太过于聪明,只会在背后嚼舌根。临到关头,就会让别人上,而自己在后面等着捡便宜。

    王雱和韩冈都有些愤世嫉俗,但也是看透了人心。战乱时代,好勇斗狠那是常事,为了一个目标,多少人前赴后继,那也是不鲜见的。但如今的太平年景持续百年,人心早就软弱了,也只剩陕西等一些战乱不断的边地,民风依然骁勇。

    “不提此等事,反正他们什么都做不来。”韩冈问着王雱,“怎么不见仲元?这两次都没有看到他。”

    听到韩冈提起弟弟,王雱的脸色顿时被一抹阴云笼罩。虽然很快就恢复正常,但也没有瞒过韩冈的眼神。

    看了一眼韩冈,王雱叹了口气,“……此事也不瞒玉昆你……”家中不睦的事,时间长了终究还是瞒不过韩冈这个妹夫,还不如摊开来说,“这段时间,二哥夫妇两人越发的不睦,日夜吵闹,闹得家宅不宁。现在也没心思出来了。”

    “天天吵闹……究竟是为何?总的有个缘由吧。”韩冈不是八卦,王旁好歹是亲戚,更是朋友,问上一句是应该的。

    “……这是我那侄儿出生后的事,二哥觉得侄儿长得不像自己,所以起了疑心,这样才闹起来的。”

    韩冈看了王雱的脸色,就知道其中的情况必然比他说的更为复杂一点。王雱和王旁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不会是因为王旁觉得儿子不像自己,就会闹到这般田地。王家的两兄弟长相皆遗传了父母,王旁才一岁儿子,就算跟王雱相像,也是不该让他起疑心的。

    先前问起来的时候,韩冈没想到会是这等事,让他原本想劝一劝的心思,一起都淡了。女婿是外人,岳家的家务事能听不能说,尤其是这等事关名节的闺房事上,更是不好插嘴。

    王雱也不想提着方面的话题,喝了两口酒,便问着韩冈:“玉昆今日觐见有半日之久,不知廷对之中说了些什么?”

    天子与臣子的私人谈话,按道理说,是不能对外传播的。若是被确认,追究起来就是个罪名,也就是所谓‘臣不密,失其身’。但自家人,就没什么好掩饰的。何况韩冈与天子的对话,在宫廷那个四面透风的大漏勺里,根本也是隐藏不住。

    韩冈很干脆的将与天子的对话,主要是关于新法哪方面的,一五一十的转述给王雱。韩冈的一席话,王雱边听边点头,自己的妹夫是在不着痕迹为新法说话呢。虽然不是直接赞美,但弯弯绕的说话,反而会更有效果。

    要是韩冈一面倒的说着新法的好话,等于是自毁前程。没有任何他处任官的经验,便说着天下州县皆是乐于新法,天子要会相信才会有鬼。韩冈也只有以这等表面上的持平之论,再用事实为佐证,才会让皇帝信之不疑。

    王雱对韩冈对新法的表态,一百分的满意,窃喜自己的父亲没有挑错人。这等人才站到新法一边,日后必然可以派得上大用。只是他的欣喜只保持了片刻。当听到韩冈向天子推荐了张载进经义局,顿时就变了颜色:“玉昆,你怎么如此做?”

    王雱怒气腾起,而韩冈冷然自若:“小弟也只是荐了家师一人而已。既然朝廷设立经义局,要重新注疏经典,以家师的才学、声望,难道不够资格侧身其间?”

    “玉昆,你不会不知道经义局是为何而立吧?”王雱的眼神变得阴沉沉的,他和吕惠卿可是已经确定要进经义局了,哪还会希望有人来跟他打擂台。

    “小弟自然知道。”韩冈目光平静如水,毫不退让的与王雱对视着,“但闭门造车是不成的。石渠阁论经,白虎观议礼,孔祭酒撰五经,这都是聚天下贤才之议论,方才得到最后的成果。小弟所学种种皆源自横渠门下,当然不能见其被摒弃于朝堂之外。”

    有些事可以妥协、可以退让,但有些事是不能退让、不能妥协的。请张载入经义局,是韩冈乘机向天子提出,尽管他心知成功率并不会太高,但毕竟尚有可能,而不去努力争取一下,可就半分机会都没有了。

    不要以为儒家就是温良恭俭让,要真是这般面目,各有一套传承的诸子百家,也不会最后由儒门一统天下。别说百家之间的争斗是刀光剑影,就是儒门内部,也从来都不是和气一团。

    正如韩冈提到的孔颖达,他少年成名,在洛阳儒门之会上,舌辩众儒,一举夺魁。但被他压制的宿儒耻居其下,甚至派遣刺客要杀他。若非杨玄感将之保护起来,可就没有流传后世的《五经正义》了。

    更别提马援、郑玄这对师徒,同为汉家大儒的两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传言中,甚至有马援在郑玄出师后,怕他日后声名压过自己,欲遣庄客将之追杀的说法。

    争名夺利,互不相让,大儒都是难免。而一个学派对另一个学派,更是有着天然的排斥。

    王安石作为推行新政的宰相,需要一个稳定的后备人才来源,而不是让国子监尽出一些唱反调的对头。所以有了经义局,重新诠释儒门经典,作为国子监钦定教材,同时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韩冈对此可以理解,但这不代表他能认同。没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而用行政手段排除异己,作为被排除之列的韩冈当然看不顺眼。

    他并不是要跟王家决裂,迟早要闹出来的事情,早一步揭开来,日后才不会产生过大的伤害。同时也要让王安石父子知道,他还是过去的宁折不弯的韩玉昆。

    当初在王安石、韩绛两名宰相的重压之下,依然咬定横山难取,最后甚至放弃了已经到手的煌煌之功。如今他也不会因为成立王家的女婿而放弃气学,更不会放弃将后世的科学理论装进儒家这个箩筐里的想法。

    在清风楼上不欢而散。第二天,便是朝谢之日。依照故事,状元余中领着四百零八名进士去宫中阁门外,向天子的恩赐而拜谢。

    在唐代,进士被取中后,要去中谒见宰相,一并向主考官谢恩,确立座主和门生的关系。而到了宋代,太祖赵匡胤不喜臣子将朝廷的选拔揽为己功。在设立殿试后,进士们就成了天子门生。要拜谢,当然要向天子拜谢。而且照着旧年的惯例,还要进谢恩银百两,都是由进士们各自出钱凑起来,不过今科被赵顼下诏给免去了。

    殿试唱名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众进士齐集。韩冈作为四百人中唯一的朝官,前日又被天子单独召对,当然是人人为之侧目,但终究还是没有人敢于第一个跳出来与韩冈过不去。

    朝谢之后,进士们各自星散。数日又是一晃而过,这几天中,王家兄弟都没有再来找韩冈,而韩冈却也没有去王家登门拜访,王安石究竟会不会同意让张载进京,而天子的意向又是如何,这都是韩冈想要知道的,不过此事也急不来。真正临到眼前的,还是让新科进士们跨马游街,一齐赶赴东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