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闲人-第6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不过才十几岁的少年,怎么可能会有那种,如历经了人世间无数起伏后的嗟叹和了悟?
所谓诗以言声,歌以咏志,没有深厚的人生经历,便再如何华丽的深沉,都不过是矫揉造作罢了。故而,杨慎对此很是不屑,哪怕那首临江仙确实惊才绝艳。
好吧,不得不说,杨慎不愧为以后的绝代大家,眼力之毒,虽尚在年幼便已如此了得。
要知道,这首临江仙虽然是他的名作,但却是在数十年后,他在政治上几经起伏,历尽了人间波折之后,才心有所感悟,激愤失望之余创作出来的。
苏默强行抄袭,固然震惊了无数人的氪金狗眼,但也在真正的大家眼中,落下了极大的破绽。
只不过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诗词本身也确实惊艳,也就没有谁闲的蛋疼,跳出来鸡蛋里挑骨头,指摘其中的短漏罢了。
但是这在亦如苏默一样的同龄人,同样顶着少年奇才的杨慎眼中,自然就不会被那么厚待了。所谓文人相轻,即是如此,却是并不关年纪大小的事儿了。
而再之后,苏默远赴大漠,大闹草原。破罗刹、折元将,接连扳倒两位蒙元王子,骑射大会勇夺冠首。一首慷慨激昂的绝命诗,赫然成就“燕市公子”的大名,又顺势结下了双边同盟的盟约,终于彻底将连同杨慎在内的所有才子,都尽数踩到了脚下,一时风头无俩。
之后整个京畿之中,全是一片声的“燕市公子”的赞声,少年奇才的喝彩。而之前汇聚在杨慎身上的目光和赞誉,全都被剥离转移过去了,再没有人去关注他这位之前的“川中神童”如何如何了。
杨慎表面上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实则心中简直怒发欲狂。几番夙夜惊起,咬牙切齿定要将这番羞辱讨回场子来。
是的,在杨慎心中,这就是苏默给予他的羞辱!是苏默将本该属于他的荣耀,生生的从自己头上抢夺而去。
杨慎甚至很多时候,走在街上或又在跟朋友相聚之时,都会有种莫名的感觉。那就是大伙儿都在暗暗的嘲笑他、讥讽他:看,这就是当初的神童、天才呢,可现在呢,人家真正的少年奇才一出,登时就将他打回原形了
纵观杨慎一生,在抛开其人的才华不谈,其实可以看出,他的性子本就有些偏狭。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当初他喊出那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的话时,便已然注定了他在仕途上的失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当其时时,朝野内外,那么多人都反对嘉靖帝的册封亲父之举,但真正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有几人?
结果,杨慎是真的虎,一下子便跳了出来。不但跳出来了,还弄出那么个煽动人心的口号,使得事态彻底失控。好吧,满山的猴子,就属你腚红啊,这尼玛不打压你打压谁啊?
这个时代,跟皇帝顶牛,真心是活腻了,简直就是花样作死啊。好吧,这话扯远了。其实说这么多,就是证明一件事:杨慎从头到尾就是个心眼不大的。再说的文青点,那就是八个字:持才矜傲、气量偏狭。
又好有一比,这位杨公子,很有些跟三国演义里被黑的周瑜周公瑾类似:才华绝世,看谁也不服!
但偏偏碰上个如同妖孽般的诸葛亮,结果最终落个几番吐血,高呼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号,活活憋屈而死。
杨慎此刻的心态,便是如此。特么什么狗屁的武清才子、燕市公子,不过区区一个连童生试都略次不过的乡下小子,竟然蹦跶到他杨神童的头上屙屎屙尿,简直是叔可忍婶不能忍啊。
他杨慎是谁?书香世家、当代神童!昔日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当今翰林名流、太子侍读学士杨廷和之子;七岁学文、十一岁能诗,十二岁就闻名远扬的不世奇才啊!
两人对比,无论从家世还是背景,杨慎都妥妥的碾压他苏默。既如此,你苏默何德何能,竟敢如此羞辱与他?胆大妄为到窜到他杨慎头上嚣张?
必须弄死!还是那种先踩到烂泥里,彻底臭了名声后的弄死。
可想归想,他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忽然跑到苏默跟前儿,来一句:小子,我很不服你,咱们来战斗吧?
那样的话,岂不是不打自招,等于先承认自己不如苏默了,所以这才有挑战苏默,找回荣誉的嫌疑?
所以,一度以来,杨慎其实是很有些苦恼的。但是现在好了,眼下就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皇后娘娘后天将要举办的,为太康公主祈福的文会。
这个文会,表面上是为了太康公主祈福,遍邀各藩王世子、京中才子,以及各家诰命内眷。但是实际上呢,但凡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后为了答谢苏默救治了太康公主的恩情,给苏默站场子呢。
不然的话,又何必非要邀请那些个什么藩王世子的?那些个二世祖,说他们是酒囊饭袋都是夸赞了。让他们参加文会,岂不是明摆着让他们出丑难堪?
不过这些都没关系,跟杨慎半点关系也没有。杨慎在乎的是,这个文会给了他一个正大光明踩死苏默的机会!当着京中所有才子的面儿,还有一大票的世子王孙、千金贵妇的面儿,当场将苏默碾压成渣。到那时,可还有谁再敢小觑他杨慎?再觉得他杨慎不如苏默的?
杨慎每每想到那个场景,就激动的不能自已。所以,他来了,来找自己的父亲。
因为,要想参加后天的文会,他必须首先得到父亲的允准。他隐隐有种感觉,父亲似乎在谋划着些什么。虽然他不懂,也从没问过,但是他知道,自己最好在做什么事之前,尤其是有关于朝中之事的时候,先跟父亲沟通下。只有这样,才不会触怒父亲
可是,当他冲到后花园的时候,他忽然愕然的发觉,原该无数次出现的一幕并没出现。这里,一个人都没有
“不在这里?难道是在”他疑惑的又再看看空无一人的亭子,微一琢磨,嘴里低声咕哝道。心中有那么一刹那,似乎是想到了些什么,但随即又被他忽视过去,脚下一转,转身往书房而去。
书房,是杨廷和真正谈正事的地儿。杨慎虽想到了这点,但却仍然没太在意。他能感觉到,父亲很多事儿,并不曾刻意对他隐瞒,只不过因着他年纪尚幼,才没有跟他认真谈过。既如此,那他还有什么可忌讳的?
“父亲大人,儿欲参加后日的宫内文会,还请父亲允呃!”很快到了书房门前,他想也不想的便推门而入,同时迫不及待的宣示着自己的需求。
但是当他目光所及之下,看到书房中仅有的两人中,坐于父亲对面那张极其陌生的面孔,以及父亲明显阴沉的脸色后,还是不由的当场怔住了。
第860章:流言满京畿()
弘治十二年夏深的北京城闷热无雨,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股喧燥,令人有种心浮气躁的感觉。
而比这空气更躁动的,却是人心。先是蒙古公主入京,天子有意以皇家子弟择而配之,引得一大帮的龙子龙孙们蜂拥而来;
随后却又传出,这蒙古公主其实早有心上人,那便是为大明很是大涨了一番脸面的武清才子、被人称为“燕市公子”的苏默苏讷言。于是,一个草根平民与皇亲国戚争风的段子,引得京中百姓八卦之火熊熊。
而再往后,事态陡转之下,却道是那公主实则是来大明潜伏的奸细,欲要跟关外蒙元余孽里应外合,图谋大明的。而那位燕市公子苏讷言,实则更是一个大号的汉奸,因沉迷美色而出卖了国家利益
好吧,民众们有些懵了,开始分辨不出究竟哪一个消息是真,哪一个传闻是假。不过好在很快天子便做出最终判定,皇后娘娘接一场将要举行的文会,彻底让那些传闻苏默和蒙古公主叛国的言论,再没了半分立场;
然而这事儿虽然平复了,但那日边关六百里加急传回来的军报,道是蒙古火筛进犯边关,却是至今还没个结果。这让京中百姓在纷杂的气氛之中,头顶总是压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云。
眼看着这波未平,随即又是两条小道消息流传开来。一个是曾经号称大明第一神童的杨慎,正式对外表明,将参加皇后娘娘即将举办的宫廷文会。
听到这个消息的所有人都是不由的精神一振,无数原本没打算参加的人,这会儿也想方设法的求了一张入场券。当然,都是打着送自家青年子侄参加的旗号。
要知道,皇后娘娘可是说的明白,这是为了庆贺小公主痊愈的庆典,邀请的都是年轻人,老人们就敬谢不敏了。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次文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不过就是为了答谢苏默治愈小公主的恩情,帮他战场对抗那些龙子龙孙而已。可是如今有了杨慎的参与,那便又是不同了。
杨慎与苏默,这两个都是一时瑜亮的少年碰上,尤其杨慎还是曾经号称第一神童的,他们的触碰将会迸发什么样的火花?真是好期待啊。这种百年不遇的事儿,岂能平白错过?
而在更多心思深沉的人心中,则又看的更加深远一些。苏默自身只是平民没错,可其身后呢?那可是站着几位当今的国公,隐隐有代表国朝武勋集团的意味。
而杨慎呢,则是清流名士领袖杨廷和之子,更是文官集团首脑李东阳的“小友”。毋庸讳言,杨慎的高调参与,摆明了是代表这两大集团的嘛。
大明一朝,武勋与文官两大集团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摩擦不断,已然渐渐有了升级的迹象。那么,如今这两个小年轻的对碰,谁敢说其中没有这两大集团博弈的影子?
若如此,那此番的文会碰撞后,又将为国朝的政治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更不要说,这其中还有皇家这个第三方的参与,就愈发使得局势扑朔迷离起来。一众大佬们,焉能不把眼睛擦亮,关注起来?
但是,这个本就相当震撼的消息还不等开始发酵,另一个更离奇、更火爆的传闻,一出来就将这个消息彻底压了下去,勾动了无数人的各种心思。
那个传闻是:京畿最近出土了一件可夺天地造化的异宝,持此异宝者,可摄他人气运以养自身,不但可延续自身寿数,更厉害的是,还能进而增加一家一族之气运,甚至最终,或能影响一国之气运,达到改朝换代的效果
好吧,最后这句据说完全是以讹传讹的结果,谁也不敢将其宣之于口。但是私下里,因此而勾动起多少野心家的心思,那就无人可知了。
而且,就算最后这个说法实属无稽之谈,但单单只是前面那些传闻,就足以令所有人疯狂了。
增加寿数、增加家族气运啊,这尼玛岂不是要逆天了?世上人,又有哪个不渴盼长生,又有谁个不希望自己的家族福延绵长的?至于说这个异宝的前置条件:摄取他人气运嘁,管它摄取哪个他人的呢,只要能对自身有利,旁人管他去死!
那么好了,最后一个问题,这个异宝究竟是什么样?现在又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这方异宝是一块神奇的石头!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目下唯一能确定的是,它肯定已经落入了某个人的手中。但具体是谁,却无人得知。
不过谶言中倒是给出了一个提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好吧,所有人都凌乱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一句很多人都知道,其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但是后面那句如同狗尾续貂的话又是什么鬼?其出自何处,又是个什么意思呢?
道德经原文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按照这个字面意思,似乎两下里颇有些呼应之意。到好似是某种对道德经原文的释义。可是谁也不敢确定,毕竟所谓谶言,很多都是似是而非,具备相当的迷惑性。若只是那么简单的字面释义,那便不是谶言,而是讲学了。
尤其是,这个谶言指示的还是一个人的情况下。若此,那究竟是针对这个人的表面特征,还是针对其性格又或是其他什么的?完全不好把握啊。
那么,这种情形下怎么办?很快,有聪明人首先想到了某个途径:道德经!
别管究竟是不是释义,既然开头点出的句子是出自这本道家典籍,那就肯定就和其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既如此,弄本道经回来研究一番,或许便能有所得也说不定。
由此,便又衍生出一个传闻,说是道德经一书,也是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的。谶言中所语,其实就是从其中某个古老的版本延伸而来的。但究竟是具体是哪个版本,很遗憾,那就需要自己去摸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