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裕评传 >

第13部分

刘裕评传-第13部分

小说: 刘裕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哪里值得桓公畏惧?我方只要点起大军,直接挺进京都,展示我军的强大,让天下人知道顺公者昌,逆公者亡,他们马上就会土崩瓦解!岂能反而让敌深入,自寻死路呢?”桓玄听罢大悟,于是改变了主意,发出檄文,声讨司马元显的罪行,同时集结大军,顺江东下。

 桓玄与司马元显的此次对决,正应了那句俗语: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司马元显得知桓玄主动东进迎敌,原本的万丈雄心化成了绕指柔:二月七日,晋安帝司马德宗与文武官员在西池设宴为即将出征的大将军司马元显饯行,等宴席结束后,司马元显登上战船,却不敢下令开船,结果朝廷的讨伐大军就一直呆在建康郊外无所事事;另一边,桓玄的大军沿江东下,行动也不迅速。桓玄总想着事若不成当如何,如果遇上朝廷的讨伐军是否应该撤退,谁知一路风平浪静,直到过了寻阳(今江西九江),仍然见不到朝廷军队的影子,大喜过望,士气方才振作,果然不出卞范之所料啊。

 没过几天,司马元显又接到一个坏消息:原本答应做内应的庾楷阴谋暴露,被桓玄逮捕囚禁!得知此事的司马元显心更虚了,有了凶多吉少的预感,深悔发动这次战争。于是在二月十八日,他让晋安帝下诏,派宗室司马柔之带着“驺虞幡”前去阻止桓玄军西进,企图重新和解。

 驺虞,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仁兽,吃荦但不杀生,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估计它经常饿肚子),其原形一说为白虎,即得了白化病的亚健康老虎,另一说为大熊猫。晋朝时,将这种“驺虞”的形像绣在长条形的旗帜上,叫作“驺虞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和解象征,常用于阻止战争。(注:尽管驺虞的原形可能是白虎,但晋朝同时也有白虎幡,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玩意儿在晋朝初年还很有威力,如在公元291年,楚王司马玮起兵作乱,杀死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少傅张华奏明晋惠帝,让人手持驺虞幡前往阻止,司马玮的部下兵士见到驺虞幡,竟放下武器,一哄逃散,司马玮遂束手就擒。

 但时至今日,中央权威早已衰落,驺虞幡在大无畏的无神论者桓玄眼中,如同一块破布。不过这块破布的到来,也不是没有意义,这让他清楚地看出:司马元显已经胆怯了!因此,桓玄不但没对驺虞幡起过丝毫的敬畏,反而连司马柔之都被他下令斩首!杀人之后,桓玄军继续东进,没因为这件事稍有延滞。至于那块驺虞幡,后来究竟是当了地毯,还是做了铺盖,就不得而知了。

 二月二十八日,桓玄大军抵达姑孰(今安徽当涂),命他的部将冯该进攻历阳(今安徽和县,此时豫州的治所),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命弟弟司马休之守城,自率九千精兵列阵于洞浦(在历阳之南),另命部将杨秋驻军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没想到桓玄军一到,杨秋就投降了西军。接着,桓玄派军切断历阳和洞浦之间的联系,纵火焚烧豫州军战船,司马尚之军心浮动,遂全军崩溃,司马尚之本人也在逃亡中被桓玄军队擒获。司马休之开城出战,再败,只得弃城逃走,比他哥幸运一点,没被抓住。这样,道子党阵营中忠诚度最铁杆的豫州军,轻而易举就被桓玄消灭了。

 翻开地图册,按照比例尺简单量一下,就可以发现:从历阳到建康的直线距离已经不足五十公里,如果走今天的高速公路,只是半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连接两者的长江航道宽阔笔直。但尽管距离如此之尽,在历阳会战打响的时候,朝廷的讨伐大军不论是主帅司马元显还是前锋都督刘牢之,都在按兵不动,坐视司马尚之被消灭!

 司马元显不去,是因为他不敢去,他自受命出征那一天起,就把战船当成了颐和园
北府倒戈

 镇北将军刘牢之此时正率数万大军驻防在潥洲(又名洌洲,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的江宁区以西,为长江中的一个小岛,距离历阳不到二十公里)。正在军中的刘裕看得出来,这几天这位老帅一直是一付心事重重、患得患失的样子,劝他迅速出击桓玄,他也是置若罔闻。刘裕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前不久,刘牢之的一个堂舅何穆,悄悄从西边来到潥洲。

 何穆是带着桓玄的口信来的,他对刘牢之说:“自古以来,人臣握震主之威,建不赏之功者,谁有过好下场?如当年越国的文种、秦国的白起、汉朝的韩信,他们侍奉的都是英明之主,也都尽忠竭力,但大功告成之日,尚且全都不免一死,何况你现在那个顶头上司,只是个既凶暴愚味又骄傲自大的小毛孩子。所以你今天处境,已经是进退失据,如与桓公交战,胜了,司马元显要杀你!败了,桓公要杀你!能不慎重选择么?如想长保荣华富贵,不如彻底改变立场,倒向桓公!桓公是大度之人,必不追究。古时管仲曾**中齐桓公的带钩,寺人披曾斩断晋文公的衣袖,后来照样成为了国家的重臣,何况桓公和你本来就无仇无怨呢?”

 尽管这段说词漏洞颇多,但却令一代名将刘牢之动摇了,他想起不久前的事:朝廷下达了讨伐桓玄的命令后,他作为前锋都督自然要去见主帅司马元显商议军务,谁料这种时候司马元显还对他拿架子,没有预约就拒绝接见!可司马元显天天酒宴不断,竟一直没法预约上,直到在西池的饯行宴会上,他才与司马元显在大庭广众间见了一面,自然是什么正事也没办成。这哪里还象一个即将出征的大军统帅?

 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年侍奉的谢帅多英明啊,后来换上王恭,就觉得他目中无人,不体恤下情,自己才叛了他。谁知道新换上的这个轻佻少年司马元显,还不如王恭。王恭至少不会在将士都忍饥挨饿的时候独自花天酒地;在大敌当前时,王恭甚至能与自己结义兄弟,而司马元显还宛若无事,继续无视自已!刘牢之感到自尊心很受伤,这样的人还值得追随吗?

 在司马元显睡不着觉的这几个晚上,刘牢之也渡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各种成败得失的计算纠缠在心中,结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大疙瘩……

 直到司马尚之被消灭后的第二天,满眼血丝的刘牢之召集众将,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全军倒戈,投降桓玄!此言一出,众将哗然,未经一战,便投降叛军,这是北府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啊!刘裕和刘牢之的外甥东海中尉何无忌都竭力劝阻,但刘牢之就是不听。刘敬宣也反对说:“如今,天下大势就取决于桓玄和父亲两人,桓玄倚仗其父(桓温)、叔(桓冲)留下的资望,窃据荆楚,占有晋室天下的三分之二,所缺的只是未能挟天子罢了。一旦放纵他入京,就没人能够控制,董卓之祸,必将重见于今日!”刘牢之突然歇斯底里,对着儿子大发雷霆:“你们说得那点儿常识,我还能不懂吗?今天要击败桓玄,易如反掌!但击败桓玄之后,司马元显必不容我,叫我怎么对付!” 

 关于刘牢之投降桓玄的动机,有一种传统的解释:他想借桓玄之手铲除司马元显,然后再干掉桓玄,最后由自己掌握大权。不过据在下看,这种解释在某些方面把刘牢之估高了,某些方面又把他估低了:

 刘牢之是一个**怀大志的人吗?他杀掉王恭之后,已握有晋朝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和不小的地盘,要找个机会入据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本是易如反掌的事,而且上天之前已经给他提供过机会:如在三年前,因司马元显处置不当,孙恩之乱爆发,朝廷的直辖区大半沦陷。此时刘牢之不论是乘机入京,借司马元显名望扫地时取而代之,或借镇压孙恩的机会将三吴郡县据为已有都不会太难办到。结果他两者都不为,却像土匪一样,为了劫掠一点财物让自己在民众间身名狼藉,有大志的人能干这样的蠢事?

 而且想要夺权的话,这种方法也实在是傻到家了。打个比方:就象赤壁之战前,孙权决定先投降曹**,借曹**之手除掉刘备,然后再反悔与曹**单挑一样,怎一个笨字了得?刘牢之在政治上也许很蠢,但在军事上绝对不是白痴,如果连强弱都掂量不出,行此下策,哪里还象精通兵法,“沈毅多计画”的刘道坚?

 其实,他在烦躁中责骂刘敬宣的话,很可能才是他最真实的想法:他担心司马元显不能容他,或者说,他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避祸,而非为夺权。他已经被何穆的那一番话说服了,为了不成为下一个文种、白起,只有投降桓玄。

 不过以我们今天来看,他这种理由也是荒唐可笑的。文种、白起、韩信三人之所以被杀,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勾践、秦昭襄王、汉高祖三人均是大权在握的强势君主。离了这个基础,像曹**与刘协、司马昭与曹髦,才是威震天下的人臣与君主间的常见关系。而司马元显有什么,他连君主的都不是,只是一个控制中央的权臣罢了,而中央的实力在孙恩之乱中差不多已经耗光了,还能有何作为?假如刘牢之真的消灭了桓玄,那晋朝天下还有谁能居于其上?那时候他该**心的,就不是司马元显不容他怎么办了,而是他用不用继续包容那位会稽王世子!这么简单的道理,刘牢之竟一直没能想清楚,不能不让人叹息:只要离开了军事谋略,在政治方面,这位北府名将的水平还停留在幼稚园!

 让我们细看关于刘牢之的记载,可发现他非常在乎上司的器重,他的行为是被动的,由上级怎么待他来决定。所以谢玄重视他,他就出生入死,屡立奇功;王恭视他为普通部将,他就叛了王恭;而司马元显慢待了他,他便心生疑虑,再叛司马元显。从心理学上说,自尊与自卑是一体的两面,这种急于得到别人肯定的心理,恰恰说明了他自身的不自信。他的不自信当然是有原因的:东晋是一个强调门阀出身,重视形象风度,盛行清谈的时代,身处其中,刘牢之不可能不受影响。偏偏这几项他都提不起来,他有的只是当时并不很被重视的军功。

 刘牢之早年的经历,我们不太清楚,但可以想见,一个出身低下又不符合时尚口味的北方流民,他一定碰过很多壁,一定见惯了世族高门的白眼,他们处处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优越感提醒着刘牢之:你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刘牢之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这个身份定位:自己只是给人打工的!即使他后来战功卓著,即使他后来荣升高位。虽然他也曾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但他的做法只是换一个老板,从没想到自己也是可以当老板的!

 据说印度的驯象师在驯象时,会将刚出生不久的小象绑在小木桩上,活泼的小象自然不乐意,会极力想挣开,但因为身体还弱小,怎么也挣不脱。一次次的挫败就会深深印进小象的脑海,让它感到小木桩是不可战胜的。等到它长成身强体壮的成年象,驯象人再将它绑到小木桩上时,尽管此时它已经能轻易拨掉木桩,但小时的印象已成为它的心理障碍,使得它再不敢尝试挣脱,不知道自己已经足够强大,仍只能被绑在小木桩上。

 刘牢之的误区就在于:他已经到了非当老板不可的位置,却仍然把自己当成打工仔,并天真的以为,离开了司马元显,还可以给桓老板打工,不知道已经没有老板敢要他这样的员工了!不管怎样挣扎,他终究还是挣不脱自己心灵深处的那根小木桩。悲哉,刘牢之!

 三月一日,刘敬宣奉刘牢之的命令,前往进见桓玄,威震天下北府军,不战而降…
晋廷易主

 见到前来请降的刘敬宣,桓玄非常高兴,任何人捡到这样的大馅饼,都没法不兴奋,这标志着,进京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了。为了麻痹刘牢之,桓玄举办盛大的酒宴,款待刘敬宣,还特意搬出自已珍藏的名家书画,与刘敬宣一同观看,那情形,着实是亲密无比。刘敬宣乃实诚人,对这套把戏信以为真,而桓玄的左右都在一旁偷笑。

 朝廷的讨伐军统帅司马元显,在听说刘牢之倒戈,桓玄军陆路已到新亭(今江苏南京市南,临江依山所筑的军事要塞)时,连忙离开他住了半个月的“船上宾馆”,逃回建康城。三月三日,司马元显壮起胆子,集合守军,出城布阵于宣阳门外,筑垒防御。此时,中央军军心已乱,还没有见桓玄军队,就出现传言说:桓玄已经到朱雀桥(在今南京市南秦淮河上,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说得就是此处),士兵开始出现逃亡。过了片刻,桓玄军的前锋小队出现,只喊了一声:放仗(就是缴枪不杀的意思)!中央军便完全崩溃,四散逃命!

 司马元显几乎是孤身骑着一匹马,仓皇又逃进城中。平日里“捧月”的“众星”们,此时差不多跑了个精光,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