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_竞争论-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业。从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公司层面的核心问题是,整个
公司 如何提升(而 非伤害)个别 事业单位的竞 争优势。“从竞
争优势到公司战略”一文运用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的概念,而对
这些议题予以探讨,同时显示出活动的概念如何被应用于了解
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逻辑之上,以及公司战略应如何与组织和管
理实务衔接。
这篇文章发表后,企业界仍热衷于多元化经营,2 0世纪9 0
年代多元化经营记录也依然问题重重。在指导多元化经营活动
方面,屡遭诟病的产品群组合模式虽已被核心能力和关键性资
源的概念取代,但结果依然大同小异。问题在于这些新概念不
够精确,也未能衔接相对成本和差异化。根据经验显示,多元
化经营如果不能与事业单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紧密结合,通常
只会破坏经济价值。
XI
导论
XII
地点的竞争力
单一产业竞争战略与公司战略,乃是检视各种竞争状况的
基础。不过,有愈来愈多的竞争已跨越国界。企业在全球各地以
跨国、跨区域和全球性战略进行竞争。发展国际化战略(或跨地
域)需要两组新的观念:一是地点在竞争中的作用。一旦企业开
始跨国竞争,在活动的安排选择上是海阔天空的,因此国际化战
略必须建立在了解地点对竞争的影响上。第二个议题是,企业如
何通过协调跨地区或全球网络疆界的活动,以获得竞争优势。
本书 第二篇从地 点的议题开始 。在“国家 竞争优势”中 ,
我发展出一个新理论,讨论国家、州(省)与其他地理区域的
竞争力。大多数探讨竞争力的观点,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政
府预 算赤字、货币 政策、市场开 放或民营化), 或劳动力、自
然资源、资本等天赋资产的比较优势。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强
调地点的竞争力,主要植根于商业环境的本质。能够取得劳工、
资 本和自 然资 源并不 能决 定繁荣 ,因 为取 得这些 资源 并非难
事;相反地,竞争力来自企业以当地的资源,生产出更具价值
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力。进一步观察,某个特定地点的生产力
与繁荣,通常并不取决于企业在哪些产业中竞争,而是视企业
的竞争方式而定。传统上把经济体区分为高科技与低科技,或
制造业与服务业,并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所有产业都能以最先
进的技术和熟练的技能,达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
生产力高下离不开国家和区域的竞争环境。在“国家竞争
优势 ”一文中,我 以钻石架构的 图形,描述地 点的竞争效应 。
导论
它包含四个主要方面: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战略与竞争
背景,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政府的政策可以对这四个方
面发 生正、负面的 影响。“国家竞 争优势”一文 ,探索这些竞
争力的来源、变化,以及它们对政府与企业的意义。钻石理论
不仅是经理人的工具,也是政府发展经济,处理实际竞争问题
的微观经济方法。
“产业簇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的新议题”,是我特
别为本书撰写的两篇文章之一,探讨整套竞争力理论中最重要
的一 个想法:产业 簇群的观念。 产业簇群是指 企业、供应商 、
相关产业和专业化机构集中于某一地理区位,此地理区位可以
是国家、州(省)或城市的特定地区。这篇文章将我的产业簇
群理论(通过对产业簇群的实务观察与研究所得)与产业簇群
在竞争中的作用,以及它对政府政策、企业和法人行为的意义
归纳起来。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地看到存在着产业
簇群,产业簇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无论
是经济发展、企业、政府和法人机构新角色,乃至于建构企业/
政府、企业/法人机构的新关系上,产业簇群都提供了一些新的
思考方式。数十个起步中的产业簇群正在这个世界的许多地方
出现,本文也搜集和摘要一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簇群
状况。
“全球 化企业如何成 为赢家”论 述的内容则是 从地点的影
响力,转移到企业在全球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托马斯·豪特
(Thomas Hout)、艾琳·鲁登(Eileen Rudden)及我共同描述
全球化企业的基本特征,以及为何真正的全球化企业不只是在
许多国家营运而已。这篇文章以三家杰出的全球化竞争厂商为
XIII
导论
例,描绘出以跨国协调强化竞争优势的方法。
第二 篇的最后一 篇文章,“跨地 点的竞争:通 过全球化战
略增 强竞争优势”,是 本书的第二篇 新作。它将 国际化战略的
两个层面—地点与全球化网络结合起来。要了解竞争优势的
一般含义,价值活动的概念很重要,同时也是国际化战略的基
本架构。当企业的竞争跨越国界后,它的活动可以扩散到许多
地点,以利用其他点上的优势,并以许多方式协调这些分散的
活动,发挥网络的优势。
“跨地点的竞争”试图发展出某一特定行业中全球化战略架
构的含义。全球化战略的重点是,守住企业总部或产业簇群根据
地活动的创新优势,同时又把其他活动扩散至其他地点,以争取
低成本的材料和进入外国市场的机会。通过协调,可以将这些分
散的活动转型为一个全球网络。早期只偏重全球化和网络的思考,
显然过于简化。这篇新作的目的在于,把全球化战略的思维提升
至另一境界,它也说明了全球化战略只是许多跨地区竞争的特例。
同样的架构也适用于致力成为全国性厂商的地方性厂商。
以竞争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深入了解国内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洞悉广泛社会问题的能
力。因此,第三篇是以讨论环保的文章开场。“绿色和竞争力:
解开僵局”,由我与卡拉斯·林德(Claas van de Linde)合作写
成。由于环境标准常给企业带来成本上的负担,改善环境被视
为与经济竞争力水火不容。不过这个观点源自静态且过于简化
XIV
导论
的观 点,因此我在 “绿色和竞争 力”一文中建 议,“环境对竞
争力”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
在新的思考下,竞争力来自提高资源使用的生产力。生产
力的改善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从这一点来看,各种形式的企业
污染多少都有经济资源浪费的情形,例如没有效率的资源使用,
或丢弃有价值的原料等。因此,借助更佳的科技和方法改善环
境,通常可以增加生产力并抵消(至少部分抵消)改善的成本。
这意味着环保法规应该降低法规本身的执行成本,因为这些成
本无助于环境或经济价值;而另一方面,又要把重心放在产品
与工艺的创新之上。企业也不要把改善环境看成因应法规的活
动,而是攸关改善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实质工作。
“城中区的竞争优势”,着眼于美国都会核心在经济上萧条
的一面。城中区的贫穷问题基本上被视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大
多数解决主张是放在满足城中区居民急迫的人性需求。这个问
题其实也是个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创造财富,社会资
源的投入,不可能持续予以补助。此外,尽管各界对城中区经
济发展不遗余力,也有许多人试图打破市场法则。先入为主的
观念认为,城中区有许多不适于作为商业地点的竞争劣势。又
因为一般相信所谓的“经济”发展,通常意味着要有大量创造
非营利机构,迁居政府办公大楼等动作,于是便选择以大量补
贴的方式来试图影响企业对地点的选择。
“城中 区的竞争优势 ”一文的重 点不在竞争上 的劣势,而
在逆向思考。此文强调,只有锁定城中区在地点上的竞争优势,
经济发展才能持久。我将竞争力的研究广泛应用在城中区,并
以全美国成千上百家设在城中区的成功企业为证,描绘出城中
XV
导论
区的优势。我有一套建构这些优势的新模式,不但可以解决城
中区作为企业地点的竞争劣势,还可以为我们解决最痛苦的社
区问题。如果不将重心从减少贫穷转为创造就业、收入与财富,
城中区的式微将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国另一个急迫的社会焦点是健康医疗问题。成本过高与
大量的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已经使医疗保健体系如何重新建构
成为全国性的话题。在“医疗业的竞争力”中,伊丽莎白·泰斯
伯格(Elizabeth Te i s b e rg)、格雷戈里·布朗(Gregory Brown)
与 我 共 同 指 出 , 长 久 之 计 不 在 于 削 减 成 本 和 管 理 式 医 疗
(managed care),而在于医疗诊断与服务方式的持续创新,只有
这样医疗成本才能受到控制,而且是在不沦于限量医疗或损害品
质的情况下达成。
这篇文章指出,由于竞争的诱因错误,美国的医疗品质虽
有改善,却也导致成本升高。近年来管理式医疗的革新和按人
头计 费的趋势,将 诱因扭曲至其 他方向—朝 限量医疗发展 ,
结果又导致医疗品质受到伤害。不仅如此,此一新架构也创造
出有碍创新的事物,在“医疗业的竞争力”一文中,我们提出
新的战略,呼吁修正诱因,广泛取得诊断结果的信息,以及重
申创新导向。
第三 篇的最后一 篇文章,“资本 劣势:欲振乏 力的美国资
本投资体系”谈美国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实务,如何影响美国
经济 的长期繁荣。 乍看之下,全 球最有效率的 美国资本市场 ,
对美国产业的生产力有莫大的贡献。不过如果更深入观察,将
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美国的制度能使资本得
到有效率的使用,这可以从要求改善获利的无情压力中得到证
XVI
导论
明。比起日本和欧洲竞争者在改善效率上所遇到的障碍,这些
压力为美国产业创造了短期的优势。3
不论目前这套制度是否鼓励以适当的比例投资在长期投资
之上,例如先进的资本品、研发、市场发展、技能训练,它仍
是大 有问题的。如 果在劳工与教 育训练上投资 的比例不够高 ,
不仅企业可能无法持续自身的竞争优势,技术较不纯熟的劳工,
也可能将会面对前景受限与贫富差距日益增加。
由于认定股票短期内会增值,再加上投资人缺乏对公司远
景予以长期监控的诱因,使得股票的交易快速频繁。此举所造
成的问题,在于整合企业股票面值与实质性竞争优势不一致性
上。有趣的是,传奇性的美国创投体系,其结构与主流的资本
市场大不相同。主流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很有耐心,会主动关心
监督,并长期持有能左右经营方针的大笔股票。
在“资本劣势”一文中,我提出其他学者所做的研究,并
分析为什么美国的资金分配体系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国家表现要
佳,却又在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目前欧亚各国的问题似乎说明,
美国的制度才是赢家。然而,美国经济成长乏力,加上贫富差
距日益增大,都意味着我们的制度仍需要严格的审视。
第三篇中的文章,代表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一个新的整
合。传统上,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壁垒分明,而且会竞逐资源。
经济政策关心的是,通过提供诱因、鼓励储蓄与投资,以及减
少政府干预等方式,以创造财富。社会政策则通过各种规范形
式,最近则是以环境保护的方式,把重心置于提供公共教育和
其他人性需求、协助弱势团体,保护公民免于公共权力的不当
压迫以及最近的保护环境。社会政策极为依赖市场干预、补贴
XVII
导论
和再分配。
制定社会政策的人常把市场看成问题,经常试图修正它的
结果;经济政策制定者则将政府干预视为问题。社会运动团体
常把企业看成罪魁祸首;企业则对社会目标毫无兴趣,并且把
一个不受任何反效果干扰破坏的经济,视为最佳的社会规划。
传统的二分法是错误的,也代表一种日益乏人问津的观点。
从长远来看,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未必先天上便彼此冲突。一
个具生产力而且在成长中的经济体,需要受过教育、安全、健
康、善于把握机会,而且有教养的劳动者。经济竞争力也不必
然与 环境保护相抵 触,因为污染 其实源自企业 未能善用资源 。
社会与经济目标的惟一冲突,在于所使用的方法。正如我在讨
论环保和都市贫民窟的文章所呈现的,一旦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