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刺明 >

第754部分

刺明-第754部分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有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江南的一些商家,似乎有抬高棉布价格的迹象。目前每匹棉布到临清又或者是济宁”开口就要一两银子。山东本地无法出产大量的棉布,来自江南的棉布,可以自*由的提价。在这个问题上,虎贲军也不好调控。结果,大量的银子外流。

    以前,虎贲军每个月都有数万两银子要被江南的大商家赚走,现在,差不多要超过十万两了。作为虎贲军的高层,张准和刘宝玉,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继续延续下去。从江南赚取银子还差不多的银子流水般的投向江南,那还得了?

    张准皱眉说道:“我们本地,有没有大的棉布生产商家?”

    刘宝玉无奈的说道:“青州城原来有个陈家,是专门生产棉布的*可惜后来被江南的大商家挤垮了。”

    张准缓缓的说道:“你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商家,愿意大规模的插足纺织业。我这里有份图纸,可以让他们的成本上”获得相当的优势。”,刘宝玉好奇的看着张准。

    什么样的图纸,可以让商家获得成本上的优势?话说江南的那些大布商,在这方面,好像成本已经是非常低了。正是由于成本低,江南的棉布,不但占领了全国,还大量的出口。每年运往南洋的棉布,都是用大船来计算的。

    张准从壁橱里面拿出一份图纸,慢慢的摊开在桌面上。这份图纸,就是珍妮纺纱机的结构图。在还没有穿越的时候,张准闲得无聊,对于这珍妮纺纱机的结构,还有水力织布机,都进行过仔细的研究。

    他当时还盘算着”万一穿越以后,还可以利用这两样技术”让自己发点小财。

    只可惜,山东地面,棉布生产企业根本就不发达,几乎全部的棉布,都是从江南运过来的,只有极少数是零星的家庭妇女自己织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先进的技术,都没有用武之地。要是将这些技术交给江南的商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张准肃然说道:“一定要找信得过的商家,技术要保密!”,刘宝玉有点疑惑的说道:“大人,这份图纸,真的这么珍贵吗?”,张准点头说道:“是的!”

    刘宝玉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到底哪个商家,能够满足张准的要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山东没有从事纺织业的大商家。朱保伟的齐鲁商会里面,也没有人是从事纺织业的。

    “到宝玉*……”

    “刘宝玉,在不在*……”

    忽然间,有人大声叫道。

    “大人,好像是……孙维娜?

    刘宝玉下斯只的说道。

    “是她。”,张准点点头。

    这个声音的确是孙维娜。

    不知道她到来大都督府要办什么事,结果没看到刘宝玉,就叫起来了。她身份特殊,在虎贲军大都督府里面,也是可以自*由来往的。不过她一般都很少到这里来,今天不知道是什么风,将她吹到这里来了。

    “请她到我这里来!”,张准笑着说道。

    他很久没有见到孙维娜了,也想问问她的近况如何。因为战事的原因,张准和孙维娜经常错开,很少有机会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

    刘宝玉站起来,将孙维娜带到张准这边来。

    今天的孙维娜,穿着一件蓝色的裘皮大衣,显得风姿绰约,婀娜多姿,充满了成熟女人的魅力。她还真是不怕热,都四月份的天气了,还穿着裘皮大衣。她的脚上穿着的也是鹿皮靴子。在张准认识的所有女人里面,最喜欢皮草的,大概就是这位孙维娜小姐了。

    孙维娜进来以后,还没有说话呢,就看到桌面上的图纸,顿时眼神一亮,好奇的问道:“这是什么好东西?好像是用来织布的?”

    张准笑着说道:“没错,就是用来织布的*……”

    孙维娜将图纸拿起来,仔细的端详一番,似乎察觉到了这份图纸的价值,顿时心动了,热切的说道:“这是谁的图纸?卖给我吧!我正好需要!”,张准好奇的说道:“怎么?你也想在纺织业插一脚?”

    孙维娜点头说道:“当然!”,张准诧异的说道:“为什么?”,孙维娜目光熠熠的说道:“棉布的价格现在涨起来了,利润不错,我准备在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和江南的那些商家斗一斗。江南每个月都要从我们这里赚走不少的银子,我想要将这些银子自己赚走*……”

    张准点点头,含笑说道:“行!图纸免费送给你!你带走吧!记住,这可是很先进的技术,不要轻易泄露给别人知道!”,他正想要找人在纺织行业插一脚呢,孙维娜主动的承担这个任务,实在是太好了。以孙维娜的实力,的确可以在纺织业里面狠狠的插一脚,加上珍妮纺纱机的帮助,在山东的地面上,顶住外来商家的侵略,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银子,还是落在自己的口袋里,感觉比较好一点。要是可以倒过来,山东的棉布,大量的攻略江南,赚取江南的银子,那就更好了。好像那个什么工业草命,就是从纺织业开始的。未来,或许有什么奇迹也说不定啊!

    孙维娜忽然有点怪怪的说道:“玉麟,那临清的林公子……”,张准茫然的问道:“什么林公子”

    孙维娜脸色一红,有点羞怒的说道:“就是上次那个林公子啊?你不会忘记了吧*……”

    张准明显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

    糟糕!

    孙维娜居然还记得董淑嫣这个冒牌货!

    话说,董淑嫣都被自己那啥了,难道还要她去冒充林公子?

    孙维娜看到张准的脸色,还以为张准想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马上关切的问道:“林公子不会走出事了吧?”,张准迟疑着说道:走出事了*……”

    孙维娜顿时紧张起来,脸色一变,急忙说道:“他出什么事了?你怎么不告诉我?”,张准愕然说道:“我以为……你们分开了!”,孙维娜脸色一红,言不由衷的说道:“没有啊!我一直都惦记着他!只是事情忙,一直没有机会和他见面罢了*……”

    张准只好说道:“那……”*……”

    孙维娜关切的说道:“他到底出什么事了?”,张准无奈的说道:“他去了南洋,暂时不会那么快回来了。”,孙维娜这才放下心来。

    原来是去了南洋。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南洋又不是什么很遥远的地方,速度快的话,来回也就是半年的时间。要是速度慢一点,来回一年也足够了。

    张准头痛的补上一句:“他什么时候回来,我还真是不知道啊!”,孙维娜无所谓的说道:“没关系,我等他回来!”,说罢,就拿着珍妮纺纱机的图纸,轻飘飘的走了。

    张准一个人在后面大皱眉头。

    这个麻烦事,要怎么样才能完美的解决呢?

    '。。'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746章 剿贼,剿贼,剿的到底是哪个贼?

    第746章剿贼,剿贼,剿的到底是哪个贼?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张准在大都督府忙碌的时候,有一个人,同样在忙碌不停。这个人,就是备受崇祯重视的杨嗣昌。接替卢象升担任五省总理的他,最近将自己的行辕,搬到了保定府里面,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关注。

    按照古老风俗,四月初五是清明节,是一个上坟的节日。保定家家户户,天色不明就焚烧冥镪、纸钱和纸剪的寒衣。城内城外,这儿那儿,不时发出来悲哀哭声。鞑子第三次入寇,着实是杀了不少人,保定府周围,有不少人遇难。加上前两次入寇死了亲人的,就更加的多了。特别是那些躲入城中的难民,清明节日,也不能回家拜祭祖先,悲从中来,更是放声大哭。一时间,城内哭声震天。

    但是总督行辕附近,前后左右的街巷非常肃静。自从杨嗣昌到了保定,这一带就布满岗哨,不许闲人逗留,也不许有叫卖声音。今天因为要召开军事会议,更加戒备森严,实行静街,断绝行人往来。那些靠近行辕的居民,要出城扫墓的只好走后门悄悄出去。想在家中哭奠的,也不敢放声大哭。

    辕门外,官兵如林,明盔亮甲,刀枪剑戟在平明的薄雾中闪着寒光。一对五六丈高的大旗杆上悬挂着两面杏黄大旗,左边的绣着“盐梅上将”,右边的绣着“三军督司”,这都是在一天一夜的时间中由裁缝们赶制成的。

    另外,辕门外还竖立着两行旗,每行五面,相对成偶,杆高一丈三尺,旗方七尺,一律是火焰形杏黄旗边,而旗心是按照五方颜色。每一面旗中心绣一只飞虎,按照所谓五行相生的道理规定颜色。例如代表东方的旗帜是青色,而中间的飞虎则绣为红色,代表南方的则是红旗黄飞虎,如此类推。这十面旗帜名叫飞虎旗,是总督行辕的门旗。

    这一条街道已经断绝百姓通行,连文武官员的马匹,也都得离辕门左右十丈以外的地方停下,然后步行过来。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增加总督大人的威严而已。明朝的高级文官,都特别喜欢这样的做派,否则,很难震住那些骄兵悍将。

    “咚”

    “咚”

    “咚”

    三声炮响,辕门大开。

    从辕门到大堂,是深深的两进大院,中间一道二门。二门外站着八个卫士。从二门里到大堂阶下,宽阔的石铺雨路两旁也站着两行侍卫。两进院子里插着许多面颜色不同、形式各别的军旗,按照五行方位和二十八宿的神话绣着彩色图案。

    二门外石阶下,紧靠着左边的一尊石狮子旁树了一面巨大的、用墨绿贡缎制成的中军坐纛,镶着白绫火焰形的边。旗杆上杏黄缨子有五尺长,上有缨头,满缀珠络为饰。缨头上露出银枪。大纛的中心用红色绣出太极图,八卦围绕,外边是斗心等等星宿。

    大堂名叫白虎堂,台阶下竖两面七尺长的豹尾旗,旗杆头是一把利刃。这是军机重地的标志。门外竖了这种旗子,大小官员非有主将号令不许擅自人内,违者拿办。要是遇到那些严肃的主帅,当场拿下,当场斩首,当场呈上首级,是完全有可能的。袁崇焕就这样斩过一个游击将军。斩了就斩了,别人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在明朝末年,主帅威令不行,军律废弛,成了普遍情形。所以杨嗣昌今天开始升帐理事就竭力矫正旧日积弊,预先指示僚属们认真做了一番布置,以显示总督辅臣的威重,使被召见的文官武将们感觉到这气象,和卢象升在任时大不相同,知所畏惧。

    第一次鸣炮后,文武大员陆续进人辕门,在二门外肃立等候。第二次炮响之后,二门内奏起军乐。杨嗣昌身穿二品文官仙鹤补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帽,在一大群官员的簇拥中从屏风后缓步走出。他在正中间围有红缎锦幛的楠木公案后边坐下,两个年轻而仪表堂堂的执事官,捧着尚方剑和“总督辅臣”大印侍立两旁,众幕僚也分列两旁肃立侍候。

    崇祯皇帝对杨嗣昌的支持,的确是不遗余力的。他明白杨嗣昌暂时还不能进入内阁,无法有太大的权力,一般的武将,可能不卖他的帐,因此,他特别赐予杨嗣昌尚方宝剑,给予他先斩后奏的权力。这样的尚方宝剑,无论是以前的陈奇瑜,还是后来的洪承畴和卢象升,都是没有的。这自然给杨嗣昌增添了几分的威严。

    明朝的武将,本来是很怕文官的,因为重文轻武的惯例。一般的武将,根本不敢忤逆文官的意思。即使在天启时期依然如此。然而,到了崇祯朝,由于到处用兵,朝廷对武将的依赖,越来越重,使得重文轻武的惯例,逐渐的发生变化。一些有实力的老军头,成了文官忌讳的对象,一般都不敢轻易拿捏的。

    承启官走到白虎堂前一声传呼,二门内应声如雷。那等候在二门外的文武大员由保定府知府领头,后边跟着监军道、总兵、副将和参将等数十员,文东武西,分两行鱼贯而人。文官们按品级穿着补子公服,武将们盔甲整齐,带着弓箭和宝剑。文武大员按照品级,依次向杨嗣昌行了报名参拜大礼,躬身肃立,恭候训示。

    杨嗣昌没有马上训话,也没让大家就坐。因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他先率领全体文武向北行四拜贺礼,然后才命文武官员就坐。军乐声停止了。白虎堂中和院中寂静异常。杨嗣昌拈拈胡须,用炯炯目光向大家扫了一遍,随即慢慢地站起来。所有文武大员都跟着起立,躬身垂手,屏息无声,静候训示。杨嗣昌清一下喉咙,开始说话。

    “我受皇上的厚爱,执掌军务,当以死报效皇上卢象升无能,误国误民死不足惜死有余辜皇上大量,饶恕了他的性命我若是他,断然羞愧而死”杨嗣昌首先引述皇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