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刺明 >

第251部分

刺明-第251部分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准,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些东西?”路上,沈凌菲好奇的问道。

    “等你饿肚子的时候,你自然明白了张准随口母答。

    “饿肚子?”沈凌菲还是不太明白。

    好吧,沈家大小姐,乃是金枝玉叶,是从小就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向来都是锦衣玉食,穿的是最好的锦绣庄出产的布料,吃的是天一楼的饭菜,身边有大群的侍女和仆妇。

    从来都没有吃过苦,挨过饿,只是最近才受了一点委屈。

    她当然不可能明白张准说的意思。

    这一次,沈凌菲让思思从江南带来的,不仅仅是柳如是一个人。

    准确来说,思思这次是带来了足足一船的东西,包括大量的种子和上百个农户。

    都是张准需要的玉米、红薯、土豆、辣椒、番茄等种子,还有相应的农户,这次都全部送过来了。

    沈凌菲办事,倒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张准仔细的看过以后,的确是后世常见的这些农作物。

    有些农作物的样子,虽然有些古怪,好像和后世有些不同,应该是后世经过了不断的改善,外观形状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通过从农户口中的了解,张准得知,其实,这年代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产量和后世相比还是相差很远的。

    比如说,后世的玉米最高产量,每亩可以去到两千斤左右,这年头只有五百斤不到。

    后世的红著,亩产量可以去到三千斤,这年头,也只有五六百斤。

    土豆的产量,还要更少一些,每亩地只有三四百斤。

    幸好,这些农作物胜在不占地,可以长在丘陵、山地上,不跟水稻和麦子抢空间。

    否则,早就没有人种植了。

    同时,可能是口味方面的原因,一般的人,都吃不惯玉米、红薯和土豆。

    因此,没有人将这些农作物,当做是主粮种植,都是用来轮作的。

    种出来的玉米和红著,主要是用来喂养家禽和牲畜。

    除非是实在没有大米和面粉了,才会吃这些杂粮。

    事实上,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民间要比北方好一些。

    尤其是江淅一带,向来都是比较富庶的区域。

    陕北的民乱,还有鞋子的肆虐,都影响不到这里。

    玉米、红著、土豆等传入这里,当地人的推广,并不是很积极,因为没有那个需求。

    其实,在万历后期,福建就有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出现了,却始终没有推广。

    但是,在山东,乃是整个北方,就不同了。

    持续的丰早,让水稻和麦子的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时候要是大力推广这些耐旱作物的话,可以极大的提高粮食产妥,填饱饥民的观音十都吃下尖了。

    还会老虑泣此杂粮的口味。

    “沈凌菲跟在张准的后面,很是纳闷。

    看张准专注的样子。

    好像真的是捡到了宝贝。

    看张准的神情。

    就知道,这些东西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显然要比柳如是更高。

    难道,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真的要比八千两银子的美女更值钱?忽然间,张准情不自禁的看了沈凌菲一眼。

    沈凌菲没来由的脸一红,也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有些不自然的说道:“看我做什么?”张准一本正经的说道:“你办事,我放心。”

    听到张准赞扬自己,沈凌菲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红晕渐渐的散去,有些撒娇的说道:“我不要你的赞扬,你不打击我就好。”

    张准似笑非笑的点点头。

    沈凌菲嘟着小嘴,想要说些什么,不过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

    她生怕自己又不小心说错话,破坏自己在张准心目中的好印象。

    她忽然发现。

    自己居然很在乎自己在他面前的形象。

    要是他有一点点的不满意,她都要纠结半天。

    张准当即吩咐,将玉米、红著等农作物。

    还有相应的农户,都全部安排到浮山城,交给王铭宇和老田头,让农科司出面,尽快的推广种植这些农作物。

    一般来说,有新的农作物,是要做实验性的推广的,以策安全。

    但是,情况紧急,张准就取消了这个步骤。

    山东的天气,是越来越干旱了。

    根据张准的记忆,未来一段时间,应该都没有什么雨水。

    要是嵘山储存的水资源都干涸了,水稻不知道能不能继续推广。

    就算可以继续推广,产量可能也会降低的。

    到时候,玉米、红著、土豆,就成了只要的粮食种类。

    原来的田地要播种,那些无法开垦为田地的山地,也要播种。

    反正,只要是有空地,都全部种满它。

    同时,农科司要指导农户,科学的利用这些新型的农作物,进行轮作,改善土壤的肥力。

    无论是水稻还是冬小麦,每年都只能种一茬,相互无法轮换。

    但是,有了玉米和红薯,田地就可以充分的轮作起来。

    水稻收割完毕,可以种一茬的红著。

    小麦收割完毕,可以种一茬的玉米。

    土地的利用率,等于是翻倍了。

    就算这时候的玉米和红著,真的味道不怎么样,好歹也可以用来喂养家禽牲畜,将大米和面粉都节省下来。

    而且,家禽家畜多了,农家肥也就多了。

    这年代没有化学肥料,田地施肥,主要是靠农家肥。

    光靠人的那点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的饲养家禽牲畜,才有足够的农家肥。

    吩咐下去以后,张准就来到海军议事厅,召集相关的将士,总结海战的经验和教。

    在将水军改名为海军的时候,张准同时在鸠鸠湾建立了海军指挥部,张准担任总指挥,杨国华、周正宇分别担任副总指挥。

    海军总部占地很广。

    反正,鹤鸠湾附近,有的是闲置的土地。

    因为是第一次的海战,大家的经验和教崔,还真不少。

    大家的发言,都相当的踊跃。

    三个船长,刘胜、王鹤、程雷,都是直率的炮筒子,有什么说什么。

    经常有些话题,好像是炸了锅一样,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

    通过这次战斗,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互相的炮战。

    相对于登州水师的战舰而言,海军的战船,还是太火炮的数量,也不够多。

    火炮的口径,也不够大。

    所以,大家对海军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

    未来的海军发展,概括起来,其实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更大更坚固的船。

    第二句:更多更大型的炮。

    苍山船还是太不被打中还好,要是被打中,后果还是挺严重的。

    飞龙炮的口径也不大,只有刃毫米的口径,杀伤力还是差了点。

    但是,口径太大的话,苍山船又无法承受后坐力,必须有更大的船只来承载。

    所以,船只和大炮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离开哪一样,都不可行。

    事实上,在海战结束以后,薛知蝶和孙勤怕,就开始忙着设计更大型的战船和火炮了。

    张准也参与了初步计划的制定。

    初步确定,新一代的战舰,排水量在三百吨左右,装载刃门左右的飞龙炮。

    同时,还需要装载数门的大口径(口径在凶毫米以上)火炮。

    张准将新型战舰的名字都确定下来了,就叫“剑牙舰”他要这些战舰,好像利歹,好像狼牙,狠狠地将敌人撕碎。

    为了剑牙舰的尽快下水,张准分别成了两个研究小组。

    一个是专门研究船体的,自然是薛知蝶领头。

    一个是研究大口径火炮的,牵头的当然是孙勤愤。

    “要人,有人!”“有钱,有钱!”“要粮,有粮!”张准向薛知蝶和孙勤怕郑要承诺。

    尽管有登州水师突如其来的袭扰,双方在海面上狠狠的对撞了一下,但是,总体而言,张准目前和官府,还是处于蜜月期的。

    无论是私盐生意,还是玻璃生意,暂时都没有受到影响。

    因此,大量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张准的控制区域。

    有了银子,自然要尽快的转化为战斗力了。

    当然,有了银子还不够,还要有人才。

    单靠薛知蝶和孙勤怕两人,是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设计和建造工作的。

    所以,张准慷慨的答应,只要是两人看中的人才,都可以尽最大可能的抽调。

    薛知蝶在江南,知道不少的和造船行业相关的人才,可以通过沈凌菲、郭明泰、黄四郎的途径,将这些人挖来。

    至于孙勤怕,知道的人才就更多了。

    他老子以前是山东巡抚,他本人又是搞技术的,对基层相当的熟悉。

    哪些工匠有本事,哪些工匠是混饭吃的,他全部都清楚。

    通过他的关系,可以拉到大量的工匠。

    其中,最令张准感兴趣的,就是除了铸炮工匠之外,还有登州水师的造船工匠。

    不知不觉,就劲章了,闷骚的自武庆祝一下(

刺明

    因为朝廷早就决定,不再为水师增加新的战船,所以,登州水师原来的工匠,一个个都没活干,只能苦苦的熬日子。对于工匠来说,没有活干,就没有收入。所以,他们必须另谋出路。对于张准,他们当然是无法信任的。但是,有孙勤愤出面,他们就会认真的考虑。最终,有相当部分的船匠,来到了浮山城,加入了薛知蝶的造船大军。

    别的不说,单单是一个登州城,就有不少的工匠闲着没事干。张准脑门上挂着反贼这个小金字招牌,他们尽管心动,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这边来谋生。但是,有孙勤怕出面,那就不同了。前任巡抚大人的儿子,都在张准的手下做事,还犹豫什么啊?赶紧过来吧!晚了就没有好位置了!

    结果,在极短的时间,登州城内,就有几百名的工匠,投靠到浮让城这边来。他们的到来,极大的加强了张准的技术力量。除了部分工匠参与研究铸炮之外,其他的工匠,被分布到不同的行业。各个行业的技术力量,得到充实,带来的,当然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其中,表现得最显著的,就是虎贲锐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每天三十支,增加到每天四十支。火药和米尼弹的生产,也同时扩张。武器装备的强化生产,让张准的再次扩军成为可能。同时,武器输出也成为可能。

    十一月底,张准回到了鳌山城。

    才进来白宫,就有人迎上来,温柔的说道:“老爷。”

    正是柳如是。

    和刚刊到来的时候相比,柳如是的打扮,显得更加的小女人一些。她身穿白色的招裘大衣,长长的黑发,如流云飞瀑一般,顺畅地垂散在脑后。黛眉弯如新月。眼眸乌黑莹亮,瑶鼻秀挺,樱唇嫣红。秀美的瓜子脸上,肌肤白里透红,娇嫩柔润,吹弹可破。

    张准马上想到了,当日柳如是肯定是被沈凌菲故意打扮过,才会送到自己的面前来。所以,柳如是才会显得如此的性感。事实上,现在的柳如是,才是真正的柳如是。她应该是属于清冷一类的,媚惑并不是他的专长。

    张准点点头,随意的问道:“习惯吗?”

    柳如是低声回答:“习惯。”

    张准没有多说什么,直接走了过去。

    柳如是跟在后面,帮张准将身上的大衣卸下来。

    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底,属于隆冬的季节了,山东虽然暂时没有飘雪。却已经是相当的寒冷了。据说莱州湾已经结冰。张准在外面骑马赶路,身上自然要多穿几件大衣。明朝的大衣,其实就是裘。保暖的性能很好,却也有些臃肿,回到家里,肯定是要脱下来的。

    柳如是帮他将大衣拿下来小心翼翼的挂好。

    张准身上的负担减轻,顿时舒爽了很多。他用力的挥了挥自己的双手,感觉在家真的很好。有人在等自己回家的感觉,就更加的好了。明年自己就要结婚了,就可以拥有名正言顺的娇妻了。嗯,憧憬一下,真是不错撒。有了娘子,又有美妾,还想要什么?

    看看四周,不见白娘子小便问道:“小幽呢?”

    柳如是乖巧的回答:“林姐姐在练剑呢?”

    张准饶有兴趣的说道:“是吗?走,去看看。”

    白娘子一个,人住在白宫里,衣食无忧,却始终是有些单调,舞剑就成了她的主要爱好。张准偶尔回来白宫的时候,欣赏白娘子舞剑,也是一大乐事。

    自从那天和红娘子双人舞剑以后,张准对舞剑就产生了兴趣,时不时的和白娘子也来上一回。情到浓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