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 大唐碎片 >

第19部分

历史 大唐碎片-第19部分

小说: 历史 大唐碎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都不发兵。   
张巡城内粮绝,不但马匹被杀掉,连弓弩铠甲的皮子也被煮来吃了,又掘鼠窝捉老鼠吃,罗麻雀来吃。但这终究也无法改变城中越来越多的士卒饿死的景况。这时候,张巡杀掉自己的爱妾、许远杀掉自己的僮仆给士卒们吃。这样又坚守了三个月,士卒们终于再也没有力气做战了。张巡见这城即将失守,于是向西边皇帝所在的方向跪拜说:“臣不能再生报陛下,死后也当为厉鬼杀贼!”张巡写下一篇《谢金吾表》,其中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馀战。当臣效命之时,是敌灭亡之日……”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热血如沸。   
睢阳城陷落后,张巡和许远及众将士都被缚。被缚的众将士见到张巡,都挣扎着站起身来,向张巡痛哭流涕。张巡却一付坦然自若的样子,他缓缓地从这一个个将士的脸上看过去,这都是陪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好兄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巡要再看他们一眼。张巡平静地对他们说:“不要怕,死乃命也!”张巡此刻的心中,可能真的像湖水一样平静。因为张巡尽到了最后一份力气,将士们也拼到了最后一滴热血来报效国家。五百年后的文天祥,临刑前也是从容地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贼头独眼龙尹子奇狞笑着对张巡说:“听说你督战时,大声呼喊,把嘴角都弄裂了,甚至嚼碎口中之牙,真能这样?”张巡怒叱此贼道:“我欲气吞逆贼,只可惜没有力气了!”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豁开张巡的嘴,果然见口中只剩了三四颗牙。尹子奇以下贼将也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张巡是个好汉。尹子奇等抽刀威逼,想招降张巡。张巡不予理睬,只是昂首待死。贼将又招降南霁云,这时南霁云踌躇不语。张巡呼道:“南八(唐人习惯称人排行以示亲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着说:“我是想留下这条命再干点大事——“欲将有为也”(意思是想假投降后,再找机会诛杀叛贼),既然您如此说,我哪里敢不慷慨就死!”于是张巡、南霁云等人同时遇害。张巡年仅四十九岁。   
当时朝廷也知道睢阳一带军情紧急,江湖夜雨的老乡宰相张镐(他是山东聊城人)当时兼河南节度使,下令浙东、浙西、淮南、北海四镇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火速发兵救援。闾丘晓这厮,一向自高自大。他不听命令,拒不发兵。说来就他离张巡所守的睢阳最近,若是他早出兵救援,可能睢阳城不至陷落。当张镐亲自率大军来到睢阳时,睢阳才刚刚陷落三日。张镐打跑了贼军后,看到睢阳城内的惨状,听到张巡和众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之余,不禁对拒不发兵的闾丘晓怒火万丈。他下令将这厮乱杖打死,这厮全没有了以前的骄横气焰,趴在地上求饶,说什么家中有老母在堂之类的话,和假李逵一样的腔调。张镐冷笑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张镐说,你当时杀害诗人王昌龄时,怎么没想到王昌龄家中还有亲人呢?闾丘晓这厮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受死。诗人王昌龄回乡时,被闾丘晓害死。张镐也算替王昌龄报了仇啦。   
张巡苦守睢阳,虽最终城破身死,但他却死死扼住了叛军的喉咙,保住了江南半壁富庶之地,为郭子仪等人的大军收复两京、最终击败叛军立下了卓越功勋。当然,也有人对张巡当时杀人而食的做法颇有非议,唐代当时就有,现在还有。然而,张巡等众将表现出来的凛然大义,誓死不屈的气节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日军攻打南京时,唐生智信誓旦旦:“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结果事到临头,二十多万军队面对日军五万多人的进攻,先行夺路奔逃,将南京父老姐妹送于敌寇之手蹂躏。如果国人大多数都喜欢看张巡脸上被抹黑,都学得像唐生智之流一样“聪明”,敌人来强奸,我先递上套。那国家危矣,民族危矣。   
①侔:如同。此句说敌军围城,像月晕围着月亮一样。 
②鱼丽:是春秋时郑庄公创造的一种新型阵法。所谓“鱼丽”就是像网捕鱼似的捕捉对方。 
③黄尘:指兵马荡起的尘土。白羽:白羽扇,表明张巡的儒将风范。 
④陴:指城上的女墙。   
附:此文中见死不救的两个家伙——贺兰进明和闾丘晓也会写诗。兹录二首如下: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苗,数寸凌云烟。 
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 
寒夜邀欢须秉烛,岂得常思花柳年。   
《行路难五首(其一)》贺兰进明   
舟人自相报,落日下芳潭。夜火连淮市,春风满客帆。 
水穷沧海畔,路尽小山南。且喜乡园近,言荣意未甘。   
《夜渡江》闾丘晓   
凭心而论,这两人的诗写得还不算太差,但人品却是非常卑下,为世唾骂。    
345:31:12 2007。5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惨烈的睢阳之战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亦隐亦仕的高人李泌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咏方圆动静》   
这首并不太像诗的“小诗”,是唐代一位奇人所作,他当时只是一名年仅七岁的小小孩童。此人就是有白衣丞相之称的李泌。   
千古闻名的诗仙李太白,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谢安一样半隐半仕,玩票似地搞一把政治,就“为君谈笑静胡沙,强胡逆虏一扫光。”然后,在万丈荣光中潇潇洒洒地一甩袖子,回白云深处的山里,继续修道求仙。所谓“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然而,李白却一直没有实现他的“理想”,而且就太白在政治上的表现看,他是性情中人,喜欢冲动,这是搞政治最忌讳的。所以,如果真让太白当帝王之师或者宰相的话,指不定要出什么乱子呢。   
历史上名声并不显著的李泌,却正好做了李白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他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之极,是名符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却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关于李泌,虽然他不是帝王,但由于他的事迹太过神奇,所以他出生时也有“异象”。据说,他在母腹中呆了三年才出生,生出来就前发齐眉,后发遮肩盖颈,活脱脱一个小哪咤般的形象。但李泌却不像哪咤那般招灾惹祸,据说母亲生他时一点也不痛苦和困倦。所以给他起小名叫“顺”,意思是生得顺利。   
李泌聪明过人,书看一遍就能背。开元十六年,唐玄宗亲自登楼大宴天下文士,并让儒、道、释三教开坛辩论。人家这唐代的“百家讲坛”似乎开放性远强于我们现在央视搞的这个。当时,李泌姑姑家的孩子名叫俶,才九岁,请他妈给他做了一身儒生的衣服,穿了起来,小大人似的也坐在台上高谈阔论。唐玄宗大奇,把他叫到楼里问他姓名。结果俶说:“我舅舅家的顺弟弟,比我小两岁,他比我聪明多了。”玄宗马上派了几个太监像偷小孩的一样偷偷把李泌抱入宫来。   
太监抱着李泌来了,当时玄宗正和张说在下围棋。唐玄宗一看,就非常喜欢地说:“仪状真国器也。”意思说他长得好,又命张说出题考考他。张说就对着棋盘说:“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张说是当时的文坛权威,说了这四句后,让小李泌也以“方圆动静”四字为题作诗。他看李泌年小,还特意启发一下说,最好是说棋而不提棋字,这样才更高明。小李泌说,这太容易了,张口就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就是本篇说的这个。我们看小李泌说的,行义时方正,用智时圆通,在宁静中适意,但却在必要时机如龙飞九天,逞才报国,扬名天下。这正是深得道家真义后才能悟出来的至理。有些人糊糊涂涂地活上八辈子还明白不了这个理儿,而小李泌七岁小童居然能说出这话,着实令人惊奇。相比之下,堂堂“燕许大手笔”张说的那四句倒像是小儿所说。唐玄宗当时就大喜,将小李泌搂过来,让他坐在自己怀里,亲切地抚着他的头,并让太监们赶快拿宫中的御制糕点、珍奇水果来给李泌吃。张说也在一旁向玄宗道贺说:“有这样的神童,实在是国家的祥瑞。”张说虽然是“三教珠英”编辑部的,给皇帝拍马屁是拿手好戏,但此话倒也没有说错。李泌后来给唐室出力极多,虽不能说唐室完全赖他才能保全,但李泌起到的作用还是无与伦比的。   
普天下的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多和聪明的小孩多接触,现在也有好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学生当同桌,而向班主任请客送礼的。唐玄宗因为小李泌非常聪明,所以就安排他和太子李亨一块玩。因此,后来成为唐肃宗的李亨和李泌关系非常好。唐肃宗初登大宝之时,其实非常仓皇狼狈。当时安禄山在洛阳称帝,长安和洛阳都陷落于贼手,唐玄宗远避四川,唐肃宗跑到宁夏灵武这样的偏僻小城当了皇帝。当时半壁江山都在安禄山手里,而且贼焰正炽。肃宗这个皇位能坐多久,实在心里没有底。   
这时候,肃宗想到了李泌,要封他做宰相,但李泌坚决推辞。虽然如此,肃宗但凡国家大事都先咨询李泌,对他的恩宠也是无以复加。肃宗和他“寝则对榻,出则联镳”——睡觉时也在一个屋里,外出时并马而行。当肃宗皇帝乘车外出时,也让李泌坐在身边。因李泌当时没有官职,只穿一身白衣(唐代无官职的只可着白衣),故而李泌有“白衣山人”之称。宴会上,因李泌不吃荤腥,唐肃宗亲自烧梨给李泌吃,皇帝的弟弟颖王等也联句献诗曰:“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颖王);“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最后肃宗亲自结句说:“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臣子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荣宠已极,比起太白借酒撒疯让高力士脱靴不知强了多少倍。   
李泌绝不像李白那样只会胡吹海侃,空谈“南风一扫胡尘净”,他实实在在地提出了剿灭安禄山等贼寇的计划。他的意见是:因安禄山定“都”洛阳,但老家却是在范阳(今北京附近),山西等地此时都在唐朝军队手中。所以,安禄山所控制的地域有个特点就是南北狭长,活像一条长蛇。李泌根据这种形势,劝唐肃宗不要急于收复洛阳,而是像解放战争中我军常采取的战术一样——“围点打援”,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歼灭敌人。李泌的意思是,一会儿猛攻贼人的范阳老窝,让贼军主力火速北上增援此处,一会又佯攻洛阳,贼军必然又要回救,贼军顾头难顾尾,在这之间长途奔袭,必然疲于奔命。唐军再找机会,必操胜券。正所谓“彼救首则击其尾,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肃宗听了大喜。说来安史之乱,唐王朝没有当场玩儿完,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唐,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这条“山人妙计”。   
安史之乱初平后,宦官李辅国和权臣元载嫉恨李泌,开始在肃宗面前说坏话。李泌一看风头不对,就自请隐退。其实,李泌一直生有仙骨慧根,俗人眼中的什么高官显位,在李泌看来都是粪土一般。正像庄子说的那样:“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鹓鶵竟未休”,元载、李辅国他们拿着相位正像夜猫子看死耗子一样,人家李泌凤凰一样的人哪里稀罕这个。相传李泌小时候就身轻如燕,能在屏风灯笼上行走,有道士说,他将来必然会飞升上天。但李泌的父母舍不得,只怕神仙从天上下来接了小李泌走,于是准备好狗血、大蒜、韭菜等神仙厌恶的东西,为了增加效果,大蒜、韭菜还得捣出汁来,一听到天上有音乐声,或者有香气弥漫,李泌家的人就纷纷破口大骂,并派人带狗血、捣烂的蒜韭向天上泼。李泌虽然没有上成天,但求仙向道之心不变,一直不娶妻室,不食荤腥,静心修炼。他不当官了,就隐居衡山。李泌后来练得“引指使气,吹烛可灭”。看来已达到能内气外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