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了。本应该笑,他大怒,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武力是正确选择。
一夜间,变化源于一个人,这人是项伯左尹。他改变了两家的命运。他要夜见张良。想把张良从里边捞出来。两人是生死之交。项伯太简单了。张良可是极复杂,他知道项伯来救是因为义,所以他委婉地说,你救我是为义,我是为汉王来送刘邦,我要不告诉他也不义。项伯只能同意告诉这个消息给刘邦。事儿大了。刘邦大惊失色。他没想到灭顶之灾,他最危急时,“为之奈何?”张良当然能化解,反过来问,谁为大王出此计者?刘邦老实说了。再问,料大王士卒足以挡项王乎?刘邦称确实不如。怎么办呢?张良两问巧妙,他要了解情况也提醒刘邦项强刘弱。张良一句话点出了策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这叫政治欺骗。刘邦聪明一听,下面不用张良告诉了,问张良,安于项伯有故?说明刘邦警惕性极高。张良如实回答。他曾杀人,我救了他,今天有危难,他来救我了。刘邦开始危机公关了。必须化解危机有两点一是抓住项伯,一是要好好忽悠他。马上就问,你们谁大?吾得兄事之。张良出来请进项伯。沛公约为婚姻。定为了儿女亲家。这中间省略了多少内容,司马迁全部省去了。一下子关键的一步拉近了关系。两个素昧平生并且是敌对阵营的人,一下子结为亲家,不是张良教的是,是刘邦原创,先骗好项伯。算不算数,我们就想多了。这场婚姻只是危机公关的手段而已。
给个说法,刘邦在这个关键时刻讲了一番话,“吾入关……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我来什么都不敢拿,登记封着了。来等着项羽呢。把着函谷关是为了应付非常事件,日夜盼着他来,怎么可能反叛呢?这番话解释得到位。这话起不起作用,看对方反应,项伯听完后,说,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刘邦一听,心里明白了,大功告成,项伯被忽悠住了。这是传话筒,可以利用他来蒙项羽。项伯告诉他,他连连点头。
项伯回到后,把这事原本地跟项羽说了。最后说了两点,“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话说明刘邦有功也说明他先点关中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只知道“义”这个字。他决断问题只遵循义的原则。项伯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决定权。打不打不取决于项伯,项羽可以听也可以不听甚至可以治项伯的罪。私见张良刘邦,这是大罪。问题是,这话讲完后,项伯提了建议,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应该做的。项羽“项王许诺”。这是刘邦忽悠的结果。这意味着军事手段的命令撤销了。里面有三个问题,一是不追究,二是不询问(刘邦精明项羽糊涂,表现得清楚),三是不商量就取消明天的军事行动。本是最正确的选择,建立在大怒上的决定被撤销了。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了。刘邦的臣服可以废掉怀王之约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原因在项羽一直到这时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刘邦。这是他取消的最根本原因。刘邦相反把灭顶之灾破除了。到了鸿门后,还能忽悠住项羽吗?
大风歌06…鸿门脱险
刘邦带着随从来到鸿门,一开始来了一段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令将军与臣有隙。”我们一块攻打秦,这是一层意思,其实刘邦说得巧妙,强调的是我们有共同敌人,我们是战友。项羽如果清醒会知道这说的是过去了,不是说当前。第二层意思是,我没想到我先入关并在关中见到将军,这强调的是我没想我先入关。打南阳郡时都想越过去,争取时间。这是奉迎。这在安抚项羽。项羽不平的正是这个。这是忽悠的第一步,也藏着一层确实是我先关的意思,一方面是恭维一方面又是拿出怀王之约来压制。但毕竟先入是事实呀。又打又拉。第三层意思是,有小人挑拨,让我们产生了隔阂。这是小人挑拨的事。居心叵测呀,两家矛盾是挑拨得了的吗?不是,两家矛盾是历史的必然。刘邦的高明是把历史的必然说成是偶然。这一招高妙。帝国制度中只能一个为王一个为臣子。这话巧妙。虽然这个陈辞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刘邦把自己要说的话都委婉地说出来,语言不要轻视呀。口语表达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本领。刘邦多会说呀。会做的不如会说的。这是高明的说辞之一,到底是原创呢,还是张良教的,不知道了。
起不起作用呢?看项羽,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把曹无伤卖了。这是卧底,这是刘邦的老战友。告密,主要是看到项羽势力大,想图个分封,是私心使之。项羽卖曹无伤,是为自己开脱,为自己洗涮,这说明项羽感到理亏。天下有人说谎是因为有人相信谎言。于是设宴。就是鸿门宴。步步陷阱的代名词了。
但要知道项羽可没有杀刘邦之心呀。鸿门宴处处陷阱是因为有人要算计刘邦,这就是范增。范增要杀刘邦是因为他觉得刘邦可怕。能摆平战争,能忽悠住项羽,能让项羽自己出卖内奸。这样一个对手多么可怕呀。范增越是觉得可怕越想借此机会除掉刘邦。一是拿着玦示意项羽,要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不应,不搭理他。范增一看不灵,找到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叫他进去舞剑,把刘邦杀了,否则将来全完。项庄进去了,当时在座的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在座,旁边项伯。项庄说请以剑舞。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冀蔽沛公。这个奇特了。项伯护着刘邦,因为他是亲家呀。这一刻用上了。替他传了话,救了刘邦。范增两着被化解了。这时候,六人在场,项羽知道不知道项庄意在沛公吗?不知道,否则不会让他舞。刘邦知道吗?心里清楚。张良明白,洞若观火。范增是主谋,当然知道。项庄当然明白。项伯明白吗?否则怎么会拦着,五个人都知道。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一场酒。
这时,张良出来了,召见樊哙。问他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对着刘邦去的。张良一告诉樊哙,他要进去。卫士挡,把卫士撞倒,进去了。樊哙,瞪着项羽,头发上指,眼睛都快瞪裂了。写出了他的愤怒。闯帐,项庄肯定舞不下去了。项羽注意到,“客何为者?”张良说是刘邦的警卫。项羽松了一口气,并称为壮士,让他喝酒,让他吃猪腿,拔出剑来吃起来。这个样子雄壮。项羽赞赏他的勇武,“能复饮乎?”樊哙抓住机会说了一番话,死都不怕,一杯酒“安足辞”?秦王天下人都叛变了。再提怀王之约,再说沛公,“以待大王来”,赞扬刘邦的作为。“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窃为大王不取也”,出自一介武夫,特别让人相信。这是樊哙的慷慨陈词,让项羽无话可接。项羽说,坐。闯帐缓解了危机,化解了凶险。刘邦一看,马上起身上洗手间,趁机召樊哙出来,他要逃了。此地是是非之地,得走。一是商议辞行,得留人辞。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告什么辞呀。刘邦立即答应了。安排善后,留张良。刘邦心细,临走前,给张良交待。不要进去走了,到军营四十里,小路二十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连这个时间都算好了。然后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两人都在生气,不敢拿。张良转。刘邦把这些留下给张良。刘邦走时,还安排,四员大将来了,随从不要了,四员大将不得骑马,走起来动静大。一人骑马,四人拿着剑与盾步走。免得惊动范增。
张良估计刘邦逃回军营,才来告别,说沛公不胜酒力,喝高了,怕责备,走了,现在回到军营。项羽还说沛公安在?项羽糊涂到什么程度。昨走前要献一对白璧,他接走放在面前。范增一剑击碎了,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明骂项庄,暗骂项羽,把自己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范增最后气跑,至少此刻他看出了刘邦的可怕。沛公立诛杀曹无伤。唯一一个卧底被杀。鸿门宴结束,刘邦安全脱险。问题是,刘邦脱险靠的是什么?这里原因多,一是说辞解除了项羽的思想戒备。项伯阻止了项庄的行刺。樊哙闯帐转移了宴会视线。刘邦逃席避免了节外生枝。还有项羽的糊涂让他轻纵了对手。大好的时机错过了,为自己埋下了自己灭亡的祸根。我要说的是项羽没有意识才导致刘邦在劫可逃。项羽选择的是霸业。他自封西楚霸王,这个霸业选择也与不杀刘邦有关。刘邦选择的是帝业。霸业与帝业是不同的制度。霸主是天下盟主,帝业是最高独裁。霸业要有诸侯王,臣服就不杀。这也可能是项羽不杀刘邦的考虑。
大风歌07…屈就汉王
刘邦脱险后,项羽做了大封天下诸侯的重大事情。整个关中一分为三。巨鹿后封章邯为雍王,管咸阳以西。二是封塞王司马欣,与项羽曾有过交往,秦朝时救过项梁的命。管咸阳以东的地盘。咸阳北边封翟王。这是三个秦军降将。后来人们把关中分为三秦大地。刘邦本应按怀王之约为关中王。但是现在不存在。项羽封刘邦呢?刘邦当然希望为关中王。刘邦被封到秦岭以南去了。关中富裕,汉中是四川,刘邦只得到了巴蜀,刘邦恼火,他想跟项羽拼命了。但这时,他的兵力远不如项羽。周勃灌婴樊哙都劝阻。萧何更是坚决反对。萧何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去汉中为王不是比死好得多吗?拼命只能是死命一条。刘邦不听,萧何引用了古语劝他,天予不取,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告诫刘邦要认命。刘邦勉强答应了。心里多少还不甘心。出现了贿赂事件。刘邦感谢张良,所以在封为汉王后赏张良金百镒珠两斗。张良拿到后全部送给了项伯。只有贿赂他,才可以得到好处。刘邦也送了重礼给项伯。项伯收了两分礼。然后项伯就向项羽要求把巴蜀北的汉中也加封给刘邦。项羽最后答应了。刘邦就得到了三郡。
汉中如果给了刘邦,刘邦要还定三秦就方便了。汉中与关中今天有西汉高速。但是秦汉之交时,这个地方的路难走。把汉中封给刘邦,为后来打下了基础。刘邦还是力所能及地争取了利益。刘邦第一个重大挫折就是屈封汉王。第二个就是张良回国。张良在西入秦关时,张良两次帮他,一是轻取南阳。听了他的建议就和平解放了南阳。二是打峣关也是先贿赂后偷袭。张良走是失人。刘邦在取了汉王位后第二个挫折就是张良要走。张良原来是投奔了刘邦。但是中间也有变化,项梁立熊心为怀王时,项梁召开会议,这时张良看到机会,劝项羽也立韩国国君后裔公子成,立得多秦的对立面就多。所以张良就作了司徒辅佐公子成。驻扎时,投靠了刘邦,借助刘邦打下了几座城,韩王成感谢刘邦,就让张良替他送刘邦入关。分封汉王时也分封了韩王成。张良就要归队了。就向刘邦告别了。
张良在离开刘邦时提出重要建议,褒斜道长二百多公里。南是汉中,北是眉县。中间有大峡谷,路沿着峡谷,有些地方是栈道。张良献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放火烧过栈道。让项羽知道刘邦不再回到关中来了。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最后别离时,烧了栈道。项羽果然放心了。项羽回到彭城,刘邦回到南郑。刘邦第三次打击是将士逃亡。刘邦士兵都是沛县人,江苏人带到汉中,没人愿意去。要么逃,要么唱着思乡曲,军心不稳,刘邦最困难的时刻来了。这时,得到一个喜讯。他发现一个军事天才韩信。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韩信从项羽军营中转移而来。本是淮阴人,小时家穷,穷到没饭吃,懂得兵法,不能当饭吃。年轻时潦倒到竟然蹭饭吃。一次几天在亭长家蹭饭,晨炊褥食,吃完睡,韩信来吃饭时,两口子不起来,韩信知道人家讨厌了,走了。到淮阴城外钓鱼,没钓到,看到老太太在洗,匀饭给韩信吃,感动,他说“吾必以重报母”。漂母根本不相信。韩信就是这样度过了青年时期。起义开始,他仍是失业。项梁经过时,他参军了。项梁没重用,转到项羽手下,多次建议也没被采纳。韩信觉得过不下去,才转到刘邦手下。赶上一个死刑罪。韩信被判处死刑,刚好来一个人叫滕公,刘邦的太仆司机。韩信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耶?夏侯婴叫放了他。韩信跟他一交流,夏侯婴觉得他了不起,推荐韩信。刘邦听了听,没太看重,升级,韩信听过觉得不足以施展才能,还得找更管用的人。最后他发现最管用的是萧何。老乡老同事老战友,这是萧何与刘邦的关系。萧何深得刘邦信任。韩信找萧何,萧何也觉得韩信是帅才,向刘邦推荐。
刘邦听了,没有理。萧何没办法回话,韩信觉得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