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

第6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第6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刘邦和几位朝臣谈废立太子的事情,谈着谈着,我们几次提到周昌,汉十年举报陈豨就是这个周昌。这个周昌这时候就说话了,不过,周昌这个人,是个结巴嘴,他一说话,他就结巴,他这个结巴,刚好被吕后听见,被司马迁后来记下来,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写在史记中间,写一个人结巴舌怎么说话的,写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刘邦问周昌这个事怎么样?周昌这样回答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这是一个非有名的跪谢周昌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因为吕后在偷听,她听见了,偷听说明吕后太关心了,皇帝跟大臣们议论事情,吕后就在东厢房偷听,刚好让她听见了,周昌说话,说陛下一定要废太子的话,臣期期知其不可,你一定要废,臣期期不奉诏,他一说这个期就结巴,就期期,这个话被司马迁记下来了。而且,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写在《世说新语》里面。

《世说新语》中间写到一个灭蜀的大将,叫邓艾,邓艾这个人也口吃,他一说话,就是艾艾,连着结巴几个艾,《世说新语》记录了这么一段话,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你一张口就是艾艾,到底你说了几个艾艾,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周昌期期,邓艾艾艾,合起来,作了一个成语,叫期期艾艾,说一个人说话结巴嘴,就说这个人说话期期艾艾,这个典故就出自这里。所以古人常云,周昌期期,邓艾艾艾,当然他这个结巴,结巴完了以后,刘邦一听,尽管周昌反对,但刘邦一听,看见他那个结巴样子,刘邦就笑了,就退朝了,一退朝,周昌一下来,吕后就闪出来,见了周昌,扑通一声跪了,而且说了两句话,微君,太子几废,这个微,就是没有,如果没有您的话,太子这一次就要废掉了,她专门作为一个皇后,向大臣下跪,而且这个皇后,可不是一般的皇后,吕后这个人,我们看她后来很多做的事情,这是个女魔头啊,这么一个人能向周昌下跪,你看她对周昌多感激啊,感激到什么程度?说明她高度关注这件事情。

除了跪谢周昌以外,吕后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求计张良,向张良求计。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所以有人跟吕后建议,说张良足智多谋,你现在遇到这个为难的事,为什么不向张良去请教呢?其实,张良也是反对废立的,但是,张良不像周昌,老是那么期期,张良反对归反对,他也不像孙叔通,说你要废太子,我要颈血污地,就是我要把我的血,撒到地上,张良不这样做,张良劝归劝,劝了不听,张良就回家,闭门不上朝了。然后,吕后就商量,吕后不是一个人,吕后就让她的哥哥吕泽,去劫持张良,张良轻易不出来,张良偶然一出来,叫她的哥哥劫持了,吕泽是一员武将,张良是个文人,就把张良给劫持了,非叫张良给说个主意,怎么办,张良说,这个事不好办,说过去,陛下打天下,有什么困难找我,我给他出出主意,现在是你们家里的事,我们外人去说,怎么说也不行,说也不管用,你要真我要去说,那这样吧,说皇上啊,非常想请四个人,这四个高士都是皇上一直请就请不来的,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卑辞厚礼,卑,谦卑的卑,那个信写得谦卑一点,再准备一副厚礼,把这四个人请过来,也许会用得上。张良就说了这么个主意。

这四个人是谁呢?这四个人,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商山就是现在陕西的商山,四是四位,皓就是白的意思,四皓,说这四位老人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头发、眉毛全白了,所以,称为商山四皓,也叫做商山四公,商山四翁,也叫做商山四叟。

把这四个人请过来,这四个人,名字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说这四个人,皇上老请他们,他四个人就是不来,吕泽得了这个计之后就告诉吕后,吕后立即执行,马上派人,把这四个人请来了,这四个人请来以后,张良交代,让这四个人,要特别是上朝的时候,要跟在太子之后,你想想,这个时候,太子多大,14、15岁,14、15岁的太子,后面跟着四个80多岁的老先生,胡子、眉毛、头发全白了,一定要跟着,而且要皇上看见,吕后就照此办理了。

越是到生命的倒计时阶段,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越强烈,因为刘邦知道,再废立,他自己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大限的到来,都是有某种预感的,刘邦已经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以尽管这时候他表面上还是不说,因为朝臣们的反对,刘邦没法说,但是,他心里边,还是信废立,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

就是刘邦举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朝宴,这个朝宴,改变了刘邦的想法。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朝宴呢?大致是说刘邦召集文武百官饮酒,百官都来了,刘邦是抱病出席,戚夫人陪侍。而这一次,太子也来了,这个时候,15岁的太子来的时候,后边站着四个老人,被刘邦看见了,因为刘邦的文武百官他都很熟,都是他任命的他很熟,他发现了四张陌生的面孔,而且这四个人年龄都是80多岁,头发、眉毛全白了,衣服、帽子非常讲究,也非常奇特,刘邦就一楞,他就派人上前去打听,就是请问这四位先生的大名,然后,这商山四皓借着机会来到前面,先给刘邦施礼施完礼以后,报上姓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这四个名字一报出口,刘邦是大惊失色,刘邦马上就问了,说你们四个人,我请了你们多少年,你们都不来,为什么你们现在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很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书人,张口就骂,我们四个人,绝不吃这一套,义不受辱,所以我们是害怕你,躲起来了,现在,太子是个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才士,天下的人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四个人来辅佐太子。刘邦听完以后,心中是一振,百感交集,刘邦对这四个人说了这么几句话,说既然你们出来了,就请你们几位,好好辅佐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敬完酒,行完礼,退回去。四个人刚一走,刘邦就指给戚夫人看,说,这四个人,就是我多年请不来的商山四皓,是四位天下闻名的高士,他们都出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丰满了,现在看来,难以撼动了,吕后真是个人物。戚夫人知道,大势已去,戚夫人是当场失声痛哭,史书记载,就是失声痛哭,因为这是百官在朝宴,戚夫人哭不出来,心里非常难受,但是不能哭出声来,刘邦这时候也是百感交集,刘邦说,你起来,我为你唱一首楚歌,你为我伴舞,刘邦就即兴唱了一首我们刚刚讲过的第二支歌,《鸿鹄歌》这是刘邦传到今天的第二支歌,第一直是大风歌,第二支是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它的意思是说,鸿鹄就是大雁,大雁一飞,能飞千里之远,它的羽毛已经丰满了,可以横渡四海,它可以横渡四海了,我还能做什么?我们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千里的鸿鹄,还有什么用?从此以后,刘邦是绝口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这场朝宴,彻底改变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为什么呢?张良劝,叔孙通劝,朝中大臣反对,那么多人劝,刘邦都不听,为什么这四个老先生一出现,刘邦改变主意了?后人多不理解,历史上记载了很多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甚至于后世的古人,也是古人,刘邦以后的人,我们看到史书上有这样的古人,甚至替刘邦拿主意,四个老头还不简单,那不就是咔嚓咔嚓四刀就完了?为什么看到这四个老人,刘邦竟然改变了他废立太子的主张呢?我个人认为,刘邦从商山四皓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舆论力量,这四个人什么身份?山林之士,什么年龄?80多岁,快死的人了,说得文雅一点,行将就木之人,是这么一个人,他们都愿来辅佐太子,说明天下有一股支持太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是一个公议,刘邦要废太子,不能说没有私爱,刘邦最终从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公议,所以,刘邦最终是用公议战胜了自己的私爱,所以,看到商山四皓以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之事。本来,在废立太子的过程中间,戚夫人占有很大的优势,戚夫人最大的优势是刘邦的支持,这是一种政治力量,吕后也有支持,但是,吕后的支持主要是种舆论力量,不管有多少人反对,刘邦始终是站在戚夫人身边的,但是,戚夫人最终是失败了。

那么,戚夫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皇帝支持的戚夫人,最终还在太子易位的问题上,遭到惨败的呢?请看下集,废立之祸。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5讲  废立之祸


第5讲  废立之祸
戚夫人的失败,涉及到了三个人。戚夫人,刘邦、吕后。我们先看看戚夫人,她败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看戚夫人的能力。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戚夫人最大的能力,是在玩儿,就是歌舞,吹拉弹唱这些,再一个是哭,戚夫人没有其他的能力,所以,戚夫人的能力太弱,她没有吕后的政治才干,她本身的能力弱。

第二,势力。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势力太弱,她没有形成一派势力,戚夫人在朝臣之中,没有朋友,没有支持者,没有交往的人,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势力单薄,而她要办的废立这件事情,阻力又特别大,主观上能力弱,势力小,客观上阻力太大,我们再来看刘邦。

在戚夫人废立太子失败这个问题中间,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刘邦的责任,首先是立储过早,你既然没有看准,你为什么那么早就把你那个儿子刘盈立为太子?当时你立太子的时候,你才有两个儿子,到后来你有八个儿子,开始你只能在两个人中间选,后来你可以到八个人选,等到八个人选,你觉得立得不合适了,为什么立那么早呢?

第二,虑事不周,考虑事情,戚夫人可以说是年幼无知,可以说是个无知少女,但是,刘邦你不能说你年幼吧,你50多了,老谋深算,你不知道办这个事,容易吗?你想立个小的取代那个大的,那大的不愿意,朝臣不愿意,搅得家里都不愿意,这事情很难办到的事情在没有把握之前,你怎么敢轻易向戚夫人许愿呢?你一许愿,你一支持,戚夫人闹腾得更厉害,最后这个事办不成了,你一撒手你走了,你的爱妃你的爱子撂在那儿,任人宰割,所以,刘邦负有很大的责任,刘邦在处理国家大事,是一把好手,在处理家庭之事,他确实不行。

第三,优柔寡断。他开始想废,后来废不成了,四个老先生一来,他又改变主意了。刘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刘邦要是来个单边撤军,戚夫人岂不就是自绝?没有活路了,他是惟一的支持者,历史上废立太子,确实不容易,但是并非没有做成,我们看看,刘邦开国的汉代,汉景帝,汉景帝继位了以后,就废了太子,立了一个太子,立了王夫人的儿子刘彻,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如果他不废太子的话,汉武帝就不可能做皇帝了,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也废太子,当然他废太子动静更大,京城打起仗,杀了人,但是,汉景帝也好,汉武帝也好,不做则矣,做则必成,手腕特别硬。刘邦是开始要废,后来又软了,态度软化了,优柔寡断,刘邦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再看第三个人,吕后。

吕后在这个事情中间,是个胜利者,吕后的胜利,首先归功于吕后的政治才干。吕后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戚夫人远不是她的对手,吕后最出色的能力,表现在她借力打力,她借朝臣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她借舆论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的废立这个计划。

再一个,吕后妻党势力,她作为刘邦的妻子,有整个外系的一派,她的两个哥哥都封的侯,她吕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吕氏外戚派,我们前面讲过,汉初宫廷三派,其中有一派就是吕氏外戚派,这一派尽管力量弱小,但它是一派势力,戚夫人,一个人。一个人面对一派,这个结局也是可以想见的。所以,戚夫人的失败,是她本人和刘邦、吕后三个人错综复杂关系、各种力量较量的最终的一个结果。但不管怎么样,吕后是靠着手腕保住了,吕后最大的一个手腕,就是请商山四皓,把那四个老先生一请出落,刘邦彻底改变助长了,她是靠这个政治手腕保住了太子之位,也住了她的皇后之位。

所以,刘邦晚年在废立之事失败以后,他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