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曲直-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路军久等左路军不至,陈昌浩也特别心急,他既是新增补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是前敌指挥部的政治委员,可以说党内军内都任有要职,他与徐向前一样,都希望张国焘率领左路军赶快越过草地北来,因为这不是关系张国焘一个人的事,是关系全局,关系左路军命运的大问题。因而,他成天往中央驻地跑,向党中央请示如何使张国焘转弯子,如何说服张国焘迅速北上,寻求出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与陈昌浩几经磋商,最后研究出一个以前敌指挥部徐向前、陈昌浩的名义,发出一请示张国焘的电报:
朱总司令、张总政委:
……胡不开岷,目前突击南、岷时间甚易。总的行动究竟如何?一军是否速占罗达?三军是否跟进?敌人是否快打?飞示。再延实令人痛心。……中政局考虑是否南进。毛、张皆言只南进更有利,可以交换意见;周意北进便有出路;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上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万一左路无法北进,只有实行下策。如能乘敌向北调时取松潘、南坪仍为上策。请即明电中央局商议,我们决执行。
在研究这封电报的内容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几个人,颇费了一番心思,这恐怕是长征以来措辞极为考究、内容极为丰富、感情极为诚挚的电报。
首先,这封电报说明了包座已打开,北进道路已打通,创造了红军向北突击岷州、南坪的有利条件,告诉张国焘,右路军中的一军,已向甘肃南部的俄界进军,是否继续向甘南部的罗达前进,让三军团跟进,把握时机北进消灭敌人。如果迟疑不决,将贻误战机,令人痛心!但能否如此行动,向张国焘请示,因为他是红军的总政委。言辞恳切,态度诚挚,希望北上的心仿佛就在字里行间跳动。
这封电报的又一个意思,就是说中央十分尊重张国焘坚持南下的意见,毛泽东、张闻天认为只要南进有利,可以交换意见。这是毛泽东、张闻天采取的一种忍让的策略,现在团结高于一切,红军处于非常时期,这种忍让是必不可少的。
电报说“周意北进便有出路”,把周恩来抬出来,是这封电报的又一个重要策略。周恩来历来在党内军内地位很高,又是中共中央六大选出来的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其资历至少可以与张国焘平起平坐,甚至比张国焘这个政治局委员还高一点。张国焘就说过,一、四方面军中,就只有他与周恩来两人是六大选出来的政治局委员,其他的都是在以后的会议上增补的。把周恩来这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抬出来,看能否“镇住”张国焘。
电报还以徐向前、陈昌浩的口气,讲了何为上策,何为下策。也只有长期跟随张国焘的诤友才能这么旗帜鲜明地劝谏张国焘北上,因为张国焘不会怀疑他们有什么不良动机。
这封电报终其一点,就是希望张国焘率左路军赶快北上。
尽管如此,这封电报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铁了心要南下的张国焘,接到徐、陈的电报,不为电报上诚恳的言辞所动。
张国焘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分析来分析去,他最后认定这封电报是在毛泽东的压力下不得不发来的。心想,徐、陈二人从来没有给我这么婉婉转转过,这次怎么口气变得如此这般?毛泽东独断专行,这次怎么要跟我商议?他们二人平时与我都是直述意见,这次怎么把周恩来也抬出来?他奸笑着点了点头,心里继续在想,你毛泽东在我面前玩花招,嫩了一点儿。北上就是对的,南下就大逆不道?!谁对谁错,让历史作结论吧。
于是,张国焘在接到徐、陈电报的当天,立刻致电徐向前与陈昌浩,以总政委的身份命令他们率右路军南下,措辞相当激烈,没有丝毫考虑的余地。
陈昌浩先看到张国焘的电报,心里暗暗吃惊,感到张国焘南下意志十分坚决,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他意识到问题的尖锐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左右为难,真不知该怎么办才是。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但一旦走进了重大的选择时刻,却又犹豫不决,因为人人都背着满满的历史包袱和空空的未来行囊。
此时,历史把陈昌浩推到让他作出选择的重大时刻。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党即派他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回国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1年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即开始与张国焘共事,始终是张国焘的左右手,得到张国焘的信任与重用,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接着担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与徐向前一起组织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取得重大胜利。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到达川北地区后,陈昌浩兼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张国焘领导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剿”的重大战役。陈昌浩个人奋斗的历史,他的得势,他的出名,他的功绩,虽然来自于他本人的才能,但与张国焘的器重与提携,也不无关系。以致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上,他总是追随张国焘,和张国焘保持一致。他自编入右路军,成为前敌指挥部政委之后,由于和中央一道行军,直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之下,他不得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在中央与张国焘关于北上与南下两个相对立的战略方针的尖锐冲突中,何去何从,对于陈昌浩来说,真是进退两难,举棋难定。依了中央的,得罪了张国焘,这是他不愿意的;依了张国焘的,又如何向中央交代?往前看,北上与南下,究竟往哪个方向走才拥有光明的前途?虽然眼下他觉得往北走有利,但将来能不能成气候,也很难说。往南走,虽然眼下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红军生存下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实难预料。
冲突白热化(5)
怎么办?
陈昌浩拿着电报找徐向前,看看徐向前如何处置。
徐向前阅罢电报,也大为吃惊,他那颗久经沙场的心,立刻变得沉重起来。他想不到中央的北上方针同张国焘的南下路线会发展到如此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的地步,成为牵动全局和影响红军命运、前途的斗争焦点。事情发展得如此严重,徐向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没有思想准备,心想他和陈昌浩给张国焘的电报,总会多少起点作用,张国焘会听众人的规劝,率左路军北上。但是这封电报所告诉的一切和他的预料恰恰相反。事关重大,不可贸然行事。
“这样重大的问题,不向中央报告不行,你还是跑一趟吧!”徐向前以极其复杂的心情建议道。
陈昌浩犹豫了一下,也就听了徐向前的话,带着这封与红军命运攸关的电报,策马扬鞭,到中央队驻地把电报交给了张闻天。
当天晚上,徐向前就接到陈昌浩的电话,通知他到周恩来住处开会。
徐向前是跑步来到周恩来住处的,一进屋,他借着马灯光,看了一眼在座的人,见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陈昌浩都在,他们的表情都极为严肃,就连平时比较随便的毛泽东,脸也变得深沉了。
“就等你来了,现在开会。”毛泽东发现徐向前来了,下意识地说道。
“国焘同志来电,叫前敌指挥部率右路军南下,大家看看怎么办?”接着张闻天对大家说。
“北上的方针,国焘同志是同意的,现在又叫南下,是何用意?”博古的话等于白说,现在不是要搞清张国焘南下的用意。
“昌浩同志,你说说看。”毛泽东打断博古的话,让陈昌浩出主意。
“既然是中央的既定方针,还是要说服张政委北上。”陈昌浩心情颇为复杂地回答道。
“向前同志,你的意见呢?”毛泽东问。
“我同意昌浩同志的意见。不过,张政委也下了南下的命令,我们也要想个办法回答他才好。”徐向前回答得更实际一些。
“立刻给国焘同志去一电报,以我们七个人的名义再劝他。”周恩来也别无办法。
“目前只有这样,别无他法。”王稼祥以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示赞同周恩来的提议。
于是,又给张国焘发了一封电报:
朱张刘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的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的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700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泸、天芦、雅名、邛大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亦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崇人口8000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粮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深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行,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已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王两部到达需时,北面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即立断,则革命之福。
〖JY〗恩来、洛甫、博古、向前
〖JY〗昌浩、泽东、稼祥
〖JY〗9月8日22时
给张国焘的电报发出后,毛泽东步出周恩来的住处,迎面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他已习惯于摸黑,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路,朝前走着,走进了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ZW(〗〖HT5〃SS〗〖ZK(〗
毛泽东后来曾说过,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ZK)〗〖ZW)〗
黑夜,少去了许多干扰。这戈壁的黑夜,静得出奇,更能让思维驰骋,让情感奔腾。此刻,毛泽东感到自己的思维似乎更清晰一些。他边走边想,感慨油然而生。闹革命太不容易了,风霜雨雪,生生死死,坎坎坷坷,多少人倒下了,走到今天,留下了这班人马。两军会合后最担心的就是闹不团结,而越担心出现的局面,现在却出现了。真是多灾多难啊!
毛泽东不禁潸然泪下。过去遭受排挤的时候,他不曾流过泪。这次他流泪了,因为他知道,张国焘如此闹下去,正是蒋介石所希望的,当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向红二方面军靠拢时,蒋介石拼命地不让我们会合;当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向红四方面军靠拢时,蒋介石又是一路堵截,好在我们经过周旋苦战,两军终于会合了,付出了六七万人生命的代价,多么的不容易呀!现在张国焘又要带部队另寻出路,可他那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你张国焘那么聪明,怎么就不好好想一想,无论对我有多少成见,也不能拿红军当儿戏呀!
冲突白热化(6)
抹了一下眼泪,毛泽东还在想,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跟张国焘闹翻,要尽量说服他接受中央的方针,团结四方面军一道北进,这关系到全局,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如果红军分裂,将会铸成大错,……今晚虽然给张国焘发去了电报,促他北上,但是否接受,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张国焘不愿接受北上的方针,下一步该怎么办?
黑夜还有多长?
决斗时刻(1)
历史,在这里放下了行囊,重新搭起了舞台,它要让各怀心态的人尽情表演。
历史,在这里停住了脚步,重新铺开了白纸,它要记录下此时所发生的一切。
张国焘从葛曲河畔返回阿坝的刷金寺后,焦急地等待陈昌浩、徐向前南返的消息。
毛泽东在巴西,也在焦急地等待着张国焘北进的消息。
一样的等待,不一样的心情。
张国焘寻思着,陈昌浩、徐向前跟我这么多年,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相信他们接到电报,会立即南返的。
毛泽东寻思着,张国焘是中共的元老,受党的培养多年,虽然有野心,但不会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然而,他们都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