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不一样的人生 >

第8部分

不一样的人生-第8部分

小说: 不一样的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印第安人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个原始社会里充满了爱和温暖,父母尽职尽责、疼爱孩子,每个人都有健全、和谐的人格。
    在婚姻关系上,我们也可以见到许多虚假的爱。丈夫强迫妻子放弃个性,服从自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并非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人格。现在,人们在婚姻关系上表现了太多的占有欲、妒忌、暴力和攻击性,他们却自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爱。
    由此说来,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一种互爱的关系就不再可能了么?宗教要求人们爱自己的同类如同爱自己的兄弟,这难道只是上帝的幻想吗?有很多人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认为这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是不可能的事。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有一次谈到他的幸福观时,半开玩笑地说:“我需要的只是一间简陋的茅草屋,一张好床,好的食物,在窗台上摆些花,在我的门前栽几棵大树。如果仁慈的上帝希望我彻底快乐的话,最好将六七个敌人挂在我门前的大树上。”
    海涅用残酷的语气表达了一个真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敌人遭到失败、受到惩罚。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对朋友和家人竟然也常常怀有这种幸灾乐祸的情感。人的心理有一种奇特的矛盾现象——对同一个对象,同时怀有同等的爱和恨。人类社会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相互之间怀着原始的敌意,这种敌意威胁着社会文明。因而,社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抵消内心世界的原始仇恨。最理想的方法便是要求人们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邻人。尽管它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人们或多或少会遵守这条戒律。人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一旦抛弃了这条戒律,世界将会变成一片凌乱和凄凉。
    从人性中积极的、肯定的方面来理解,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英雄和烈士对人类怀着真挚的热爱,而平凡的人们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也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希望。当人们在海、陆、空联合作战时,当他们面临共同的危险和目标时,这里几乎看不到个人的直接作用,每个人都融合在集体的力量中,这是他们能够团结一致的最好证明。
    并不是每个女性都能像圣女贞德或居里夫人那样伟大,但成千上万的女性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耐心照料家庭,她们的行为同样是值得钦佩的;无数的男子忍辱负重,承担着自己应有的责任。正是对他人的爱,激励着人们完成最平凡的工作。这种爱是深沉的、无言的。无论在田间,还是在工厂,劳动者的心中都充满了这种平凡而崇高的爱!在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之间,形成了独特的默契关系。他们不相信局外人,但他们之间却相互合作、朴实亲切,这种温情会让人们大为感动。





    正文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5)
    更新时间:2010…4…15 9:26:24 本章字数:1203


    一切皆因爱而生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表达着人类对爱的渴求,这是西方诗歌的伟大主题。爱,能够带给了人们最深层的快乐,完美最卓越的诗人已经将这种快乐编织成了华丽的诗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爱的向往,悲惨的痛苦便会不期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诗歌片段,并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宽慰。我特别喜欢爱默生的一段诗歌:
    一切皆因爱而生,
    只要忠于此心;
    朋友,亲人,所有美好的日子,
    地位和名声,
    理想,荣誉和天才…
    一切都如期而至。
    一切皆因爱而生!一切皆如期而至!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这条戒律去生活,世界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要求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也许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可以在较低的层次上表达我们的爱,这种爱存在于普通人之间,在朋友与朋友之间,在同事与同事之间。在这里,我指的是朴实的爱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温情。除了用面包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物质需求外,爱和温情也许是人类最需要的了,它是心灵世界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我们发现,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正是因为爱的力量,才使人类走出了绝望的困境。爱是反照我们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
    在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很少会有人会发现不寻常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最平凡的人,如售货员、家庭保姆、汽车修理员、裁缝师傅,他们对他人有着最真挚,最朴实的爱。我们其中的许多人都唱着老生常谈的高调,宣扬兄弟般的互爱,但骨子里面却怀有深深的等级观念。在他们的观念中,那些平凡的人似乎总低人一等。梭罗曾说:“自以为比理发师、厨师和机械修理师高人一等的人,在我看来,并不具有真正的爱心。”这些最平凡的劳动者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对这些人颐指气使,我们将会很难得到心灵上的安宁。我们应该深入到他们中去,问问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爱,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神给我们以希望,鼓励我们去爱;社会的责任也在鞭笞着我们,使得爱永驻人间。只有对这一点形成深刻的认识,我们有能力去谈论爱。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应该受到旁人的尊重。粗暴地呵斥他们和羞辱他们,是一种罪过。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太阳和星星之间的引力定律是怎么产生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爱与相互吸引的定律又是怎么回事?物体间的引力和斥力是怎么产生的,人际关系渐的和谐与纷争又是怎么回事?对这些问题很少有人仔细思考过。
    人生最大的快乐源自于被他人认可,也就是说,我们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心中不再感到孤独,这是快乐的源泉。这种亲密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人们的孤独感,使人们感到世间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这种感觉是人类深层次的需要之一。





    正文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6)
    更新时间:2010…4…15 9:26:26 本章字数:1471


    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一生都妄图用别的追求来替代这种“对认同感的追求”。许多人耽于声色,像唐璜走马灯似得更换情人,想借此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发泄过剩的情欲和精力。他们就像是孤独的弃儿,赤身裸体,被抛弃在了一个荒芜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没有爱,没有温情。他们没有任何的人生目标,只是茫然地穿梭于时间的隧道,行尸走肉般地勇往直前。另外一些人,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残忍狂暴,雄霸一世。但揭开他们的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孤独的灵魂,事实上,他们在内心的战场上连连败退。
    作为个体,我们最需要的乃是人与人之间做朴实的爱喝交流。爱,是相互之间的鼓励与安慰。爱能抚平生活中遭遇的痛苦所给我们带来的伤口,这也是友谊和爱情的秘密所在。当有人透彻地了解和喜欢我们时,我们的价值得到了他们的肯定,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今天,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一旦被剥夺了这种爱,人的内心就无法平静,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但更为重要的是,将我们的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这也是我们的内在需求。
    爱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有着强烈的爱的冲动,去爱我们的人类同胞。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会扭曲,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成熟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自身具有给予和付出的冲动,他们希望结婚,能够生个孩子。人是能够做到这种慷慨大度,无私奉献的,这是人性的固有本性,成人所具有的结婚生子的念头便是最好的证明。父母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够给生命增添些什么,而不求得到什么回报。
    人们强烈的地希望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奉献出去,这种付出既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人们会努力地去建造一座桥梁、写一首诗、做出一项发明,或者发现疾病的治疗方法。那些愤世嫉俗者和悲观主义者会认为,人是彻头彻尾的自私的动物,人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许是对它们最好的反驳。
    从他人那里不断地索取,这是自私自利的本质特征。在人格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观念便会让位与另一种观念,即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奉献出去,让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身外发育成长,这不仅体现在结婚生子,建立家庭这一方面,也体现在为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而不断地努力之中。一个人如果在自我的世界中徘徊太久,会产生腻烦之感,便会产生强烈地关注外部世界的需要。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接受,而是应该让自己成为鲜活的生命之泉,去滋润他人。生活并不在意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所持有的愿望,但随着我们生理的成熟,现实逼迫我们放弃那些自私的观念——不要做社会的寄生虫,而应该积极地参与生活,向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认为,向世界奉献自己的爱,这是成熟人性的一部分,这种冲动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心理学还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需要,即希望这个世界由许多种独立的个人组成,而这些人并不受我们自己的支配。
    显而易见是是,在我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来爱我们,崇拜我们之时,我们最终页不会很欣赏自己,同时也不会去很喜欢他人。我们只有尊重别人的个性和自由,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是自由的,而别人都受你奴役,这其实是你最大的不幸。如果世界是不自由的,自我,个性就无从谈起。如果社会上只有一个人独裁专制,别人都只是被迫地去服从,这样的世界着实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心理学表明,爱他人是爱我们自己的不可获取的条件。





    正文 第四章 人类对爱的无限渴求(7)
    更新时间:2010…4…15 9:26:27 本章字数:1476


    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希尔德认为,残忍和破坏性在人格中居于次要的地位,人性的主要心理冲动是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他以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作为观察对象,得到的结果证明了他的结论的正确性。给这些小孩子许多的木偶,他们是很容易将这些木偶弄坏的。但结果却发现,这些小孩子很容易将这些打碎的玩具重新组合起来,使他们恢复原来的形状。小孩子们看起来非常残忍和具有侵略性,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出于求知的冲动,他们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奥秘。
    小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奇和成人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不仅仅是渴望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也体现了人天生所具有的建设性和爱的本能。我们应该将自身所具有的力量表现出来,努力地帮助我们周围的同胞实现他们的自由,让他们保持人格的完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肯定自我实现的价值,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社会生活就是这样的,我们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
    当人们沮丧和无助时,当人们无法解决内在的人格扭曲和情感冲突时,他们便将这种报复欲望转向了外在的世界,用破坏和仇恨去寻求满足。但人的虐待性倾向并非人性的全部。无数的心理学家用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对他人的爱和肯定,是人性的基本倾向;当人们消除了内在的人格扭曲和情感冲突时,这种爱的倾向便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宽容彰显大爱
    我们该怎样做才算是爱他人的最好方式?很多人选择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只想论及一二。我们不能粗暴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对别人的个性要采取尊重和容忍的态度,这是我们表达爱的最好方式。世界上有过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而我要谈到这种人虽不是国际政治上所说的帝国主义(因为他们并不没有侵犯别人财富和领土),但却是人际关系问题上的帝国主义者。他们强迫最亲近的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听从他们专横的命令。比如,父亲强迫富有艺术天赋的儿子去经商,母亲则要求女儿忠诚地伺候,让其过着悲惨的生活,不给她属于自己的独立发展空间。与这些家庭中的极权主义者相反,我们应该对最亲近的人怀有真正的爱,尊重他们的个性,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服从自己的意志。我们更不应该戴着爱的面具,假借爱之名义,要求我们的妻子和兄弟为我们做无条件的牺牲。
    宗教是这样看待生命的:上帝造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