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睿智的、友好的或者同情的鼓励,人们就无法生活。我们都明白,没有对大人们的依赖,孩子就无法生活。但到如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是,人们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寻找能够依赖的人和深信不疑的人。我们渴望在圣徒和好友的言行中找到更高的标准和模式,并且这种渴望将永远存在下去。
但人类的灵魂不再为他生活中的理想人物所吸引时,他们的灵魂就像是罗盘失去了北斗星的指引一样,丧失了人生的方向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宗教领域中,这一理念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们和古希腊人的原则是一致的,就像雅阁教授在其经典之作《帕迪亚希腊文明中的理想人物》中所说:“面临人生窘境,最有力的引导来自于早年英雄们的生活经验,来自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那些模仿人物的历史定位。”普鲁塔克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挖掘伟大的先驱们所留给后人们的教育意义。他的伟人传记已经激发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中的人们,至今仍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自从荷马时代以来,那些逝去已久的大英雄们的光辉业绩正是古代教育的基础。
不仅希腊人关注英雄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希伯来民族也是如此。犹太教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家族长老的德行,反复宣扬立法者摩西及其不朽的继承者们的道德秉赋。人们甚至可以说,犹太教的教育也正是依赖于将那些值得效仿的英雄们的壮举代代相传,生动地叙述给每一个人,撒播到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中。同样,基督教也认识到了耶稣的精神品质对圣徒们的理想起到了砥砺的作用。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2)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7 本章字数:1523
宗教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对上帝的效仿”,但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一个从未停止过的相似过程那就是“对人的模仿”。或许,这种自我确证的过程直到人、今天才被充分地承认,因为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晓得,这不仅是一个显意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但不幸的是,在这么多渴望受到英雄影响的人们当中,在向这些英雄和理想人物靠近之时,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限制,而遇到了很多的阻力。
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走上了忧郁的父亲或敏感的母亲的老路,他们不是充满忧虑、缺少安全,就是生性羞涩、四处遮掩。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变成他人的模仿者。由于对这种自身认同的发现,如今的宗教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宗教不仅应坚定不移地使人们从错误观念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且应让他们从不健康人性的内在奴役下解放出来。无论我们受到了谁的影响,父母的还是兄长的影响。宗教都应当鼓励人们摆脱情感上的羁绊,并且吸引他们自愿加入成熟者的队伍之中,和那些人类社会中伟岸且不朽的人物为邻。
既然我们知道,人必须去效仿,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我们是要接受父母的行为方式——那常常是狭隘的、错误的、很不完满的行方式——的约束呢,还是去寻找那些具有更高层次的行为模式?面临这种选择,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吸收那些英雄的生活方式中的精华吗?当宗教使人们从错误、混乱和无价值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后,同时激励人们在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层次向那些真正的英雄精神看齐之时,宗教就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带来福祉。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英雄崇拜的本性,这种情感那蕴含着一个严肃的真理。假如我们可以被周围强悍之人的人格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呢?是的,无论好坏,我们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一直是善良或邪恶的感染源,尽管我们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我们是健康也是疾病——既可以是尊贵的、神圣的健康,也可以是仇恨的、浮躁的、感染性很强的疾病,周围的人都受我们的影响。只要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他人。
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使命,也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任务,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上道德的重负,我们的言行,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脾性,都会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出现在世上,就会让别人以受益者或受害者的身份与我们发生接触。今天的我们真正构建着明天,下一代必将模仿我们,我们或者会受到他们的祈福,或者会受到他们的诅咒,动机心理学就提出了道德责任感这样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深入地潜进人类灵魂的底层,我们会发现,受到心灵最深处那可怕的压力的挤压,情感的自流井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喷发。是精神病理学将这只井眼打通,是它为我们人类找到了一眼养料齐全的喷泉,但使用起来必须慎之又慎的喷泉。因为关于情感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可怕事实:除非那股情感之流是自由酣畅的,否则就会堵塞灵魂的通道。是的,这对我是如此,对你也是一样,因为没有那颗灵魂不希望被自然的情感浸润。
在现代心理学的帮助之下,宗教必须能够认识到,它们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已经步入上一条可怕的歧路。近代的自由主义宗教也沾染上了近几个世纪的习气——理性主义。如果将这看做是对正统教会过多地诉诸情感的一种反应,或许这一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认为,那么多的传统信念都是游弋于情感之海,控制人类命运的却是迷信或某种神秘教义。但是,为了反抗这种毫无原则的情感主义,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用冰冷的、抽象的理性之柱搭建起了寒气逼人的人类大厦。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宗教介于这二者之间,一面是很浮躁的情感,一面这是冷冰冰的、理性化了的信仰。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3)
更新时间:2010…4…15 9:27:09 本章字数:1814
但是,对情感的恐惧和排斥不仅仅是自由派宗教的特点,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从17世纪以来,人们对情感不是充满了恐惧之感,就是满怀鄙夷之情,而对抽象的理性却像圣物一样顶礼膜拜。正如怀特黑德与芒福德所一直强调的那样,在这一时期,情感和品质被贬低到了主观和偏见之中,而现实则应该由原子、分子、电子和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贬抑包含着可怕的错误,所以后来竟然很少有人看到我们的生命已经变得非常失衡。每个人都在毫无人性的理性学科的的驱策之下,而毫无人性的科学也对感觉和感情肆意地嘲弄轻视。只有客观才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人们都开始羞于将主观情感引入到人类的理性王国。
难怪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浅薄,人性变得越来越僵硬、迟钝、麻木不仁!还能有别的可能吗?当人类将纯粹理性变为神物顶礼膜拜之时,人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结果就是,感情容易成为邪恶之人或残暴统治者们的劫掠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独裁者们都曾认清了这一事实:人类正由于食用了这些抽象的拙劣食品而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变得营养不良,于是,他们手提以鲜血锻造成的武器侵入了人类情感的领地。他们认识到了,在抽象死板的物理学规则中,人类的精神食量已经变得饥不择食,人们不再被看做是具有创造性的、有诸多官能的、能经受住愤怒情感滋润的人,而是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
这个真理应该是很明显的了:假如人类情感没有合理的疏散通道;如果道德宗教都满足不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诸如种族民族主义的不道德情感便会将他们的狂想宣布为唯一的真理。
宗教必须帮助人们去清洗那些拒绝情感发泄的通道。这种拒绝究其历史根源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类生活若要重新获得完满和自由,必须要有新的方法。以弗洛伊德为先驱的精神分析学对宗教这一领域的作用深有研究。在弗洛伊德以前,人类将情感看做是自身天性中非常原始和幼稚的一个方面,这已经是最公允的看法了;但自弗洛伊德之后,情感就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理性之母,成了艺术、科学和宗教之源,这已经成为常识了。
人们或许可以在口头上逃避感情,但绝不可能在行为上也逃脱感情。正是精神的力量让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使文明的每一次创新都生机勃发。情感并不是让人类羞涩的东西,更不是什么辅助性的、次要的东西,而是人类生活中非常合理的存在,是人性中最尊贵和最成熟的部分。
当然,情感不能任由其随便发泄。它必须被规范起来,必须加以引导,但再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生命庙宇中的奴隶了。无论我们是否能够认清,情感都贵为生命的国君;虽然你常常意识不到,但它仍旧是一国之君。自由派宗教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条真理了,只有将这人性的生气系于理性之上,一个崭新的、自由的幸福时代才会降临到人世间。
犹太教的早期牧师们就自觉地发现了情感在以色列人集体生活中的作用。犹太教的创建者运用情感来稀释人们的躁动、愤怒和迷幻。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犹太教的重大节日的隆重场面吧!元旦和赎罪日是一个倾诉罪孽的日子,部族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带着平和的内心以求净化。没有谁强迫人们说出他们的缺点、不足和罪孽。帐棚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的喜庆节日,人们载歌载舞,成群狂欢,以表达对天的遵从。还有一些节日这让人们发泄那些带有征伐欲望的情感,让他们的愤怒和仇恨得以化解。正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发泄,他们再次重归内心的平和。逾越节是用来纪念摩西时代,表达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安息日这样的节日则是用以表示接纳“律令”。在犹太人的日历中,用倾诉情感的方式来获得内心宁静的节日安排是如此系统,足见其充满了古老民族的智慧,这样的节日安排如今被精神病理学家称之为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在默默地祈祷中,在欢快的歌舞中,在家庭的节庆和宗教的典礼上,犹太人一起倾诉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情感,共同寻找到了心理上的健康,由于这种充满智慧的调节情感的办法,他们也一起得到了巨大的内心平静,并抵制住了外界的诱惑。在黑暗的年代中,犹太教的圣日和各种节日就成为了将犹太人从困境和屈辱中解救出来的良药。东欧的哈希德派宗教和中东的巴勒斯坦人也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不仅使他们能够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也给他们提供了表达对上帝和生命敬仰之情的机会。由于受到偶像崇拜的理性主义的魅惑,现代犹太教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常忽略当代犹太人在感情方面的生活,使得情感的土壤日益贫瘠。
正文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4)
更新时间:2010…4…15 9:27:10 本章字数:1315
既然弗洛伊德指出了情感是人力所无法压抑的主导力量,那么将这一能量引入宗教的时候已经到了,宗教应该将教堂变成人们可以重新统合情感和理智的场所。通过宗教的方式,信仰者也能够远离那些具有破坏行的能量之源,而将其转化为重建伦理与精神,化为滋润什么的点点露珠。
心灵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内心的平和,渴望我们的心灵能够重归宁静,在此过程的终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宗教与心理学竟然是有着殊途同归的妙处。
两种不同的体系均强调宽容和平和(既强调我们自己内心的平和,也强调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平和)。人类结成了兄弟间的情谊,哥哥民族都普遍地融合——这一几千年前以色列的先知们就曾教育过我们的道理——也正是现代心理学家们的目标所在。宗教宣称上帝要统合人世间的一切,而心理学则从人类自身中挖掘出来了统一与和谐,二者是可以进行比照的。这仅仅是二者之间可沟通的领域中的一个方面。
数千年之前,犹太教就对今天个人与社会社会所置身的黑暗境地有所觉察,这个如先知般敏锐的宗教确实能够对未来有所洞见。而精神病理学家进一步加强了宗教对未来的这种自觉式智慧,因为心理学坚持认为irenlei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这破碎的现实中还蕴含着未来发展的种子——人类就可能续存。
先知般的宗教强调信仰在获取个人幸福和内心平静中的重要性。在这里,在宗教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可以参考的方面。心理分析除了要求人们培养一种成熟的信念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这种信仰是对人类大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