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克格勃全史 >

第10部分

克格勃全史-第10部分

小说: 克格勃全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敦的电报中, 他讲的则全然不同了。1918年5月23日,他往英国外交部发去一份未
加任何说明的电文(这是从萨温科夫的间谍那儿得来的),讲的是关于“在协约国
部队空降之夜除掉所有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并建立一个真正的军人专制的政府”
的计划。同更关心对德战争问题的英国政府不同的是,洛克哈特成了对协约国出兵
干涉、帮助推翻共产主义制度的狂热的拥护者。
    英国秘密情报机构,即当时的军情处,在洛克哈特制造的混乱中也有一份“贡
献”。不仅指示英国情报机构驻俄国的总头目、大尉埃内斯特·博伊斯直接参与行
动,1918年初还派去一些情报机构的军官去碰运气。洛克哈特对他们的工作评价不
高。他认为,“尽管他们很勇敢,也有着明显的语言才能,但却不能正确评估政治
局势。”因而,他们相信那些说共产党的领导人得到德国人的资助的假文件,还相
信那些关于布尔什维克在西伯利亚组建由德国战俘组成的兵团的假传闻。
    尽管肃反委员会声称,军情一处是英国权力核心制定秘密计划中强大的武器,
但该处在英国对外政策中却仍扮演着次要角色。英国秘密机构,即今日军事情报总
局的前身,是1909年才建立的。到战前它也只是一个不大的组织,预算少得可怜,
使得它无法在国外拥有哪怕是一个长期的情报站。如晚些时候公布于众的秘密报告
中所述,由于经费短缺,这个机构直到1914年“用的都是些临时的间谍,其行动就
战争年代的实践和经验看来,简直是无效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情一处
的机构有所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一些专业人员。到了1918年初,它已拥有
由四百多比利时人和法国人构成的网络,他们固定地报告德国军队在被占领的比利
时和法国北部的推进情况。西线一直是军情一处活动的主要目标,也就是在那里此
机构有了辉煌的战绩。同西线相比,对付俄国成了次要任务。被派往俄国的军情一
处的军官们同维多利亚女王和爱德华国王执政时期(即职业化的秘密机构建立之前)
被招到秘密机构的那些狂热献身者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虽然他们的那些惊险经历
对英国关于共产主义俄国的政策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肃反委员会并没有把他们这
些顽童式的阴谋视为混乱和浅薄的见证,而是当作西方情报机构深思熟虑的、无处
不在的行动。
    尽管洛克哈特对军情一处在俄国的行动评价不高,但连他也为西德尼·赖利的
勇敢所叹服。赖利于1874年出生在俄属波兰领地上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他是家
中的独子,在九十年代(19世纪)离开父母,侨居伦敦。从此他为自己博得了精通
数种语言、多情、自信而无畏的国际冒险家的美名。他在自己的仕途上编织了一张
梦幻般的蛛网,坠入网中的通常是那些报道他的人,也有赖利本人。他是一个幻想
家,但同时又无所畏惧,具有一个优秀情报人员所具备的天赋和职业精神。这些品
质引起了曼斯菲尔德·卡明——英国秘密情报机构的第一任头目和温斯顿·丘吉尔
的惊叹。用洛克哈特的话说,赖利的个性是“犹太人的演员气质与天不怕地不怕的
爱尔兰人的勇猛”的结合。
    在一本记叙英国秘密机构历史的畅销书中曾写道;“没有第二个间谍能拥有赖
利所有的权力和影响。”他是个搞暗杀的行家,通晓下毒、刺杀、枪杀、扼杀等各
种手段。他总是备有“十一个证件和同样多的妻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浪
漫的光环,赖利生平中的一些事情仍然令我们兴趣十足。在一战前的圣彼得堡,他
是一个极成功的商人和有两位娇妻的无人不晓的名人。 除此之外, 他当时还作为
“临时间谍” 为卡明效力。1918年春,代号为“CT1”的赖利回到俄国后,他便沉
迷于非同寻常的冒险和哗然一时的闹剧的旋涡中了。但是肃反工作人员们却没有看
出他的奇遇中有什么可笑之处。赖利在5月7日,以同其习性很相宜的妄然行为表现
了他的莫斯科之行。他走到克里姆林宫门口,自称是劳合·乔治的特使,要求同列
宁本人会面。不管怎样,他得以见到了列宁最主要的助手之一弗拉吉米尔·邦奇一
布鲁耶维奇,后者自然对赖利的行为万分惊讶。外交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洛
克哈特,想核实一下,邦奇一布鲁耶维奇的造访者是否是个普通的骗子。洛克哈特
后来承认说,他差点没对他们说,“赖利很可能是一个冒充英国人的俄国人,否则
就是个疯子。”待后来洛克哈特从军情一处驻俄国的情报站长博伊斯那里得知赖利
是英国间谍后,他差点儿大发雷霆。他将赖利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像训小学生
一样将其训斥一通,扬言要将他打发回去”。但据洛克哈特回忆,赖利是个“各种
开脱之辞的天才创造者,而我们最后以痛笑一场收场。”后来赖利装扮成旅居近东
的希腊人,找了几个情妇,开始认真地准备起推翻列宁的阴谋来。
    赖利继续使得那些仔细研究其充满矛盾生涯的苏联情报机构的专家们惊讶不已。
根据1979年发表的军事情报人员的正史记载,赖利出生在奥德萨,他的父亲是一个
爱尔兰大尉,母亲是俄罗斯人。就在这份文件中讲道,在他“充满英雄行为”的一
生中并不具有什么“轰动一时的和凭空虚构的”色彩。就在这份有着真凭实据的文
件材料中还确认,他是军情一处驻俄国的“主要头目”。(而事实上坐在这个位子
上的是埃内斯特·博伊斯)。赖利的生涯使得克格勃现任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历山
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将军颇感兴趣。1979年,当时任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机构)
局长的克留奇科夫向第一总局图书馆索要了所有有关赖利的书。很有可能,他的这
种兴趣更为克格勃内部有关国家安全委员会历史的新材料所激发。据一位图书馆馆
员说,“看来,他把这些书都读了。”
    乔·阿·希尔大尉(后来成了准将)大概在赖利的同行中属最有名的一个。他
也是军情一处安插在俄国的间谍, 其代号为“NKS”。据洛克哈特讲,他“和赖利
一样勇敢,同样无所畏惧”,而且“俄语也不比他说得差”。“快乐的乔治·希尔”
(金·菲尔比后来这样称他)  认为他在俄国度过的那段充当英国间谍的日子是其
“生活中一段愉快的经历”。童年时他曾和自己的父亲,“一位英国探险商人(应
从此词最好的意义来理解)”,周游了全世界,从西伯利亚一直到波斯。正是这些
旅行比任何一个专门的职业训练都更好地为其从事间谍工作打下了基础。希尔是在
布尔什维克革命前两个月,以皇家飞行使团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俄国的。但到1918
年春他就已和军情二处合作了。和洛克哈特一样,他也指望着布列斯特和约会被撕
毁,指望能说服布尔什维克加人对德的战争。在被冠以响亮的名称《伟大的使命》
的回忆录中,他夸耀了自己是如何获取了托洛茨基的信任,又是如何促成了苏联军
事情报机构和肃反委员会的建立:“同托洛茨基的会面、看戏、赴宴一点也没有影
响我的工作。我帮助布尔什维克的军事参谋部组建情报处,首先是为了弄清德军在
俄国战线上的集结情况,对其部队的推进作长期监视……其次,我参与组织了反间
谍处的工作,是为了监视德国秘密机构和使团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行动。”
    但是,希尔发往军情一处和相关军事部门的报告并未引起轰动效应,虽然其意
义不能低估。他“向布尔什维克许诺说,英国将会提供全面帮助,以说服莫斯科军
区的司令组建一个处,负责对德军配置进行检查和跟踪”。确实,和希尔在其回忆
录中写的不同的是,没有找到任何文件证明他亲自参加了这个处的组建工作。而且
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在1918年肃反委员会反间谍处的组建中起到过什么作用。后
来他自己也承认,他从未和该处第一任处长雅科夫·布柳姆金见过面。但是希尔和
肃反委员会曾就德国军队的情况作过有限的情报交换也是有可能的。当二战期间英
苏两国情报机关之间建立了更高层的合作之后,希尔又作为特别行动处的联络军官
回到了莫斯科。据金·菲尔比讲,“俄国人很高兴地迎接了他,要知道他们对他可
是再熟悉不过了。”到1918年夏,他与苏维埃的情报机构的短期合作结束了。和洛
克哈特一样,他最终也未能说服共产党人重新向德国开战。于是他就建立了揭露东
线上的德国和奥地利军事小分队的网络,并在“有爱国情感的俄国军官’”的帮助
下准备对付这些分队的挑衅性行动。
    到1918年7月, 洛克哈特卷人了旨在推翻共产主义制度的阴谋之中、尽管后来
他否认了这一点。他和驻莫斯科的法国总领事费尔南·格列纳尔一起将一千万卢布
转交给在莫斯科的反革命的“民族中心”,该组织同东北的萨温科夫以及库班河的
沙皇将军阿列克谢耶夫的白军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无论是洛克哈特还是格列纳尔,
都不能与捷尔任斯基一决胜负。 6月,捷尔任斯基向彼得格勒派去两名拉脱维亚族
肃反工作人员扬·布伊基斯和扬·斯普罗基斯。两人自称是施密德肯和布雷迪斯,
扮成了两个在寻求同协约国联系的反革命地下组织的代表。他们见到了英国领事馆
的海军武官P·H·克罗米大尉,此人在英国大使被召回后留在了彼得格勒,为的是
在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一旦有落人德国人手中的危险时,就将其毁掉。克罗米同时又
将布伊基斯和斯普罗基斯介绍给了赖利。这两个人向赖利反映说,驻莫斯科的拉脱
维亚族步兵对现状日益感到不满、他们两个的表演给赖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者
似乎在拉脱维亚人身上看到了推翻共产主义制度的契机。他曾如是得出结论:
    “莫斯科的士兵都是些拉脱维亚人,谁控制了拉脱维亚人,谁就控制了首都。
拉脱维亚人不是布尔什维克,但他们在为布尔什维克效力,因为他们无处可去。他
们都是些外国雇佣军,而外国雇佣军为的就是钱。谁出钱多,他们就跟谁走、我若
是能收买了拉脱维亚人,那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布伊基斯和斯普罗基斯使得克罗米和赖利认定,有必要与莫斯科的洛克哈特发
生联系。
    当他们在莫斯科策动反布尔什维克起义时,正逢英国开始对俄国北方进行军事
干涉。3月6日,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签订三天后,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连,
奉弗雷德里克·普列少将之命在摩尔曼斯克登陆。但海军陆战队员的目的并不是推
翻布尔什维克。派他们去是为了防止德国军队夺取协约国运往东线的大量军事物质。
协约国出兵的性质变化是在普利于8月2日同皇家海军陆战队小分队、一个营的法军
以及五十名美国水兵一起,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实施了第二次登陆之后发生的。阿尔
汉格尔斯克登陆的初始目的,还是为了防止德军夺取军事物资。但这一次正遇上反
布尔什维克的暴动开始。两组在海军陆战队到来之前秘密派来的协约国间谍被布尔
什维克抓获了。8月1日夜发生了政变,其领导人是俄国海军大尉格奥尔吉·恰普林
(过去曾被调往皇家海军任职) ,此人的行动看来与普利的情报机构头目、上校C
·R·M·托恩希尔(曾为军情一处军官)有着密切联系。次日,应政变组织(他们
宣布自己为“北部地区最高行政机关”的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请求,军事小分队
奉普利之命实施了登陆。
    奇怪的是,协约国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登陆(普利声称自己是此地区事实上的
总督)并没有立刻导致英国和布尔什维克人关系的破裂。8月8月,英国外交部给洛
克哈特发了一封电报:“你们应该尽可能继续维系和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现有关系。
无论如何,首先提出断绝关系或宣战的都应该是布尔什维克一方,而不是协约国。”
    8 月中旬,肃反委员会派遣的拉脱维亚间谍布伊基斯和斯普罗基斯来到莫斯科
洛克哈特的代表处,将克罗米的信交给了他。一向“对间谍的渗透极为敏感”的洛
克哈特仔细研究了这封信。就风格和笔迹来看,他很快就确定此信确为克罗米所写。
“信中所用之词——自己准备离开俄国,并想‘在离开前将门砰地摔上’——这是
这个很讲礼节的军官的典型用词,”洛克哈特这样写道。
    此后不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