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羽觉得有道理。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争取人心的工作,最难的工作也是争取人心的工作。为达目的,项羽请出赵将陈余,让他向章邯做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项羽许诺,如章邯倒戈,得天下后两人共分之。
但章邯却迟疑不决。不是他有什么道德障碍,非得效忠秦王朝不可——事实上秦王朝已经抛弃了这支一直以来为它效命的队伍;也不是项羽给的利不诱人——共分天下,那也算是半个皇帝或者南北朝了。章邯只是不相信会有这等好事等着自己。项羽的性格他很清楚。一个残暴的人,一个不择手段的人,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真得了天下后,这个人会让他章邯和他共分天下吗?章邯实在是不敢相信。
第18节:项羽:没有退路的人(3)
这边章邯还在长考,那边项羽却迫不及待地开战了。思考家章邯只得领着几十万茫茫然不知所之的士兵们边打边退,终于退无可退,在一次大败后章邯率领全军投降了项羽。
项羽看上去很守信用。他任命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命令他们统领秦军反攻咸阳。章邯突然有了一丝不舒服的感觉,他这是为项羽火中取栗啊。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败军之将何以言耻,事情走到这一步,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事实上不光是章邯,他所率领的整支秦军都有不舒服的感觉——窝囊,太窝囊了。
这支降军走得很沉默。这是重压之下的沉默。但尽管如此,毕竟还在往前走,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将很快到达咸阳,亲手推翻那个他们曾经为之效命的王朝。可谁也没想到的是,一根稻草出现了。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时出现。
几天之后,二十万降军被项羽活埋,原因是他们想发动军变。
为什么要在投降之后又发动军变,项羽不清楚,章邯却很明白:同行的楚军一路上轻视侮辱这支可怜的降军,到最后,心理底线被突破,激变突起。在最关键的时刻,项羽以非常手段处置了这支想造反的降军。二十万生灵瞬间一命呜呼。
项羽的残暴震惊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不管是胡亥还是赵高都明白,江山很快就要易手了,因为残暴之后,项羽正率着他的楚军日夜兼程地直扑咸阳。胡、赵都以为,项羽将是这个国家日后真正的统治者,事实上,项羽也是打心眼里这么认为。但是项羽却不知道,历史老人在这里却打了个伏笔,那个叫刘邦的在沛县亭长此时带着另一支西征楚军先他一步到达咸阳,正和他展开江山争夺战呢……
第19节:不争是争,不杀是杀(1)
不争是争,不杀是杀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格言。但刘邦只相信一条:人心都是肉长的。
因此对于世事,甚至对于对手,他常怀悲悯之心。
所以,与其说他是军事家,不如说他是个慈善家。
刘邦带兵打仗以来,恪守“不争是争,不杀是杀”的原则。
他尽量避免和秦军进行大规模作战,而是一路收编那些有心来降的秦军——刘邦的队伍就这么逐步壮大了起来。
刚开始,有心来降的秦军不多。但是,当项羽以非常手段处置了二十万降军之后,刘邦惊讶地发现,他的队伍在迅速膨胀。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刘邦心软,不杀降军。
刘邦在坐享其成。
但刘邦也有急的时候。当项羽的部队攻到函谷关之时,刘邦为了早日抵达咸阳,准备放弃进攻军事要塞宛城,直扑咸阳。好在张良拦住了他。张良可以说是刘邦生命中的福星,就像范增是项羽生命中的福星一样,张良总会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明辨是非、看清方向,从而助刘邦一臂之力。张良说收服人心的工作要善始善终,如果不拿下宛城直接入关,弄得不好我们就会陷入秦军的前后包抄之中。刘邦醒悟,再一次对宛城的地方长官——南阳太守施展慈悲大法,迫使南阳太守在刘式悲悯面前败下阵来,同意和刘邦相约进攻武关。
武关在此时几乎成了一座孤城,因为咸阳附近的秦军纷纷弃暗投明,胡亥竟派不出像样的部队去增援武关。正在胡亥一筹莫展之际,一场针对他的政变迫不及待地发生了。政变的发起者是赵高。赵高因为害怕胡亥看到国势这样一副烂摊子,迁怒于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了他再说。赵高联合他做咸阳令的女婿阎乐(赵高不愧是个阴谋家,早安排他女婿做咸阳令,从而为政变埋好伏笔)以及他的弟弟赵成,一下子就把胡亥给做了。胡亥命丧黄泉,赵高本来想即位,但考虑了一下当前的形势,觉得还是先救火再说。他拥立扶苏的公子子婴为帝,试图借助扶苏在民间崇高的声望,救大秦于水火之中。
但是赵高很快就失望了。他发现老百姓对扶苏不再感冒,更别说扶苏的公子了。而子婴这人也怪,放着皇帝不当,偏偏要去做秦王。子婴认为,天下重新回到七国时代,其他六国均已叛秦,自己不能光顶着皇帝的空帽子招摇过市,还是应脚踏实地领导秦国人民共同抗敌。
第20节:不争是争,不杀是杀(2)
可惜局面已经失控了。人民不听秦王的,一切的努力都是泥牛入海。赵高隐隐感到自己失策了。早知如此还不如自己当皇帝呢!赵高真是懊恼无比。就在此时,一个流言开始在咸阳到处传播,说赵高将和楚军讲和,“灭秦宗室而王关中”。这个流言在最后一刻要了赵高的命——子婴相信了流言,他和他的儿子在齐宫赐死了赵高,并灭了他的三族。这时候正是子婴当上秦王的第四十六天,刘邦和他的队伍已经宿命地攻破武关,直达灞上。他,即将和大秦王朝最后一任名义上的统治者子婴短兵相接了。
不过刘邦愉快地发现,他并没有和子婴短兵相接。
因为没有必要。
这个王朝现在是如此的虚弱,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进行抵抗了。
子婴将自己捆绑好,手上还托着象征权力的天子印玺,跪在咸阳道旁。他的身边,是白马素车,他的身后,是一个王朝最后的遗老遗少。刘邦走到心如死灰的子婴跟前,真是不胜感慨:这才过了多久啊,一个王朝就这么稀里哗啦地倒下来了。万里长城雄伟壮观,阿房宫、骊山陵气派庄严,但它们都托不起一个王朝下坠的重量。刘邦上前扶起子婴,就像扶起一个王朝的前世今生。
刘邦最后没有接受那象征权力的天子印玺,他甚至没有选择住在咸阳,而是在封了咸阳的宫室府库之后,还军灞上,一心等着项羽及其他各路诸侯军抵达咸阳。不错,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有悲悯心,还有足够的耐心。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他可以比任何人都执著,这一点看上去很像得天下之前的秦始皇。
只是,这天下真的会是他的吗?他身上的阳光品质是否可以转化成足够的能量击溃项羽身上的霸气呢?没有人看好这一点。在世人眼里,看上去有些懦弱的刘邦最多只能成为项羽身边的配角,大秦江山迟早是项羽的,因为他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男人,才是未来王朝的主宰!
一个多月之后,项羽率领着他的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咸阳。
第21节:不争是争,不杀是杀(3)
此时的项羽真是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感觉。他甚至没有正眼看一下猫在灞上的刘邦,直接闯进了咸阳。也许,刘邦在他的心目中,只是个看大门的——先进来看一下咸阳,然后就猫在灞上守着这座京城等着他项羽来。仅此而已。
项羽进得咸阳来,发出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处死子婴和他身边的遗老遗少。项羽是以战地司令长官的名义来颁布命令的,他甚至没有知会那个遥远的楚怀王。在项羽心中,楚怀王这个名词已经结束了。永远地结束了。
项羽发出的第二道命令是火烧咸阳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凡是大秦王朝的一切,从现在开始都要推倒重来。阿房宫、骊山陵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大秦王朝的奇珍异宝都统统换了主人。这场改天换日的举动持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咸阳城面目全非;三个月后,天下人的心寒了;三个月后,刘邦的心中踏实了不少:传说中威风凛凛的项羽,不过如此。
项羽开始封王了。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春秋霸王之意,隐隐有天下共主的意思。但他不明说,他让大家伙儿去感受。同时他把楚怀王迁到长沙,又暗中派人杀死了他。于是这西楚霸王的含金量又增加了不少。
项羽封魏王豹为西魏王,韩王成仍为韩王,原赵王歇被迁往北方,封为代王,燕王韩广被封为辽东王,韩广不服,项羽就索性派人杀了他——所有这一切,项羽其实都是做给刘邦看的。原来,他和刘邦早先有个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刘邦先项羽一个多月入咸阳,理应为关中王。但项羽却不想把这么一块风水宝地给他。项羽对刘邦说,巴蜀是关中故地,你到那儿去做关中王吧。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项羽已经把潜规则演绎得很清楚了:去者生,不去者死。韩广就是榜样。
刘邦没有说什么,他甚至是笑着离开项羽,带着手下的人马来到山高水长的巴蜀。刘邦相信,一切很快会见分晓——秦始皇亡于暴力,西楚霸王也必将亡于暴力。在人性关怀与暴力征服之间,前者比后者更有力量。刘邦是人心征服师,他相信时间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第22节:不争是争,不杀是杀(4)
天下的局势很快就乱了。项羽在杀了不听话的韩广之后,又杀了不听话的韩王成。他的杀无赦政策何时是个尽头?人人心中慌乱不已。这个时候齐国大将田荣站了出来,他准备浑水摸鱼。田荣提出反对田都为齐王的口号,将田都赶跑了,然后自立为齐王。
这是个拳头说话的时代,赵将陈余很快领悟到了这个时代的真谛。他联合赵国力量,把赵王张耳也赶跑了。陈余接下来把代王赵歇请回来,重新拥为赵王。项羽布置的权力格局就这样被田荣和陈余这两个不按规矩出牌者给打破了。项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项羽生气了,后果很严重。项羽的军队以铁血手段很快打败了齐赵联军,然后是田荣被诛杀。项羽霸气地以为,天下从此该太平了,但他没想到,汉王刘邦就在此时出兵关中,为期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拉开了序幕……
四年之后,一切真相大白。就像刘邦当初所预料的那样,秦始皇亡于暴力,西楚霸王也亡于暴力。在人性关怀与暴力征服之间,前者比后者更有力量。项羽在垓下自杀,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刘邦厚葬了他,并赐以鲁公的名号。随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继续做着人心征服的工作,直到天下重新一统。
至此,大秦江山的最后归属问题才了无悬念。刘邦,这个不怎么会耍刀弄棍、整天一脸笑眯眯表情的小个子男人开创了属于他一个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如此的辉煌,以至于很多年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骄傲地采用了他的王朝名作为自己民族的名字——汉。
第23节:废墟上开始的起承转合(1)
西汉:
一个王朝的虎头蛇尾
废墟上开始的起承转合
西汉这个王朝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它的起承转合的。
“起承转合”是八股文的规定套路,但是对一个王朝来说,它的命运也逃不出这四个字。
所不同的是,每个王朝在起承转合的形态和时间长短上有区别。
秦朝的起承转合“起”得非常灿烂,力大势沉,但是“承”就出了问题。就像一根细长的脖子撑不起沉重的脑袋,秦二世很快就气喘吁吁,“秦”何以堪了。
所以接下来的情势就是急转直下,一个王朝在另一个王朝“分田分地真忙”的欢天喜地中急匆匆收场——虽然它开张时留下的满地鞭炮纸屑还没来得及清扫,但是出局的命运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那么接下来的这个王朝呢?
虽然小个子男人刘邦以仁义得天下,但是坐天下呢?是不是仅有仁义就够了?
刘邦不知道。这个出身于草莽的男人在一片混乱之中猝不及防地坐上了那个人人向往的龙座,但是他却什么都没准备好——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皇帝,就像没有人天生就会当船长一样,刘邦坐在驾驶舱内强自镇定地驾驶着“中华”号巨轮往前行进。他不知道前面会有多少险滩,也不知道具体的航线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脚下的这艘巨轮是不是有隐患,而在不可知的前方,会不会有另一艘巨轮斜穿过来,与他宿命般地遭遇、碰撞。他的宿命就是驾驶,就是让他刘家的千秋万代都能够稳稳地驾驶——这实在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当然王朝的宿命里肯定会有起承转合,如果刘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