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太子: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

第18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太子: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不久,他又跟父亲提到此事,梁武帝表示赞同,并让他修改惩罚限度。太子下令:老百姓赌博判徒刑三年,士人赌博免官。他将以前法令上规定处死刑的都改为无期徒刑,自此以下都减刑一半。
这些事情被明明白白地记载在昭明太子的传记里,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这些事情到底有无,而是想告诉人们一件事情:昭明太子之死无论是对梁朝还是对历史,其实都是一个很不小的损失。
但为什么仁义之人往往早死,而继之而起的人大都以不仁不义著称于历史呢?如果说好人不长命,那么,为什么这句话偏偏要落到昭明太子的身上,而不是别的好人身上?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昭明太子之死导致了他后来的儿子不能被立为皇太孙,不能继承梁朝大统。有人说,这是因为昭明太子与父亲的那场坟墓事件。但我们再重新分析一下梁武帝这个人,就能明白,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昭明太子的儿子那时还小,作为并不昏庸的梁武帝来讲,小孩子不足以托大任。
我们说这一点,无非是想说明,昭明太子的仁义在信佛的梁武帝那里是被认可的。昭明太子的死让这位皇帝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自己的儿孙辈里能否还会有第二个萧统,他只是知道,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就这样消失了,留给他的只是萧统的仁义道德和文采风流。
公元520年,梁武帝萧衍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亲自登台宣传佛家教义。昭明太子也随之信仰佛教,并读遍了佛教经典。并且在宫内建立慧义殿,作为集会之所。他还招引一些著名僧人谈佛论禅。
因受儒家思想影响,太子特别喜欢与有才学的人交往,他常常和文人学士一起讨论典籍,谈古论今,还著书写文章。到522年时,萧统诗文的数量已经不少,许多文人学士都要为他编纂文集,而萧统只命刘孝绰编定他的文集,并且让他写了一篇序。
我们一谈到昭明太子,就会想到《昭明文选》,这是因为这部书对后来的文人们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唐朝时就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也就在522年,《昭明文选》开始编选,到他母亲死时,足足用了五年时间。当时萧统藏书近三万卷,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聚集在他身边,太子特意建造了“乐贤堂”,让画师把当时一些著名文人都画出来,挂于堂中。无数的文人为他编选《昭明文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群文人在一起,自然就会有矛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弊端。萧统却很善于处理身边文人学士中的矛盾。有一次,刘孝绰作为廷尉正,携妾入官府,但却把自己的老母亲留在了原来的宅子里。当时御史中丞到洽就参奏了刘孝绰一本。刘孝绰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弟弟一听有人欺负哥哥,就大笔一挥,写了一封信,信里列举了到洽令人不满的十件事,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到洽的鄙视。同时另写一本呈奏萧统。萧统接到之后,看也不看,就叫人把信烧毁了。刘孝绰兄弟俩和到洽见太子如此,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文人如此,但对其他贵族,萧统却常常给其以难堪。萧统喜爱山水,于是就在玄圃中建造亭馆,与身边属员和文人学士游宴其中。有一次,他于后池泛舟,番禹侯大谈此间当奏女乐,太子不答,却吟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搞得这位侯爷不声不响,脸红耳赤,下船走了。
事实上,萧统在东宫二十年,从来就没有畜养歌舞伎人,梁武帝曾赐给他一支太乐女伎,不久,这些人就被太子送了回来。

昭明太子死后(1)

昭明太子死后,其弟萧纲被立为皇太子。事实上,萧纲被立为太子并不是偶然的。早在大通三年(529年),昭明太子的“墓地事件”不久,萧纲就被梁武帝征入朝。这个时候,昭明太子就跟左右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见和弟弟萧纲下棋。后来,我以班剑授之,弟弟就走了,难道这预示着我将太子之位让与他了?”
这个梦是否真的是昭明太子所做,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梁武帝在这个时候招萧纲入朝,在昭明太子看来,就是要废他而改立弟弟为太子。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这个不知有无的梦只不过是他把这种“认为”说给大家听罢了。
昭明太子死后,梁武帝却又招其子、时任南徐州刺史的萧欢入京,据史料载:梁武帝“欲立以为嗣”,但一个月后,又将这个孙子“遣还镇”,而确定以萧纲为嗣。梁武帝给出的理由是:因天下未安,择嗣须重贤德,故效“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
伯邑考为周文王长子,文王以次子姬发贤而越次立嗣,是为武王。但这种情况在封建正统国家是很少出现的,但在梁朝却出现了。正常情况来讲,按照封建礼法,萧统死后,以“世嫡孙”萧欢为嗣,于义为顺,那么,立萧纲为嗣就属于“越次”之举,梁武帝很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就援引周文王之例,来说明这是一个必要的非常决定。
我们暂且不讨论梁武帝立萧纲的理由是什么,或者如他所言,必要立一有德之人,或者如野史所云,是因为嫉恨萧统在母亲坟墓前做的好事。我们只是想说,萧统死后,无论立谁都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萧统太优秀了。从发生的事件来看,也的确如此。萧纲虽被确立为太子,但他作为储君的合法性问题并未就此了之。萧统的仁德之名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况且,许多人也知道了坟墓事件本是别人的诬陷,他又那么早地死去,同情他的人自然是数不胜数,更引起了许多人内心的不平。
历史记载:“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赴宫门,号泣满路。”现在看来,这种气氛确实是有点不寻常,大家对他的感情比对皇帝还要深。让萧纲恼火的是,自己继承太子之位从外人看来,似乎是从萧统儿子萧欢手中抢来的。这就更容易使许多人的不平心情变得愈发强烈。
基于以上原因,尽管梁武帝为立萧纲为皇太子之事找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朝野仍然“多以为不顺”,《南史·梁武帝诸子传》更记载为:“帝既废嫡立庶,海内口尊口沓。”
曾为萧纲晋安王主簿的周弘正也特地奏记萧纲,劝他谦让。甚至到后来乱臣侯景叛乱的口号就是“次当支庶,宜归正嫡”。梁朝自昭明太子死后的政局始终不稳,完全可以归罪为昭明太子。
梁武帝精力充沛,一生共有八个儿子,依次为: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这八个儿子里除了昭明太子萧统和三儿子萧纲还算人以外,其他几位都不成器。第二个儿子萧综生时被封为豫章王,有一天,不知道他抽什么风,怀疑自己的爹不是梁武帝,就收拾了一下于525年逃到了魏国。梁武帝大怒,削其爵夺其封,撤除属籍。
昭明太子死后,自然萧纲是太子的最佳人选,但如前所言,这样的立嗣法违反了惯例,引起了太子诸子和萧纲其他兄弟的不满。大家都以为自己与萧纲一样有资格继承大统,所以对萧纲充满了仇恨,这些人之间也充满了仇恨。在这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只要有一根导火索,就足以爆发各派力量之间的争斗。
梁武帝八个儿子中,萧综以外,四子萧绩封南康王,死于529年;五子萧续封庐陵王,死于547年。萧续死后,存者唯太子萧纲、六子邵陵王萧纶、七子湘东王萧绎、八子武陵王萧纪四人。
邵陵王萧纶自幼聪慧,博学能文,但性格暴躁,喜怒不定,行为怪诞。他在任南徐州刺史期间,经常扮作杂役模样,在市井闲逛。一次,他问一个鱼贩对刺史印象如何,鱼贩随口答道:“是个暴虐之徒!”
他哈哈笑完,抽出刀来就把鱼贩杀死了。本来,一个刺史杀一个鱼贩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可这种事情并不是只有这一次,而是很多次。对他的行为怪诞,有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有一次,他在街上闲逛,忽然遇到一辆丧车,不知是抽什么风,竟抢上前去,夺过人家的孝服穿上。扮作孝子,匍匐号啕,可谓丑态百出。
萧统死,萧纲立,萧纶以为“时无豫章(萧综),故以次立”。这就是说,萧纲被立为太子,在他心目中是“兄终弟及”。他的五哥萧续一死,他觉得只要父皇和太子三兄萧纲命不长,皇帝的宝座便是他的了。这个“博学能文”的混账就打听了父亲的活动,然后派伏兵准备刺杀梁武帝。幸好被宦官张僧胤探知,梁武帝的一条老命才保住了。可信佛的梁武帝不忍处罚,大哭着教训了他一番完事。但这件事以后,他并没有放弃杀掉父亲的决心。
不久,他就以请罪之名向宫廷献名酒曲阿酒一百瓶,梁武帝有了上次的教训,不敢饮用,将酒赐给宫中宦官,饮者不久即便死去。即使如此,梁武帝也不忍处罚,只是在宫中多置卫士,严加守备而已。
第七个儿子萧绎性好矫饰,多猜忌,趁着侯景之乱,拥兵自守。景乱未平,湘州刺史河东王誉趁机起事,朝廷遂派大将王僧辩先东下讨伐侯景,后再平誉。552年侯景之乱平,萧绎即位于江陵,并击败与之争位的武陵王萧纪。555年,西魏攻陷江陵,萧绎被杀。临死前,他烧了自己所收藏的大量书籍。
梁武帝的第八个儿子萧纪更是混账透顶,公元552年,他拥兵自称皇帝,用黄金、白银做成一斤重的金饼一万个、银饼五万个,临出征打仗前,他把金饼、银饼拿给将士们看,但并不分给有功的人。他的军队被他哥哥萧绎打败溃散,梁兵追赶萧纪。萧纪掷一小袋金饼给追他的梁兵:我用这金饼雇你,送我去见我七哥。追兵说:我先杀了你,金饼会跑到哪里去!那追兵手起刀落,结束了萧纪的性命,随手又取了那些金饼。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知道,萧统的死其实就是梁朝灭亡的先兆。虽然他弟弟萧纲在品德与能力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毕竟这个太子之位来历不正,引起后来的诸多内乱是意料之中的事。
有时候,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天要灭梁,才让昭明太子死掉,才让梁武帝的那些儿子个个猪狗不如?昭明太子的品德与能力并不是与这些家伙比较而得出来的,就如一块金子,无论与任何东西比较,它都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
一位不可多得的仁义太子,在青史上所留下来的美名却是《昭明文选》,从他的仁义上来讲,是不是一种悲哀?我们记住了他的风雅,却对他仁义的观察几乎于若隐若现,昭明太子在天有灵,岂不会痛哭?


太子刘强——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谦让之路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谦让之路

没有人逼迫他,包括他的父亲刘秀;也没有人暗示他,包括他的弟弟刘庄;完全是他出于本意而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东海恭王,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后汉书》评价其为“谦谦三让,实惟恭王”。和后来的李成器让太子位相比,他的“让”更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完全有能力做好东汉的第二代皇帝,也有这个资格。他死后的丧礼仪式近于帝王,但丧礼的节俭又和平民百姓相同。各种原因,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身后殊荣(1)

公元58年,光武帝刘秀死的第二年,当时东汉的“东海王”刘强病逝,年仅三十四岁。临终前,刘强给弟弟汉明帝刘庄写了一封信,读来让人泪水顿下,心脏绞痛。
我蒙受父亲和兄弟们的恩遇,得到了两国的封地,还有超越礼制的宫室礼乐。你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今生无以回报。由于我没有保重身体,常年患病,让皇太后和皇帝担忧,频频地派来太医看望,我想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但所有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很惭愧。我死后,请皇上照顾我的儿女,为我的女儿们找到一个好丈夫。如今父亲去世,皇上一定要加意孝顺母亲,在饮食起居上定要让母亲满意。另外,向其他的弟弟们辞别,从此,永远不能再相见了。
汉明帝和母亲阴丽华读了这封信后,失声痛哭。他失去了一位好哥哥,如果不是这位哥哥把太子之位让给他,他怎么能有今天?!
他忍住悲痛,下令以皇帝的仪仗为刘强举行隆重的葬礼,他亲自和皇太后出洛阳津门亭发哀。又特遣司空持节主持刘强的治丧事宜。并要求诸王诸公主诸外戚诸侯必须参加。刘庄所做的一切大概也算是对兄长礼让太子的回报与奖赏吧。
汉明帝对这个哥哥太了解了,谦恭、节俭,事事小心谨慎。所以,在以天子之礼为刘强治丧的同时,又特别诏令不许厚葬。要求随葬之物一律从俭,以彰刘强独行之志。
所以,挖到刘强墓的盗墓者们气得直想骂娘,因为里面的陪葬物品和老百姓死后的陪葬物品没有什么区别。
刘强的品德与经营东海的作为在东汉皇族中影响深远,几代皇帝对他都甚为怀念。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