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医故事-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不是因为战争而死就是因为疾病而死。史书上还说,中原大地,“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广阔的中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到处可以见到白骨。
张仲景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他是怎样记述自己这段经历的呢?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两百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说建安元年以来,就是从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两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呢?“伤寒十居其七”,仲景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传染病,是外感病,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这个病。大家想一想,张仲景作为一个医生,他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看到众多的亲人和百姓被疾病、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过程中,发现力不从心,难以挽回他们的生命,所以他就发奋图强,立志钻研医术,来创立一种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途径。
眼睁睁地看着众多的百姓不断死于战争和瘟疫,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作为医生的他却无能为力,张仲景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能。动乱的年代呼唤名医,于是他下定决心,钻研医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名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张仲景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医学经典理论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当代和古代人们防治疾病的这些经验、方子,广泛地收集,这就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自己接着说,写这本书参考了很多书。他把书名都列上了,有《素问》、《九卷》。这些书名也许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是大家听说过《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是《黄帝内经》中的两大部分。还有《八十一难》,就是《难经》,这些书现在都可以看得到。还有《阴阳大论》,这本书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在张仲景所写的书本里,引了一大段《阴阳大论》的内容。《胎胪药录》,从名字来看好像是妇科与儿科一类的书,或者是还包括了药物治疗的一类书。他参考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同时自己又亲身参加实践,并平脉辨证,然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①,一共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医学分了两大门类。一大门类是基础理论的着作,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黄帝内经》,它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病理,讲致病的因素,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上及天文,下及地理,包罗万象。在张仲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部书。另外一部分是古人治病的一些经验。那个时候把它叫做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医生跟着感觉走,病人来了,说我头疼,身上发冷,发烧,咳嗽,喘。医生就认为他应该用点麻黄,应该用点桂枝,应该用点杏仁,应该用点甘草。那个时候又没有纸张,医生就把这些药写在竹板上,写完之后都是医生自己采药给别人包好了,甚至给病人煮好了药,病人拿走喝了。第二天病人来了,说喝了你的药我的烧退了,身上也不疼了,也不喘了,你的药可真好。医生就说了,哎,这是我的经验。于是就把这个竹板放在这儿。经验用方,是通过检验而确认有效的。又有病人来了,全身浮肿,尿不出尿来。从今天的角度看,可能是尿毒症吧,所以他凭着感觉也开了个方子,给了病人。过了几天,家属来了,说大夫,我们那个病人死了。他一看这个经验不灵,可不能流传于后世,就把这个竹板烧了。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东西。那个时候,就把这些用方叫做经方。张仲景就收集了大量这样的东西,又把临床治疗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原来一个凭经验看病,一个是基础理论,两者结合得不好,就是由他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新的里程。所以,我们说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时代的呼唤和个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名医张仲景,也造就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中医的研究着作历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侧重研究病理,一种侧重收集行之有效的药方。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医的经典理论与历代经方相结合,写出了千古名着《伤寒杂病论》。然而,在动荡战乱的漫长年代里,《伤寒杂病论》却难以保全。在张仲景死后的八百年里,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部分残卷。人们分别校注,刊印成书。于是,写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中医名着《伤寒杂病论》,现在实际上一分为二,成为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这两本医学名着,至今仍然是中医药系统的经典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
张仲景所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在今天我们叫什么?从张仲景的着作里,我们今天的医生能得到哪些启发?我们用张仲景的理论和方法怎么处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些张仲景没有遇到的疾病?
张仲景的医圣之路我们就介绍到这里,那么,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看下一讲。
【二 流芳百世】
一代名医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病症要用不同的药方,而有时候不同的病症却会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我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多少的临床经验。我自己看病看了三个月,没有一个病人说,吃了你的药真痛快,吃了你的药我的病好了。我觉得我这么下去不行,提高不了疗效,我就跟领导说,能不能我现在不看病,我去给我们的老师们、老前辈们抄抄方?我们院长特别重视培养年轻人,他就让我给一个老大夫抄方,跟着老大夫学习。一天来了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从“五一”开始喘,到了“十一”的时候他自然就不喘了,因为天越热他才越喘,从“五一”到“十一”这段时间,他这病经常急性发作,用什么药都不能让他一点不喘,就这样喘了三年。我的老师就问了,你这个病怎么得的?小伙子说,别提了,三年前,因为过“五一”,有个大的活动,那天我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又饿,我觉得自己年轻,就喝了一肚子凉水,又吃了一肚子冷的干粮,结果这个活动没有结束我就开始胸闷,就开始喘,从那儿以后,只要天一热我就喘。我们老师想了很长时间,给他开了两味药。第一味药是焦山栀,15克;第二味药,淡豆豉,就是豆豉,15克。把这个方子给小伙子了。小伙子拿着这个方子说,老大夫,我在您的医院已经看了三年的病了,别的大夫都把方子写满了,您就给我写两味药,能行吗?我们这位老师的临床经验特别丰富,可是他说话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很少说话,也基本不讲课。我们老师说,试试吧,试试吧,就让他去试试。他不把话说满,他绝对不说我包你好,打包票的都不是严谨的大夫。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方子拿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又回来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时候包药没有塑料袋,就是拿纸包上药之后拿个纸绳系上。他拿两个手指头提着一串药,一共七包,每一包很小,就这么拎着,说老大夫我找您看病不容易,您给我七包像茶叶一样的东西,能治好我的病吗?人家别的大夫都是七大包,我都得拿大包提啊。我们老师还是说,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走了。一个星期之后,小伙子回来了。我就问他,小伙子怎么样啊?小伙子说,不怎么样,该喘还喘。我说那再让老师看看,老师看完之后还开的是这两味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小伙子说,老大夫,我上次吃了您这七包药没感觉,该喘还是喘,您能不能给我换换方啊?我们老师还是三个字,试试吧,试试吧。小伙子走了。第三次又来了,我说怎么样啊?他说你跟你们老师说说,给我换换方,我吃了还是喘。我们老师还是开这两味药,从此小伙子就不再来了。我想这老师也够顽固的,这两味药不治喘啊,而且小伙子三次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疗效,为什么还开这个方呢?从此我就没再见到这个小伙子。
为什么老师只给病人开这么简单的药方?为什么病人一直说没有疗效,而老大夫却不肯换药?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一年以后,我在我们医院的楼道里走着,突然看见那个小伙子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路。我说小伙子,你怎么样啊,还喘不喘?因为我一直记着这个小伙子。他回头看见是我,说我不喘了。我说谁给你治好的?他说你怎么还问我啊?不就是那个老大夫,你还抄方,你在旁边。你不是说看了三回没有效果吗?你怎么后来不来了呢?他说开始是没有效果,后来我发现就吃他这两味药,逐渐胸口不烦了,不闷了,以后即使发作,也发作得轻了,也不用西药临时止喘了。就是那年夏天,我把这两味药吃了两个月,我就好了,今年夏天已经过去了,没再犯。我说你后来为什么不再来看了呢?他说我还用去看吗?这两味药我记住了,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我拿纸写上,我们村他是通县的农民。就有药店。我到那儿一买,吃了药病就好了。后来我们村的人都知道了,就这两味药治好了我的喘,他们都以为这是特别好的方子,都抄,他们都喝。我说他们好了吗?他们没有一个好的。这说明这个方子适合这个小伙子。所以有人说,中医药这些东西你不能大样本群体地去用,因为中医采用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个小伙子的病情很特殊,他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出现过敏性哮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用清肺热的方法治疗。回家以后我觉得这个病例特别有意思,因为老师抓住了这个发病的原理,因为病人是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喝了凉水,吃了大量冷的东西,把热郁在胸中了,所以老师用清宣郁热的方法就达到了疗效。那个时候我很年轻,我父亲和我哥哥都是中医大夫,回到家里以后,我就给他们讲这两个病例。我父亲和我哥哥说,这真是出奇制胜啊,以后咱们要遇到类似的这种病人的话,咱们也用用这个方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谁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病例。所以中医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辨证论治。
老大夫用一个简单的药方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但这个药方,对于其他看似同一类病的病人却不起任何作用。开创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正是张仲景对于中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有一年夏天北京很热,我的一个中学同班同学,在外地一个避暑胜地做领导,他给我打来长途电话,他说北京要是热的话,你就来我们这儿避暑吧。那我当然就去了,到那儿之后他说,我舅舅腿疼,疼了十多年了,一直拄着拐杖走不了路,你能不能给他看看?我心想,腿疼不是风湿就是类风湿,或者是痛风,这都是比较难治的顽固的病,都十几年了,我不知道能不能给他治好。后来他舅舅来了,真是拄着个拐杖。我说你是关节疼吗?有没有红肿?他说我关节不疼,关节也没有红肿变形。可见不是风湿,不是类风湿,也不是痛风。我说那你到底是怎么疼,他说我这个腿抽筋,一受凉就抽筋,一活动就抽筋,一活动、一走路、一负重,腿就抽筋,抽筋疼得我走不了路。晚上一夜一夜地抽筋,睡到半夜就抽醒了。我说那补点钙啊。他说钙片我不知道吃了多少了,就是不管用。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受凉他的腿就抽筋,这不是有寒吗?中医有驱寒的、助阳的药啊。那么一活动他就抽筋,而他的皮肤很干燥,皮肤又瘙痒,这不是阴血不足吗?咱用点养血的药,松解肌肉痉挛的药,正好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附子汤,这个附子和甘草相配是助阳的,芍药和甘草相配是养阴血、松解筋脉拘挛的。芍药、甘草相配非常有意思,后来的医生就把芍药、甘草相配叫做去杖汤,杖是拐杖的杖,我说这医生也真能吹啊,就这么两味药,你把它叫做去杖汤,有没有这么灵啊?中医有个药叫木瓜,实际上木瓜也是食品。中医的很多药都是药食同源,它既是药又是食品。木瓜是松解肌肉痉挛的,所以我要加进去。还有个药叫伸筋草,听这个名字不就是松解肌肉的吗?也加进去了。这个老先生长期不能干活,走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