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34部分

阴谋与仕途-第34部分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克思有句经典名言:〃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其实稍微变动两个词,这段话放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身上也是很贴切的。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1节:祸生肘腋(2)

    无论如何,我们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那里都找不到一丁点的忠勇爱国情怀。《剑桥中国明代史》是这样评论这些阴谋分子的:〃密谋者的动机并不是崇高的理想,也不是对皇帝行为的道德上的不安。自1452年以来与于谦的关系不断恶化的石亨将军不但有野心,而且为人爱抓权,又贪得无厌。他与于谦的纠纷从一开始既是他自己的贪污行为造成的,更是他的亲戚和食客们的这类行为引起的。京师卫戍部队的都督张軏是石亨的助手。宦官将军曹吉祥也有类似的野心,他自认为是一个新的王振,在以后的年代中证明是一个极为腐化和不值得信赖的人。他的周围也是一些贪污腐化的亲戚和助手。徐有贞从没有忘记他在土木之变以后所受的冷落;他野心勃勃,希望利用朝廷的不安气氛,试图取得最高的权力。还有都御史杨善,他曾把被监禁的英宗带回,却从没有得到应得的封赏。〃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现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让石亨等人下定决心政变的景帝的病情。景帝南郊祭天的前夕,突然病发,卧床不起,更巧的是,他找来代行祭天礼的人偏偏就是石亨。石亨趁机仔细观察了景帝的气色,断定景帝将不久于人世。召见完毕,石亨急忙找到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密谋迎立太上皇朱祁镇。他们还找到太常卿许斌,拉他入伙。许斌说:〃此乃不世功绩。只不过我已经老了,干不了什么了。你们可以去找徐有贞一起商议。〃经过许斌的指点,石亨连夜找到徐有贞,几个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徐有贞〃正气凛然〃地说道:〃当年太上皇被俘,是为了国家才遭受这场灾难啊。太上皇被关在南宫七年,但是天下人并没有因此离心离德,此番我们协助太上皇复辟,这是天下人的共同心愿。只是不知太上皇是否已经得知了这个计划?〃张軏回答道:〃已经派人秘密告知太上皇了,只是还没有回音。〃为保险起见,他们派曹吉祥入宫将他们的密谋通知皇太后,以增加胜算。

    正月十六日,石亨等人再次到徐有贞家里密谋,这时他们已经收到英宗的回信。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因为第二天早上景帝就要上朝宣布立谁为太子,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石亨这帮人干着急就是想不出办法,只会问徐有贞:〃怎么办,下一步怎么办?〃徐有贞再次利用了他的天文知识,爬上了屋顶装模作样地观察了一下天象,急急忙忙地下来说:〃成事就在今晚,机不可失。〃至于是否真的从天象上看出政变的成败,鬼才知道。正说间,仆从进来报告,边境传来警报。徐有贞一听,笑着说:〃天助我也!边境吃紧,我们正好派兵进宫,谁敢阻拦?!〃计议已定,众人就迅速行动起来。别看徐有贞在别人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石亨等人走后,徐有贞焚香祝天,与家人诀别道:〃大事若成,则功在社稷,万一不成,家门将遭大祸;如果我能回来的话,那就还是活人一个,如果回不来的话,就一定是去做鬼了。〃

    摆在徐有贞、石亨等人面前的有三关。这三关是三道门:长安门、南宫门和内城门。只有通过了这三关,计划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被堵在这三道门的任何一道之外,等待他们的就将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当夜四更,徐有贞、石亨、张軏、靖远伯王骥、左都御史杨善、户部侍郎陈汝言齐集长安门外。这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道门,这道门的钥匙由石亨掌握,所以比较容易。但有钥匙不表示没有风险,因为没有圣旨,守城士兵很有可能会加以阻止。石亨镇定地用自己掌管的钥匙打开长安门,率领千名士兵进入皇城。守城的将士见是石亨带头,感到困惑,却没敢阻拦。第一道门就这样侥幸通过了。队伍进城以后,徐有贞将城门反锁,接着就把钥匙扔进护城河。他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万一敌人内外夹攻,大事去矣!〃石亨等武将打仗是一把好手,玩阴谋诡计如何能比得了徐有贞,只好一切都听从徐有贞的安排。当时天色晦暗,石亨惊恐惶惑,忽然害怕起来,拉住徐有贞道:〃我们的事情能成功吗?〃这个时候,只能进不能退,犹豫退缩最要不得。徐有贞很清楚这点,他大声为石亨鼓劲说:〃我们的事情一定会成功的!〃人到底还是群居动物,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压力。石亨也不见得是要放弃政变计划,他需要的就是有个人在一边鼓励他一下,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在做这件事情,他就会恢复勇气。

    一行人顺利赶到南宫。他们面临的第二道门紧闭,敲门也没有人应。这时天快亮了,隐隐约约能听到西边宫中开门的声音。徐有贞成竹在胸,命令士兵取来巨木,数十名士兵抬起巨木撞门。徐有贞又命令一些士兵翻墙而入,里应外合拆墙。很快,墙倒门开,第二关顺利通过。

    听到响声,太上皇朱祁镇举着灯出来,故作镇定地问了一句:〃你们要干什么?〃徐有贞、石亨等人见是太上皇,慌忙下跪,齐声说道:〃请陛下登位。〃见到了太上皇,计划就成功了一半。徐有贞随后指挥士兵用玉辇抬起太上皇,这些士兵现在才彻底明白他们竟然参与了政变,惶恐之至,一时间浑身无力,竟抬不起来。徐有贞等人亲自动手,帮着士兵们将玉辇抬了起来,一行人匆匆向东华门赶去。

    东华门是他们的第三关。前两关过得都比较顺利,来到东华门时,他们被挡住了,守门的士兵拒绝他们进入。眼看就将功亏一篑,朱祁镇急中生智,高声喊出了一句他一生中最得意的话:〃我是太上皇!〃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这种威严是一般人难以抗拒的。门卫一听〃太上皇〃三个字,不敢加以阻拦。众人乘机簇拥着朱祁镇冲入东华门,进入奉天殿。他们遇到的抵抗是轻微的,殿上的武士挥动着金瓜来打徐有贞,朱祁镇将其喝止。此时皇帝的御座还在奉天殿的角落里,众人把它推至正中,请太上皇下辇登座。徐有贞等人身穿常服罗列参拜,口呼〃万岁〃。随后,石亨和徐有贞等人便去敲钟击鼓,开启诸门。

    这时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已经陆续来到皇宫,正在宫外等候皇帝传见。对于宫内传出的呼噪声,这些大臣都感到很奇怪。正猜测间,宫门大开,徐有贞从里面走出来,高声喝道:〃太上皇复辟了,群臣入殿朝贺!〃百官惊骇无比,面面相觑,下意识地在徐有贞的指挥下,入殿列班,参拜了朱祁镇。朱祁镇对他们好言抚慰,这些大臣这才定下心来。

    夺门之变就这样成功了。

    正卧床不起的景帝朱祁钰听到外面传来的钟鼓声,不禁大惊失色,连忙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于谦让人敲的钟鼓?〃很快,太上皇复辟的消息就传了过来。朱祁钰说:〃原来是我的哥哥干的。罢了,这样挺好。〃(〃兄为之甚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下面会加以分析。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2节:乏善可陈(1)

    5。乏善可陈

    紧随夺门之变后的就是人事大变动和诛戮。徐有贞、石亨、曹吉祥投机成功,各自从英宗这只神鸡身上取得了数量不等的金蛋,一步登天,成为朝中新贵。对大明帝国有再造之功的于谦和另外一些大臣则死的死,贬的贬,下场凄惨。

    夺门功臣凭借着拥立之功,一步登天。

    徐有贞:英宗复辟当天,徐有贞入了内阁,第二天又被封为兵部尚书,后来又封为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赐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岁禄一千一百石,世袭锦衣指挥使,颁与诰券。〃事权尽归有贞,中外咸侧目。〃

    石亨:封忠国公。〃眷顾特异,言无不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石亨〃其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夺门'籍得官者四千余人。〃

    曹吉祥:封司礼监太监,总督三大营。〃嗣子钦,从子铉、铎、睿等皆官都督,钦进封昭武伯,门下厮养冒官者多至千百人,朝士亦有依附希进者,权势与石亨埒,时并称曹、石。〃

    其他人也各有封赏。

    有人得势,就必然有人失势。英宗大赏功臣的同时,于谦和大学士王文被逮入锦衣卫大狱,内阁大学士陈循、江渊被贬戍边,商辂、萧镃被除名,等等。

    在徐有贞的指使下,那些言官见风使舵,纷纷上奏弹劾于谦。明英宗颇为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于是下定决心,杀于谦,〃籍其家,家戍边〃。二十三日,于谦被杀于崇文门。

    于谦墓

    于谦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英雄人物。这里多用一些篇幅来谈一下对他的看法。

    于谦的家被抄时,〃家无余资〃,只有一间正室锁得严严实实的。打开一看,里面只有皇帝赐给他的蟒衣和剑器。于谦有功被杀,天下百姓都为其鸣冤。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收尸,第二年送回杭州安葬。一代名臣,竟落得这个下场。数百年来,于谦的精神仍长留人间,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现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激奋不已。

    人们往往认为英宗本来不想杀于谦,只是在徐有贞的撺掇下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是错误的。英宗心里怎么会不恨于谦呢?北京保卫战后,也先多次想与明朝议和,送英宗回国,于谦都坚决反对,他用一句名言很简洁地概括了自己的意思:〃社稷为重,君为轻。〃在于谦眼里,英宗不具有至高无上的神秘色彩,更多的是为国家服务的政治工具,相当于一个符号。现在已经有了替代工具,而且这个替代工具做得比英宗还要好,就不再需要英宗这个工具了。在是否接纳英宗归来这点上,于谦和景帝的想法是有点像的,都不希望英宗回来扰乱已经恢复平静的政局。不仅如此,景帝和于谦还下令各边镇守将不得遵奉太上皇的命令,不得与也先议和。这让英宗欲投无门,欲哭无泪,于谦确实是做得够绝。若不是杨善以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也先,说不定直到夺门之变时,英宗还在塞外喝羊奶,吃牛肉呢。英宗如何能不恨于谦?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83节:乏善可陈(2)

    于谦确实是个忠臣,而且是个清官。国人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官员了(他们尤其看重后面一点,至于有没有能力往往尚在其次)。于谦有社稷再造之功,在人品上清正廉明,刚严不阿。他的死不仅是因为与徐有贞、石亨和英宗的恩怨,也是死于朝中大多数官员之手。

    中庸之道原本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体现,但是国人偏偏将它加以改造,使它变得庸俗不堪。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万事莫出头,出头必倒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一大堆。时间长了,每个人都喜欢做事随大流,万事求稳当,甘于平庸,乐于沉默。不仅如此,对那些敢于打破现状,锐意进取的人往往谣言诽谤,恶语中伤,非要置于死地而后快。于谦之死,更是死于他人的嫉妒。

    这些人不仅嫉妒于谦的才与功,也嫉妒于谦的廉与德。这种嫉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北京保卫战刚刚结束,就开始有人上书诋毁他,五花八门,〃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翰林院学士刘定之就在奏章中说:〃德胜门之战,或有胜负,各有死伤。结果石亨就进封为侯爵,于谦就从二品迁升为一品。天下人没看见他们的功劳,却只看见他们受到赏赐,这实在是寒了天下人的心。〃他建议,剥夺于谦等人的赏赐,等以后真正立功的时候再赏赐不迟。(〃昨德胜门下之战,未闻摧陷强寇,但迭为胜负,互杀伤而已。虽不足罚,亦不足赏。乃石亨则自伯进侯,于谦则自二品迁一品。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岂不怠忠臣义士之心乎?可令仍循旧秩,勿躐新阶,他日勋名著而爵赏加,正未为晚。〃)对于这种弹劾,没什么可说的,除了嫉妒不会再有别的原因。

    于谦像

    锐意进取从来就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性格,君子固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