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终结 >

第13部分

帝国的终结-第13部分

小说: 帝国的终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蟆ㄏ嗵岵⒙邸R虼苏庥质且桓鲇汕康饺酢⒂墒⒌剿サ墓獭R晕木爸魏驼旯壑挝曛荆恰ɑ俊āG康讲荒茉偾浚览!R陨迷ㄖ撕托脸筇踉嘉曛荆恰ɑ酢āH醯讲荒茉偃酰呓猓ㄇ氩慰幢臼榈谖逭拢G懊嫠母鐾醭ㄇ亍⒑骸⑺濉⑻疲亲约喊炎约捍蛩溃缓竺嫠母鐾醭ㄋ巍⒃⒚鳌⑶澹亲约喊炎约好扑馈W苤酃贫仍绞峭晟疲绞浅墒欤绞蔷钙氡福驮绞亲呦蛩劳觥�

实际上帝国早就该死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它就事实上不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后来那些〃发明创造〃,都不过雕虫小技。之所以还出现了一个〃大唐盛世〃,只因为汉唐之间有一个369 年的魏晋南北朝。〖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Zei8。 贼吧电子书〗

魏晋南北朝是帝国史上一次极大的反常。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东汉帝国的大厦在宫廷政变和军阀混战中轰然倒塌,然后是一系列的王朝更替和外族人侵,刀光剑影天翻地覆,城头变幻大王旗。在北方,匈奴、鲜卑、揭、氏???、羌,五胡乱华。少数民族袅雄相继问鼎中原,不断建立起五花八门历时极短、带有部落制和奴隶制色彩的新政权。中原地区汉胡杂处,比例倒挂。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汉民族同时也在不断〃胡化〃。在南方,庄园坞堡林立,豪雄拥兵自强,失去土地和中央政权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豪门,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外的〃部曲〃和〃荫户〃,地主经济退化为领主经济。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动荡不安。朝代迭次更替,政局极不稳定,唯一的统一王朝西晋,竟然重新实行〃封建制〃。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77 年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公、郡公、郡侯、县王,而且有职有权,可以管理境内的民政、财政和军政,封国多达二十一个。前有三国鼎立,后有六朝更迭,整个魏晋南北朝,变成了春秋战国的汉胡杂糅版。

然而,这个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分裂、局势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又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唯我独尊的儒学摇摇欲坠,异端邪说反倒风靡一时。六经注我取代了寻章摘句,标新立异压倒了因循守旧,离经叛道成为学界时尚。在统治阶级无法进行强有力钳制和束缚的情况下,〃家弃章句,人重异术〃(《 宋书· 臧焘传》 ),论辩成风,〃是非蜂起〃(刘伶《 酒德颂》 )。以玄学怀疑论为哲学前导,印度佛教文化为助燃剂,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席卷全国,魏晋南北朝成了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文化的丰收期。

这就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唐帝国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以〃儒道释并存〃的〃三教合流〃替代了〃独尊儒术〃,以〃胡汉一体〃的〃对外开放〃取代了〃故步自封〃。只要看看盛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就知道。他们一则诗仙(道),一则诗圣(儒),一则诗佛(释),缺一而不成其为盛唐。可见只有开放的胸襟,才有辉煌的文化。

然而,等到宋明理学来重振儒学时,帝国就不可救药了。本书无意评价宋明理学,也不认为它们就一无是处。事实上,问题并不在儒学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而在于再好的思想一旦独尊,都必然僵化。国家的统一不等于思想的一统。统一而不一统,则兴,盛唐是证明。统一而又一统,则亡,东汉是证明。如果冥顽不化地一定要坚持一统,那就最终只能以自杀的方式来激活生命力和创造力,魏晋南北朝是证明。

与思想禁锢相同步的是皇权的加强,始作俑者则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西汉初年,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大体上有一个分工。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是宰相。皇帝所在曰宫,宰相所在曰府。皇宫相府,各司其职。皇帝代表国家的统一和主权,有如董事长;宰相负责行政、军事、监察的具体事务,有如总经理。这原本是帝国时代最好的制度,却被汉武帝破坏。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在皇宫之内另立〃内朝〃,以大将军统之,宰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在的相府则变成了〃外朝〃,等于一个国家有两个政府。此例一开,后患无穷。以后只要皇帝强势,就会破坏制度,侵夺相权。明的〃内阁〃、清的〃军机〃,不过是汉武帝〃内朝〃的翻版。然而汉武帝另设〃内朝〃,还只是一个公司任命了两个总经理。明清两代的做法,却是皇帝一个人既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帝国大厦独木难支,它能不江河日下吗?

实际上自盛唐以后,帝国制度就风光不再。之所以还能绵延不尽,除了我们民族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更好的制度外,少数民族的不断输血也是一个原因。五代输一次,元输一次,清又输一次。每输一次血,民族精神就被激活一回。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被称作〃胡人〃、〃番邦〃的少数民族,帝国的前途会是怎样?我想也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像玛雅帝国那样彻底毁灭,另一种就是在死气沉沉中慢慢烂掉。不过,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是糜烂。大清帝国的最后一百年,仍是不可避免地陷人内外交困。他们自己就是〃胡人〃,不能指望再有〃胡人〃来帮助。更何况,这一回来打咱们的,是英吉利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日本人。他们虽然比〃夷狄〃还要〃夷狄〃,却已经不再是〃蛮族〃,而是〃列强〃。这回,轮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跑到西边去打猎(两宫西狩)了,和当年唐玄宗的仓皇出逃一模一样。

王朝气数,何以如此?

看来,我们还必须对帝国制度作进一步的分析,看看帝国是怎样一天天烂下去的。

第三章 伦理治国 一 非法之法

帝国的麻烦在于集权,集权的麻烦在于皇帝。

我们知道,帝国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并不是一般的集权,也不是一般的中央集权,而是集天下之权于一人。这个人,就是皇帝。从汉的削藩,到明的罢相,帝国不断集权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所以汉武帝要另立内朝,宋太祖要收回兵权,清雍正要再设军机,也就是不允许有任何威胁到皇权的可能。这就常常使人误以为帝国实行的是人治,即皇帝的〃一人政治〃。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和民间都有很大市场。

但这并不是事实。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人数不少,却未必都在当家作主。比如东汉皇帝十三个,成年践???的只有两个,即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剩下十一个弱冠登极的,献帝刘协明摆着是傀儡,可以不算,只有十个。这十个当中,没有活到十岁的又有四个。其余六个,真正有所作为的,≮我们备用网址:。Zei8。 贼吧电子书≯只有章帝刘???,其他不是享国日短,就是形同虚设。然而章帝之后,献帝之前,东汉还有一百零一年寿命。如果大权独揽的必须是皇帝,请问这一百多年如何维持?又比如,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孩提时代继位的。成年以后,又多年不理朝政。如果帝国的制度就是皇帝的〃一人政治〃,请问这四十多年怎样度过?

其实,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几乎从来就没有赞成过人治。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有〃重人轻法〃的思想。因为再好的法,也要人来执行。人不行,法再好,也不顶用,这就叫〃有治人无治法〃(只有能治理国家的人,没有能治理国家的法)。但,再好的人,也要死。人一死,他的政治也就结束,这就叫〃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简称〃人亡政息〃。国家要长治久安,当然不能寄希望于此。何况,人有善恶贤愚,并不都是〃治人〃。即便是智者贤人,也百密难免一疏,千虑难免一失。如果将国家的生死存亡系于一人之身,岂不危险?因此,人治的方式只能是特例,不能是常规。它往往发生在动乱时期和帝国前期。因为那时国家纲纪败弛,百废待兴,非得有超强人物来力挽狂澜不可。但,正如〃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人治可以开国,却不能治国。单靠个人的魅力和威望来治理国家,是靠不住的。实际上,〃任人任法,皆言治也〃(王夫之《 读通鉴论》 卷三),帝国不可能单纯地只讲〃人治〃。

人治是部落时代的产物。在部落时代,一个人成为领袖,成为管理者,靠的是他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正因为他能力高强,又公正廉明,所以大家自愿服从他的领导,这就是柳宗元《 封建论》 中所谓〃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这时,领袖们得到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社会服从的,也是他们的个人意志和个人决策。这就是〃人治〃。

邦国是由部落国家和部落国家联盟过渡而来的半成熟国家形式,因此也部分地保留了人治的遗风。尤其是在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礼坏乐崩,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普天之下,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度。要把族群凝聚起来,存亡继绝,卫国保家,确实需要领袖人物个人的能力和魅力。因此,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甚至直到秦末,都如此。读中国史,前面的故事总是比后面的好看,道理就在这里。实际上,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人治未必就不好。只要那人是〃治人〃,效果可能比法治还好得多。

帝国时代却不能再靠人治,因为帝国是完全的、成熟的国家形式。国家与氏族有三点不同。第一,氏族按照血缘来划分族民,国家按照地区来划分国民。第二,氏族靠个人魅力和威望来管理社会,国家则靠公共权力。第三,氏族处理事务、平息纠纷的依据是风俗习惯,国家的依据则是法律。这是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书中告诉我们的。由于凭借的是公共权力和法律,因此,帝国一个最微不足道的蕞尔小吏,也可能拥有比氏族社会全部机关加起来还大的权威。但也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时代最有势力的王公和最伟大的国家要人或统帅,也可能要羡慕最平凡的氏族首长所享有的,不是用强迫手段获得的,无可争辩的尊敬。〃这就是氏族与国家的区别。

秦汉及其以后的历代帝国基本上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尤其是第一条。所谓〃以郡县代封国〃,其实就是〃以地区代血缘〃。人民不再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区别和划分的〃部落族民〃和〃邦国子民〃,而是统属于帝国并按照地区(郡县)来管理的〃编户齐民〃。这样一来,秦汉以后的中国,就该是法治的社会了。因为个人的威望消失之后,管理者、领导者或统治者所能依仗的,便只有权力;所能依据的,则只有法律。而且,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种法律,他们就享有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据此,帝国实行的应该是法治。

然而,也只是〃应该〃而已。

表面上看,中国早就有〃法〃,帝国也从来就有〃法〃。它有法律(律条),有法典(典籍),有法官(廷尉),有法院(刑部),有法网(皂吏)、有法场(刑场),有法堂(衙门),还有主张〃依法治国〃的学派(法家),俨然也是〃法治之国〃。可惜此法非彼法。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其说是〃法〃(约法),不如说是〃律〃(刑律)。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官民人等但有作奸犯科当如何处置,另外也对民事纠纷提出一些处理方案。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不讲的。再说那时也没有〃公民〃这个概念,只有〃臣民〃。臣民就是臣服之民。不臣(包括犯上作乱,也包括偷鸡摸狗),就要治罪。要治罪,就要有个尺寸。于是有〃法〃。显然,依照这样一些刑律来治国,也与其说是〃法治〃,不如说是〃律治〃。

这就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和法治相去甚远。真正意义上的法,是〃全民约法〃,即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全体公民(或其自由自愿选出的代表)通过充分讨论、民主协商和相互妥协,制定的一种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这样的东西,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从来没有的。邦国时代也好,帝国时代也好,都没有公民,也没有什么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人与人之间,是人身依附关系。子依附于父,妻依附于夫,下级依附于上级,所有的人都依附于皇帝。皇帝〃口衔天宪〃,他的话就是法律,哪来的什么〃全民约法〃?就连刘邦的〃约法三章〃,也不过是一方定下来由另一方执行的条款,不是双方民主协商的结果,与其说是〃约法〃,不如说是〃规定〃。这样的法,当然也只能叫做〃非法之法〃。

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显然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真正的法治有一条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在帝国时代能做到吗?民告官要先打五十大板,这叫什么〃平等〃?老百姓到衙门里打官司,要跪在地上听侯发落,稍有辩驳就要〃掌嘴〃,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