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㈢、玄宗归来
下面的重头戏,当属玄宗回到长安。
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到达凤翔,随从士兵有六百多人,玄宗让他们把兵器都交到凤翔的武器库中。玄宗此举的意思是自己绝不是来和肃宗争位的,所以提前就缴械了。肃宗则派出三千精锐骑兵去迎接。十二月初三,玄宗到达咸阳,肃宗准备了皇帝的法驾迎接玄宗。这一天肃宗没有穿皇袍,而是穿了紫袍,远远望见玄宗所在的望贤宫南楼,下马来急趋于前,伏身下拜。玄宗这时也从楼上下来,抚着肃宗哭泣,肃宗手捧着玄宗的双脚,也呜咽不已——真是一幅父慈子孝的温馨画面啊,本来想质疑一下其真实性,当然其中确有做戏的成分,这么中规中矩的父慈子孝就是做给别人看的,不过玄宗、肃宗父子二人也有一年多没见了,相互总还是会惦念一下的。排除两人利益的交叉点上兴许会存在冲突,毕竟父子天性,何况玄宗在一切方面上都让步了,肃宗完全可以放下心来大表一番孝意。玄宗向左右要来了黄袍,亲自为肃宗穿上,肃宗伏地叩头,坚辞不受。玄宗说:“天命人心都归于你,如果你能让我安度晚年,就算你尽孝了。”肃宗推辞不过只好穿上了黄袍。这时外面的百姓们见此情景都高声欢呼起来。肃宗命令士兵们散开,让千余人进来谒见玄宗。这些人说:“我们今天重又看到二圣相逢(按:意为大唐兴复有望),死也无憾啊。”玄宗不肯住在正殿,说那是天子住的地方,他是太上皇,理应搬出去。肃宗坚请,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到了吃饭的时间,肃宗亲自扶玄宗上殿,这时尚食官进上食物,肃宗亲自品尝后才献上去给玄宗吃——这个莫非是肃宗向玄宗证明饭里没毒么?不过玄宗也不会有此担心吧,众目睽睽之下,就算肃宗真想毒死他,也不会选这么个场合。这应该是肃宗为了表示孝顺,所以自己先尝。这个道理大约与黄香温席、亲尝汤药是一样的。第二天,玄宗要从行宫出发了,肃宗亲自驯马之后才把马奉给玄宗。玄宗上了马,肃宗亲自去牵马,走了几步,被玄宗制止。然后肃宗又骑马在前面引导,不敢走专供皇帝马、车驰行的驰道。见到儿子这么孝顺,玄宗放下心来,对左右说了一句:“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五十年的皇帝,却不如现在做太上皇的感觉尊贵?想想也是,给自己引路的便是皇帝,别人谁又有这等待遇?不过这得有个条件,就是皇帝得听话才行,所以乾隆的太上皇做的就很逍遥自在。本来玄宗希望自己能够这样度过晚年,不失为一个好的归宿,只是可惜……当时左右的人听到玄宗这句话后,都高呼万岁。咸阳离长安很近,所以不多时玄宗一行已经由开远门进入了大明宫,先是驾临含元殿抚慰百官,然后又到长乐殿中拜祭宗庙,恸哭了很久。当天,玄宗便到兴庆宫居住。这倒没什么问题,反正玄宗也不是皇帝了,确实不宜住在大明宫中,而兴庆宫本是玄宗还做着临淄王时的府邸所在,于开元二年修成兴庆宫,本也算是玄宗喜欢呆的地方,不过看通鉴的话,似乎也并没有经常前去。回来后,肃宗曾多次上表请求归还帝位,他自己仍然回到东宫去当太子,玄宗不答应。其实,真正能像子鱼(春秋时宋襄公的哥哥,他的论战也很有名,是为“子鱼论战”)那样归还君位而无危险的人能有几个呢?十二月二十一日,玄宗在宣政殿把传国宝册授给肃宗,肃宗痛哭流涕地接受了,从此皇帝大权紧紧在握。
玄宗的回归长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皇后也可以立了,皇子们也可以升级了。就在玄宗传下传国宝册的前几天,十二月十五日,肃宗登临丹凤楼,大赦天下,不过叛贼和李林甫、杨国忠的子孙则不在赦免之列。之后,封广平王李俶为楚王,其它活着的儿子也纷纷进爵为亲王——肃宗曾对李泌说不愿再提起建宁那件事,果然此时也没有再提到他,按说如果是冤死的,那么就该恢复名誉,而且进行追封,否则就等于仍然让建宁背着谋害广平的罪过,肃宗尽管应当知道建宁是冤枉的,但他没有给建宁平反,不免令人心寒,另外,很明显,他这是照顾张良娣和李辅国的面子。建宁赶上这个父皇,真是呜呼哀哉。张良娣则被封为淑妃,次年三月初六,又立为皇后,从此便称为张皇后了。然后又对大臣们进行封赏,擢升郭子仪为司徒,李光弼为司空,其余有功之臣,都加官进爵,而且也加封了一些食邑。对于为平叛而死的忠臣们,比如张巡、颜杲卿等人都追赠官职,封他们的一些子孙为官,也算是妥善安置了吧。还有死难的将士们,他们的家人也得到免除二年徭役、次年租庸免除三分之一的优待。这几年所改的郡名、官名,全都恢复为原来的旧名,然后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为中京。本来唐是以长安为京城,洛阳为东都,但他们好像很喜欢让都城再多几个,所以王业之基太原则成为北都,肃宗此时又弄出来什么南京、西京、中京,后来又搞出来个南都,只是幸好没有再进一步弄出来东南京、西北京什么的,总之真是越发的乱了。
好了,两京收复后,唐朝这里的事件大致就是这样,至德二年年末的唐朝,真是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优势啊。可是,范阳那里还有个安庆绪,叛乱尚未平定,唐军岂能善罢罢休?
四、史思明再次反叛
安庆绪退出洛阳后,带领部下来到邺郡,在这里驻扎下来。于是改邺郡为安成府,改年号为“天成”。这个年号改的真有些幽默,他被人家打的大败,不得已退到邺郡,年号却改为“天成”——上天让他败到邺郡。这倒像是替唐军叫好一样。
这时跟随安庆绪的骑兵不过三百,步兵也不过一千人,而手下部将情况也不容乐观,像阿史那承庆等人都分别逃向了常山、赵郡、范阳等地。如果大家玩过战略游戏都知道,这样的兵力,又没有大将率领,实在是一座危城,这时就该在他们重新补充能量之前尽快攻下来,否则会贻误战机。但我们上节写到了,平定了洛阳之后不久,唐军便回撤,心安理得的让机会再次溜过,这和安禄山曾犯的错误是一个性质,可见双方对于自己能战胜对方,把握都不很大,意志也不够坚决。如果都像狂追刘武周败兵好几天、甚至顾不上吃饭解甲的李世民那样,也许在玄宗西逃之时,也许在广平大败安守忠之时,也许在安庆绪回撤到邺郡之时,这场安史之乱都会提前结束,反正他们浪费的机会都不少。那么唐军一旦追至邺郡,对他们有什么不利吗?应该说,更不利的是叛军,因为他们的司令部被端了的话,就会陷入混乱,虽然几员大将都可能重新起来组织叛军继续他们的反叛事业,可是,那效果怎么也比后来的实际情况要差,政变虽然非正常即位,但中央大权未曾解散过,只是移交给了另一人,这比大权溃散了一次之后再重新聚起来要省事的多。
果然,十天之内,蔡希德从上党、田承嗣从颍川、武令珣从南阳,各自率领本部人马投奔邺郡。安庆绪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在河北诸郡招募人马,兵众达到六万左右,军势又一次振作起来。
虽说如此,可以暂时保住平安了,可是安庆绪的祸根也就此埋下。当他率领部下北逃的时候,大将李归仁和曳落河、同罗、六州胡兵总计数万人都逃到了范阳,他们一路之上大肆掳掠,人财一空。范阳,正是史思明所在之处。史思明以重兵防备,又派使者去迎接这些逃归的人,所以曳落河和六州胡兵都投奔了他,只有同罗军不服从史思明的号令,结果被史思明打的大败,他们抢的东西都被史思明抢走,余下的残兵逃回本国,不再参战。
安庆绪早就觉得史思明不好控制,发生这样的事,自是更加猜忌,于是派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前往范阳去征史思明所部,并暗中让他们找机会消灭史思明。史思明的节度判官耿仁智对他说:“大人您官高位重,身边的人都不敢说话,我而愿意冒死进言。”史思明听后说:“你想说什么呢?”耿仁智说:“大夫所以尽力于安氏者,迫于凶威耳。今唐室中兴,天子仁圣,大夫诚帅所部归之,此转祸为福之计也。”耿仁智是劝史思明归降唐朝,不再为安氏效命。然后乌承玼也劝史思明:“现在唐朝复兴,安庆绪就好像叶上露水,难以长久。大人您何必与他共存亡呢?若归顺朝廷,则可以洗刷以前的过错,易于反掌啊。”两人的话都打动了史思明,反正投谁不也是当大臣吗?何况安庆绪既然有疑心,而唐朝那边对投降的严庄也还算可以,投唐倒的确是个选择。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以五千精锐骑兵为护卫,来到了范阳。史思明领着全部兵众,一共是数万人前去相迎。这个迎接的队伍实在太大、太壮观了,可是,哪有这么接人的,分明就是以兵相挟。在相距差不多一里的时候,史思明派人对阿史那承庆等人说:“相公及王远至,将士不胜其喜,然边兵怯懦,惧相公之众,不敢进,愿弛弓以安之。”我们胆小,怕你们的军队,这么一说,阿史那承庆等人居然真答应了这个要求。其实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的话,那数万人马要是真来迎接了,可是吃不消的。之后,史思明与阿史那承庆到内堂中饮酒作乐,却暗中派人收缴了他部下的兵器,发给那些士兵粮食和路费,让他们回家了,有愿意留下来的,则重加赏赐,把他们分配到自己的军中。于是,史思明很轻松的就使阿史那承庆等人成了光杆司令。第二天,史思明囚禁了这些光杆司令们,然后派自己的部将窦子昂向朝廷上书,表示愿意率自己所辖的十三郡和八万将士归降朝廷,又命令部将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也带领他的部下及管辖地区来投降。十二月二十二日,窦子昂到了长安,向肃宗说明了史思明的归降之意。史思明手中的人和地盘,都很重要,一旦他归降,唐朝几乎不用再在平叛上多费什么力气,所以肃宗听完后想必高兴的要晕了。于是朝廷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把史思明的七个儿子都封为高官,然后又派宦官李思敬和大臣乌承恩前往范阳去宣慰史思明,让他率领部下去讨伐安庆绪。
史思明召回安庆绪任命的常山太守张忠志,让自己的部将薛萼去代理恒州剌史,因此打通了从井陉关出常山的通路,招降了赵郡太守陆济。之后,命史朝义率兵五千代理冀州刺史,令狐彰为博州刺史。一时间,叛军很多都投降了唐朝。乌承恩在所到之处宣布皇帝的诏书,于是沧州、嬴州、安州、深州、德州、棣州这些地方全都投降,除了安庆绪占据的相州,河北其它地方都已归顺。次年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叛军的北海节度使能元皓归降了朝廷,被任命为鸿胪卿,兼任河北招讨使。除此之外,还有在安庆绪北逃时就投降的镇守平原和清河的王暕和宇文宽,不过次年三月间,安庆绪派蔡希德和安太清攻克了这两地,把俘获的这两人带回邺城杀害。
安庆绪对于谋求归顺唐的将士,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一律处死,而且还会株连到部落与宗族,甚至是部曲、州县民众、属官等,所以因连坐而死的人很多。安庆绪还是不放心,便和他的群臣们在城南歃血结盟,可是谁又能放心这只杀人老虎不杀自己呢?多杀的情况下必会使人心不稳,导致众叛亲离。
这期间,四月的时候安庆绪曾经亲领两万大军,以蔡希德和崔乾佑为将,前去攻打驻守在河内的李嗣业,结果没有攻克下来,只好悻悻而归。
看来形势对唐很有利,可是,虽然郭子仪于至德二年末回到东都准备收复河北之事,但安庆绪仍然很顽强的坚持了下来。就这样,再拖些时候,形势又发生了逆转。
问题出在史思明身上。可是,导致问题的出现,则好像是李光弼的责任。原来史思明的上司乌知义对他很好,他的儿子便是朝廷这时派回来的乌承恩。乌承恩本是信都太守,在安史之乱中投降史思明后,史思明念及旧情保全了他,在安庆绪谋算史思明的时候,乌承恩也劝过史思明归顺朝廷。史思明虽然归降唐朝,但李光弼认为他终究还会再反叛,乌承恩是他亲信的人,就让他暗中图谋算计史思明。另一方面,李光弼又劝肃宗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并且赏赐给阿史那承庆铁券,让他们一起对付史思明,得到了肃宗的同意。
李光弼此举,可以看成是先见之明,但说到底,还是有点逼反性质,可惜找的人又不对。乌承恩用自己的家财募兵,又多次打扮成妇人暗中到其它将领的营中游说士兵,这事岂能瞒得过去?于是诸将报告给史思明。史思明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