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

第25部分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第25部分

小说: 大唐惊变 作者:徐磊、梅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赡苄约负跏橇恪6矢暧治我庇劳跄兀棵坏玫教匣省⒒实鄣拿睿米陨彼阑适页稍保趺炊加械闾蟮耍」苡劳跏谴髯镏恚笆璨患淝住闭飧稣胬硎且煌蚰瓴槐涞模一矢甑纳矸莸匚欢疾蛔阋灾С炙被实鄣淖拥堋D训溃矢瓯救撕陀劳跤惺裁垂崧穑克坪跻裁挥邪。腔矢旰伪胤且谘核偷搅槲渲吧庇劳酰一故敲孛苌焙Φ摹@锩婧孟裼形侍狻N业幕骋墒牵庵屑涫遣皇怯腥舜耸裁椿埃炕矢晔遣皇翘苏庑┗安呕崛ド比耍靠墒牵暗娜耸撬兀磕缓笾魇褂质撬兀科涫荡暗娜瞬恢匾匾氖撬彼烙劳酢K嘧诘南右勺畲螅谌蚀鹊拿宀桓仪嵋紫率郑劳趿粝吕匆彩遣话捕ㄒ蛩兀暇够故巧绷吮O眨酝耆赡芡低蹬扇巳ト没矢晟崩瞽U,然后自己再把他贬官,那么此事皇甫侁也是不会说出来的,因为他绝不敢惹怒皇帝,否则就不是贬官这么简单了。这样既可以达到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友于之名,岂不善哉?只是这么推测的话,肃宗的形象就有点可怕了。是不是呢?反正就算是,肃宗也不会留下什么证据来。但综合一下肃宗的为人,似乎还不大像他所为。 再余一次波,就是关于李白了。李白年近花甲,兴冲冲跑去投奔李璘,一心想为国家出点微薄之力,却不想最后永王居然是谋反,自己也被牵连进来,要流放到夜郎去。被李白“牵连”的是杜甫,他整日为故友担心,晚上梦李白,白天忆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杜甫为李白喊冤,那是在大家对李白的一片批判声中,他的呼声更显得弥足珍贵。与此同时,同为故友的高适却是袖手旁观。高适当初准确的站对了队伍,从反对玄宗的制书开始,到他坚决站在肃宗一边,甚至对故友都置之不理,只能说明他比李、杜更具有政治上的适应性,也难怪会做到这么高的官呢。 

㈡、太上皇的意图 

前面说到永王不回蜀中的可能是有两个,从后面的情况看,似乎永王确实是心怀鬼胎不想回到蜀中,但多少也对肃宗的命令没太在意。此外,原因其实还可以有一个,就是关于太上皇李隆基的意图。永王的“谋反”,有人怀疑他的背后指使者正是玄宗。 

是这样吗? 

于戏!咨尔元子等,敬听朕命;谨恭祗敬,以见师傅;端庄简肃以莅众官;慈恤惠爱,以养百姓;忠恕哀敬,以折庶狱;色不可犯,以临军政;犯而必恕,以纳忠规。往钦哉!无替朕命。各颁所管,咸令知悉。 

这是玄宗下的制书的最后一部分——还是说一下皇家成员下达的命令的称呼吧,唐朝的规定是:“凡上之所以迨下,其制有六,曰制、敕、册、令、教、符。天子曰制,曰敕,曰册。皇太子曰令。亲王、公主曰教。”但是“上皇曰”什么,似乎没有明文规定,因为这一职务不是常有人担任(条件太苛刻了,必须得是皇帝的爸爸才行,而且是没死就退位的),有时是临时规定,比如睿宗退位后,“上皇自称曰朕,命曰诰,五日一受朝于太极殿。皇帝自称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于武德殿。”玄宗此制比较特殊,因为七月十五日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三天前儿子已经登基了,所以依然是以皇帝的口吻来写的,后世称此文的时候,用的也是“制”。不过此后,玄宗既已是太上皇,“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也要改称为“诰”了。 

诰也好,制也好,玄宗这里完全是在教导孩子们要怎么做,比如要慈恤惠爱,忠恕哀敬。当然这完全可以当成是例行文本的正常出现,但玄宗花费的篇幅也不小了,说明对此还是很上心的。他应该是希望孩子们团结才是,从制书中,瞧不出一点剑拔弩张的气息。 

玄宗要李亨充当起天下兵马元帅,总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四镇。此前马嵬分别时玄宗就是要李亨去西北的朔方等地,而李亨也不出所料的果然去了那里,这当然和他曾为朔方节度大使有关,玄宗考虑到这一层,所以将这西北四镇交与李亨,并且给李亨定的任务是南收长安、洛阳,长安、洛阳二京是唐的重要城市,玄宗当初就是因为洛阳之失才大怒而最终杀掉高、封二人的,可见对此二京的重视。玄宗让永王李璘掌管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地,又让盛王李琦任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采访都大使,丰王李珙则任武威郡大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四镇。划分一下的话,李亨基本上在战线以北,南方西侧由李璘统领,南方东侧由李琦统领,而唐朝边地的陇右、河西等地,则为李珙统领,四人的势力正好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安禄山围在当中。 

这样的话,玄宗真的是要永王来对抗太子吗?恐怕不是。一,时间对不上,他现在不知道太子已成为皇帝了,无所谓去争权;二,势力范围安排的也不像是要为难太子——南方是唐的防御重地,包括玄宗自己所在的剑南道,可以算是二线,陇右这些边地,顶多算是三线,从其地点来看,也可以作为支持朔方、河东几镇的后方,而分给李亨的四镇,则实实在在是一线了。假如玄宗真跟李亨过不去,就该让李璘统领能对朔方四镇有影响的地方,比如李珙所领之处,而他所领的地方,根本谈不上与李亨对抗,至少还得跨过叛军占领的地区才行。那会不会是玄宗给自己留的后路呢?若是这样,那就是说,玄宗先让李亨来平叛,然后再和他算帐。从地理上分析,这倒有其可能性,因为若平叛之后,玄宗完全可以出蜀中,到李璘所在之地。但是这又回到第一个问题来了,玄宗下制的时候还不知道李亨已即位,有什么理由要这样算计自己的儿子呢?玄宗对肃宗,即使谈不上特别宠爱,但前面说过的几件事,比如让他抚养李璘,又把李泌交给他两个月,后来第二次立太子的时候又一心想立李亨,都反应出来他对李亨还是很不错的。另外,玄宗在马嵬驿的表现,也是积极配合太子的,并没有委曲求全的意思。因此,玄宗的安排,用意当然是对付安禄山,两京之地尤其是有祖先陵寝的长安都要由李亨来收复,也说明“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 

八月十二日,整整过了一个月,灵武派来的使者到了蜀中,将肃宗即位的消息报告给玄宗。如果我是这个使者的话,总感觉事情不大好开口。排除像始皇帝那样尊其已过世且未曾当过皇帝的父亲为太上皇的这种情况,一般来讲,太上皇都是自己开口让位的(不管被逼与否),或者是像刘邦那样尊其父为太上皇,总之,都是在其知情的情况下。而玄宗相当于硬生生被赶下来的,无论使者怎么说,即使是最朴素的一句话“您儿子已经当皇帝了,您现在是太上皇”在玄宗听来都难免会有失落感。这倒有些像李渊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的情形,虽然大有区别,但意思却是一样的。杨广听到自己被尊为太上皇,史书虽没有记下他的反应,也肯定是火冒三丈,设身处地的为他想想,这一切是由外人操纵的,他的儿子也是被别人控制,当然不会甘心。玄宗则是高兴的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高兴是真还是假呢?玄宗或许早有准备了,因为在马嵬驿的时候他敢这么出口,必然要做相应的心理上的两手准备,所以似乎这条消息也没有太出他的意外。而且事已至此,就是不高兴又能如何?不过,既然李亨当了皇帝,说明他还是愿意挑起这副重担的,对玄宗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玄宗在这方面与其父睿宗一样“睿智”,想当初睿宗就是很有自知之明的退位,在玄宗解决太平公主集团之后表示彻底的不再参与政治,然后就是父子和平共处,睿宗颐养天年。玄宗知道自己不可避免的走上父亲的老路,如果也能像父亲一样善终,不失为一件好事,自己毕竟是古稀老人了,哪里还有精神和安禄山耗到底(形势的发展又超乎人的预料)?所以玄宗一再表示支持肃宗,正如前文所说,是想让儿子将来能够善待自己。玄宗的一贯态度都是比较倾向李亨,因此猜测玄宗是要李璘来反对李亨,可能性又打了折扣。 

四天后,也就是八月十六日,玄宗下制,正式承认了肃宗的即位,也就是说,他也承认了自己太上皇的地位。这道他平生最后下达的制上说:〃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玄宗对安禄山攻下长安十分愤恨,这让他跌了一个很大的跤,所以玄宗发狠要夺回京城,在此之前,军国大事还是要奏报与他知晓的,等收复了京城,玄宗就不再参预政事。有了这句话,肃宗当然就要拼命的收复两京了。 

又过了四天,八月十八日,玄宗临轩,命令韦见素、房琯与崔涣奉送玉玺前往灵武传给皇帝。玉玺出手,皇帝的大权就算交出来了。 

四十四年前,自己从父亲手中接过玉玺,那时节年方二十八岁立志有为的李隆基是多么英姿勃发啊。而今,四十四年后,已成古稀老人的他,又亲手将玉玺交出,让人带给远在灵武的儿子。不知玉玺出手的那一刹那,太上皇是否生出许多无奈的感慨? 

七、灵武的准备工作 

好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话说回来,就是不具备,也得要反击了,何况,玄宗不也有话么,他要等到“克复上京”才肯彻底罢手。所以为了自己的大权真正牢固,至少两京是要拿回来的。虽然肃宗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怎么都是他来主持大局,对于玄宗这句话也不必太认真。然而,叛军占领两京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灵武,要反击! 

㈠、元帅之争 

说是元帅之“争”,当事人却是没争过。但在这件事的背后,确实有一场“争”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肃宗在灵武安稳下来,近沉舟 

看来肃宗对李倓也是很满意的,想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帅诸将东征。这时李泌表示反对,他说:“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李泌不否认建宁是帅才,那好,既然其才堪当大任,为何又要反对呢?岂不是不合理么?李泌反对,是由于建宁和其它人的身份不一样,如果他不是皇子,而是一名普通的大臣,那也无所谓;但是,若是普通大臣的话肃宗也不会想到让他当元帅了。正因为他是皇子,所以这又牵扯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将来的嗣位,是立嫡以长呢,还是立嫡以贤,抑或立嫡以功?按传统是立嫡以长,在和平时期这么做没有异议,因为贤者自贤,却无法立功,他的能力得不到证实,人们无法断定他将来是否会有现在想的这么好,拿杨广来说,晋王时期的他和炀帝时期的他判若两人,就是一个“立嫡以贤”却得非其人的生动例子。而赶上动乱时期,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像李世民平定天下、李隆基平韦氏之乱一样,人们总还是倾向于贤者的,当他建立了功勋,自然会受到特别的瞩目,往往也因此会闹出嗣位之争。唐代最典型的就要属玄武门之变,后来的睿宗和宋王李成器因为有了榜样在先,所以不敢走李渊、李建成的老路,玄宗可谓捡了个便宜。终究,太宗与玄宗是例外,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功业,才造成了“麻烦”。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出路就是扼制住那个非嫡长却是更有能力的皇子建立功业,或是想办法培植长子的威望——这多么无奈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让广平将来做吴太伯么?想想,也未尝不可,却不晓得李俶本人会不会同意。李俶后来的表现一直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识大体的,也许真能像宋王成器那样,甘愿让位于自己的弟弟,不过他的识大体一直是以他是成功者为背景,如果真的让他处在要让出他的位置的地步,他还会保持这种心态吗?不知道,不能确定。可以通过史书来了解李俶一生的我们都确定不了,何况当时还并不知道将来广平会有什么变化的李泌?所以他这番话是出自对将来的考虑,而且是从最平稳的出发点出发,不能不说他是有远见的。 

甫闻此言的肃宗却不这么认为,他的想法和我们一开始的反应是一样的,既然建宁有才,又怎么不行呢?肃宗说:“广平是嫡长子,将来自然要继承皇位,何必把元帅之职看得那么重!”肃宗的这个想法,有点类似于在一种解释下的唐高祖李渊。什么叫“在一种解释下”的李渊?那是因为,对李渊做法想法的分析出现很多种类,其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李渊觉得已立建成为太子,将来自然是入承大统,没考虑到世民建功之后会带来的影响。这种观点恰好套在肃宗这番话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