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些事儿-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才是春秋称霸之大道,所以后来的晋文公与楚庄王总结前辈经验,终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晋楚长期而稳定的霸权。
第二章 —幽之盟(20)
这一年的十二月份,阴谋破产、羞恼交加的周惠王总算是在失意中悄然驾崩了。太子郑害怕惠后与王子带趁机造反,遂秘不发丧,而使人密告齐桓公为他做主。
很好笑,天子居然还要诸侯为他做主。
次年春,齐桓公召集鲁、宋、卫、许、曹、郑六国在洮地(今山东甄城县西南)举行盟会,共同拥立太子郑为周天子襄王。这也就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八合———洮之盟。
周襄王吃了定心丸,这才松了一口气,为父亲周惠王发丧。
“尊王”尊到这种境界,全天下都明白,齐桓功业之盛,以臻至登峰造极了。
齐桓公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决定举行一次规模最大的盟会,以彰其名。
于是,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夏,春秋史上最重要的盟会,葵丘之盟,在齐桓公的组织下胜利召开了。葵丘在今河南兰考,也就是人民公仆焦裕禄曾经战斗过的那个地方。
这是一次天下之盛会,不仅中原诸侯全部跑来捧场,就连周天子也派了“钦差大臣”宰孔前来祝贺。
从不参加中原盟会的北方大国晋国国君晋献公,也拖着病体前往凑热闹,却在半路上被老爱坏人好事的宰孔拉住一通劝,说什么齐桓公乌云盖顶,将有乱,你们晋国也会有乱,还不快回去稳定大局?不要去葵丘瞎掺和。真不知宰孔是先知还是乌鸦嘴?
晋献公闻言,马上掉头回家。
顺便说一句,晋献公早死的正妻齐姜,正是齐桓公的亲女儿。
刚死了老爸(宋桓公)即位为君的宋襄公,也强忍悲恸来到了葵丘。按道理,宋方新丧,宋襄公其实完全可以请假,但他还是穿着丧服就去了,因为齐桓公是他的学习榜样,也是他的超级偶像。
其实诸侯们多来一个少来一个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的关键,是周天子的“天使”(不是angel)宰孔来了,他的任务就是代表周天子,赐予齐桓公无上的荣耀:一块肉、一些弓箭,还有一辆马车。
有人要说了,这算啥无上的荣耀啊,比起齐桓公上次援卫时差点拉了一个动物园过去,周天子实在太小气了。
这样想就错了,其实齐桓公有的是钱,啥都不缺,只要面子和排场就足够,所以周天子投其所好,给他的都是面子,而且是大面子。
首先,那块肉并不是普通的肉,而是“文武胙”。所谓“胙”,就是祭肉,古人认为,祭祀完毕后的供品之肉,食用之人会得到祖先的福佑,所以大家都抢着要。而且按照周礼,天子的祭肉只能送给同姓诸侯,现在齐桓公以异姓诸侯的身份获赐祭肉,得以同享周的先祖们赐给的福佑,这可是祖坟上冒青烟的大荣耀,忒有面子了。
如果只是赐胙,其实也没啥,自齐桓公始,很多霸主都得过,不稀奇。但是“文武胙”又不一般了,那可是周天子祭祀周文王与周武王所用之供品,是大圣人大贤王在天之灵享用过的,那简直就是肉中之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好了,如果说“胙”是开过光的佛珠,“文武胙”就是开过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佛珠,是*中的*,历春秋一世,也只有齐桓公得过,即便再加上战国,也只有齐桓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人得过,比唐僧肉还稀罕。齐桓公这不仅是祖坟上冒青烟,那简直是*了。
其次,那些箭也不是普通的弓箭,而是“彤弓矢”,也就是以丹彩涂饰的弓与矢。这玩意儿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有了它诸侯就有了代天子征伐之大权,这就不仅仅是面子工程了,它还代表着实际的权力。历春秋战国一世,也只有齐桓公与晋文公得过。
第二章 —幽之盟(21)
最后那车也不是普通的车,而是“大路”。听这名字挺像名牌跑车的,其实是一种黄金装饰的木制马车。据《史记 乐书》:“所谓大路者,天子之舆也。”可见大路乃天子所乘之车,只赐予特别有功的诸侯,随同此车还有一套配套的九旒龙旗。(旒,飘带流苏之意。按照周礼,天子之旗为十二旒,公侯之旗为九旒。)貌似大路也只有齐桓公与晋文公得过。
真是太给面子啦!
还有更给面子的。
原来齐桓公正准备下阶拜谢,宰孔忙阻止他道:“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天子一般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而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意思是说齐桓公年纪大了,又劳苦功高,就免礼别跪了,可别闪了老腰。
一听不用下跪磕头,齐桓公松了口气,他也六十啷当岁的人了,老胳膊老腿可受不了这通折腾。再说了,周王那小子还是我给扶上去的呢,跪不跪也无所谓啦!
见齐桓公竟想偷懒耍奸,管仲赶紧教训他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
齐桓公这才罢休,出来跟宰孔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曰‘尔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
意思是:天子威严的面容好像就在眼前,小白我哪敢放肆?我还不下拜?不下拜就折福摔死了!到时候又给天子丢人,我不敢这么做。
说完,齐桓公颤巍巍的小步倒退着走到台阶下边,面向北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然后才登堂受赐,好一通折腾。
至此,齐桓公所有手续办理齐全,正式当选为天下最具影响力男人,他的人生达到巅峰。
接下来,宰孔打道回府,齐桓公与天下诸侯正式开始盟会,看着台下一帮旧小弟新小弟,他心中除了激动还是激动,差点就想引吭高歌一曲。
葵丘之盟,规格高,意义大,与会诸侯众多,它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中最重要的一合,也是最后一合,齐桓公他终于功德圆满了。汉高祖刘邦因此而赞曰:“盖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也!”
据《孟子》一书记载,关于葵丘之盟的盟约内容,一共有五条。
第一条:诛不孝,无障穀,无贮粟,同恤灾危,备救凶患;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所谓障穀,就是当初楚成王对宋国干的缺德事儿。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安全,或是为了加害邻国,经常在黄河筑起堤防,这超损人的!因为如果上游国家筑堤,下游国家便会断水爆发旱灾;反之如果下游国家筑堤,上游国家便会积水淹没良田。
所以齐桓公提议,大家以后不要再这么干了,驱水为害,损人利己,非君子所为也。
“反对障穀,黄河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河!”齐桓公带着诸侯们一起高喊,气氛很热烈。
口号谁都会喊,但问题是当今诸侯国各自为政,都有自身的利益,只要天下尚未统一,齐桓公说得再好听,也永远只是空话而已。春秋尚好,到了战国时代,“障穀”问题愈演愈烈,几至不可收拾。
比如《战国策·东周》就曾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再看《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32年,赵与齐魏作战,竟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
另外的证据,还有《孟子》一书中亚圣责备魏相白圭的话:“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吾子过矣!”
第二章 —幽之盟(22)
最后是谁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呢?秦始皇。他一统天下之后,就“决通川防”,从此治水一事,终于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了。
这说明对于一河贯穿天下的中国来说,中央集权远比邦国联盟制度要好。
至于“贮粟”,就是积储粮食见死不救。由于春秋时国家普遍较小,一有饥荒则非求助于邻国不可,邻国不救,便会有举国无炊的危险。关于这一点,十余年后的秦晋风波很能说明问题。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以渭水运粮,大举援晋;等到秦国饥荒,晋国却见死不救,于是秦晋之间爆发大战,秦国大胜,晋国割地赔款。
这个问题,同样只有天下一统后才能得到彻底解决,而齐桓公却寄此希望于盟约与邦交,实在是很傻很天真。
另外“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简单来讲就是要维护宗法秩序,禁止“废嫡立庶”与“妇人干政”。此二者为春秋之最大乱源,齐桓公是坚决反对的。不过依我看他这话不仅是在告诫天下诸侯,恐怕也有微责周惠王夫妇的意思。
这句口号也喊得不错,但问题是齐桓公自己有没有做到呢?
齐桓公刚开始做得还不赖,可惜后来晚节不保。
我们前面提过,齐桓公*好色,老婆多,儿子也多,选起太子来尤其麻烦。
春秋时代的诸侯,多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但齐桓公比较乱来,他有三妻六妾情妇无数,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精力,一面四处盟会征战南北称霸天下,一面还能不知疲倦地应付那么多女人。
齐桓公的三个正妻,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周王姬、蔡姬,以及另外一个徐国宗女徐嬴。也是活该有事,偏偏这三个正妻早死的早死,被逐的被逐,全没有给齐桓公留下儿子,你说麻烦不麻烦!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从“六妾”中选了。这六妾的称号叫做“如夫人”。所谓“如”,就是相当于的意思。相当于正妻,这岂非就是葵丘盟约中所明文反对的“以妾为妻”吗?你说乱来不乱来?
这六位如夫人都有儿子,分别是:
郑姬,郑国宗女,生了儿子叫公子昭,后被齐桓公立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齐孝公。
大卫姬,生子武孟,也就是公子无亏,武孟是他的字。齐桓公死后这家伙打跑太子昭,自己当国君,可没当俩月就被人杀了,齐孝公于是回国复辟。
葛嬴,嬴姓小国葛国(今河南陵宁北)宗女,生了个儿子叫公子潘,他后来又杀死了齐孝公的儿子自立为齐昭公。
密姬,姬姓小国密国(今河南密县)宗女,生了儿子叫公子商人,他后来又杀死了齐昭公的儿子自立为齐懿公。
小卫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元,齐懿公当了四年国君被仇人杀了,齐国人便又把公子元请出来当国君,是为齐惠公。
宋国宗女宋子华生的公子雍,此人跟他的名字一样是个平庸之辈,所以没能抢到君位,后来他领着其他六个弟弟(其他没名分的小妾所生)一起投降了楚国,做了卖国贼。
不是手足相残,就是投敌叛国,瞧瞧齐桓公这帮麻烦儿子,头痛不头痛。就这样,齐桓公还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没有确定接班人,真把人急死。
据《韩非子》一书记载,终于有一次,某人给齐桓公出了隐语,问:“一难,二难,三难,何也?”齐桓公不能答,便去请教管仲。管仲说:“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指齐桓公经常离开国都去海边游玩,享受阳光沙滩海浪)。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
第二章 —幽之盟(23)
前两“难”齐桓公不以为然,不过最后一“难”的确是当务之急,于是齐桓公顾不上择定吉日,就在宗庙里举行仪式,立郑姬之子公子昭为太子。之所以选择公子昭,恐怕也有结好于郑的意思,郑国刚脱离楚蛮的“魔爪”回到华夏联盟大家庭,身为大家长的齐桓公,当然要施以笼络。
另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对自己生的那帮狼崽子实在不放心,于是在葵丘盟会上接受管仲的建议,把太子昭的未来嘱托给了宋襄公。身为齐桓公的头号粉丝,宋襄公当然义不容辞。
至于这位宋襄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齐桓公为何如此看重于他,我们下一章还要专述,这里就不多讲了。总体说来,齐桓公把太子托付给此人,还算是比较明智的,只可惜齐桓公越老越糊涂,后来竟又考虑改立公子无亏,考虑来考虑去,迟迟无法定夺,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齐桓公深知“易树子”的危害,所以特意将其写进了葵丘盟约里,但他最后竟还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嗟夫,知难行易,此之谓也。
葵丘之盟约第二条: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这条简单,齐桓公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齐桓公既尊重贤人,却也离不开小人,所以后来等到贤人全都死光,小人就冒出来捣乱了。
在齐桓公身边,一共有三个奸佞小人,且都是顶级的那种。
头号小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死太监竖貂。
竖貂本来不是太监,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但为了能够寸步不离地陪在齐桓公身边,他竟然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不当大臣当起了太监。
在竖貂身体被阉割的同时,他的精神也同样被阉割了。
但就这样一个心理畸形极度变态不男不女之人,齐桓公还喜欢得不得了,真搞不懂!有人说竖貂可能是齐桓公的男宠,此事史书无载,如果是真的,齐桓公也够变态的。
当然,齐桓公也可能只是单纯地被竖貂的牺牲精神给感动了———为了国君连命根子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