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他听了我的话,他就去买了。买完了以后,没花多少钱,大概花了,我印象中花了五六万美金,就把它买到了,非常大的一件瓷器。然后,他就问我,他说:〃这东西有多重要?〃我告诉他:〃文物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特殊性。〃它因为纹样非常特殊,但是它这种特殊,有时候会被我们忽略,不像我们想像那么强烈。就是你有时候不是专业的,你看到这个画面觉得这画面一般,不就是画一个满族人打猎的图吗?但是对于文化的,尤其文化证物的一个搜集的时候,这种信号比我们常见的信号就更为重要。所以我就劝他把它买下。
这种〃满大人〃的图案,它实际上表达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一个关系。为什么外国人喜欢它呢?是因为外国人当时进入中国的时候看到满街都是这种满大人,所以他对这样的纹样特别感兴趣。而我们自己画的瓷器反而不画当今。你比如今天的很多的新创烧的瓷器,今天的也不画我们穿着西装什么的,都没有,画起来还是清朝的人。他还是这种态度。没有人画今天人的生活,尤其画在瓷器上。
【中西结合的瓷器】
外销瓷的第二类就是中国式样、外国题材或者是外国式样、中国题材。就是它在文化上有一个结合点,有一个碰撞点。比如一件康乾盛世为外国人特制的盘子,描绘的是一对西洋夫妻生活的画面。如果我不说大部分人都不会认为这个盘子是中国人制造的。这个盘子从颜色到纹样跟我们好像无关,但你仔细看就可以看到,他屋中的陈设,包括窗户,包括手中抱的瓶子,都是中国的纹样。这说明当时很少有欧洲人在中国定居。欧洲人勾勒出一个田园风光,是他想像的一种田园生活,就是丈夫、孩子或者说老婆、孩子,家里摆的有瓶瓶罐罐。他非常想过一种到理想化的中国式的生活。这就是这个盘子所能传达的信息。
还有一个盘子,是大家熟悉的青花,上面却画了圣经的故事。基督教在明代晚期,大量的传教士把它带入中国,迅速普及。那么,到了康乾盛世,由于有很多西方人在中国朝廷做官,又由于很多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所以基督教在中国就开始流行。这个盘子就画的是年轻的基督站在河里给人家施洗。前景画有鸽子象征圣灵。中国工匠当时画这种瓷器已经非常地熟练了,已经跟画我们的瓷器一样,非常地熟练,画面控制气氛非常地好。
另一类瓷器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无关,不是搞专业的一定不知道这块盘子是中国人烧造的。比如一块画着一艘外国船的盘子,上面写着一行荷兰文字,翻译过来就是〃威里堡号的大副,在1756年(就是乾隆二十一年)驶入中国海域。〃
这一句话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船的所属、船的主人、时间、地点构成了新闻的全部要素。我们今天看依然像一条新闻。把一个新闻画在了这个盘子上,可见西方人对这艘船驶入中国海域多么重视,对他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
西方人的档案观念非常重,比我们重视。我们很多东西随手就丢掉了。西方很多档案,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哥德堡〃号的所有的启程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做一件事,就希望通过这样的证物能够流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前辈的不易。这块盘子我们今天来看仍像一条新闻。这就表明了一个文物的重要性。这块盘子不是我收藏的,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
【纹章瓷】
有一种西方人酷爱的瓷器,叫纹章瓷,也叫徽章瓷。就是把他们家族的徽章画在盘子中央,定烧的。所有能定烧这样瓷器的人都是当时欧洲的贵族。比如有个盘子,中间是一个家族徽章,周圈是两条龙、两条凤龙凤纹,显然这个盘子的主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盘子主人是巴森和他夫人克劳莉,巴森后来曾任伦敦市市长。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交替执政的历史。汉朝姓刘,唐朝姓李,宋朝姓赵,明朝姓朱,清朝姓爱新觉罗。它是一个交替执政的历史,所以我们没有贵族概念。没有贵族世袭概念。欧洲的封建君主以分封制,分封贵族的等级。我们都比较清楚了,一般来说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它分为世袭的和终身的。所谓世袭的就是可以继承,终身就是你个人的。
【带缺口的盘子】
早年我去荷兰阿姆斯特丹,逛了所有的古玩店,我非常喜欢那些地方,因为有大量我没见过的瓷器。一开始我真的是不知道很多东西是我们祖先烧造的。荷兰人向我介绍,说这些东西都是早年我们祖上从中国贩过来的。我才知道我们的文化还有这样强有力的一支。你逛了这样的店和博物馆以后,你才知道中国的文化是真丰富。
有块盘子,形状非常怪,边上缺了一个月牙形的口子,不是破损,,就是一个标准造型。我第一次看见这个盘子的时候,我就不知道干嘛用的。我问了一个人,那个说,外国人喝汤的。然后,我就盯了一下这盘子,我觉得这盘子特别浅,外国人就是再爱喝汤,也不能把它卡在脖子底下喝汤呀。我到了欧洲,我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的。是过去男人剃须用的,搁在脖子下。这么讲究的盘子就是为他刮脸用的。欧洲人的胡子,一般来说都比亚洲人重,所以他在胡子上就下功夫。他在胡子上就能获得很多乐趣,刮胡子是一个乐趣,尤其把这么漂亮的盘子搁在脖子底下,那就更是一个乐趣。
我们有时候胡子不重没有这个乐趣,不能想像别人的乐趣,但我们能想像我们理发的乐趣,我们剃头的乐趣。我们今天坐在发廊里让人家给你洗头的乐趣,当时欧洲的贵族把这种乐趣做得如此精致。你知道,这样一块盘子在当时的价格不是今天能想像的。搁在脖子底下是很危险的,稍微一动就可能打碎。
【温盘】
我还见过一种外销瓷的餐具,叫温盘。这么大,这么厚,中间空的,两边有一个孔可以注入热水。我很好奇,我试过。大约能注入500毫升热水,那么这个盘子一旦注入热水以后,这个盘子长达一个多小时都不会凉。欧洲人吃奶油,我们都很清楚,喝过奶油汤。咱那凉盘子往上一搁就成奶酪了,硬了。这么聪明的餐具是中国人做的。我在国内就买过一块,回家老在那里灌热水,特别高兴,试过很多次。我就想:这样的餐具我们为什么自己不使用呢?有的东西怕凉,比如面条,炸酱面凉了就不好吃了,夏天吃凉面另说。
【马克杯】
有一种很流行的杯子,叫马克杯。马克杯是从英文mug而来,意为〃有柄的杯子〃。中国过去用的杯子都是无柄的,那么这种有柄的杯子非常适合端。17世纪以前,欧洲人只能生产釉陶,强度非常低。一旦他使用这个把的时候,很容易端着端着这杯子就掉下来了。于是,欧洲人发明了另外一个办法,做金属套。过去在北京的莫斯科餐厅吃过饭的时候,所有的杯具上都带有一个金属套。这个金属套不是他早期的奢华,是他的一种无奈,他那杯子端不起来。后来欧洲人发现中国优良的高岭土强度非常高,不要说端着端着掉下来,掰都掰不下来,所以欧洲在中国大量地定制这种马克杯。
尽管欧洲人定了这么多的马克杯,但中国人固守自己这块阵地,不是这种带柄的杯子,就喜欢摸着那烫杯子喝茶。我们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马克杯呢?我记得五十年代,大部分工人都发一个马克杯,大茶缸子,连饭都在里头吃了。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碰撞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差异。那么多外销瓷,直观上都不能认定那是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带进来的,又被返销出去,我们没有保留这样的文化。今天在中国的所有的博物馆都很难见到这种外销瓷,除故宫这几年征集了一部分,又搞了几个展览才增加了这样一个陶瓷品种。
中国文化表达跟西方表达在很多细部是有碰撞的,而我们有时候并不清楚。比如,我们文化中画猴子。猴子代表什么呢?对于中国人来说,猴子代表一个地位。猴子就象征了官阶,所以中国人一旦画猴子,肯定跟官场联系起来。比如〃马上封侯〃,猴子骑在马背上,意思是你马上就要升官了。还有〃封侯挂印〃,猴子去捅马蜂窝。猴子没事捅马蜂窝干嘛?因为〃蜂〃同〃封〃谐音,又是要当官了。
在欧洲人眼里,这就有差异了。我曾看到一个外销盘子上,画着几个猴子,欢快地打开一个鸟笼。西方人认为,笼中鸟是女子的贞节,猴子是男性性欲的象征。那么,它打开这个笼子呢,就是要放这个贞节出来。今天觉得这可能有点色情的含义,但在当时的欧洲还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含义,有一点妇女解放的意思。当时的欧洲妇女是非常禁锢的,所以它通过这样瓷器的表达,它当时多少有一点积极的意味。
然而中国的工匠不了解这个。中国人画猴子,就是当官的意思,鸟也就是花鸟鱼虫,都是怡情养性的事。中国工匠肯定不知道欧洲的含义,所以很高兴地给画了。如果当时中国工匠知道它的准确含义,我估计还就不给画了。
【欧洲贵族的中国瓷器的狂热】
18世纪初,法国有一首诗曾经轰动过欧洲。它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优美的瓷器到欧洲的过程。诗是这样写的:
去找那种瓷器吧,
它那美丽在吸引我,
在引诱着我。
它来自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看到更美的东西了。
它是多么迷人,
多么精美。
它是中国的产品。
这诗实在不怎么美,翻译成中文,我觉得翻得比较笨,没有我们的唐诗美。但是它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一个法国人的内心感受。他告诉你这是来自中国的产品,我们不可能找到比它更美的东西了。
17、18两个世纪,欧洲人心甘情愿地领略了我们的东方艺术,欧洲贵族热衷于中国的瓷器,以至在漫长的几百年时间内,欧洲人都以拥有中国陶瓷为荣。他长时间地陷于一种困惑,找不出中国人为什么能烧造如此坚硬而优美的瓷器,他不知道这个事的真谛。
中国陶瓷的美名在欧洲影响深远。资本主义列强扩张之时,他就看准了我们这些商品,然后就大批地,大量地通过东印度公司一船一船地运往欧洲。保守的估计,在十八世纪有几亿件瓷器运往欧洲。当时所有欧洲的贵族都以家中能陈设中国瓷器为荣。东方艺术对于西方艺术最强烈的影响就是我们祖先发明的这个瓷器。至今在欧洲的古堡里还比比皆是。我曾经在欧洲的古堡里看到过大量地陈列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在欧洲取得如此祟高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人长时间以陈设中国陶瓷为荣,以陈设中国陶瓷为时尚,这是他形成他祟尚中国陶瓷的一个基础原因。中国陶瓷就形成了一个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了解中国陶瓷,外销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章节。我们下一讲讲中国陶瓷的境界。
24 窑火千年 臻于化境
--陶瓷的境界
【目鉴】
这一讲谈谈收藏中的几个问题。第一是鉴定。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陶瓷的鉴定还是以目鉴为主。所谓〃目鉴〃为主就是拿眼睛看。我们现在还没有仪器能够非常迅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眼睛看,俗称〃眼学〃,眼睛的学问。目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科学的名字叫〃标型学〃。所谓〃标型学〃就是有一个标准的东西让你深刻地记忆住,然后你去类比,你去做出结论。
目鉴有局限性,受个人的学识、经验甚至道德的影响。身体都可能对你的鉴定产生影响,比如,你今天身体不好,你懒得太仔细看了,可能就发生了误判。所以,我认为,陶瓷的鉴定包括文物的鉴定最终极的目标一定是科学的鉴定。而这种科学的鉴定一定不能通过人来完成。比如将来会有一件仪器,只要把瓷器搁上去,输入程序,那边报告就自动打出来,告诉你这件瓷器哪年哪月哪日在哪儿烧造的,信息非常准确。如果说瓷器搁到仪器上,还得一个人跑到帘子后头去填表,那这个人的笔是往这边歪还是往那边歪,可能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所以,我认为陶瓷鉴定的终极目标,一定是纯粹科技的鉴定。
【鉴定的人为因素】
民国时期,陶瓷鉴定一直是困扰古董界的一个问题。民国有一个大官过生日,大量的人送礼。那时候兴陶瓷,送的礼里五花八门的,基本上都是陶瓷。他生日过完以后,他得请行家来看。谁明白都请来,挨个看。看完了都得有个意见。大部分人的意见都不一定跟他直说,为什么呢?因为这大官的地位太高,送的人的地位也太高,说错了得罪人。所以,大部分人都这样说:〃东西好啊,好啊,好漂亮啊。〃都说那模棱两可的话。出门说:我说东西好,可我没说东西对。还有人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