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

第34部分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第34部分

小说: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这个东西去哪儿了呢?后来被上海博物馆收购了。现在那里展出。

我们通过这个事就知道,你尽管学富五车,对于中国的文化来说不过沧海一粟。你不要认为,你掌握了很多知识你就对历史上所有的东西能够有所判定。其实每天都有新问题摆在你的面前。这样的 〃沥粉堆金〃的彩瓷,全世界范围内,上海博物馆收藏最多。有机会上上海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元代的这一类五彩。

【明代五彩】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像曹昭这样的文人对五彩的认识不高,认为它俗语气,所以明初的五彩没有那么快地发展,以致后人认为,明初不生产五彩。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学者去西藏的萨迦寺,首先发现了宣德五彩。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发现宣德时期的五彩。当时这个发现轰动世界。这几只五彩碗在萨迦寺摆放了近600年,没有挪过窝,一直在寺庙里。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的偏狭,由于寺庙供奉瓷器的这种严谨,导致它600年没有任何伤残。

这就跟史实记载就非常的吻合了,我们终于有证据来说话了。非常漂亮的青花五彩碗,碗的内壁在口沿上写一圈藏文,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它说:〃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不是吉祥三宝是〃三宝吉祥〃。宣德五彩就这么几件存世,就这几件。谁得到一件都不得了。那么,景德镇在20世纪80年代又连续出土过很多残片,可以跟它印证。这就是我们五彩瓷器在明初的一个表现。

到了明代的中叶成化。成化斗彩在当时就称之为是五彩。我们说了,斗彩这个词是清代晚期才出现的,出现得很晚。不要看我们今天所有喜欢陶瓷的人都说斗彩、斗彩,但这个名词出现非常晚。成化五彩就是指斗彩,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风格的突变。这个突变就使它跟五彩有所剥离。

简单的区分一下五彩和斗彩。先从感觉层面区分,五彩热烈,斗彩柔和。从技术层面,五彩是平涂的,斗彩是勾勒的。什么叫〃勾勒〃的呢?就是我先用青花画一个边,然后再把彩轻轻地填进去。五彩就直接拿五彩涂上去了。一开始区分五彩、斗彩是个挺困难的事情。我们多看一些图片,多看一些展览,多做一些比较很容易就从感觉上抓住它。

明中期以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见,不怎么生产。当时瓷器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是以斗彩为主。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青花从成本上控制了整个市场,就是它便宜,五彩生产起来比它贵。大家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便宜最能够占领市场的上风。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的时候,所有便宜的商品是最容易占领市场的。今天不是便宜就能占领市场,必须要有质量才能占领市场。

嘉靖、万历以后,五彩瓷骤然增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商业的发展迅速,市场繁荣。我们讲到青花、讲到家具的时候都谈过,隆庆开关以后,中国的,尤其江南社会的经济、商业发展迅速,百姓生活质量急剧提高。市场一繁荣,第一个问题就会出现就是市场的媚俗化。我们今天有时候说,这事怎么这么俗气呀!那个事为什么就俗到了家了呢!是因为我们市场突然地开始繁荣。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青花五彩】

明朝的五彩都叫〃青花五彩〃,它还离不开青花。此时五彩上的蓝色是以青花来表现的。它要做一个作品,它有一个问题出现。青花是第一次就要画上去的,剩下的彩色要第二次画上去。比如,我们要烧一个罐子,他可以在他设想的那个草稿的蓝色的部分都拿青花先画好。等第一次烧窑出来以后,再补上彩,二度烧窑成功。你如果看到那个半成品,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画面。

我碰到过无数次,有朋友、有客人拿到东西给我看,说:〃我碰到青花瓷非常怪,这个图案非常地不完整,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怎么回事呢?你看到的这种抽象的图案的这种青花作品,一般情况下都是半成品。当时没有来得及再补上彩,二次入窑,就流入民间。这种东西是能碰到的。那么,历史上有人碰到了这件东西就会偷偷地藏起来,然后到景德镇进行二度加工。二度加工就是它把剩下的彩的地方全部补上,所以就出现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后挂彩〃。就是指间隔了几年以后再度挂彩,有作伪的嫌疑。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后挂彩风行,原因是五彩比青花贵,商人钻空子,想办法把它变成五彩。甚至有人拿一个纯青花的罐子往上添彩,就是后挂。那怎么去区分呢?特别简单,你设想那个彩去掉的时候,这个图案是不是完整的?是完整的,一定是后挂的。不是完整的,那只是有可能后挂。

【大明赤绘】

晚明的五彩以红、绿彩为主,色彩的表达比较简单,不强调过多的彩。这种红绿为主的五彩,后来就变成一种流行,就是大红大绿。我们过去认为,红配绿是一种很怯的颜色,但它就用这种红和绿强烈地碰撞,形成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日本还被命名为〃大明赤绘〃,赤就是红色,以红为主。也有以绿为主的,也可以叫〃大明赤绘〃。

有明一朝,明朝整整200多年,只有万历时期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是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充斥市井。整个社会崇尚奢靡,五彩显得比青花热烈,大红大绿,显得富贵。所以,它这种媚俗的倾向就十分明显。第二,文化的审美趋势。我们把已熟知的文化排序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文化的审美是有趋势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比如瓷器,秘色瓷唐代的、宋瓷、元青花、明五彩。它按什么趋势走呢?它一般地是按含蓄、委婉、通俗、直白,它是按照这个路子去走。

含蓄的东西,我们说过,理解它需要你有功力。你没有功力,你就不能理解这含蓄的东西。但直白的东西不需要功力,一看就明白。这东西挺热闹挺漂亮,看明白了。颜色的浓而艳非常容易获得人的一般好感。比如,小女孩,她还对这个社会知之不深的时候,最容易喜欢大花裙子,这是天生的,不用人去教,对吧?她是一种直觉的。对于修养差的人,色彩就不能太素,就得荤一些。颜色非常荤,漂亮。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同五彩的这种热烈。

五彩在明代晚期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能见到非常多的作品。2000年,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创下过中国瓷器的世界记录,4400万港币。这个记录保持了很久。

【辉煌的康熙五彩】

明末清初是陶瓷的过渡期,此时彩瓷生产非常少。过渡期是国家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时候,所以大家对生活的追求就降到最低点。到了康熙时,五彩迅速地达到顶峰,非常快。中国的彩瓷剩下两款都是这个时期创造的珐琅彩、粉彩。当时珐琅彩和粉彩在康熙一朝还构不成市场的重点,那加上斗彩,这一朝真是五彩缤纷。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四大彩瓷在康熙一朝云集。

五彩发明于元朝晚期,到明朝发扬光大的。清初顺治虽然有,但为什么到了康熙就迅速增多呢?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成本问题。康熙生活开始富足,不再计较五彩二次入窑这个成本。它虽然多了一个程序,但它多了一层美丽。那就说明到了康熙一朝,我们有能力做这件事了。我们在那儿以前能力是弱的,我到这会儿能力就增强了。

清朝的经济在康熙一朝迅速得到了发展,得到了一个复苏,可以接受二次入窑五彩这个巨大的成本。而且,它还很容易受一般人的喜欢。我想,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它在这一点上可能跟政治原因关系不大,跟经济原因关系很大。

与明五彩相比,康熙五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色彩变得非常丰富,不再局限于红绿两色。如果没见过五彩的人,第一次见到康熙五彩会感觉到这颜色怎么这么乱啊!颜色过于丰富。第二,用釉上蓝代替了青花,这是一个技术革新。那么,换句话说,康熙有很多五彩就烧一白罐子,第二次的时候全部画上颜色,不再事先画好青花。清早期的时候,五彩还叫〃青花五彩〃呢。到了康熙中期,青花最为成熟的时候,就彻底地摒弃了青花。开始用白色的底,画上这个五彩,以釉上蓝色代替了釉下蓝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降低了成本。第三,康熙时期的画工生动细致,一改晚明只重色彩不重形貌的特征。过去古玩界管大明五彩叫〃粗大明〃,明朝的画很粗,粗率。到了康熙,它就注重细节表现。比如,它那银杏叶,花鸟纹盘,那鸟画得毫发必毕现。所有的鸟毛描绘得非常真实。第四呢,五彩典型的特征就是色泽强烈,不犹豫,不暧昧。它在色泽上不强调过渡,颜色红是红,绿是绿,我不会给你由浅红到深红这种过渡;由浅绿到深绿这种过渡,我不强调。我就是直接表现我内心的这种感受。

康熙就是色彩开始丰富起来而已。他的红、绿、蓝、黄、紫,包括黑,都明确地表现出他的创作意图。由于康熙五彩的色调强烈,它较之后来的粉彩,康熙晚期发明的粉彩,它称之为〃硬彩〃,粉彩称之为〃软彩〃。粉彩是后发明的,所以康熙五彩也称之为〃古彩〃,古代的〃古〃古彩。所谓〃硬〃是什么呢?就是颜色上的这种不犹豫,不暧昧。比如,你说一个人的态度,你说:这个人的态度强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犹豫,不暧昧表达他的意见。我就直接说了,我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态度强硬。〃软〃是什么呢?说话拐弯抹角,非常圆滑,这就是态度很软,给人以软弱的感觉。

【将军罐】

我在法国旅游的时候,碰见过一对康熙五彩将军罐。我当时跟法国的古董商就聊,我说:〃这么完美的一对罐,你是从哪儿发现的?〃他说:〃在法国的南部的一个古堡里。〃他说,〃这个古堡有将近100都不住人了,里头陈列着大量的中国瓷器。“将军罐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造型,因为像穿了盔甲的将军而得名。因其庄重壮硕,作为一般陈设瓷,在欧洲非常受欢迎。

明朝就开始生产将军罐了。到了康熙一朝非常地流行。清朝在康熙的父辈就拿定这个江山,所以康熙对军事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将军罐尺寸不一,有小型的,这么大;有超大的,有这么大的将军罐,能里头蹲进一个人去。我看到法国这对将军罐就非常地高兴。当时觉得价钱还可以接受,就买下了,千里迢迢带回来。将军罐是带盖的瓷器,最容易失手。几百年以来,有一次失手,盖就碎了。所以,成对的将军罐很难有完整的盖。经常是两个罐子没盖,或者说,两个罐子一个盖,另一个是碎的。像这样如此完整的,我就碰到过这么一对。

【四妃十六子】

我买的这对将军罐,画的是四妃十六子。这是其次上常见的一个题材,画四个仕女,十六个孩子。我有时候跟人家说,我说:〃我看到这一面就知道那一面。〃好像说得很玄,其实我无非就知道这个题材而已。有一次人家拿来一对瓶子,我跟他打赌。我说,〃那上面画着16个孩子。〃那人说:〃不可能。你那个哪儿那么准啊!〃我说:〃就16个。不信咱俩打一赌。〃后来拿下来一数,那就是16个。那个人就觉得我神,我有多少知识。其实没有多少知识,就是一个常识。但是,历史上〃四妃十六子〃也有画不够的时候。我碰到过就画〃四妃十五子〃,不知工匠怎么粗心,漏画一个。

文物鉴定中,很多东西是死记硬背的,在使用中是触类旁通的。你一定要记住你所要掌握的知识,但使用的时候可能要灵活。

康熙一朝为什么流行这种〃四妃十六子〃的画面呢?我们要从大的历史背景上来说。满清对明朝的战争是非常惨烈的。我们知道,他以60万人口要拿下一个多亿人口的中国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当时南方的知识分子为首的,包括我们知道的史可法,对满清进行了强烈的抵抗。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屠城。当时的清军打到南方的时候,都遇到了南方人的汉族人强烈的抵抗,甚至不惜生命。那么,战争使大量的人口锐减,国家人口在减。那么对于清朝统治者,一旦他拿下江山以后,他就希望人口增加。那当然了,他就希望多娶太太,多生孩子。就出现了这种〃四妃十六子〃这种象征意义的画面。

【五彩落幕】

五彩到雍正以后迅速衰落,只有少量存在。首要原因是雍正审美的改变,皇帝审美的改变。他看不惯他父辈的审美,过于热烈。因为他生活所处的环境跟他父辈不一样。康熙的时候还有内忧外患。到了雍正这一朝,基本上内忧,就是他的吏治。雍正本人的审美趣味非常高,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