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复皱着眉头道:“这撒马尔罕一退兵,朝廷外患遂解,皇上缓过劲来,必重提下西洋一事,这领兵将领人选一事至今仍没有着落,万一陛下问起,二殿下将何以应之?”
“不见得吧?”纪纲一听也一愣,不过仍心存侥幸地道,“前番文官气势汹汹,不已经让皇上把这事缓下来了么?”
“只是暂缓罢了。就是撒马尔罕东寇消息传来时,皇上给工部的旨意里,也只是暂停建造海船而已!”史复摇了摇头,叹口气道,“没料到皇上招抚西洋之志如此之坚,这么多事遇到一起,都不能打消他的念头。”
纪纲一脸无奈状道:“你不了解皇上。皇上这个人,一旦下定决心,便是撞上南墙也不会回头!当年靖难时便是如此,否则也不可能百折不挠,终杀进京城,入继大统!”说到这里,纪纲想了想,又转过来劝慰高煦道:“使长也不用太过忧心。就算没西虏的事,至少解缙他们仍会反对,此事能否成行仍需两说,就是能成,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使长还有时间,可徐图他法!”
“恐怕没多少时间了!”史复眼神一黯道,“而今之局势,较数月前已然迥异。去岁冬天,海内普降大雪,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可以预料,今年天下粮食必然大收;而山东、直隶等地经数年屯恳,现已从靖难兵灾中恢复,不需官府再赈济粮草,朝廷又少了一大笔支出;此外,前段日子我翻阅邸报得知,夏元吉治水已近功成,苏松、浙西一带万顷滩涂从此尽成良田。仅此一项,朝廷每年便平增百万贯的进项,足抵下西洋诸般开支。朝廷开源节流俱有成绩,天下虽不能说是海晏河清,但也算得上府库丰盈了。有此等好局,陛下又有何理由放弃招抚西洋?”
史复一件接着一件,说的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可高煦听在耳里,却是件件晦气。半晌,他方呐呐道:“既然如此,那我明日回禀父皇,就说无人应征得了。”
纪纲也赞同此议:“反正这次二殿下在推动下西洋一事上出力甚多,这些皇上都已瞧在眼里。就算在游说将帅上头有所缺憾,也影响不大。”
史复一笑道:“话是这么说!不过既然皇上把这事托付给了殿下,那还是有个交待的好。毕竟,这也是殿下办事才干的一个体现!”想了一想,史复接着道,“就眼下形势看,想把统兵将领全寻齐是不可能的。但殿下至少得请出一位总兵,这样在皇上那边就说的过去!至于副总兵、参将等等,就只能由皇上亲自点将了!”
高煦思忖半晌,点点头道:“也唯有如此!不过我看难!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事情的发展又一次与史复预判不谋而合。没过几日,永乐再次下旨,督促有司加紧出使西洋的筹备速度。尽管解缙等部分文官仍然反对,但眼见外患消弭、太仓的钱粮储备也日趋见涨,他们的声音顿时弱了许多。没过几日,夏元吉回京述职,永乐将他召入宫中一番长谈,出来后这位立下大功的户部尚书也表示支持下西洋,再加上高煦的鼎力支持,朝廷舆论终于被扭转过来。
永乐招抚西洋的雄心日益见涨,这边负责游说将领的高煦却不顺利。随着下西洋日期的日渐迫近,统兵人选却仍无着落。
而且在这时,关于这次舟师统领必须由燕藩旧将充任的消息也逐渐从宫中透了出来,这一下五府那些靖难功臣都慌了神,莫说当着高煦的面推三阻四,就连原先支持下西洋的立场,也变得有些模糊起来。燕藩旧将是高煦的根基所在,他们心存不愿,高煦也不敢强逼。
这一日下午,高煦从永康侯徐忠家出来,直接回到府中,换了身衣裳,便走进了煦园。此时正值阳春三月,被无数名贵花木点缀的煦园显得春意盎然,一派和谐温馨之象。无奈高煦满腹心事,眼瞅着这人间胜景,却生不出一丝一毫的赏春心思。史复正戴着个草帽,独自在园中池塘边垂钓。眼见高煦过来,他遂丢了钓竿,起身道:“殿下回来了?徐侯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高煦找了块石头坐下,悻悻道,“本王刚一开口,徐亨就流泪,说他老母正卧病在床,他膝下又无子女,只得自己每日在床前侍候。我去他母亲房外一瞧,果真如其所言。既如此,我还如何开得了口?连待都不敢多待就出来了!”
史复面朝高煦坐下,干笑一声道:“其实也早料到是这结果。只是这在京的靖难功臣也有好几十号,居然找不出几个愿为陛下和王爷分忧的,倒令人扼腕叹息啊!”
“他们也就是不愿出海,若是在陆上征战,倒绝无二话。”高煦有气无力地为这帮马上将军分辩了一句,忽然又话锋一转道,“不过也不是全无人愿担此重任。”
“哦?”史复有些诧异地望了高煦一眼,道,“有人愿往?殿下为何从未与我提过?”
“提也无用!”高煦苦笑一声道,“成国公朱能和新安伯张辅就愿意去。可朱能连年患病,眼下虽已初愈,但仍是孱弱得紧。就这模样,哪经得住海上风浪的折腾?何况朱能乃父皇心中头等爱将,他老人家绝不会允其出海——这不是把他往死路上逼么?还有张辅。张辅是张玉的儿子,当年在靖难中也甚英勇,父皇还夸他是霍去病来着。不过张辅毕竟才三十出头,以前虽多有出征,但都是跟在朱能麾下,连独当一面的经历都无。让他当总兵肯定不合适。若当副总兵或者参将,可这总兵又定何人?”
“既然如此,那接下来王爷该当如何?”史复平静地望着高煦的脸,淡淡地问道。
“算了!不找了!”高煦一伸懒腰,叹口气道,“父皇已催了几次,我已不能再拖。明日本王便进宫,禀明皇上无人愿往。那时父皇要责要怨,也只能由他了!”
听高煦这么讲,史复露出一丝犹豫,但过了半会儿仍开口道:“在下有一人,或可供殿下斟酌!”
“你有人选?”高煦诧异地望着史复道,“那你为何不早说?”
“这也是前几日刚琢磨出来的。”史复嘿嘿一笑道,“而且此人领兵有违祖制,陛下未必会允,故在下一直撂下未提。只是今日殿下已别无他法,便不妨提出,供殿下斟酌。”
“闲话少说,速速道来!”高煦早已心急不耐,忙出言相催。
史复微微一顿,遂将心中人选说了,高煦听罢,稍一思忖,随即大摇其头道:“这哪成?这不仅是有碍纲纪,更是犯大明的祖制,触朝廷的禁脔!父皇一准儿不会答应!”
“若是寻常时,自没成的道理!可眼下不是朝中无人么?”史复呵呵一笑,又道,“这事若是摆在洪武朝,连想都不用想。不过换做今上,在下倒觉得也未必是绝无可能事。反正殿下如今也无他法,倒不如一试,纵然不成,至少也不会有坏处!”说道这里,史复忽然又压低声音道:“而且此人若果真因此当选,自然会对您心存感激,如此殿下也算在后宫埋下了颗棋子。自赵王去北京后,殿下便与后宫隔绝许多,若能将他拉过来,于殿下大有裨益。”
高煦一愣,继而想想也是,遂点点道:“也罢,权且一试!”说完,又赶紧对史复道,“你再好好参详参详,想一套好说辞出来,本王才好在父皇面前开口!”
“这是自然!”史复答应一声,随即又陷入一阵深思……
六
作为宗藩亲王,高煦按制只需三日一朝,不过永乐寝居理政的乾清宫,他却随时都可以去的。这一日早朝过后,永乐与一干朝臣在武英殿商议了半天政事,直到晌午方起驾返回乾清宫。一进宫门,便见高煦在里头垂首候着。永乐见着,遂笑道:“煦儿有好几日未进宫来了吧?可是又病着了?”
高煦上前几步,伸手将永乐刚脱下的外衣接过,陪着笑脸道:“孩儿每日都有进宫,不过这两日父皇太忙,故一直没有见着。倒是母后那边,时常都有去的!”
“原来如此!”永乐边大步流星地往暖阁里走,边跟高煦笑道,“这几日朝中事多,南边的占城国遣使进京纳贡,并诉安南又侵略其国,请朝廷主持公道;山西迁到北京的移民又到了一批,亟待朝廷拨钱粮安置;还有就是下西洋的事,据兵部报,此次出航所需船只官兵已调集完毕,正向太仓还有福建的长乐两处港口集结,还请朕下旨给苏州、福州等府,需得抓紧供应一应军需,以备使用。这些可都是耽搁不得的……”说到这里,永乐似乎想起什么,扭头问高煦道:“挑选将校的事办得如何了?再过几个月就要出航,这领兵人选需及早确定,抓紧时间赶赴军中熟悉军情。这事不可再拖,三保已跟朕说好几次了!”
高煦心中一紧,忙笑道:“回父皇话,儿臣已有了主意,正欲跟您说咧!”
“哦?”听高煦这么说,永乐以为事已办妥,遂笑道,“好!朕还怕那帮老油子个个推三阻四不肯应征,想着要亲自出马,不料最终还是被尔给说动了!”说着,永乐心情大好,见高煦张口欲言,遂一伸巴掌阻止他道:“此事且放下,朕也饿了,尔陪朕用膳,边吃边讲。”
“是!”见永乐这般说,高煦只得按捺住心中不安,跟着永乐踏进暖阁内。
此时已是未初,御膳房的午膳早已备好,待永乐回到暖阁内的榻上坐下,内官们即刻将膳食传了上来。高煦定眼一瞧,却是三菜一汤——一道清蒸江鲢、一小盘金陵烤板鸭、一份清炒豆芽还有一碗小白菜豆腐汤。高煦从内官手中接过盛满米饭的碗,转手递给永乐,自己又拿起一碗,方对着永乐笑道:“父皇私下里依旧是自奉甚简,若往外头说,怕谁也不信您老人家平日里就只吃这些!竟较一般大臣都还差哩!”
永乐夹了口菜,和着饭往嘴里扒了两口,道:“碰着宴会,铺张些倒也罢了,那毕竟关系着朝廷脸面;若只是平日便餐,朕虽为天子,但也就只一张嘴,能吃得下几多?当年做藩王时出兵放马,连日吃冷食也是平常,如今这三菜一汤,较之彼时不知好了几多,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父皇说得是,儿臣以后也当以节俭为念!”高煦忙一脸郑重地附和。这位王爷一向大手大脚惯了,对钱财丝毫不吝惜。不过既然永乐扯出个节俭之道,那他不管内心是否以为然,但表面上肯定是十分赞同的,至于出宫后究竟如何,那就是另外回事了。
“也不是要一味节俭,该有花销时,也无需心疼,否则攒得万金又有何用?唯于自身要严苛些,否则容易养出奢靡之气。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都是此理。”永乐教诲了一番,又把碗中米饭一扫而光,接着喝了一大碗汤,觉得肚子有些饱了,遂放下碗筷,对高煦道:“说正事吧!哪些愿担此重任的,说来朕斟酌斟酌,看是否合适!”
“什么?无人愿往?”当高煦嗫嚅地咕哝出一句后,永乐大感意外,半晌方道:“你方才不是说有主意了么?”
“儿臣是说有了主意。可儿臣没有说北平旧将愿出海啊!”高煦忙起身下榻,双手垂于腹前恭敬站好,一笑道,“父皇刚才是误会了。儿臣之意,其实是另有人选。”说到这里,高煦深吸口气,小心继续道:“儿臣近日访遍诸位勋臣,好话说尽,但仍无人愿意应征。儿臣想来也是,我燕藩旧将都是戎马出身,莫说出海,就是江上泛舟,也没几个不犯晕的。让他们出海,一来实在强人所难;二来他们即便答应,也是满腹牢骚,到时候未必会尽心履命;三来虽同为领兵,但水师与马步三军却大不相同。眼下出海之期已近,强命这些马上将军统驭水师,他们一时间也未必可以胜任。思来想去,儿臣觉得,莫如照着父皇所定标准另寻高明,找几个既忠心、又有能耐,还能踏实办事的,如此岂不更好?结果儿臣寻着这个思路去想,结果真就有了合适之人!”
“是谁?”永乐眯着眼问,从表情看,他对高煦的这番改弦更张倒也不是毫无兴趣。
永乐的神情,让高煦稍感安心,遂沉声郑重道:“关于其余人选,儿臣尚无定见,但总兵一职,儿臣斗胆举荐郑和!”
“三保?”永乐本斜偎在宽大的榻上,听高煦之言不由一愣,随即坐起身子道,“三保已是巡洋正使,何能再任总兵?”
“并无不可!”高煦赶紧接过口道,“依儿臣看来,以三保兼领水师,至少有四大好处!”
“哪四个?”
“其一,三保也是燕藩老人,随侍父皇多年,以其为总兵,忠心上头是肯定没得说的。”
“再者,三保虽非朝廷军将,但靖难中亦多有随征,郑村坝时还有孤军焚营的壮举。以统兵才干论,其未必就在寻常武将之下,甚或还有过之。且三保去年刚出使东洋,在海上奔波数月,也算历过了风涛,这一点上,比那些五府都督都强得多,让他出使,也算是人尽其才。”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