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虑再三,朱棣还是决定当面揭开这个盖子。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李景隆就不说了,这王佐是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换句话说,他便是建文改制的直接受害者;茹瑺虽是文官,但一直不受建文信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黄子澄的死对头!建文刚即位时为给齐泰腾出位置,曾将他贬到河南。因此,他三人的归降,应都是真心诚意的。
既拿定了主意,朱棣将增寿密信一扬道:“三位爱卿不必惶恐。尔等归附燕藩之事,增寿早已告知本王。现在三位都是本王的重臣!”
朱棣话一出口,三位朝臣是又惊又喜。喜的是燕王此话,无疑是对他三人身份的承认,且“重臣”之语,更是明确告知了他三人在新朝廷中的地位!这正是三人最为看重的。而与此同时,三人又各自惊讶:建文派来三个大臣,居然全都已暗降燕藩!由此可见,建文手下还有几人是真正的死忠之士?想透了这一层,三人纷纷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跟着燕王干的决心。
话既已说开,那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紧接着,李景隆把各王督守城门之事禀明朱棣,并着重讲谷王守金川门之事的弊端道出。
朱棣皱眉不语。建文此举,自然对他原先计划造成阻碍。本来,只要李景隆开门,自己便大功告成。可谷王插这一杠子,倒也确实是个麻烦。朱橞好歹也是塞王出身,论威势比郢王、伊王这些半大孩童强得多。他若死了心跟建文走,李景隆还真不方便鼓动士卒,开门投降。
思忖再三,朱棣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故作轻松地伸了个懒腰道:“这也没什么。尔等明日回宫,便告诉皇帝,就说本王听得周、齐二弟已被他诛杀,故而不肯罢兵。”
李景隆一愣。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早已被削去王爵,但并未被诛,而是幽禁于京中。这不是什么秘密,以他朱棣的本事,岂会不知?
朱棣看出了李景隆的疑惑。他一笑解释道:“尔就跟皇上这么说。然后再告诉他,说尔已详细解释,无奈本王不信。如此皇上必会派诸位王爷前来阐明。毕竟,诸王都是本王之弟,他们的话,当然更有分量。诸王之中,以谷王最长,因此前来的诸王中,必少不了谷王。到时候如何做,本王自有主张,尔等就不用操心了!”
顷刻之间,朱棣竟能将建文心境揣摩得如此透彻,三位大臣不得不暗自佩服。再和屡屡失措的建文相比,三人更加坚信:眼前的这位王爷,一定能取朱允炆而代之。
第二天,李景隆三人返回京城。进宫后,李景隆照着朱棣的意思,向建文转达了朱棣不肯罢兵的原因。建文得知,果然上当,马上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和李景隆赶到燕营,向朱棣解释周、齐二王无恙,并承诺恢复他们的王爵。待二王到达龙潭后,朱棣热情一番,随即找了个由头,让高煦出面将朱楹和景隆支开,然后直直当当地向朱橞阐明了招揽的意思。
朱棣的算盘打得不错:若果能招揽住朱橞,那自是最好;若不能,便索性将他扣下来。守城七王中,就以朱橞年纪最大,且只有他一人有出镇一方的经历。拿下他,其他的小弟弟就不在话下。到时候即便建文换个亲王去金川门,以李景隆的地位和人脉,也足以与其抗衡。
让朱棣欣喜的是,这位曾经撇开燕军,拼命南逃的谷王,居然想也不想就答应下来。
朱橞的痛快,倒让朱棣有些怀疑。不过稍微一想,他也就明白了:朱橞好歹也是个一方诸侯,又岂会心甘情愿地回京做个闲散王爷?不过是畏惧建文势大,不得已屈从罢了!所以,他当年的南逃,也不过是因为那时燕藩势弱,他不想跟着自己这个四哥陪葬而已。可现今局势翻转,朝廷覆灭在即,他朱棣却连战连捷,已陈兵阙下。局势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他朱橞当然是悔得肠子都青了。此时自己不计前嫌,这位弟弟自然是求之不得。
朱棣的猜测非常准确。而他没猜到的是,还有一个原因,愈发让朱橞急于反水。那便是建文居然让他去守金川门!
金川门直接面对燕军,建文派朱橞守这个重地,除了因为他带过兵外,更主要还是看中他先前的弃藩南逃之举,故而认定这位王爷最为忠心的缘故。
建文自是出于信任。只是在此时的朱橞看来,皇帝的这份信任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年朱橞弃城而逃,已经狠狠得罪了朱棣;如今再在金川门与燕军作战,那岂不是和四哥成了死敌?
朱橞对守城毫无信心。他认定建文即将完蛋。因此,他不仅不想守城,反而想尽办法,希望能找到机会,好好地向四哥表表忠心。所以,一俟朱棣出言招揽,他答应的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不夸张地说,朱橞归附决心,只怕比李景隆、茹嫦等人还要大上几分。
也是一棵墙头草!朱棣对这位弟弟做出了评价。不过这也没什么,如今这形势下,京城内的墙头草是越多越好。有了朱橞的加盟,金川门的不战而降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方孝孺苦心积虑,想出互相钳制之法,可朱棣却三下五除二,将金川门的一王一帅悉数招至麾下!
收服朱橞后,朱棣再无顾忌。他又找来景隆,告知他谷王归附之事,并命二人齐心协力,共襄大举。景隆与朱橞各自惊奇之余,自是唯唯而已。随后,朱棣再找回尚蒙在鼓里的朱楹,设宴款待他们。宴毕,又留他三人叙了阵话,遂遣他们回城。接下来,朱棣就稳坐钓鱼台,静待城中一众内应的精彩表现了!
三
六月初十的晚上,徐增寿一夜未眠。昨日下午,他派徐得出城见朱棣,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回来。这不能不让徐增寿感到忧心。
自从燕军打到长江北岸,徐增寿便又活跃起来。本来,建文派了个锦衣卫百户盯住增寿,使他一度不敢轻举妄动。不过随着局势的变化,燕王渐有杀进京师之势,京中开始人心浮动。徐增寿抓住这个机会,用一千贯的价钱外加未来的指挥佥事之职,成功把这个百户买通,从而又开始在五军都督府中搞起了串连。
受局势的影响,本就不老实的五府将军们早已是心猿意马。徐增寿借燕军得胜之势,没费多大功夫便拉拢了一大批人。水师总兵陈瑄的倒戈,便是这位燕王小舅子的得意之作。燕兵渡江后,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大势已去,因而更加积极的附和增寿。
不过尽管策反进行得十分顺利,可当燕军渡江后,增寿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大大的难题:这最后一步该怎么走?
自打身份被建文知晓后,增寿便已断绝了燕藩的联系。这之后与勋戚们的往来勾结,燕王均不知晓。可局势发展到现在,再不与燕藩联系已不行了。必须与燕王取得联系,才能里应外合,打好这最后一仗!思虑再三,徐增寿决定冒险派徐得出城。因为监视自己的锦衣百户已经被买通,此时派徐得出城,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但毕竟也是有限的。
可就是这有限的风险,眼下却极有可能成为现实。不过思虑再三后,增寿终又平静下来。事已至此,若徐得真被逮了,那自己想什么也没有用。好在得知被盯梢之后,增寿小心了许多。如今的徐得只负责传信,对城中诸将之事并不知情,因此建文不可能从他口中撬到投降将领的确切姓名。至于自己,增寿也盘算好了,在此人心躁动的形势下,估计建文也不会冒着惊动众将的风险,对自己痛下杀手。
建文剩下的日子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了。哪怕他下旨监禁,用不了几天,进城的燕军也会成功将自己救出。经历了牢狱之灾,只怕燕王对自己的感激之情还要更甚几分!
盘算完毕,增寿心中终有了几分底。此时已是六月十一的寅时,徐增寿洗漱完毕,又穿戴好衣冠,随即出门上朝。
赴华盖殿的路上,徐增寿隐隐觉得有些不对。首先,程济便对他怒目以视,一副恨不得将他吃掉的样子。程济曾打探到他和燕王暗结,此人与自己不睦,倒也是情理之中。不过今天这般模样,却又比往日明显许多,联系到徐得的失踪,增寿愈发不安。
进入华盖殿后不久,建文驾到,众臣赶忙跪地行礼。
建文的脸色很是阴郁。朝会开始,李景隆便结结巴巴地报告了燕王拒绝罢兵的事。
景隆一说完,左班文臣队伍中顿时一阵呜咽。若燕王不降,那便只有打了。事到如今,就是最强硬的文臣也明白,此战凶多吉少!朝廷的覆亡,或许就在这几天了!
朝臣们沉痛的情绪影响到了建文。其实他对守城也没太大信心。想到数日之后,这江山或将易主,想到自己这个大明天子,即将沦为阶下之囚,建文一时也忍耐不住,竟然也痛哭失声!
就在提袖抹泪之际,建文不经意间忽然发现,徐增寿却毫无表情地站在那里!瞅见此人,建文心中顿生一股怒火。
就在昨天上午,程济在定淮门等到了徐得。按照事先的计划,程济不动声色地将徐得绑了,直接送到方孝孺府上。孝孺虽是儒臣,这时也顾不得斯文体面,一上来便命番役上刑。
徐得一开始还不招。可当番役们将十八般武艺用上,他便撑不住了,只得承认自己去到燕营,并将以前去北平送信的事也说了出来。不过让孝孺失望的是,关于增寿与燕王密谋的内容,徐得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
无奈之下,孝孺只得将徐得知道的整理成供词,让他画押之后,进宫呈给建文。
看到徐得的供词,建文恨不得立刻就将徐增寿碎尸万段!不过在孝孺的劝说下,他终于冷静下来。尽管不知道增寿暗中做了什么,但建文也明白,这多少会与守城将领有关。若在往常,建文自然是要彻查到底。可如今这形势,一旦把此事揭开,那些暗中降燕的将帅们很可能成惊弓之鸟,没准儿立刻就开城投降了。无奈之下,建文只得答应暂时隐忍,以防激化矛盾。
不过建文毕竟年轻。此时在朝堂上一片哀嚎,他的心境也乱了起来。再看到徐增寿时,建文的满腔悲愤化为深深恨意。终于,他忍耐不住了!
“徐增寿!”建文喉咙里发出一阵怒吼。殿中众人顿时一震,哀鸣声戛然而止,大伙儿用惊疑的目光看着徐增寿,不知皇上要对他做什么。
徐增寿也是一惊。他立刻反应过来:徐得肯定被抓,而且肯定已经招了!不过他已有所准备,此时虽然内心惊恐,但面子上仍强作镇定,垂首不语。此刻的他已打定主意,不管皇上说什么,他也是一言不发,先把这关熬过去再说!
见增寿不语,建文愈发确信他有鬼。怒不可遏之下,他厉声骂道:“尔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北伐开始,尔便与燕庶人暗结,出卖朝廷!如今尔又里外勾结,妄想助北兵进城!朝廷待尔不薄,尔却如此狼心狗肺!”说着,建文从袖口抽出徐得供词,一把掷给丹陛下侍立的王钺道,“给朕念!”
王钺展开供词,哆哆嗦嗦地念了起来。殿上百官先是狐疑,继而惊愕,当王钺将供词念完时,左班的文官们已是群情激愤!
“逆贼!”大理寺丞邹瑾首先发难。他疾步上前,抓住增寿的衣领,对准了便是一拳。紧接着,监察御史魏冕上前一脚,将猝不及防的徐增寿踹倒在地。
“打死他!”
“杀了这个两面三刀的小人!”
……
在邹瑾和魏冕的带动下,文官们的怒火被彻底激发出来。紧接着,程济和御史大夫练子宁、礼部尚书陈迪、监察御史牛景先、衡府纪善周是修等大小官员一哄而上,把徐增寿揍了个鼻青脸肿。
打完徐增寿后,众人还不解气,不知是谁叫道:“要不是李九江这厮,朝廷岂会落到如此地步!不能让他跑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怒火未平,再一次一拥而上,围着李景隆又一顿拳打脚踢。
众官打得解气,一旁的方孝孺却是焦急万分。建文一喊徐增寿的名字,孝孺便知不好,可要阻拦也来不及了。继而,百官围殴徐、李二臣,更是让孝孺感到事态严重。若真让徐、李二人当着皇帝的面被文官打死,那其他武将即便无反心,也会因愤恨文官羞辱武臣,转而投降燕王。念及于此,孝孺忙向建文示意,让他赶快阻止。
建文自己也没料到会成这种局面。此时他已冷静下来。回头一想,顿时也是后悔莫及。见孝孺一脸焦急之态,他立刻会意,马上大喝一声道:“都给朕住手!”
皇帝发怒,群臣虽犹不解恨,也只得听命罢手。建文一眼望去,李景隆脸上淤青,冠帽已被扯下;徐增寿更惨,眼角和鼻孔都已流出血来,身上公服也被扒光,只躺在地上,一副哼哼唧唧的样子。
“当廷闹事,成何体统!”建文恨恨地骂道。不过他也不想处罚打人文官,毕竟他们也都是忠心的,而且徐增寿实在可恨。
想了一想,建文做出决定:“把徐增寿收入内官监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