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101部分

永乐风云-第101部分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方孝孺自信地道,“先前茹本兵也说了,北兵孤军突入,纵能入两淮,也不可长久。故只要我们守住德州、济南,那即便北兵南下,亦无落脚之地。没有根基,北兵时间久了必然军心涣散、将士疲惫,且有德州重镇截住粮道,他们的军粮也成问题,届时自然会退兵!所以,只要山东不再败,那京师绝不会有任何危险!”

“可若山东再败呢?一旦德州大营再败,那长江以北将无兵可挡燕人之锋!”建文摇摇头道,“此策不周全!”

“是不周全!”方孝孺痛快地承认,但旋又无奈地道,“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要想守住德州和真定,只有这一支兵马可调!”

建文皱眉不语。稍稍一想,他便知道方孝孺说的是实情。但两淮实在是太重要了。这里无重兵把守,那几乎就是为燕军敞开了通向京师的大门。只要燕军能突破德州的阻挠,那便可畅通无阻直抵长江!而对于德州,建文心里确实也没有底。夹河一战后,建文对盛庸的迷信也破灭了。虽然眼下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替代盛庸,但要让他再相信盛庸不败的神话,那也是绝无可能的。

似乎看出了建文的疑虑,孝孺沉声道:“陛下,其实河北之事无需过多担心。眼下朝廷要短期内剿灭燕藩已无可能,当今之计,唯有一方面将燕藩钳制在北平省境内,以防其坐大;另一方面则抓紧收集流散溃兵,重新整练军队。只要进展顺利,快则一年,慢则两载,朝廷至少可再整编出三十万大军。到时候便有能力与燕藩再战。有此计较,德州、真定以及济南于此期间只要坚守不失便可,无须出城作战。三城不失,北兵纵然南侵,也不能持久,终究还是要退回去。而有两淮军马支援,我军虽无力与北兵野战争雄,但守住城池还是不成问题的。”

“恩!”建文听了,觉得似有些道理,但仍放心不下,遂道,“不过两淮无重兵把守,朕的心终究不安!”

孝孺微微一笑道:“臣有一策,可为两淮留得十万大军!”

“什么?”建文瞪大了眼睛,以不可思议的神情望着孝孺。两淮现在总共也不过十万驻军,抽七八万去了德州和真定,哪里又寻得十万大军来?

孝孺不慌不忙地解释道:“自燕藩反叛来,河北、山东烽火连天,百姓南逃者不计其数。这些流民现多滞于两淮间,且衣食无着。陛下可遣一干将,携粮饷去两淮招募义勇,想必会应着云集。朝廷再将他们集中起来,屯于徐州、淮安和凤阳三镇,如此既可免流民滋事,又可为朝廷募得一支守土重兵,确保两淮重镇的安全。如此岂不是一石二鸟?”

建文眼睛一亮。燕军不善攻城,流民虽不能和行伍军士相比,但守城还是可以的。把他们组织起来,确实不失为一个应急之法,何况还为朝廷免去了流民滋事的隐忧。这是个好策!

“先生以为派谁去最合适?”建文兴冲冲地问道。

这一下倒把方孝孺问住了。夹河惨败以后,朝中风向又变,如今的右班武臣又渐渐不安分起来,这一点孝孺心中一清二楚,所以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出来还真不容易。想了半天,孝孺方说道:“依臣看,唯有魏国公徐辉祖和驸马都尉梅殷较为合适!”

孝孺的想法与建文不谋而合。梅殷是朱元璋第二女宁国公主的驸马,他为人恭谨、且颇有韬略,又善于骑射,当年便很受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临终前专门指定梅殷为托孤重臣,让他辅佐建文。不管从能力还是忠心来说,梅殷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魏国公徐辉祖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作为中山王徐达的嫡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的武勇。洪武年间,他多次到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练兵,其能力也饱受朱元璋赞誉。尤为难得的是,徐辉祖还很忠心。削藩以来,徐辉祖一直坚定地站在建文这边,哪怕是后来燕王谋反,建文一度对徐辉祖颇有猜疑,可他依然忠心不二。因着这份赤诚忠心,建文渐渐消除了对徐辉祖的疑虑。白沟河一战时,建文便曾让他带兵增援李景隆。只不过他还没到,李景隆便已败了,所以没来得及和燕军交手。

“梅驸马、魏国公!”建文口中喃喃有词地念着,心中一时倒犯了踌躇。两淮不是河北。河北败得再惨,朝廷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调兵遣将,而两淮直接关系着京师的安全,一旦出岔子,燕军便可饮马长江,所以择帅之事务须谨慎小心,必须要有最得力的干将前去镇守。

想了半天,建文终于下定了决心,派徐辉祖出马。梅殷也很有本事。但不足的是,这位驸马虽是托孤之臣,但从未真正带过兵。经过李景隆的事儿后,建文对将帅的经历十分注重,徐辉祖带兵多年,经验丰富,所以让他去比较保险。

“便用徐辉祖吧!先生下去后即刻拟旨。”建文摸了摸鼻翼,做出最后决定。

“遵旨!”方孝孺拱手领命。

交待完意见,建文眼光一瞥,这才发现茹嫦也在屋内,遂问茹嫦道:“茹爱卿,朕的安排,尔意下如何?”

茹嫦心中已是老大不爽。就在方才,建文与方孝孺你一言我一语,把用兵方略一股脑儿全部敲定,而他这个正牌子的兵部尚书,却连一句话都插不上。直到最后,建文才想起来征询自己意见。可这时大事已定,建文连拟旨的话都说出来了,他茹嫦岂还能再加置喙?不过茹瑺虽有不满,但兵事毕竟是其职责所在,对方孝孺的计划,他也有自己的想法。略一沉吟,茹嫦挤出一丝笑容,对方孝孺道:“孝直之策不可谓不佳,但仆有一虑:若燕藩孤注一掷,绕过德州不攻,而坚持南下京师,如之奈何?先生之募兵两淮,所集毕竟只是百姓。其用来守凤阳、徐州、淮安等坚城尚可,要想出城截击北兵,岂非螳臂当车?届时北平不取重镇,而直接渡江,朝廷又何以拒之?”

“孤注一掷?”孝孺一愣,随即笑道,“这绝无可能。北平与京师相隔三千里,中间皆朝廷地盘。北兵孤军南下,路途遥远,粮饷也接济不上,如何能够久持?”

“可若燕藩就这么做了呢?”茹嫦丝毫不让,紧逼问道。

方孝孺一怔,随即心中生出一丝不快。在他看来,燕军完全没有可能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如此长途奔袭,茹嫦这么说,倒有些抬杠的意思了。不过他既提出问题,方孝孺自也需有个答复。略一沉吟,孝孺抬头从容道:“若果真如此,反倒更好。朝廷只需命两淮三镇坚守不出,如此北兵在直隶便无可依凭之基。从北平到淮河,前后两千余里,待北兵突入江淮时,其势早已竭了,到时候朝廷再遣京师之十二卫亲军,迎击北兵;后起德州、真定全部人马,尾随而下;同时,淮安、凤阳、徐州三镇兵马群起而上,对北兵四面合围。以燕藩实力,抛去北平三府守城士卒,燕庶人最多能带出区区十万人马,而朝廷倾巢而出,总兵力不下三十万,何愁不能取胜?”

“白沟河一战,曹国公也有三十余万,可照样是一败涂地!”茹嫦冷冷一笑,又把方孝孺的话顶了回来。

方孝孺一窒,随即断然驳道:“江淮不是河北,不可相提并论。其一,燕庶人在河北经营多年,而且有北平作为老巢;而江淮则是朝廷地盘,燕藩在此没有根基。其二,北兵杀至江淮,至少也需数月,届时已是师老兵疲,其斗志与在河北作战时不可同日而语。其三,北兵孤军深入,与北平朕系断绝,粮饷不可能持久。届时我军不必急于与北兵交锋,可先倚江淮三镇以及淮河、长江粮道天堑,与其长期相峙。要是燕庶人聪明,趁早退兵倒也罢了,若其执迷不悟,那我则可待其粮尽时再集大军决战。”说到这里,方孝孺眼中闪过一丝寒芒:“就算北兵骁勇异常,可当他们饿得前胸贴后背时,可还有力气上马提枪?果有那么一天,我军正好一举剿灭燕庶人,鼎定胜局!”

“好!”方孝孺一说完,建文便击掌赞道,“就是这个理,朕还巴不得燕庶人能一意孤行,也好给朕一个一举扭转乾坤的机会!”

见方孝孺与建文如此坚定,茹嫦遂不再说话。只是心中忧虑却未散去。待从武英殿出来,茹、方二人顺着天街走到新端门前,方孝孺遂拱手告辞,自穿过左顺门,回文渊阁拟旨。茹嫦出午门后,家奴牵马过来让他骑上,接着又一路向南,从新皋门出宫。路上,茹嫦心事重重,骑在马上皱眉不语。待出了皋门,茹嫦突然对牵马的家奴道:“往右边走!”

“往右?”家奴一愣,随即回道,“老爷,不是回兵部吗?兵部在青龙街上,该从长安左门出去啊!”

“去右军都督府!”茹嫦阴沉着脸,口中迸出六个字,随即暗中咬紧了牙根。



与茹嫦告辞后,方孝孺回到文渊阁,将刚才商定的诸般事项草拟成诏旨,随后又交给尚宝司用印。因是紧急军务,方孝孺十分上心,亲自督促尚宝司卿立刻将诏旨拿到内廷,在内宫尚宝监处盖好了印,这才放心返回。回到文渊阁时已过午时,孝孺在衙门内吃了午饭,接着小歇一阵,随后处理了一阵公务,直到申时正牌才散衙回府。

回到家门口,方孝孺刚翻身下马,门前照壁后突然闪出一个乞丐模样的男子,直冲过来,口中大声叫道:“恩师!恩师!”

方孝孺吓了一跳,回首看这个乞丐,却不认识,遂问道:“尔是何人?为何以师称仆?”

“恩师!”乞丐此时被方家下人架住,全身动弹不得,只是带着哭腔喊道,“恩师,我是程济,我是程济啊!”

“程济?”孝孺一愣,忙上前两步定睛一瞧,不由大吃一惊——这人果然是程济!只是这程济此时全身衣着破烂不堪,脸上也满是泥污,乍看上去不仅不像个风雅文士,却完全和个叫花子一般。

方孝孺忙一挥手,命家人放开程济,接着上前抓住他的胳膊道:“你不是殉国了吗?怎么又活过来了?还变成这般模样?”这程济原是方孝孺派到真定大营的参军,耿炳文兵败后,他又改归吴杰麾下。蒿城大败,真定大军土崩瓦解,当时程济也在军中。据吴杰传回的军报,程济已经阵亡,方孝孺得知后还伤心了好一阵子,却不想几个月后,他却又出现在自己眼前。

眼见恩师一脸关切,程济心中百感交集,当即痛哭失声道:“恩师,一言难尽啊……”

方孝孺见程济凄惨痛哭,心中顿也一酸,遂安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想来你这一路也经历了不少磨难,且先回为师府中梳洗一番,喝两口热汤,再细细道来不迟!”说着,便招呼着程济往家中走去。

约莫半个时辰后,程济盥洗完毕,又换上了方孝孺给他准备的长衫,接着,孝孺令下人上饭,程济一口气吃了三大碗米饭,又将席上的鱼肉一扫而空,这才恢复了些人色。酒足饭饱,程济擦了擦嘴,忽然一跃而起,旋又跪到地上,面容急切地向方孝孺禀道:“恩师,学生有要事禀告!”

“哦?”见程济如此,方孝孺也吃了一惊,遂放下筷子道,“是何事?”

“禀恩师,臣在河北发现,右府左都督徐增寿暗结燕藩!”

“什么!”方孝孺大惊失色,手中筷子也“咣当”落地。他当即起身,一脸惊讶地问程济道:“你这是如何得知的?”

“学生亲眼所见!”程济坚声答道。

方孝孺浑身一震。他立即离席,将门窗关上,又回身将程济从地上扶回凳子上坐了,方一脸郑重道:“你把这前后经过给仆详细说来!”

“是!”程济拱手一揖,随即拉开了话匣子。

那是两个多月前发生的事。蒿城一战,南军被打得大败,各部慌不择路,四散而逃。混乱中,程济与吴杰的本部失去了朕系,不得已被乱军裹挟着,向南仓皇亡命。原本,程济想着待局势平稳,便返回真定。可燕军却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一路向南攻城略地。程济逃到顺德,燕军也攻至顺德;程济逃到广平、燕军又杀到广平;待程济狼狈不堪地逃进大名府时,燕军的铁蹄也踏入大名境内。无奈下,程济只得继续南下,准备越过大名,逃入河南境内再做计较。

经过几日奔波,程济于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逃到了老岸镇。老岸镇位于大名府南端,再往南百里便是黄河。当逃到老岸镇时,程济的几个扈从亲兵都已失散,他本人也饥寒交迫,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只得在镇外一个废弃的小庙内暂歇,待暴雨过后再向南赶路。

枯坐在残破的小庙内,望着空空的四壁,程济心中说不出的悲凉。蒿城大战的失败,他程济应该是负有责任的。当时安陆侯吴杰根本就不想出兵,是他程济一心想雪夹河惨败之耻,拉着暴昭连催带逼,强迫吴杰将大军拉到了蒿城。此战过后,真定大营也元气大伤,朝廷在河北的最后一支主力也丧失了战斗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