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1) >

第3部分

大秦帝国(1)-第3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此之时,秦献公嬴师隰振聋发聩,一扫阴霾,岂能不获得举国拥戴?    
    东迁栎阳以后,嬴师隰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亲自率领秦国军队和魏国大军展 开了长期恶战。二十年中打了大大小小三十多仗,竟然没有一次败绩。最大的一 次胜利是前年黄河西岸的石门之战,一战消灭魏军六万,将魏国人赶出了函谷关,收复了秦国东部门户。那次要不是赵国出兵救援魏军,秦军完全有可能一举收复河西全部土地。石门大捷,天子周显王派遣特使庆贺,赏赐给秦献公一套高贵的战神礼服——黼黻,那是在最名贵的彩丝上绣出青色战斧和黑白神秘图案的统帅披风与一套盔甲。这次的少梁大战,秦献公的本意是收复龙门渡口,彻底将魏国人赶出河西。若非秦献公突然中箭重伤,少梁大战就是又一个石门大捷,秦国将一举恢复秦穆公时的大国地位。    
    上天啊上天,莫非你有意亡秦?心念电闪,一阵冰凉渗进嬴虔的脊梁。    
    嬴虔的马队是秦国久经锤炼的精锐骑士,长途奔袭是行家里手。渡过洛水后,嬴虔命令一个千人队在洛水西岸埋伏,若魏军万一追来,则半渡击之,迫使魏军撤退。他自己则率领四千铁骑马不停蹄的向栎阳奔驰。    
    栎阳是栎水北岸的一座小城堡,距离东北方向的洛水只有二百余里。两个时辰后,栎阳东门的黑色箭楼已经遥遥可见,再翻过一道山梁,就可进入栎阳城了。这时,嬴虔扎住马队,将他的副将和四个千夫长招到马前慷慨道:“国君箭伤甚重,生死不明。栎阳城内难保不生变故。为防万一,我决意留下三千铁骑,连同洛水退回的一千铁骑,隐蔽驻扎在这道山梁之后。余下的一千铁骑随我入城。三日内的任何时候,但见城内升起狼烟,便立即杀入栎阳。诸君可有他意?”    
    “但听将军号令!”副将和四个千夫长齐声应命。    
    “好!副将景监听令:自即刻起,你便是城外驻军总领。若栎阳有变,你可持此兵符调集栎阳之外的任何兵马,包围栎阳,直至新君嬴渠梁平安即位!”    
    “景监遵命!”年轻英武的副将双手接过兵符,激昂高声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四个千夫长异口同声。


第一部分:总述与楔子楔 子(3)

    嬴虔慨然拱手,“诸君以我老秦民谚立誓,嬴虔感慰奋之至。若国中平安,诸君大功一件。就此别过,后会有期。”说完,向身边一个千夫长一招手:“随我进入栎阳,快!”话音落点,胯下战马已经电驰而出。身后千夫长长剑一挥,一千铁骑暴风骤雨般卷向栎阳。    
    到得栎阳东门,嬴虔见城门大开,吊桥长铺,城头安静如常,便知公父尚在,不由长吁一声,缓辔入城。但是,嬴虔还是多了一层心思,将马队直接带到国府门外列队等候,他自己手持天月剑大步入宫。嬴虔比嬴渠梁大三岁,是秦军著名的猛将,虽然性格如霹雳烈火,但却是个极为内明的有心之人。秦献公只有这两个儿子,一嫡一庶,但都视为国家干城,同样器重。秦献公也从来没有明确谁是太子。只是在人们眼中,因为嬴渠梁是正妻嫡出,加之气度沉稳,文武兼备,所以自然的认为他是国君继承人。嬴虔虽然已经隐隐然是秦军统帅,但却对弟弟嬴渠梁钦佩有加,认定他是太子,任何时候只要公父不在场,一定推出弟弟嬴渠梁主事,而且非常注意维护嬴渠梁的威权。当此微妙之时,嬴虔自感比嬴渠梁年长,责任重大,许多事嬴渠梁不好出面,必须由他一力承当,所以才不顾“宫门不得驻军”的严令,将一千死战骑士留在宫门守望,自己独自携带天月剑入宫。    
    栎阳的宫室很小,也很简陋,只是一座六进大庭院而已。且不说与山东六国的宫殿不能相比,就是和自己的老国都雍成相比,也是粗朴狭小了许多。唯一的长处,就是坚固。嬴虔不想在第二进的政事堂遇见国中大臣,他希望大臣们以为他此刻不在栎阳。他绕过正门,从偏门直接进入了第四进寝宫,他知道,重伤的公父此刻一定在寝宫疗伤。果然,刚进偏门,就见院内岗哨林立,戒备异常,显然与城门和宫外的松弛气氛迥然不同。    
    嬴渠梁手持长剑在院中踱步,看见嬴虔身影赳赳而入,连忙大步迎上。    
    “大哥,你回来得正好,少梁没事吧。”    
    “没事。魏狗们一定在跳脚大骂了。哎,公父如何?”    
    “精神好了一些。太医正在设法挖出箭头。你快去看看吧。”    
    “走,一起去。”    
    “不。公父吩咐,大哥一回来,立即单独去见他。”    
    嬴虔惊讶,“这?却是为何?”    
    “大哥,不要想这些了。公父自有道理。去吧。”    
    “好,你等着,有事我即刻出来。”说完大踏步走进门槛。    
    半个时辰后,嬴虔走出寝室,右手用白布裹着,脸色苍白,额头上冒着津津 细汗。嬴渠梁惊讶的迎上去,“大哥,怎么了?”嬴虔微微一笑,“没事。洛水渡河时蹭掉了一块皮,太医顺便包扎了一翻。”嬴渠梁一怔,正要说话,却见白发苍苍的老内侍黑伯匆匆走来低声道:“二公子,君上宣你即刻进见。”嬴虔挥挥手催促道:“快去吧。我去办件事儿就来。”便疾步走了。嬴渠梁不及思索,便跟着黑伯走进寝宫。    
    寝宫里空荡荡的,太医们一个都不见,母后和妹妹也不在了。秦献公伏身榻上,赤裸的背上盖着一块大白布,头伏在枕上,素来黧黑的征战面孔此刻竟是苍白潮红。嬴渠梁疾步走到榻前低声问:“公父,要否太医?”秦献公将大枕挪到胸下,双肘撑在榻上,抬头道:“渠梁,这厢坐下,听公父说话。”嬴渠梁答应一声“是”,便拉过一个木墩坐到榻前:“公父,儿臣渠梁,聆听教诲。”    
    “渠梁啊,公父的路,已经走完了。公父原未立你为太子,是想不让你过早招风树敌。目下,你已经过了加冠之年,二十一岁了。公父确认你为太子,即刻即国君之位……不要说话,听公父说完。”秦献公粗重的喘息了一阵,晶亮的目光盯住儿子,“我要叮嘱你三件大事:其一,不要急于复仇。二十年来,秦国已经打穷了,留给你的,是一个烂摊子。要卧薪尝胆,富国强兵。象公父这样老打仗,不行。其二,要善待臣下。尤其是世族元老,不要轻易触动他们。其三,也是最要紧的一条,要兄弟同心,不得交恶。这是我让嬴虔立的血誓。他若有二心,你可将血誓公诸国人,使人人得而诛之。”说着,秦献公拉开榻头暗屉,拿出一卷血迹斑斑的白丝。    
    嬴渠梁双手接过抖开,血红的八个大字赫然入目——若负君弟,天诛地灭!    
    “公父,渠梁兄弟素来同心同德,何故如此折磨大哥?”    
    秦献公摇摇头,“渠梁谨记:同德易,同心难,大德大节,求同更难。历来 公室内乱,几曾不是骨肉相残?嬴虔内明之人,你要倚重他。这血誓,惟防万一也。”    
    “渠梁谨记公父教诲:富国强兵,善待臣下,兄弟同心。若有负公父苦心, 儿臣无颜见列祖列宗。”    
    秦献公静静端详着儿子,突然嘶声大笑:“好!好!好!公父在九泉等你……”言犹未了,一口鲜血喷出,秦献公双手扑在大枕上,溘然逝去。


第一部分:总述与楔子楔 子(4)

    “公父——!”嬴渠梁一声哭喊,扑在公父身上。    
    白发苍苍的老内侍轻轻走进,扶住嬴渠梁低声道:“太子节哀,大事要紧。”    
    嬴渠梁呜咽起身,静神拭泪,思忖有顷道:“黑伯,速请嬴虔将军。”    
    秦献公安排后事的时候,一个大臣都不在身边。作为久经锤炼的国君,秦献公当然知道这是安排后事的大忌,自然不会有意如此。他的本意,是想将两个儿子的事安排妥贴,再召见几名重臣元老,申明并布置辅佐事宜。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箭伤骤然发作,夺去了他在最后时刻召见大臣的唯一机会。    
    秦献公骤然死去,国君继位的大事未及公诸世族大臣,原本简单明朗的朝局便顿时错综复杂起来。若拥戴嬴虔的势力借机发难,第一个疑团目标便是孤身伴君的嬴渠梁。同时,大臣们没有任何人接受辅佐重任,也会使权臣疑虑重重,有可能平空生出诸多变故。嬴渠梁冷静思索,虽则兄弟二人在最后时刻都见到了公父,且兄长嬴虔先见,但嬴虔见公父时公父尚在;嬴虔走后,自己独对公父时公父却骤然逝去,无疑对自己不利。况且,公父只是口诏申明,尚未给自己留下书写遗诏就猝然去了。若有人借机发难,非但自己有弑君之嫌,而且发难者可以宣布公父的口诏是编造。此刻的关键人物是嬴虔,只有他可以力排众议。嬴虔无事,则国中无事。嬴虔有事,则内乱必生。大哥嬴虔究竟会如何?嬴渠梁竟然一下子拿不准了。虽说嬴渠梁素来与嬴虔兄弟情谊甚笃,但想到嬴虔此刻一念实系国家安危,便不禁闪过一丝警觉——公父为何要大哥立下血誓?莫非真有蛛丝马迹被公父察觉了?    
    嬴渠梁脊梁骨悚然发凉,果真如此,局面将如何收拾?    
    此刻的政事堂中,秦国的大臣元老们更是等候的焦灼不安。既不知国君伤势如何?又不知国君是否确定了继任人?既要思谋国君伤愈无恙的对策,又要思谋国君崩逝新君即位后自己如何应对?所有这些,都因为国君的伤势不明与储君的不确定而变得扑朔迷离,无从商讨。大臣们都在厅中默默踱步,谁也不知道该商议些什么。虽然如此,却也没有一个人离开政事堂。稍有阅历的大臣都知道,国君病危期间,是庙堂权力最容易发生倾覆的时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巨大变化。春秋以来四百多年间,这种朝夕倾覆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且不说赫赫威名的齐桓公病危被困而导致奸佞夺权,就是目下国君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也正是在病危期间被叔父夺位自立的。所以,大凡国君伤重病危,国中大臣几乎无一例外的推开一切国事,寸步不离的守在距离国君最近的位置。包括在外领兵的统帅与地方大员,只要有可能,同样都尽可能的赶回国都,守在中枢要地。庙堂权力的变数愈大,朝臣们的心弦绷的就愈紧。这种躁动与紧张,要一直延续到新君确立形势明朗,方有可能结束。    
    目下,秦国的大臣们正处在这种焦灼不安之中。    
    长史公孙贾有意无意的踱到上大夫甘龙面前,拱手问:“上大夫可有见教?”    
    上大夫甘龙白发苍苍,清瘦矍铄,是国君倚重的主政大臣,门人故吏遍于秦国朝野。可是在这最要紧的关头,竟未被招进寝宫,而是和所有大臣一样,只能在政事堂守侯,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变化迹象。长史公孙贾请教,显然是想探听甘龙对这种变化的反应。甘龙却是淡淡回答:“长史常随国君,有何见教?”    
    这是一个微妙的反击。长史执掌国君机密,是左右亲信,然此时也在政事堂,这比主政大臣在危机时离开国君更为异常。公孙贾请教,显然是受不了内心紧张的折磨。甘龙淡淡的反诘,却分明表示出一种言外之意,不用试探,你比我更心虚。这使公孙贾感到尴尬,只好拱手笑道:“公孙贾才疏学浅,何敢言教?”    
    大臣们正在紧张焦躁,都想听谁说点儿什么。见上大夫甘龙和长史公孙贾两位枢要大臣对话,便纷纷聚来,却又无从问起。此刻象“国君伤势如何”“储君会是哪一位”这样的问题绝然不能问,因为那意味着问话者有二心。所以大臣们虽然围拢了过来,却都只是是默默的看着甘龙而已。    
    不料甘龙此刻却没有沉默,他向围过来的大臣们拱拱手,高声道:“上天佑护秦国,国君箭伤已经大有好转。我等大臣当共商大计,上书国君,大举复仇,讨伐魏国!”    
    真是高明老到。既避开了忌讳,又给了大臣们聚集政事堂一个最好的议题。大臣们如释重负,纷纷呼应:“上大夫所见极是,该当讨伐魏国,收复少梁!”“对!为国君报一箭之仇!”话题一开,大臣们顿时活跃起来,三五成群的开始纷纷议论少梁之战,同时以各种巧妙的方式试探着其他人的回应。    
    正在这哄哄嗡嗡的时刻,一队铁甲武士踏着整齐沉重的步伐开到政事堂外,铿锵列队,守在门外庭院。盔甲鲜明,长矛闪亮。带队将军却正是嬴虔的部将子岸!    
    政事堂骤然沉默。大臣们额头冒出了晶亮的汗珠,张口结舌,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