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 >

第26部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第26部分

小说: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2:辛亥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同盟会,革命党,说的其实就是阎老西阎锡山。

单说阎老西的个人心理,他和吴禄贞,蓝天蔚在日本时不分彼此,同被誉为士官三杰,可回国之后,阎老西和吴禄贞的社会地位与人生成就,却相差悬殊,如果说在这件事情上阎锡山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是绝无可能的。

再加上吴禄贞处处压制阎锡山,居然被朝廷任命为山西巡抚,任命为第六镇统制,在名义上已经据有了山西之地,这更加让阎锡山感受到了人生失败的绝望。而当吴禄贞表示出对山西不屑一顾的时候,更不啻于往阎老西的心口上刺了一刀——阎老西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据有山西,这其中的人生志向之比较,必然对阎锡山形成了决定性的打压。

吴禄贞命令阎锡山尽调山西新军,充当自己的卫队,这时候恐怕阎锡山的心里,已经在流血,在哭泣,在呜咽。人和人,真是没法子比啊。

所有这些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只能是一种后果——杀机顿起。

但起杀机,动杀心,和实施杀人行动是两回事。尤其是在没有任何人证物证的情形之下,我们最多只能说:阎锡山和宁汉将军铁良一样,可以同列为吴禄贞之死的嫌疑人犯。而且相比较而言,铁良的嫌疑更轻一些——于铁良而言,他最信任的老同学竟然背叛了他,这时候他肯定应该起了杀机,但他更希望的,是将吴禄贞活捉了到他面前,问一句:老吴啊,我把心都掏给你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为什么?

至于再说到袁世凯,他更没有理由杀吴禄贞。徜若吴禄贞驱动第六镇直扑北京城,这结果却是袁世凯巴不得的事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在北京危急,朝廷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才凸显出他袁世凯的价值——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把吴禄贞杀了,实际上是袁世凯本人最大的损失。

总而言之,宁汉将军铁良也好,袁世凯也好,他们都比不上阎锡山要杀吴禄贞的心情更为迫切,也比不上阎锡山的理由更充分。

如果我们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个更长的嫌疑犯名单,甚至将当时的名流都列于其上,但如果我们只想找到真正的凶手,或许问题原本没有这么复杂——或者是没有这么简单。

说问题没这么复杂,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在一个小刺客身后,去寻找一个与被害人社会地位历史影响等同的大人物。说问题没这么简单,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只有大人物并争天下,才会雇请杀手,而小人物没这个份量。

但实际上,大人物只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当时的人却未必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与大人物生活于同时代的小人物来讲,他绝不会将对方视为什么大人物,相反,他有着太多太多的理由,不尊重这个即将成为历史大人物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认为吴禄贞很重要很重要,但在杀他的人眼里,却未必是这么个情形。

对于刺客来讲,你吴禄贞不过是一个留学生而已,不就是在日本念了几年书吗?有什么了不起?你一回国就当上了第六镇统制,还不是你在日本时和宁汉将军铁良睡上下铺?你牛什么牛……什么,你又当上了山西巡抚,到底是朝里有人好做官啊,姓吴的交了狗屎运了……什么什么?吴禄贞是革命党?没错吧?早就瞧出他不是个好东西……什么什么?他自封为燕晋联军大都督?有没有搞错?就凭他也配?我呸。老子杀了他领赏去……有关这段谈话,吴禄贞肯定是在兵营里听到过。

证据?

在娘子关,吴禄贞与阎锡山会面,对阎锡山说:

……第六镇军官,反对革命的居多,我是新任的统制,若无卫队,很难统率。陕西既然革了命,石家庄又有我在,山西可以无忧,不如把山西新军分出两营,归我指挥,以便镇压反动军官……

吴禄贞的这段话,就是他被杀的全部因由了。

看看他所说的话,他出任第六镇统制,却声称自己的部属是“反动军官”,并打算镇压。他对部属如此痛恨,可知部属对他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

情况就是这样,吴禄贞出任第六镇统制之后,并没有在部队中形成有效的影响,相反,他遭受到了大多数军官的抵制,不认他这个统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突然亮出革命党的旗号,自封燕晋联军大都督,让部属们大吃一惊的同时,霎时间起了杀心。

以前不敢杀你,那是因为你是上级派来的领导,杀了你后患无穷。可现在证明你只不过是个乱党,杀了你不仅没有后患,还会受到朝廷嘉奖。此时不杀,更待何时?

结论:吴禄贞在与部属势同水火的情形下,仓促亮出革命旗帜,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

这时候不需要任何外界因素的介入,不需要有什么幕后大人物的操纵。所以此案压根就没有幕后操纵者。

也正因此,我们找不到那些被列为嫌疑重犯的大人物们的证据。

【09。不同人生的曲线交合】

尽管我们力证袁世凯缺乏杀害吴禄贞的动机,反倒是阎锡山才有。然而板上钉钉的史实却是:吴禄贞之死,终止了中国北方革命狂潮,使得革命仅限于长江以南,难以越雷池半步。

而倒霉透顶的阎锡山,他的官职本来就小,手下人马不足敷用,又派了两个营去给吴禄贞做卫队——当吴禄贞被刺杀时,这支不称职的卫队还在赶路的途中——此后朝廷另调人马入山西,阎锡山急急派了信使向武昌求救,这显然不可能有回音,而老阎自己,则是打起行李卷北上,逃之夭夭了。

各省独立,数山西最不给力,连累到陕西都不被承认。后来北南谈判时,袁世凯坚持认为北方没有革命发生,阎老西不算数。可知阎老西混得多么惨。

当时混得最明白的,是云南的蔡锷。

继湖南,陕西,山西而后,第四个举旗革命的省份,是云南。

云南是最典型的因人成事,因为拥有着当时大中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蔡锷,因而享受到了革命成功的政治待遇。这是土眉疙瘩眼的阎锡山没法子跟人家比的。

阎锡山没法子跟蔡锷比,那么谁有资格和蔡锷比呢?

王振畿!

这人又是谁?

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人,他的人生曲线和蔡锷的人生曲线,形成了惊人的卯合与彻底的背离,就此意义上来说,没有王振畿就没有蔡锷。把话说得更清楚些,那就是,没有王振畿的人生悲剧,就没有蔡锷的人生喜剧,没有王振畿的人生失败,就没有蔡锷的人生成就。

先说这俩人的命运,是如何卯合的吧。

王振畿,一名出色而优秀的军事专家,日本留学归来后,被朝廷分配到了东北的混成协,出任统领。而这时候,蔡锷也从日本回来了,他自谋职业,去了广西办陆学小学,学生中以后混得最明白的人,是未来的国民党总统李宗仁。

比较两人这一阶段的人生,王振畿在东北,蔡锷在广西,都跟云南不贴边。

王振畿在东北军队管理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资历威望,军队之中无出其右者。而蔡锷在广西的陆军学校里大讲革命暗杀,工作明显不上心思。所以这一阶段的比较,是王振畿表现优秀,蔡锷表现不给力。

然后是这一阶段的结果:蔡锷因为工作不给力,遭到广西当局的排斥,被迫离开广西。而王振畿因为工作努力又成就突出,于是当局找他谈话,说:老王啊,你工作很卖力,成就也很显著,恰好近期有个提拨的指标,按理来说应该轮到你,可是你看啊,咱们军队里还有好多没本事的人,对这些人来说,这次能升上去,就升上去了,升不上去的话,他们会狗急跳墙杀人放火,甚至参加革命党的。老王啊,你是老同志了,要顾全大局,就把这次晋级的指标,让给别人吧,反正你有本事,以后提拨晋级的机会有的是,也不差这一次。

看看这结果,王振畿白努力了,这个狗屁的大清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王振畿的努力与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可是提拨晋级却没他的份,悲愤之下,王振畿辞职走人。

也就是说,蔡锷被迫离开了广西,王振畿则是离开了东北。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来到云南。

【10。领导思维不一样】

蔡锷与王振畿,同时投奔了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乃大清名臣李鸿章的儿子。但他的水平,比他爹明显有点距离,他一瞧这俩人:嗯,这个蔡锷小蔡,是个留学归来的海龟啊,而这个王振畿啊,却有着丰富的统兵之经验。OK,就让小蔡来当督署参议,让王振畿去三十七标当一名统领吧。这个三十七标,是驻守在云南昆明城内的卫戌部队,相当于一支城防部队。

现在,蔡锷和王振畿的人生曲线,终于重合了。

接下来,王振畿在三十一标努力工作,狠抓训练,任劳任怨。而这时候广西方面来了一封给李经羲的公文,上面说:听说你们云贵新近用了蔡锷做督署参议,这可不妥当啊,据我们了解,蔡锷这个人是个革命党,是钻入朝廷内部的政治野心家,此人万万不可重用。

正当李经羲收到这封公文的时候,部队里又出现了空缺,应该从统领中,选择一名德才兼备的提拨到统制的岗位上来。目前有两名优秀候选人:一名是任劳任怨,能力突出的老王王振畿,另一名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钟麟同。

这两个候选人,该提拨哪一个呢?

云贵总督李经羲果断拍板:就提拨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钟麟同了!

……咿,不对吧,应该提拨任劳任怨,工作突出的王振畿才对啊,怎么可以提拨屁本事也没有的钟麟同呢?

提出这种怪问题的人,肯定没当过领导——就算是当上了领导也干不久,居然一点领导思维也没有。钟麟同是只会吃不能干,什么本事也没有,可正因为他这种条件,才必须提拨他。对这种没能力的人来说,这次提拨的机会赶上就赶上了,赶不上一辈子都没机会了。所以这次你要是敢不提拨他,他铁定跟你没完,说不定会加入同盟会闹起革命来。

至于不提拨王振畿,那理由就更充分了。老王王振畿既能吃苦又有能力,这么能干的人还会缺少提拨的机会吗?老同志了,应该顾全大局,替领导分忧,让出这次晋升的机会,他应该能够理解。

王振畿理解是理解,只是憋屈啊。

他想,我他妈的怎么这倒霉呢,在东北,因为太能干不给提拨,怎么到了云南又碰上这事?合着天底下的倒霉事都让我碰上了?还有,不提拨我没意见,可你提拨了那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钟麟同,让他每天对我指手划脚,这不是明摆着羞辱我吗?

当王振畿发牢骚的时候,总督李经羲正在看广西揭发蔡锷是革命党的公文,于是李经羲就开始琢磨了:广西方面的说法,我信,蔡锷铁定是个革命党,可我琢磨着,他这个革命党是你们广西逼出来的,年轻人啊,谁不琢磨着干出点名堂来?可你广西只让小蔡办学——教育口清寒啊,你想他能不革命吗?

现在人家小蔡在我这里,官拜督抚参议,当然不会再革命的了……切慢,小蔡是不会革命的了,可是老王最近因为没有提拨他,气愤不平,说不定这个老王,会因为火气太盛,革起命来。

怎么处理老王这件麻烦事呢?

有了!李经羲眼睛一亮:有办法了,我这么着,这么着,把小蔡和老王对调,让老王来做督署参议,让小蔡去统领三十七协。这样老王没了兵权,想革命也革不起来了,而小蔡有了兵权,也就再没革命的必要了……妙哉,妙哉,我李经羲果然是名臣之后,天赋异秉,绝顶聪明,居然能够想出这么好的主意来。

于是蔡锷和王振畿对调,蔡锷去统领王振畿带出来的兵,王振畿则来抄写蔡锷正抄写的公文。这两个人的人生曲线,在此出现了碰撞之后,又发生了神秘的转换。

接下来的事情是:最受李经羲信任的蔡锷,突然率手下士兵冲入军械局的弹药库,抢到枪弹火药之后,冲着总督署哐哐哐打枪。李经羲惊呆了,急忙问飞跑来保护总督署的统制钟麟同:不对啊,我明明已经把小蔡和老王对调了,老王没了兵权,小蔡又是我的门生,理应不会发生革命了。

钟麟同告诉李经羲:在外边冲你打枪的,就是你的门生小蔡。

李经羲大叫:不应该啊,他都带兵了还革什么命呢?

钟麟同埋怨李经羲:实际上广西方面早就提醒过你的了,说小蔡是革命党,你还非要用他来带兵。

李经羲道:还说呢,还不都怪你,要不是提拨了你没提拨老王,老王有意见,不愿意让你领导他,我至于让小蔡代替老王统兵吗?

钟麟同气急:这还怪到我头上来了,我不就是本事差点吗?本事差点就没权力吃饭了?行,你说我没本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