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 >

第13部分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13部分

小说: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会,但事实上康泽当时因率记者团赴沪,没有参加成立大会。③除康泽外,邓文仪还误把肖作霖列名在成立大会与会者之列,其时,肖作霖还未参加力行社,肖作霖1933年方加入力行社外围组织复兴社。④所以,尽管干国勋等的回忆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力行社成立前后的复杂情况,但3月8日成立之说证据尚不足。

    美国纽约马利斯特学院邓元忠教授(邓文仪之子)对力行社成立于1932年3月8日的说法持有异议。1981年,邓元忠撰写的《三民主义力行社初稿》,确定2月29日是力行社成立的准确时间,其依据是蒋介石当天的日记记有和力行社成员谈“力行哲学”的记载,⑤1984年,邓元忠正式出版了《三民主义力行社史》,修正了原来的提法,改而确定力行社成立于3月1日。同年,邓元忠还发表了《新生活运动之政治意义阐释》一文,在谈到力行社活动时,也持3月1日

——————————
    ①  干国勋:《三民主义力行社》,《关于所谓“复兴社”的真情实况》,见《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87、116—117页。
    ②  邓文仪:《民族复兴记》,转引自陈敦正《复兴社、青白社、蓝衣社》,见《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65页。
    ③  康泽:《复兴社的缘起》,载《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37辑,第136、138页。
    ④  肖作霖:《复兴社述略》,载《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11辑,第71页。
    ⑤  邓元忠:《民族复兴运动在民国史中的意义》,载《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第3册,台北,1981年,第232页。

42

———————————————————————————————————————
    

成立之说。①从邓元忠研究力行社的有关论述所引用的若干资料看,3月1日成立之说,有相当的可靠性,其理由有二:(1)邓元忠因是邓文仪之子的关系,熟识许多国民党大陆时代的党政要人,他在研究力行社历史时,曾多次与其父长谈,并走访了滕杰等原力行社中坚分子,征得了许多重要的口述史料。邓文仪可以在这些口述史的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寻出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2)邓元忠因其家世身份的缘故,接触了若干台湾迄今尚未开放的档案资料,尤其台湾方面允许邓元忠利用蒋介石未公开的日记等重要资料,邓元忠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参考口述史料,兼之受过正规的史学考证方法的训练,较之仅依靠回忆资料得出结论更为可靠。

    笔者同意3月1日成立的说法,主要的依据是冷欣的有关回忆能从侧面对3月1日成立之说提供补证。冷欣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32年初正在南京陆军大学读书,但滕杰等在筹组力行社时却把他排除在外,力行社召开成立大会时,冷欣没被通知出席,但他却听到风声赶到会场,然而却被主持会议的蒋介石赶出了会场。②事隔几十年后,冷欣坚持力行社3月1日成立的说法。冷欣声称,力行社3月1日成立,不致有误,因他个人“当日因事,有笔记为证”③。冷欣被撵的插曲反映了当年成立力行社的极端秘密性质,此事不仅给冷欣,而且给当时的与会者均留下深刻印象。干国勋、邓文仪在回忆列举参加力行社成立大会名单时,曾误把不少未参加者列入,唯独没有列入冷欣的名字,而冷欣把这件事记住,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所以迄今为止,冷欣提供的这个回忆资料,就成了佐证邓元忠有关力行社成立于3月1日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尽管干国勋、邓文仪和邓元忠在力行社成立日期上看法有异,但综合他们的看法再和黄雍、冷欣的回忆相对照,我们可以确认,至1932年3月初力行社成立时,尚无复兴社组织。由此可以断定,康泽关于力行社成立于1932年4月的回忆有误,“复兴社成立,是在力行社之前”的说法,不能成立。



    二、力行社的组织层构


    由于力行社采用秘密组织的方式活动,外界难以了解其组织状况,当年涉及
——————————
    ①  见邓元忠:《新生活运动之政治意义阐释》,载《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1984年,第31页。
    ②  康泽:《复兴社的缘起》,载《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37辑,第141页。
    ③  冷欣曾向陈敦正提供了这个情况的资料,见陈敦正文,载《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72页。

                                                                        43
    
———————————————————————————————————————
    

其间的重要人物在回忆有关情况时,有的因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例如康泽回忆认为,“力行社只有其名,并无组织活动”,“复兴社自始至终就是复兴社”;①还有人当年仅在力行社某一层组织活动,而不清楚力行社全貌,回忆当年活动时,往往以偏概全。因此,数十年来,关于力行社的组织层构,一直众说纷纭。

    根据近年台湾陆续披露的新的资料,现在我们可看清力行社各级组织层构的基本面貌。

    力行社从组织功能看,有三个层次,依地域、职业分布则有四级,从其组织形态看,还有核心与外围团体之别。

    1、“三民主义力行社”为核心层组织,由蒋介石任社长,是决策机构。内设干事会,分设书记、组织、宣传(有时称“训练”)、特务等处,1937年底又加设经济处。力行社内与干事会平行的,还有检查会(亦称“监察会”)。干事会、检查会及各处处长人选,皆由蒋介石亲定。此组织对外严格保密,吸收成员极为严格,须经蒋介石亲自批准。

    2、中层组织有二:“革命军人同志会”和“革命青年同志会”,两组织兼决策和执行功能,和力行社同时成立。1932年3月至1933年3月初,两会与力行社干事会合并办公,人员多由力行社干事兼任。“革命军人同志会”自1932年4月起,首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开始吸收会员,因在国民党军队发展组织,引起军队内部矛盾加剧,1933年春,“革命军人同志会”被蒋介石下令撤销,原班人马全部并入力行社内新设的军事处。“革命青年同志会”成立后,最先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内发展组织,1933年后,力行社多以此组织名义吸收骨干分子。该会设有办事机构并有经费供应,此组织一直延续到1938年并入三青团。

    3、基层组织即为复兴社,此系力行社第三层组织,担负执行功能。1933年7月,康泽等提议,为扩大力行社效能,应放宽吸收尺度,成立复兴社为第三级组织(康泽回忆中对此未提及)。康泽等的这一提议,经力行社讨论,报蒋介石批准后,复兴社始成立,②1933年8月27日,蒋介石亲自拟定复兴社宗旨,③复兴社成立后,主要在各界中、下层知识分子中吸收成员,复兴社的具体事务则一律由“革命青年同志会”骨干分子在幕后操纵。
——————————
    ①  康泽:《复兴社的缘起》,载《文史资料选辑》(全国)第37辑,第149页。
    ②  见于国勋:《驳斥“中国国民党复兴社组织蓝衣社”一书》,載《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91页。
    ③  见邓元忠:《新生活运动之政治意义阐述》,載《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84年,第32页。

44

———————————————————————————————————————
    

    从力行社——革命青年同志会——复兴社,层层密匝,构成了力行社的三个层次。凡力行社成员,即自然为“革命青年同志会”和复兴社成员,而这两个次级组织的负责人皆由力行社骨干担任,但是革命青年同志会成员要加入力行社,则必须经力行社干事会讨论,再报蒋介石核准,经宣誓方能升为力行社成员。复兴社成员要转为革命青年同志会会员,亦需经后者领导会议通过,再分批报蒋介石批准宣誓后,才能升格为革命青年同志会成员。但是,大多数复兴社成员对其上两层组织却绝少知道。

    力行社还根据地域和职业的分布情况,密布其基层组织。这主要反映在复兴社的组织系统。在1933年后,为严格保密力行社组织,力行社和革命青年同志会已隐身于复兴社之中,它们的活动也基本由复兴社出面承担。复兴社上承革命青年同志会与力行社,在南京设支社(会),支社(会)下设小组,形成了四级组织。复兴社还在各职业部门也建立了组织,计有军队分会,交通分会(对外以“交通学会”为名活动)、体育小组、新闻小组等,除此以外,复兴社在海外也设立了组织,力行社还根据当时社会的特殊情况,在核心组织之外,分设了一系列的外围组织,作为配合。如忠义救国会、中国文化学会、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童子军励进社、西南青年社等等。

    力行社上述外围组织的有关章程均由力行社干事会讨论通过,其成立都经蒋介石亲自批准。这些组织都有日常办事机构和经费供应,从力行社——革命青年同志会——复兴社到各种外围组织,至1938年计有成员约10万人。

    以上是力行社组织层构的基本面貌,至于康泽所说(只有复兴社,力行社无活动),可能一是年代久远,撰写回忆录时手边无参考资料;二来在于力行社1933年后的大量活动,皆以复兴社面目出现,易产生混淆;三是康泽本人是当年力行社核心人物,在撰写回忆时对自己活动稍有讳隐,其实,正如干国勋等一再强调的,自始至终,力行社是最高核心决策机构,革命青年同志会是执行推动机构,复兴社“只是点线的奉命行事”。①

    长期以来,史学工作者在研究30年代力行社活动时,都深感缺乏档案资料的难度,于是康泽的有关回忆就成了考察力行社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大家一直未对康泽回忆的准确性发生怀疑。现在随着干国勋等回忆的出现,我们始有可能对康泽的回忆进行辨析,并把康、干等回忆互相校订,不仅康泽、干国勋等回忆中的史料价值可以真正呈现,力行社的面目也有可能逐步明晰。

——————————
    ①  见干国勋:《驳斥“中国国民党法西斯组织蓝衣社”一书》,载《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91页。
                                                                       
                                                                                                                                                    45
    
———————————————————————————————————————
























———————————————————————————————————————









                                                
                                                           太子孙科















———————————————————————————————————————





























———————————————————————————————————————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①
    
    
    
    
    孙科是中华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人物,以政治态度善变而著称。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唯一儿子,青年时代即在美国加入了同盟会。1922年底,孙科被孙中山指定参加国民党改组筹备工作,从此正式进入国民党中枢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历任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要职,曾两度担任行政院院长。自1933—1948年底,出任立法院长一职,前后长达16年,是国民党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然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个民国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至今尚未充分展开研究。本文欲截取孙科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探讨1924—1927年孙科政治态度的复杂变化,就大革命时期孙科的政治活动及思想几经转变的过程进行考察,以求揭示孙科的政治态度变化的背景、特征和内在矛盾性,以及这变化与时代潮流的关系。



    一、从反对联共到支持“西山会议派”
    
    
    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