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兴朝市繁华续,遗孽儿孙气焰张。
只劝楼台追后主,不愁弓矢下残唐。
蛾眉越女才承选,燕子吴歈早擅场。
力士佥名搜笛步,龟年协律奉椒房。
西昆词赋新温李,乌巷冠裳旧谢王。
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楚梦雨云床。
五侯阃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
这是孔尚任在他的名著《桃花扇》中所描绘南明政权花天酒地的腐朽情形。
南明史,是中华民族最应该铭记的历史,因为“时穷节乃见”,节见后更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弘光政权
【一 鸳鸯袖里握兵符】
1644年初,农民军在山西、北直隶和山东横冲直闯,南北的交通遭到了严重破坏。北方的难民把瘟疫、惊慌、敌探和关于北方情况的种种可怕的传闻带到南方,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消息的准确性。
1644年三月初,崇祯皇帝曾下诏天下勤王。但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二十一天后,南京手握重兵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仍未发兵。
针对史可法不奉诏进京勤王的表现,我们先讲一讲秦良玉的故事。我们选在本篇中来讲秦良玉的故事,是希望能在本篇令人扼腕的叹息中有一抹亮色。
张献忠杀人如麻,连李自成也不放在眼里,生平独独畏惧秦良玉。这位令连天都不怕的张献忠忌惮的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与传说中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同,秦良玉的事迹确有其事。
秦良玉,忠州人。秦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四川忠州城西乐天镇郊的鸣玉溪畔,这里山环水绕,地势雄奇,风光峻秀。秦良玉的父亲秦葵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丁乱世,喜谈兵”,从小培养孩子们学习文韬武略,勉励他们长大后“执干戈,以卫社稷”。秦良玉有兄弟三人,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课章句,学经史外,还得以和兄弟一起随父习武。她不但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熟读兵史,精于谋略,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秦葵曾经感慨地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但秦良玉并不因为自己是女儿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怀大志,经常用历史上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的业绩激励自己,她豪迈地表示:“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刚满二十岁的秦良玉嫁给了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马千乘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之后,英俊严毅,“整莅军伍,莫不股栗”。他祖籍是陕西抚风,因祖上建立了战功,被封为石砫宣抚使,官职世代沿袭,最后传到了马千乘身上。
马千乘十分爱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宾,就连治军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她商议。石砫属忠州,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儿当求树勋万里,奚用坐守为?”她立足于为国报效的远大眼光,协助丈夫精心简练士卒。几年时间,她就帮着丈夫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白杆兵”。
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周遭四方,使石砫一带长年太平无事。
明史中记录说:“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播州(现贵州省遵义一带)宣抚使杨应龙连同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明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初露锋芒,“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秦良玉初次参加大战,立下汗马功劳,除受到重奖外,“女将军”的英名开始远播四方。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染上了暑疫,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明朝派来监军的太监邱乘云,被邱乘云诬陷投入狱中。在狱中得不到治疗调养,马千乘病重而死。
马千乘死后,朝廷觉得他并无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抚史的世袭职位。而这时马千乘的二子马祥麟年龄尚幼,朝廷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所以授命她继任了丈夫的官职。从此秦良玉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南征北讨,声威远震。
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于东北,对明廷构成严重威胁。此时满人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努尔哈赤为帝,公然向大明边境挑衅。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大败于萨尔浒,举朝震惊,辽东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装死苟活,不肯出战”。朝庭急调永顺、保靖、石砫、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秦良玉此时已经四十六岁了,仍然亲自率领三千白杆兵,连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兼程北上卫边。
天启元年(1621年)白杆兵和酉阳土司配合明军,渡浑河与清兵血战。是役虽因寡不敌众,秦良玉的大哥邦屏阵亡,未能取胜,但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杀敌数千,重创清兵,被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当时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
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整顿余部,自己则新率三千精兵直赴山海关。山海关是清兵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秦良玉坐镇山海关,一方面救济关内外饥民,安定民心;同时加强武备,戮力守卫,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气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山海关防务固若金汤,成为清兵无法逾越的屏障。清军屡次派重兵前来叩关挑战,秦良玉不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终使清兵无法得逞。
一次,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清将大为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了。
兄亡子伤,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书皇帝,陈述了自家军队作战及伤亡情况,熹宗深为感动,下诏赐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为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马祥麟为指挥使,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佥书之职,还重赏了白杆兵众将士。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扩兵援辽,抵石砫仅一日,适逢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转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秦良玉乃挥师西上救援。奢崇明慑于白杆兵的威名,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砫,马上派人携金银厚礼去与她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
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廷厚恩,正思报效国家,岂能与叛贼为伍!”当即斩了贼使,火速发兵,溯江西上赶到重庆,出其不意地攻下重庆。紧接着,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彻底击毁了叛军势力。
朝廷闻报后,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砫总兵官,以嘉奖她的血战功绩。
几年之后,贵州水西一带,有一个叫安邦彦的匪首,自立为罗甸王,招兵买马,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军入黔平乱,秦良玉义无反顾,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安邦彦,但也赔上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并谕大臣们拿出自己的钱来充作军饷,还将北京文武百官的马匹充作军需。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
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在友军配合下,奋力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在清军兵临城下,众多须眉大将贪生怕死,推诿观望之际,能够力挽狂澜的偏偏是一名万里请缨勤王的女将。崇祯皇帝感慨万端,京城之围解救后,特意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见过女将军后,崇祯皇帝感慨万千,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人人都想看看这位传奇女将军,“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今天北京宣武门菜市口东即为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秦良玉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
又过了几年,张献忠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她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太平之围,扼罗汝才于巫山,斩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在川地吃了不少苦头。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粮饷短缺,损失的兵力无法补充;而农民军部队势力强大,如潮水般涌进川蜀。整个战局上,官兵难以取胜。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川巡抚邵捷春“不知兵”,又不听秦良玉之计,被张献忠大破官军,秦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略尽”。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秦率部驰援夔,又“众寡不敌,溃”,以至“全蜀尽陷”。
张献忠攻取楚地后,秦良玉曾经对当时的四川巡抚陈士奇分析了全蜀形势,请求增兵守十三隘,但陈士奇没有采纳。秦良玉又上巡按刘之勃,刘之勃虽然同意秦良玉的建议,手中却无兵可发。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砫一地,并号令部众说:“有从贼者,族无赦!”(《明史·卷270·秦良玉传》)分兵守四境。张献忠再次进入四川后,“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终于彻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己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强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败亡,农民军终没能踏入石砫半步。
当时四川地区战祸连连,赤地千里,凄凉残败,附近州县到石砫避难归附的百姓有十数万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时,在石砫城东南五十里万寿山仍屯有大批粮草。
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南明隆武政权赐秦良玉太子太保爵,封“忠贞候”,调石砫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三岁高龄毅然接受“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奉诏挂帅出征。但因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突然叛变,隆武政权旋即败亡,而未能成行。
清顺治五年(1648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跨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猝然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戎马倥惚、驰骋疆场的豪迈生涯。
据说,至今四川石砫县还保留着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过的武器。当地百姓提起秦良玉的故事仍然如数家珍,无不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巾帼女英雄而自豪。
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祠堂内供奉秦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鉴湖女侠秋瑾生平最佩服的就是秦良玉。
【二 弘光政权的建立】
大顺军的攻克北京和崇祯帝的自尽,标志着明王朝的覆亡。但是,淮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明政府管辖之下。当大顺军向北京进军时,南方部分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