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游戏-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孝恭从开国起就自己独立领兵作战,又长期统领李世民很少直接插手的江南地区,可是很有割据一方的实力的。再加上孝恭比小李大上十岁左右(他死于贞观十四年,年五十),小李对这位堂兄当是尊重大于亲近,不见得有什么私交,更没有非得继续让他建功立业的理由。武德朝李渊习惯用宗室子弟挂名领兵,李世民没有这种狭隘心理,他派李道宗去打突厥时,可是让他名列李靖之下、仅仅作为一名将才来使用的。(如果换成李孝恭,站在以前老部属的帐下听命,两个人别扭不别扭?)上文已述,单论军事才干的话,李靖比孝恭只强不弱,那么去掉“宗室”这个心结后,李世民为什么还要舍本逐末,放着一堆外姓名将不用,再去劳烦堂兄大人呢?
就李孝恭自己来说,对于二任皇帝李世民的这种心态,想必也是洞若观火。所以他在贞观一朝“性奢豪,后房歌舞伎百馀,然宽恕退让,无矜伐色……尝谓人曰:‘吾所居颇壮丽,非吾心也。当别营一区,令粗足充事而已。吾殁后,子也才,易以守;不才,不为他人所利。’”结果,“十四年,中饮暴薨”。这是古往今来身处嫌忌之地的大臣们最通用的自保方式了,相当于举起牌子大书“我不办事,你放心”^^。他的功劳既没大到威胁皇位,李世民也不是那种绝对容不下功臣的皇帝,孝恭在贞观朝的日子,应该还是比较平安顺遂的吧。平安就是福啊……何况,小李对孝恭也未见得有多坏,新唐书载“太宗用是亲重之,宗室莫比也”,这种只有论点没有论据的话我们可以扔在一边不理它,但凌烟阁图二十四功臣,孝恭的位置仅次于情况特殊的长孙无忌,还排在房杜李靖之前,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无与伦比的殊荣了。还有,孝恭死后追赠“司空、扬州都督”,那个“司空”也就罢了,“扬州都督”显然仍是在表彰他平定江南的功绩,孝恭如有知,亦当含笑九泉。
再噜嗦几句:聪明人跟聪明人相处,总是难有深交。我们看李世民和李世勣在一起,双方再怎么努力做姿态,都找不到小李和尉迟恭、程咬金等一干粗豪汉子之间那种推心置腹意气相投的感觉。小李和孝恭也应类此,同为陇西李氏集团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身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该说,这一对聪明清醒的堂兄弟共同努力,双方都取得了在那个时代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吧。当然,仍是不乏悲哀的……
'转载'长孙无忌的武德贞观时代
在写这一篇之前,我是犹豫了很久,不知道把无忌哥哥放到“亲族篇”里合适不合适,毕竟人家可不是姓李的…_…|||。如果说因为他是小李的“姻亲”,所以勉强可以这样归类,那么小李的“姻亲”也太多了,他手里十几个弟弟、十几个妹妹、十几个儿子、二十几个女儿嗖嗖嗖地扔得满天飞,贞观年代的贤臣名将真的很少有逃过这张“皇亲”之网滴^&;^。
再如果说,因为无忌跟小李一家感情深厚,“与闻家事”,所以这样归类,那其实这种人也不算太少,比如房玄龄,连李承乾当太子时有话不敢跟老爹说都要通过他来转达,可见其参与皇室家务的程度之深。但我要把房伯伯归入小李的“亲族篇”,估计古往今来所有大儒都要一齐吐血痛哭:55555我们好几百年才出一个的贤相楷模啊……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长孙无忌在我心里(大概也是在很多人心里),其“亲族”“外戚”的形象总是根深蒂固地远远超过“大臣”“宰相”的形象呢?我们现在列举贞观名臣,文臣方面通常是房谋杜断、魏徽王圭,武将则是李靖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可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星光灿烂的贞观群臣超豪华阵容的领队是人家无忌哥哥也…_…|||。小李即位评功时他就列第一,后来凌烟阁图画上他“面团团”的模样也恭据首位,贞观末年时期就更别说了。“贞观之治”二十三年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二十三年前后始终纵贯其中的重臣长孙无忌,真可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何况人家至少还有修订律法等政绩传世呢。
要我说,长孙哥哥在贞观年间的作为被后世忽略淡忘,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当然是他下场不好,盖棺时为他定论的那些人也就欣欣然省略掉不少人家在那二十三年之间干的好事了,特别是,当时执史笔的是许敬宗这家伙,他可是出了名的无忌仇家,连小李赐《威凤赋》给无忌这样朝野皆知的事,他都敢公然篡改成赐给尉迟恭,其他的更不用说…_…|||。在这种史有明载“史书靠不住”的情况下,要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上的真面目,难度就大得多了焉。
第二个原因跟无忌哥哥自身的个性有关,即他基本上是个好好先生,善于服从、执行而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决策,在跟随强势的上级小李时表现尤其明显。这也难怪,长孙兄妹都是从小寄人篱下,虽然好舅舅高士廉绝不至于“虐待”他们,但兄妹俩养成很懂看人眼色的脾性也难免了。(相比之下从小受父母宠爱的小李就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本来为人臣者,有这种个性应该是福非祸,但无忌却不幸地赶上了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贞观时代,当时的风气和后世的记述重点居然都是“直言敢谏”,鼓励臣子独立思考、说真话、顶撞皇帝。这样一来,一贯紧跟、一贯高举的长孙无忌就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自然地摒除在《贞观政要》等文献大树特树的人臣楷模范围之外了。
其实啊,如果仔细读那段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小李身边最亲近的那一群人,也是跟他“私交”最好感情最深厚的,大多都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唐俭这种好好先生,而不是后世褒扬最烈的倔老头魏徵等。这也很好解释,小李自己是个性子急、直爽外向的人,本来就容易跟别人起冲突,如果身边也都是些一点就着的家伙,他的生活大概就要象烟火大会一样噼哩啪啦精彩响不停了^&;^。能够信任、重用魏徵等人,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清醒和风度表现,但魏大人自己也说小李“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他当然是把自己算成“君子”喽,那么“小人”是谁,大家不妨见仁见智^^。这是性格互补的自然结果,所以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房玄龄等人是因为太了解小李而不敢进谏,小李本身其实是那种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房、长孙和魏徵他们,只是在自身性格、个人经历等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分工不同”罢了,小李用魏徵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房、长孙来调节个人生活保持正常心理状态,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很合理的。
第三个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值得来好好地探讨一番。我们看通鉴也好,唐书上的无忌传记也好,会发现它们对无忌在贞观年间的事迹记载中,都花了大量笔墨来渲染小李对无忌是多么多么地“好”,顺带提一下长孙家的“外戚避嫌”表现,相比之下对无忌所做的“实事”,以及别人对无忌的评价这些比较“客观”的东西,就着墨很少。这样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无忌本来没什么功劳,威望也不算高,就是因为皇帝喜欢他,皇帝偏心,才把他人为地拔到那么高的位置,然后别人都不服气,无忌只好自动谦虚退让……
这种看法……也不能算全错啦TT。首先小李跟无忌的交情之深,那的确是谁也比不上的。说“从小玩到大”可能有点夸张,但至少在两人都是十四五岁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就常常在一起指点江山(<;小李)激扬文字(<;无忌)了。小李娶了无忌的伟大妹妹后,两人的关系自然更加亲密无间,而且这种感情和关系发生在李家起兵建国前,相对来说“纯洁”得多,几乎没有什么功利色彩,纯是少年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小李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说那段日子在他心头留下了一生的美好印象应该没什么问题。(后来小李对群臣说“无忌就象我的儿子”,在那个时代是很正常的说法,用以比喻感情之深,可我看着却实在有点肉麻:拜托人家就算比你小,也最多小两岁而已啊。。。…_…|||)
后来李家起兵,当时身在长安的无忌好不容易逃出来,在长春宫投入了李家父子的温暖怀抱,从此就跟着妹夫好友兼上司的小李一起东征西战。他在开国战争中的功绩并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就连虎牢之战前小李力排众议、急需群众支持时也没见他露一小脸(估计当时是不在营中吧,否则以他的“一贯紧跟”作风,怎么着也会投给小李宝贵神圣的一票)。无忌不擅长军事是连小李也承认的,推测他在征战中大概也只是写写文告、检查军纪、陪主帅聊聊天什么的,出谋划策和冲锋陷阵都轮不到他。不过小李绝不肯亏待无忌就是了,打完仗无忌升官升到比部郎中,加爵加为上党县公。
接下来,在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前,小李身边的文臣武将一一被轰走,通鉴上的原话是“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这句话粗看之下是有问题的,因为后面紧跟着就是“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难道后面这三位都不算小李的“腹心”?要知道这三位跟小李的关系之密切也全都有长篇大论的史载,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想一想,既然史书这么写,那我们就只能认为:那个时候,小李最信任、最能托付密事的,就只有无忌和前面提到被逐出的房、杜三人而已,别人还真的都没到那个级别呢!只有在最后摊牌时刻,小李才把大家一古脑的都叫了来,而房、杜托故不来时,他解下佩刀交给尉迟吩咐“提头来见”,后来人多有论述这是为了向房杜显示决心,其实啊,我觉得,如果房杜这时候还不识相的话,尉迟是真的会下手喃,因为房杜了解小李那时候的阴私机密太多了嘛…_…|||。象这种场合,也就又得无忌出马了,跟尉迟一起去催请房杜,以示“够级别”,否则别人说什么“王决心已定”,房杜也未必相信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点来:一是当时的朝野上,主要是建成、元吉包括李渊,恐怕都认为无忌的才能要比房杜差,所以要剪除小李的羽翼,后两人绝不可留,而无忌就马马虎虎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估计他小泥鳅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二是小李跟无忌感情之深也是众所周知的事,非到万不得已,李渊建成他们也不愿意对无忌下手,免得把小李逼得太狠闹出大事来(不过后来也没“免”得了啊。。。)
再看无忌他们劝说小李过程,也很好玩的:先是劝劝劝,然后小李犹豫犹豫犹豫,于是尉迟发狠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跟你玩了,这时候小李还不说话,无忌又硬梆梆加一句说那我也走了啊,小李一下子就急了,说大家好说好商量嘛……印象里个性温和的无忌这样子“逼”小李,一辈子也就两三次,而且都是在同一类事件上,结果呢,每次强势惯了的小李都乖乖地听了大舅子的话……TT
如果说少年时纯洁的友情,让无忌在小李心目中留下了完美的“第一印象”,小李娶长孙妹妹为妻的事实,又进一步加深了这对好友的关系,那么无忌在武德朝后期陪伴在小李身边,一直给予他坚定支持和温暖安慰的举动,则无疑为小李终生对无忌爱重信用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基石。按,小李这一辈子其实是比较顺遂的,出身高贵、家教良好、本身聪明绝顶、又有着积极向上的“成功性格”,打仗打成千古名将,治国治出“贞观之治”,五十多年的生命大部分都在明媚阳光中度过^^|||。武德末玄武门之变前那几年,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黑暗的日子了,曾经亲密深厚的父子手足之情被政治利益搞得分崩离析,功业荣耀渐渐远去,处境越来越困难,身边的知交忠属越来越少,到后来什么阿鼠阿猫嫔妃罗艺的都敢过来欺负他一下,在光环中活了二十多年的小李同志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啊?…_…|||能够一直忍过来,除了他自己有毅力之外,长孙兄妹这一外一内的安慰陪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吧。锦上添花有什么了不起,小李打了胜仗时、被父亲宠爱信任时匍伏在他脚下献媚的人成堆成堆计,但他失宠之后还在坚持雪中送炭的,可就只有小猫三只两只了,所以也就特别珍贵。不但对无忌如此,你看他对玄武门事变中站在自己一方出现的那些名字,后来始终都抱着特殊的好感,连侯君集造了反都还有特别优待处置。“黄帝得力牧,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为五伯长;朕得公,遂定天下。”这样赞美无忌的话,我们现在来看仍然觉得太过了,但小李就硬是公然这么说了,那就只能说“所与共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