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卑鄙的圣人:曹操9 >

第16部分

卑鄙的圣人:曹操9-第16部分

小说: 卑鄙的圣人:曹操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Ф葱姆弥厝桓磁眩雇盖撞熘!
曹操做梦想不到,这番奏对竟会出自曹植之口——昔日杨秋归降,收复安定郡,曹操任命毌丘兴为安定太守,临行之际诫之再三:“羌胡欲与中国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善人难得,必将教羌胡妄有所请求,因欲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事。”结果毌丘兴还是派了一个叫范陵的校尉去羌人部落,那厮为了自己立功,教唆羌人投降朝廷,并执意要求范陵担任属国都尉。毌丘兴得知内情不允,后来马超、韩遂复来,这支羌人部落果真也跟着叛变了。曹操前日还与尚仆射凉茂等人密谈此事,商议如何收拾异族之心,不料今日曹植所言竟与他心中所思不谋而合。
曹操简直不敢相信,莫非有人教与此儿?他偷偷瞥了凉茂一眼,却见凉茂连连摇头——当然不是,凉仆射这等谨小慎微之人岂能泄露军机?曹操按捺住心绪,转而又道:“西州之事暂且不论,听闻江东孙权已定豫章之乱,恐又将扰我江北,当以何策对之?”
曹丕已隐约感觉到今日之事有些不对劲,赶紧抢道:“庐江虽有张辽、乐进等驻守,毕竟兵少,当遣中军之士增兵驰援。”
“若孙权不来呢?”曹植扭头问道。
曹丕道:“未雨绸缪,当防万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彼近我远,只恐疲惫无功。”曹植朝上拱手道,“以孩儿之意,当在边郡屯民之外招募乡勇再设郡国之兵,以作长期准备。这样战事若起再行抵御,续发大军征讨,何愁不胜?”
这次曹操深信曹植的见识了——汉武帝中兴以来不设地方军队,复设郡国兵之事乃堂阳县令司马朗最近才上提议的,为此曹操特意把司马朗提拔为兖州刺史,这份奏疏至今还放在后殿,他从未跟人提起过。想那司马朗乃多年老吏,经验丰富,曹植竟能与其想到一处,岂同等闲?
“长进了……先前我教导的话没忘,果然长进了……”曹操手捻须髯不住自言自语。
大殿之上还在议事,只有极少数人明白他这番感慨由何而发,大多数人面面相觑不明所指;曹植目不斜视端然站定,曹丕却已面如死灰。沉默良久曹操忽然起身,踱下丹墀,拍了拍张既的肩膀:“方才临淄侯的话你都听见了?戒骄戒躁好自为之,千斤重任交付与你,莫辜负我意……”话是冲着张既说,但眼睛已渐渐扫向曹植。
张既不敢仰视,始终低着头,哪知其中关节?连忙跪倒,还没说什么,却听曹操又道:“今日之事就议到这里,很好……很好!外敌将灭内事无忧,孤甚是喜悦,诸公都散了!哈哈哈……”
随着曹操一阵酣畅淋漓的大笑,群臣齐声告退。曹丕犹自出神,低着头呆呆立在殿上,良久才觉身边之人已散去,抬头再看,父亲也已转入后殿,只得心不在焉也去了。
刘备已死的消息传遍邺城大街小巷,不单官吏庆贺,百姓也庆贺——打了将近三十年仗,乱世总算快熬到头了!男女老少互相道喜,争购酒肉相庆。素来严刑峻法的邺城令杨沛今天也露了笑脸,街上再吵他也不管了,领着刘慈满城转悠,也与百姓同乐。曹丕却对这一切喧嚣充耳不闻,垂头丧气回了家,他心里有数——这辈的前程美梦算是做到头啦!
杨柳有心事,清风偏拂之。当晚五官将府又来了一帮客人,素常交好的王粲、刘桢、应璩等文友,还有王忠、段昭、任福等亲近将领都到了。这些人近来碍于身份不常走动,但今天全城庆贺如同过节,怎么来往都不犯忌讳。曹丕哪还有心思招待他们?强饮了两盏酒,便说身体不适推给夏侯尚、朱铄照应,自己回房躺着,只是唉声叹气。
过了一会儿,朱铄不声不响窜了进来:“公,校事刘肇来访。”
曹丕躺在榻上动也不动:“父亲有差遣?”
“没有,就是来道贺,他说给您问个安,一会儿还要到其他公处走动。”
“既然没事我就不见了,你们替我招待,虽然是个校事,毕竟人家来了,留他喝两杯再走。”曹丕有气无力道,“另外叫叡儿和甄氏出去给列位大人见个礼,别显得无礼……”
朱铄悄悄凑到榻前:“您有何心事?”
“没有!”曹丕翻了个身。
朱铄一屁股坐到了榻边:“我跟了您十多年,您瞒得过别人,还能瞒得过我吗?您心里有事!”
“唉!也不枉我交你这朋友。”曹丕长叹一声,把日间朝堂之事说了。朱铄听罢蹙眉良久,继而道:“有件事我觉得可疑……刘桢喝过量了,刚才无意间跟我说起,前日晚间杨修曾入临淄侯府,他半夜如厕正好瞅见,可天亮问别人,竟无旁人知晓。杨修似乎是偷偷而来偷偷而去。”
他话未说完,曹丕已坐了起来——杨修身为丞相主簿,打理父亲文,又时常陪同参议,自然知晓父亲日常关心什么。莫非他将父亲可能考较的问题事先透露给三弟?前不久听人风言,那日父亲叫我与三弟各出一门迎接钦差,刚开始三弟遇阻也要折回,有个弘农口音的文士赶到,劝三弟放胆而行不要折返,三弟才斩杀守兵出西门而去。此事听说是从西门小卒口里传出的,也不知可不可信,大晚上的即便真有这么个人也瞧不清楚。可杨修不就是弘农杨氏之人吗?难道三弟才干大长是他背后捣鬼……
“当真如此还有何惧?”曹丕精神又来了,“走!”
“干什么去?”朱铄不解。
“我要入宫,告杨修一状!”
朱铄赶忙拉住:“红口白牙何足为证,有真凭实据吗?”
一句话把曹丕问住了——不错,我这样硬告,杨修可以不认,咬定钢牙我有何办法?刘桢不过一不羁文士,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又是三弟的属下,事不可解拉他作证,就真能向着我?即便证明杨修去过三弟那里,说的什么又无旁人听见,若这一状告不下来,父亲又如何待我?此事还要从长计议啊……不过三弟已然得宠,若父亲任以要职悉心栽培,日后未必不能练就真本领,那时谁还计较以往真假?
急也不成缓也不成,到底如何是好?曹丕愁得直转磨磨:“司马仲达怎么没来啊,若他在就好了。”
“要不……我过去请?”
“不必了,他不来自有不来的道理,明日再说。你去前头继续陪他们,我还歇着,别叫人瞧出假来。”话虽这么说,曹丕哪睡得着?翻来覆去折腾一宿,天刚亮就更衣备马,想亲自登门与司马懿商议。
哪知府门刚开,就见一辆官车由西而来,正经过门口。曹丕过去招呼,原来是徐奕,也是素来亲近的老臣。
“五官将这么早出门,要去何处?”
“哦。”曹丕没说实话,“昨晚各处都在宴庆,想必宫中也一样,不知父亲又多饮了没有。我恐他身体不适,想入宫看看。”
“五官将真是仁孝。”徐奕掩口打了个哈欠,“倒也不必去了,我刚从宫中出来。主公精神健旺,天不亮就把列卿和我们叫进去了。”说到这儿他左顾右盼,见四下无人又道,“实不相瞒,主公向我等征询立嗣之事,命我等密函上奏。您只管放心,论才、论德、论宗法、论私交,老夫都会力挺公您……”
曹丕霎时呆若木鸡,连徐奕后面的话都没听清——父亲性情他最清楚,只要心意已决岂是旁人可挽回的?事已至此当真不妙啊!
事与愿违
古来立嗣之事极少有向大臣询问意见的,一者立嗣虽为国事亦是家务,不宜问计于外;再者这种征询也容易勾起臣下幸进之意,导致拉帮结派甚至党争。不过曹操这次征询目的很明显,既然曹丕早已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默认的接班人,那就不存在立谁为嗣的问题。既然把这问题摆到桌面上,就是向群臣暗示:曹丕不合我意,当另择他人。那该推举谁呢?无需费多少猜疑,连老百姓都知道,临淄侯是与五官将并驾齐驱的人物。曹操又在殿上公然大加称赞,明里暗里已透露。所以在他看来,推举曹植为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事实却与设想相差甚远,当曹操看了群臣陆陆续续上交的表章之后不禁皱眉——绝大多数臣僚并未改变拥戴曹丕的初衷,尤其六卿和尚台的几位重臣,几乎全部站到曹丕一边。钟繇、毛玠、辛毗、徐奕……这些元老大臣盛赞五官将之德,简直把曹丕夸成人中龙凤,其中毛玠更危言耸听:“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即便有几个不明确表态的,似凉茂、常林,也在表章中反复提及,立嗣之事关乎国运,望魏公谨守宗法妥当择之。虽未明说其实意思已很明确,不过碍于他们曾在五官将府担任属官,故意避嫌——官场有时就这么可笑,越是身涉其中的越要显得暧昧不决,越是与自己无干的越要明确表态,一切皆视情况而论。
相较而言支持临淄侯的人很少,也颇寒酸,几乎都是记室、令史一类人物,对曹植的赞颂也停留在文采斐然、风雅绝伦的层面,人微言轻撑不起场面。也有袁涣、国渊、何夔之流,言辞温婉不予答复,全然欲置身事外。这结果曹操自然不满意,却无可奈何,他暗中早派校事刘肇探察群臣动向,若有串联之事早反映上来了,既然没有便是大家出自真心,有什么毛病可挑?
即便如此曹操仍不死心,群臣中还有尚令荀攸、卫尉卿程昱、侍中崔琰没有表态,他们三人的心思曹操也揣测得到,荀攸自荀彧死后愈加谨慎,只思闭门自守远避祸患;崔琰侄女乃曹植之妻,语言颇有挂碍;程昱年事已高且久有退意,又曾为曹丕平定河间之乱帮过忙,不想再趟浑水招惹晚年不安。曹操不愿让他们便宜溜过,只要有丝毫机会就不能放过,数次派人催促,务必要他们上表态。这三人都是有分量的大臣,哪怕其中有一人能支持曹植,也可大做文章。
但事情的发展大出曹操意料,三日后崔琰露版上'3'拥护曹丕,在表章中赫然写道:“《春秋》之义,立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这次征询群臣的回都是秘密上奏的,既避免群臣串通,也是出于保护大家的一片好心——若日后承继之得知某些大臣没有保举自己,难免心存芥蒂乃至贬斥加害。如今崔琰露版上奏,至中台,群僚无不知晓他拥护曹丕,便是把自己的仕宦前途乃至身家性命都拴到了曹丕身上;这还不在紧要,关键是他以《春秋》大义为辞,声言以死捍卫宗法,无异于将曹操的企图昭示天下,将本来心照不宣的事挑明了!
曹操见此表章怨怒不已:“不听你言,孤便是有悖《春秋》大义的昏主;若听你言,你便是捍卫正统的功臣。翻来覆去都是你对,真真狂妄至极!”在他看来崔家既已与曹植结亲,就当全力相挺,可崔琰却公然站到了曹丕一边。日后若曹丕上位,他便是佐命功臣;若曹植上位,他凭借内亲关系也可保无虞,这不是要做不倒翁吗?曹操眼中的崔琰素来是慷慨激昂仗义敢言,但这次的事却使他有了奸猾且无礼的感觉,或许当事者迷,也是崔琰挑明矛盾给他制造了麻烦,他开始厌恶这大胡了。不过现在他还拿满口大义的崔琰没办法,只能把这笔账记心里,表面还得称赞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事已至此立曹植为嗣的尝试失败了,而且问题已公开化。可想而知,以后二拥护者之间的矛盾会更加激烈,五官将府和临淄侯府的那些属员也不得不公然开始较量,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完全超出曹操预料,就连他自己也无法扼制这场较量了。
此刻曹操心目中曹植实是不二之选,但在大多数重臣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也不知他们是真心觉得曹丕优秀,还是仅仅出于维护宗法的一贯理念,或是出于自保的考虑不愿干涉。自崔琰上之后,曹操一连数日没接见外臣,连和洽、杜袭、王粲、杨修等近臣都被挡驾,事到如今他实不知这场征询的闹剧如何收场了,若崔琰不插这一杠,大可将群臣的密奏压下不谈,日后再寻良机,可现在被崔琰搅得沸沸扬扬,立谁为嗣必要有明确说法。他不见外臣是怕有人问起此事不好回答,须想好对策再作计较;可后宫也非清静处,卞氏乃曹丕、曹植之母,心系二之争,环氏、杜氏、秦氏又与其相厚,这些女人其实比群臣更关心最后结果,拐弯抹角察言观色。曹操心中愈加烦躁,也不愿多见这帮姬妾,每日只与新纳的陈氏在一处温存,观她唱歌跳舞倒也解闷;尤其令曹操欣慰的是,陈氏足不出宫竟也闻曹植贤名,隔三岔五还能唱上两首曹植写的诗歌。
孔桂倒没受不见外臣的限制,还是每天一早必要进宫问安,或陪小公戏耍,或到曹操眼前天南地北述说一通,都是些没用的笑话。有一次曹操不经意间感叹立嗣之事难以抉择,孔桂满脸堆笑,为他揉着肩膀道:“自古臣尊君命、从父言,再说立谁为嗣乃家事,您说立谁就立谁,何必再问外臣?”孔桂油滑透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