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财富故事-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那里获得了援助。
在第十天的前夜,他筹集了十一万五千美元,也就是说,还差一万美元。
福勒回忆说:“当时我已用尽了我所知道的一切贷款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间里自言自语:我要驱车走第六十一号大街。”
夜里11点钟,福勒驱车沿芝加哥六十一号大街驶去。驶过几个街区后,他看见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光。
他走了进去。
在那里,在一张写字台旁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惫不堪的人。
福勒意识到自己必须勇敢些。
“你想赚一千美元吗?”
福勒直截了当地问道。
这句话把那位承包商吓得向后仰去。
“是呀,谁不想发财呢?”他答道。
“那么,给我开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当我奉还这笔钱时,我将另付一千美元利息。”福勒对那个人说。
他把其他借款给他的人的名单给这位承包商看,并且详细地解释了这次商业冒险的情况。
那天夜里,福勒在离开这个事务所时,衣袋里已装了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
以后,他不仅在那个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七个公司,包括四个化妆品公司、一个袜类贸易公司、一个标签公司和一个报馆,都获得了控制权。
很多有志青年都抱怨没有创业资本,于是彷徨无计,终日坐卧不安。孰不知每一个成功的人士在创业之初都会有同样的问题,惟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能利用某种机遇成事,这也许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一木千金人格重
商鞅(约前390 —前338),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亦称卫鞅,政治家。
历史上,齐、楚、魏、赵、韩、燕、秦,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虽然也位列七雄之中,但是,由于它地处西方,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做戎族(同戎的部族)看待,没有跟它来往,也不让它参与盟会。事实上,当时的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比中原诸侯国落后,又让新兴的魏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真可以说是形势严峻啊!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对秦国当时的落后状况十分不满,一心想励精图治,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于是就下令求贤,说:“不论是本国之人还是外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发富国强,就重用谁,并封给他土地。”这样,不少有才干的人都纷纷跑到秦国来了。
秦孝公的求贤令,也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卫国人这就是卫鞅。卫鞅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当时比较落后,不得不依附于魏国,所以他很早就到了魏国,曾在魏国相国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掌管公族理务。秦孝公下令求贤时,公叔座已经死去了,卫鞅就离开魏国,投奔到秦国来了。
卫鞅来到秦国后,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他对秦孝公说:“秦国人民向来贫困,生活清苦,终年劳作还吃不饱饭。然而,再看看那些大臣和贵族们,整天游手好闲,欺压百姓,却个个富可敌国;而且他们死后,儿孙还可以继承爵位,这样的局面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秦国就永远不能强大。”
随后,卫鞅又说:“一个国家要富起来,必须注重农业;要强大起来,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赏罚分明。有了重赏,老百姓就能拼命;有了重罚,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因此,要想使秦国尽快富强起来,必须进行改革,改变现在的不合理的法度礼制。”秦孝公完全同意卫鞅的观点,就让他制订改革方案。
秦国的贵族和大臣们听到秦孝公重用卫鞅,打算改革制度,提高农民和将士的地位,纷纷起来反对。秦孝公很为难。他虽然完全赞成卫鞅的主张,但是反对的人太多,自己刚刚即位,担心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因此,只好把改革制度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已经稳定了,而他仍觉得改革制度对秦国有利,于是,正式拜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并对大臣们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做主。谁违抗他,就是违抗我!”大臣们听了这道命令,都不敢再反对了。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左庶长卫鞅起草了一个初步改革的法令,呈给秦孝公看。秦孝公看后完全同意,就叫他去发布,让全国的人都依照新法令去做。
为了取信于民,卫鞅命人在秦国都城栎阳(今陕西西安东北)的南口立了一根木头,并在旁达贴出一张告示:“左庶长公孙鞅令,能移此木至北门者赏十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就围了一大群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金子?”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在跟咱们开玩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
卫鞅听说没有人肯扛这根木头,就又下令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就越觉得不尽情理。大家对这根木头连碰都不敢碰,更别说去扛了。
正在大家疑神疑鬼的时候,忽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人来。他打量了一下那根木头,说了声“我扛得动!”就真的把那根木头扛起来走了。看热闹的人们则跟在他后头,一直到北门。
卫鞅这时让人传话,对那个扛木头的人说:“你听从朝廷命令,是个守法的好人。”并当场赏给他五十两金子,一分一毫都不少。围观的人一见那人真的得了五十两金子的大赏,全愣了。他们都后悔自己刚才怎么就没有去扛,结果错过了一个这么好的发财机会。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全国上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真是说话算话,他的命令就是命令。今后,他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第二天,很多人又跑到城门口去看有没有木头。这回没有木头了,换了个新花样:在昨天立木头的地方立了一个很大的告示牌(上面是左庶长的改革新法令)。人们大多不认得字,看也看不懂,有的觉得好、有的觉得不怎么好,但是他们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就是命令,大家都得听,都得服从。
卫鞅的改革新法令主要有三条:一是建立保甲,实行连坐制度;二是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三是奖励耕织,实行重农抑商。
新法令颁布之后,秦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军事力量增强了,连着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都给打下来了。
秦孝公见改革的初步计划获得了成功,就让卫鞅实行进一步的改革,也就是第二次变法。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开辟阡陌封疆;普遍推行县制,集权于中央;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迁都成阳。
这第二步的大改革当然也有人反对。据说有一回,在一天之内就杀了七百多个反对改革的人。更令卫鞅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次改革进行了四年之后,太子也因批评新法而犯了法。这真让他为难了。
卫鞅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好,改革大业可能会中途夭折。为此,他面陈秦孝公:“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致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遵守,底下的人可就不会相信朝廷了。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如今太子犯法,是其师傅唆使的结果,责任在其师傅,理应依法惩处他们!”
秦孝公觉得卫鞅说得有理,也就只能让卫鞅去看着办了。于是,卫鞅就把太子的两个师傅治了罪:将公子虔处以劓刑(割掉鼻子),将公孙贾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其他的人包括大臣们就再也不敢反对新法了。
秦国变法之后,仅仅过了十几年,就由一个贫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很富强的国家。周朝的天王周显王曾派使者去慰劳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诸侯看到秦国已经富强,觉得不能再把人家当做戎族看待,就都向秦国贺喜。
后来,秦孝公封卫鞅为侯,把商(河南淅川西)一带的十五个城封给了他,称他为商君。卫鞅也就因此又被称为商鞅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不得不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有支持者和反对者,要想把改革推行下去,取得成功,就必须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要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不仅改革的举措要着眼于广大百姓的利益,而且改革本身也必须是由权威的守信之人,能够说话算数,令行禁止。商鞅在推行改革的新法之前,移木赏金,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展示自己说话算数、言信行果的形象,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聪明的乌鸦
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忽然看见树下有一个水瓶,水瓶里的水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闪烁,它非常兴奋地向水瓶飞过去。可是,等飞到那里一看,乌鸦却发现瓶口太高,又长又细,而且瓶里的水太少,自己的嘴根本够不到。
乌鸦围着水瓶转来转去,左思右想,就是想不出喝水的办法。正在它舌干口燥的时候,突然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些碎石子,它有了主意。它叼来一些石子,用嘴把它们一颗一颗放到水瓶里去。水瓶里的水慢慢地涨到了瓶口,很快乌鸦就喝到水了。
在进行理财和投资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困难的不是发现不了好的投资项目,而是苦于没有资金,只好看着机会从眼前流走,就像在没有想出“喝水的办法”之前的乌鸦一样,但是一味地等待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乌鸦喝水”是否能给我们启示呢?
成功不是结局而仅仅是过程
卓越的人士之所以一生成就大事,使自己能够不断地获取命运的恩赐和生活的成果,主要在于他们能够把每一个起点都架设在每一次成功之上,而不是像那些偶尔得志就忘乎所以,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的人,就如同只占据了井口大小天地的青蛙,却自以为是统占了整个天空和大地一样,一旦走出自己的领地,就成为势单力孤的生活的弱者。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使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创造力,自己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地位的决心,投放于无限之中,把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仅仅看做是走向远大目标的一个又一个过程,化做脚下步步登高的节节阶石。
有一条通途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5岁时就失去了父亲,14岁时便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涯。
他在农场干过杂活,当过电车售票员,但都很不开心。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但军旅生活也并不顺心。服役期满后,他开了个铁匠铺,但不久就倒闭了。
随后,他在南方铁路公司当上了一名机车司炉工。对这份工作,他很喜欢,因此,他以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18岁时他结了婚,在得知太太怀孕的同一天,他却接到了被解雇的通知。
后来有一天,当他在外面四处奔波,忙着找工作时,他的太太卖掉了他们所有的财产,从此没了踪影。
随后,大萧条就开始了。他却并没有因老是失败而放弃,并一直在努力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但后来因生计所迫,不得不放弃。
他卖过保险,也卖过轮胎。
他经营过一条渡船,还开过一家加油站。
但最后这些都失败了。
有人对他说,认命吧,你永远也成功不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郊外的草丛中,谋划着一次绑架行动。
尽管一直以来他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可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动过绑架这一冷酷的念头。然而,当他等待着目标进入他的攻击范围时,他开始深深地痛恨起自己。
最后,绑架行动失败,因为他还是没能突破自己良心上的不安。
后来,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但不久,一条新修的公路刚好穿过那家餐馆,他无奈地又一次失业了。
接着,他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都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
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到了晚年还无以为荣的人。也许幸福鸟,或随便什么鸟,总是在不可企及的地方拍打着翅膀。
他一直安分守己,除了那次未遂的绑架,但他只是想从离家出走的太太那儿夺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母女俩后来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
要不是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了属于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还不会意识到自己老了。这份保险支票就好像在对他说,一辈子当中,轮到你击球时你都没能打中,现在,不用再打了,该是放弃、退休的时候了。这一张退休金支票,就像在不断地对他说:“你老了!老了!……”那天,他身上的某种东西被激怒了,他又一次觉醒了。
他说:“呸!”但他还是收下了那张105美元的支票,并用它开创了自己崭新的事业。
而今,他的事业欣欣向荣。而他,也终于在88岁高龄时大获成功。
这个在生命的终点开始走向辉煌的人就是哈伦德·山德士,肯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