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

第15部分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第15部分

小说: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以上两类外,还有第三类,就是:预期性损失。

    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未雨绸缪”的损失。

    有一些损失尚未发生,有些人已经把它预期在内了,这就是预期性损失,会给人带来预期性的悲伤反应。

    例如:得知亲人身患重病,虽然死亡的威胁并非迫在眉睫,但足以让他的亲人产生深深的丧失恐惧。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虽然自己的企业还没有裁员的计划,但某些人感到了丧失的威胁,已经寝食无安了。有一个女子怀孕后,天天害怕生一个畸形的怪胎,结果是忧虑过度,提前早产。孩子倒是没有异常,但体质极弱。这就是预期性的丧失带来的恶果。

    悲伤只是生活的一面,我们要寻找它的幸福面

    悲伤是一个人生命中积聚了压力与危机的凶险时刻。如何应对,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听了悲伤这么多的危害,你也许会想,要是有一个法子,能让我们预防丧失,就不会引发悲伤。这可能是应对悲伤最好的法子。凡事预防为主嘛!

    那么,丧失能不能预防呢?

    丧失如影随形,无法预防。丧失广泛存在,不可避免。由丧失引发的悲伤,也是处处皆在、不可避免的。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种种悲伤时刻,特别是童年时未经处理的悲伤,回忆会储存在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如果一直得不到正面的宣泄或是表达,那么,它们会累计成心理和情绪上的重大包袱,影响我们的成长。如果能够得以良好的处理,将悲伤升华,就会促进我们的成长,更好地感知幸福。

    让我讲个司马迁的故事,他的丧失和升华,可谓是旷古难寻。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所有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真是得天独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到了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参与的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宣告完成。之后,司马迁动手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就是公元前99年,汉武帝先是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李广利吃了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只剩李广利逃了回来。之后,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英勇杀敌,5000步兵杀了6000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仍然无力与李陵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内部军情告发,说李陵后面没救兵,并教匈奴部下制作连发弓箭。单于继续与李陵作战,李陵寡不敌众,突围出来,被匈奴逮住,李陵投降了。

第二部分 第59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6)

    消息传来,朝廷的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降于匈奴。汉武帝对太史令司马迁说,谈谈你的意见。

    司马迁不喜欢落井下石,而且觉得情况还没有调查清楚,就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000,他深入敌人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后,案子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了吗?!”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后来,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干脆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并判司马迁死刑。第二年汉武帝又处司马迁以宫刑。

    什么叫宫刑呢?就是用刑罚,使受刑者丧失性能力,从而断子绝孙。在十分重视子嗣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传承着原始初民对生殖器的崇拜,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是非常严酷的刑罚,从五刑的排列来看,宫刑是肉刑中最重的,仅次于大辟(也就是斩首)。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性命,必须在受刑之后,拖入像养蚕宝宝一般的密室中(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在不见风不见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为什么又叫腐刑呢?这是因为对于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再无生殖繁衍之机会,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段腐朽之木。宫刑在摧残受刑者身体的同时,还强烈地阉割了受刑者的精神。受刑人觉得终生受辱,生不如死。不单侮辱了自己,还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的意志不可谓不顽强,可是他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镜头,都要发汗沾背,想“引决自裁”,不想再活下去了。

第二部分 第60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7)

    如果不接受宫刑,司马迁只有寻死。我相信司马迁一定进行了极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司马迁想到自己多年来搜集资料,胸怀写宏大史书的夙愿,为了完成《史记》,他不能死。

    于是司马迁放弃了死亡,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坚韧地活在冰冷人间。

    司马迁丧失了“官职、地位、安全、健康、名誉、仅次于性命的生殖机能”,他却留下了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司马迁是“丧失”之集大成者,却没有沉浸在哀伤中。他把哀伤变成了伟大的力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丧失”,中国有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是对所有的灾难,都有另外的阐释意义,都可以把它当做硬币的这一面,硬币必定还有另外一面。不过,在灾难初期,悲伤初期,当事人是没有能力看到这一点的。因此,不能苛求。好在,我们还有“时间”这位极有耐心的评论家。

    接受丧失的现实,开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那么,如何处理悲伤呢?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区分正常的哀伤和过度的哀伤。

    既然承认了哀伤的不可避免性,那么,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就要接纳哀伤。但是如果哀伤过分了,强烈地影响了生活的质量,我们就要求助他人还有医疗手段。就像小伤小病可以挺过去,但严重的疾病,就一定要去看医生了。

    下面,咱们讨论一下如何区分正常的悲伤和过度的悲伤。

    正常的悲伤,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的理智和情感都无法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了。通常见到的反应是“否认”。

    “这不是真的!”

    “你骗我吧?”

    “开玩笑吧?请你再说一遍!”

    这个时候,作为周围的人,要理解当事人的反应。你不要觉得这个人怎么不通情理,怎么能把这么大的事儿说成是开玩笑,这种事儿,谁敢骗你啊?!当事人只是因为无法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丧失,希望它不曾发生。

    第二阶段的哀伤反应是震惊。

    当事人知道事情是无法否认的了,他会说:怎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这是不可能的!天啊!怎么能出这样的事!

    第三阶段的反应是麻木迟钝。

    当事人失去了对事物的理解力,和现实有一种脱节感。你问他话,他没有回答,或是所答非所问。当事人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拒绝与人交流。我们常常听到某人在听到噩耗的当时,立刻就昏过去了,这就是麻木状态最严重的表现了。悲伤的人越过了否认和震惊的阶段,直接进入了没有反应的状态。因为刺激太强烈了,身体难以做出响应,无法接受和处理这个信息,干脆就封闭了一切知觉。就是苏醒过来,也是思维迟缓,出现梦幻般的感觉。

第二部分 第61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8)

    面对过度的悲伤,很多人通常采取的方式,第一阶段就是逃避。当事人会说:你不要和我讲这件事情。我不听。我什么也不想知道。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进入失控的状态,甚至不能照料自己,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责任。要不就歇斯底里大发作,把自己全然封闭起来。不和所有的人通信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我们有时会在失恋的人身上,看到这个阶段很漫长,当事人久久沉浸其中,不修边幅,神情恍惚精神萎靡,茶不思饭不想,严重的也可一命呜呼。比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失却了梦中情人,干脆就断了性命。

    以上这些阶段,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和丧失的严重性不同,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数日、数周到数月不等。

    身体上出现的相应症状有:麻木、瘫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口干、失眠、对声音非常敏感等等。

    比如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死讯,先是放声痛哭,紧接着就昏厥过去,神游幻境。

    当一切幻想都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当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很多人纠缠在一个痛苦的漩涡中:为什么倒霉的偏偏是我?为什么祸事恰恰轮到我们头上!

    还有的人表现出孤苦无依的退缩。世界渐行渐远,整个世界都似乎与自己为敌。就算没有为敌,也是死寂的忘却。当事人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得不到帮助,自叹命苦,孤苦无依,恨不能变成一粒灰尘,逃遁现实。

    应对过度悲伤还有一种常见并且猛烈的情感(也是第二阶段)就是愤怒。一定要找出对这些祸事负责任的人。把愤怒指向有关者,比如上级、国家、医护人员、做出该决定者、亲友,或是自己。

    例如:失业者认为是上司砸了自己的饭碗,或者是被同事陷害。

    遭遇天灾的人认为老天不公。

    有亲人逝世认为是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责任,无能误诊,抢救不及时。

    房倒屋塌、质量事故、矿井安全事故等等,认为是国家制度不严密和领导的渎职(这些情况有时是存在的)。

    亲人病逝,活着的人会陷入强烈的自我谴责,觉得自己如果能早些发现病情,有更多的防范措施,也许就会避免最终的丧失。他们把怒火烧向自己,恨不能同归于尽。

    焦虑是过度悲伤时第三阶段出现的负面情绪。哀伤者会不断地追忆以往,希望时间能够倒流,一切都可弥补,进而出现失眠、食欲丧失、心口痛、眩晕、胃肠不适等等生理反应。

    忧伤与思念更是必不可少的哀伤环节。他们的记忆会不断地闪回,细致地回顾往事的所有细节。哀伤者会一遍又一遍地述说,直到所有的人都厌烦,自己却全然不知。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缄口不语,什么话也不说,僵硬孤僻。要不就是注意力分散,固着在这一件事上,思考不清晰或欠缺连贯性,难以集中精神,记忆力严重衰退。

第二部分 第62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9)

    看了以上描述,我估计大家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就是祥林嫂。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刚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寡妇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年龄,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青年女子。帮了一阵子工后,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后来她被抢亲嫁进深山。丈夫得病死了,孩子又被狼吃了,再次来帮工,祥林嫂的改变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就觉得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东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