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曾仕强-透视灵魂看人生 >

第24部分

曾仕强-透视灵魂看人生-第24部分

小说: 曾仕强-透视灵魂看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人人多充实自己,把份内工作做好,并且积极提出改善意见,相信贤明的长官,很快就会出现。这时再把握良机,由三心、四心到五心,自然逐渐解除求人的压力。


7.我们不得不与环境互动

遗传的因素,属于先天,比较明显而确定,通常易于控制。后天的环境,由于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动,实在很难加以掌握。然而,人不能独自生活,有赖于群居互助,所以免不了要和各种环境,包括人、事、地、物互动,并且求得良好的适应。增加应变能力,学习适应环境,已经成为一种不得不的生活方式。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日科学昌明,也不可能避免。

在人生的旅途上,经过不同的环境,彼此相克相生,产生各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一方面慎选朋友。凡事以自己的机灵和朋友的协助,比较容易转祸为福、化险成安,做好阶段性的调整。世事多变化,现代尤为剧烈。老子说:「智者转祸为福,因败而为功。」真正做得到的,实在少之又少。惟有平日多多持经达变,在实际生活中多加磨练,以求适时应变。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们一生当中,除了父母、老师、上司之外,影响自己最大的,莫过于朋友。历代先圣先贤,多得力于朋友的帮助。现代社会,单打独斗而能获得成功的机率,简直微乎其微。结交一些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朋友。以道义为根本,以诚恳为指针,共患难也共安乐,那才是可贵的知己。

我们周遭所遇见的人,事、地、物,都是我们先天人生规划中,所必然出现的,并非偶然。既然如北,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种缘份,采取正面的反应,而不是负面的厌恶,甚至于怨恨!由于心想事成,在心想这一部分,必须严格加以控管。现代称为自我管理,实际上便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陈立夫先生将人类的天赋,分别为三种生存的本能。维持生命的本能,即为求食,以甲表示之。延续生命的本能,则为求色,以乙表示之。光大生命的本能,便是求仁,以丙表示之。甲与乙两种本能,多本为己,属于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凡是生物,都具有遗传(具有生殖能力,可以产生新生命)、代谢(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素.变换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力),拥有细胞膜(以保护并促进细胞的新生及换旧)以及进化(以求适者生存)的条件,便是甲与乙两种本能的具体作用。丙种本能,则是为己之外的为人,属于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的基本因素。人与禽兽的不同,即在求仁这一种本能。如果不能求仁,不但个人不能生存,人类的绵延也将因而中断,造成人类的灭绝。

中华文化不太重视个人入世的享乐,也不认为出世才能解除痛苦。因为快乐与痛苦是相对并存的,求食,求色固然可以获得相当的快乐,却也免不了若干痛苦。求仁必须兼顾人与群体、出世与入世、现在与将来。人类愈进化、科技愈发达,人与环境的关系愈加复杂,求仁的功夫,也因此愈为重要。我们既生为人,就应该跳出「人」的范围,先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此为基点,渐进于「人」的体认,才不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迷失了自己。中庸说:「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与所处环境取得良性的互动,便是知人然后可以知天的必要途径,人人不得不小心为之。


8.大家不得不善用能量

当我们觉得十分疲劳的时候,我们不妨想—想,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怎样疲劳?刚开始也许想不出来。不久之后就想通了,原本是因为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回想一下,当我们热衷于工作时,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疲劳。而且当工作愈接近完成的阶段,我们的能量似乎愈能够涌现。可是工作完成后,疲务的感觉顿时涌入全身。在疲劳的冲击下,我们的身体几乎无法动弹。

只要是人类,都拥有无限的能量。但是,能量不经由刺激,就无法涌现出来。虽然说能量不会枯竭,但是不善加运用,就不能有所作为。人要知天,也就是明了我们所处得大环境,不得不善用天的能量,中庸描述为博厚(广大而深厚)、高明(崇高而光明)、悠久(长远而永久)。博厚才能够负载得起万物,高明才得以覆盖住万物,悠久也才有成就万物的可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表示能量是大公无私的,日月的光华普照,绝不私心照耀某处。人类对于能量,必须秉公对待,以诚信互动,才符合天地生存的道理,也就是走上正道。

要善用能量,必须认识环境,顺应天理。陈立夫先生提出三大要旨,分别为「取法于天」、「以听天命」、「与天地合其德」。兹简要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1)取法于天

上天虽然不言不语,但是一年四季的运行,从来不失信。可见诚是天地生存的道理,也是人类应该学习的精神。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仰观俯察,经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宇宙获得丰富的知识,必须透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真正用于天下,才显得知识的可贵,值得大家尽力去追求。诚便是不二,具有一定的法则。万物只要知天、法天,掌握能量的规律(一切有定数、自作自受、互依互赖),便能够自然而然,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超越知识的界限,以与生俱来的智慧,来效法天道。在天人相应的过程中,逐渐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十分自在。

(2)以听天命

「命」是因果关系,过去种什么因?今日得什么果,便称为命。算命的意思,实在是依据人事变化的通例,从当事人过去的所作所为,来推出此人未来的趋势,十分符合理则学的道理,并不迷信。取法于天是对于环境的了解,以听天命则是预测未来的趋势。人生从这种角度来了解,可以说是「经由不断努力,以证实自己具有什么天命」的历程。我们一生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什么样的命,如此而已。

  (3)与天地合其德

德字的原义,与得字相通。「德者,得也。」原本是一种通行的解释。陈大齐先生把德的来源,大别为两种:一种来自自然界,譬如轻重、快慢,现代人称为性能。一种来自人事界,譬如互打招呼、收授财物,现代称为品格。世上最值钱而又不能用钱买到的,即为人的品格。对现代人而言,品格比科技更加重要。德本财末以及德本才末的观念,亟待发扬光大,以求早日与天地合其德,人类才能够真正幸福。

我们自身便是能量,在宇宙能量场中,如何安身立命?说起来只有重视人伦道德,不得不由自己做起。


9.不得不重视灵界的信息与反应

我国民间信仰的文昌帝君,职掌是人间的禄籍,学子应考能中与否?全由文昌帝君安排,已经成为全民普遍供奉的大神。依据传说,这位神明原名张亚子,参与作战而死。民众为其立庙,颇多灵异。唐宋时封为王,元代晋升为文昌帝君。文昌庙遍天下,香火鼎盛。

依照常理,最灵感的神明,应该是生前最为突出或者最有功德的人士。但是,衡诸事实,却显然下是这样。南北朝以来最具灵异的蒋山神,也和文昌帝君相似,生前不过是一位不著名的捕盗而死的官吏。至于横跨儒、道、释三家的关帝圣君,生前也是一位勇猛的将军,死后却灵异非常。可见在灵界串红,另有一番特殊的道理。并不是生前和死后,取得一致的地位。

如果关羽晚生五百年,读了一些庄子的书。很可能避免成为这样的悲剧英雄,或者早就隐居起来,不参与世事了。然而这并不符合他的先天人生规划。好像上天有意要他升为全国祠庙最多的伟人,谁也阻挡不了。

宇宙有了人类以后,经由不断地装神弄鬼,已经造成灵界的规律和蜕象,反过来制裁人类,说起来也是人类自作自受,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束缚。由于人活着的时候,受到现实生活的威胁和影响,往往不得已先求食、求色,而将求仁暂时置于内心深处,形成人类社会的种种乱象。死后不受身体的困扰,求食求色已不重要,自然显现求仁的本能。所以生前不像人,死后照样死者为大,因为已经恢复本来的面目,去私存仁了。

灵界的规律,与求仁更为接近。生时求仁,死后比较容易成神。文昌帝君、蒋山神与关圣帝君,都是生前积极求仁,所以死后灵界一路提升,扩大影响力。

现代重视科学,尊重知识,更应该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勉。把「知之」的部分,称为「智」。而将「不知」的部分,称为「神」,神不过是科学尚未明了的部分,永远存在,当然也应该加以敬重。

西方入所崇拜的神,如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大多属于宗教神。中国人所崇敬的神,如神农氏、夏禹、公输子,属于功业的神;岳飞、关羽,属于功业兼德业的神;孔子、老子,则属于学业与德业的神。我们认为人要永生,最好透过立功、立德、立书。死后不朽,被尊奉为功业、德业、学业的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也长久为人们服务,做出合理的贡献。

灵界的信息,也是宇宙信息的一部分。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最好参酌灵界的信息,将来死后,更加容易适应。灵界的信息,具有三大特性,说明如下:

①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并非要求大家遵照奉行,而是提高警觉,以便依据道理及实际情况,做好趋吉避凶的工作。将灵界信息和人间信息结合起来看,彼此印证较为合理。

②人们必须注意信息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免产生错乱。因为灵界的时空无限,不如人间那样固定而具有局限性。所以获得的信息,必须判断其合理的时空,详加推论。

③明辨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的灵界信息,彼此并不相同。人们敬神,应该以道德的眼光,来尊敬灵界的信息。必须合乎道德的要求,才能够加以接纳,务求正以避邪。

10.不得不扩大自身所处的环境

我们总认为:灵媒有能力把死者的灵魂召唤过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身居活人和死者的媒介,所能够做的,不过是尊重亡魂,看看有没有和活人沟通的意愿。除非对尘世亲友仍然存有爱与关怀,我们不可能勉强把亡魂找出来。灵魂具有无比的活力,不受我们的控制。最希望传达给阳世亲友的讯息,通常是:

    「不要哀伤,我们比活着的时候还要快乐!」

    「不要想过去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

    「不要恐惧,死亡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可怕。」

孔子建议大家「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先把生活的情境和要求搞明白,再来探讨死后的事情。属于先后的次序,并不是轻重的衡量。他希望我们「敬鬼神而远之」,只要在祭祀的时候,恭敬地体会神明的信息,不必时时依赖鬼神,使自己的生活受到太大的影响。换句话说,能够用知识解决的,尽量采用。不能够用知识的部份,只好以至诚的态度,以求达到近乎神的程度。

人类由于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已经将宇宙的神秘面纱,一层又一层地揭开。我们不断扩大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把神的范围,逐渐缩小。我们敬重神,才获得无比的能力,能够快速地进展。我们敬重亡魂,才能够获得更多有关死亡的信息,促使我们更为了解。

西方人相信人有原罪(originalsin),认为人性先天有其缺陷,仅凭人类自身的努力,很难提升,必须借助于神明的垂怜关爱,才能增进品德修养。这种依赖神的观念、科学愈进步,就愈经不起考验。信神的人减少,等于神的领域受到侵害,以致道德的信仰,也随着降低。西方社会,如识愈发达,道德水平便因而随着下降。宗教的力量减小,道德的标准也跟着向下,成为人心不安的重大因素,深深困扰着西方思想家,却难以解决。

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认为既生为人,便应该重视自修,促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我们不主张为登天堂而行善,也不鼓励为了怕入地狱而不为恶。我们所尊敬的神,都是得道高人所变成的。以道德来提高神和人的地位,而不是神在维护和教导人的道德。

科技愈发达,西方人对神愈不重视,以致道德日趋败坏。

中华民族,居于知与神的对待,科技愈发达,愈觉得神(未知的部分)很重要,必须加以重视,以便更为接近神。我们不但不依赖神来维持道德的信仰,而且对科技的发展,坚持「正德、利用、厚生」的精神,务求先正其德,然后利用来厚生。

科学愈发展,物质生活愈提升,人们在求食、求色之余,更应该提升品德以求仁。我们不得不扩大自身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