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做人做事会用人 >

第20部分

做人做事会用人-第20部分

小说: 做人做事会用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热情,又能为领导树立起“仁慈”的形象,这一来又可增进上下的团结,有利于顺利管理。 



□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有些人像林妹妹似的,心眼太多了:今天想宝哥哥怎么和我说了一句赌气话呢?明天想宝姑娘怎么又有事没事往宝哥哥跟前凑呢?后天又被史姑娘调笑宝哥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回潇湘馆琢磨得一夜睡不着。其结果尽管聪明绝顶,“心较比干多一窍”,也未能干点事出来,反倒还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林黛玉的心理是导致管理失败的消极型心理。一个领导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引导部下多干实事,少搞猜疑。对管理者来说,在人际关系思考方面,不要“心较比干多一窍”,而应该是“心较比干少了几窍”,要充分信任部下,要放手让部下多干正事,多干实事。
要做到放手让下属干正事,首要的是领导自己要少对下属犯琢磨,要克服自己的疑忌心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齐桓公是个胸有大志的君主,想要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于是他向管仲请教一个君主的哪些品质有害霸业。
管仲回答他:“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领导对于下属要信而不疑,对其有疑就不要任用,一旦任用了就要放手让他干事,要有坚定的用人信心。领导要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但是不能因少数人的流言蜚语就心生狐疑,也不要因下属的小节不谨而产生猜忌。
吕蒙正在宋太宗手下任宰相,由于他出身寒微,起于寒窑之中,所以颇有些人瞧不起他,当他首次出席朝廷会议时,群臣之中就有人冒出一句:“他凭什么当宰相……”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也没想去细究。
他的同事想查出那人的官职和姓名,但被吕蒙正制止了,此人十分遗憾。吕蒙正劝说:“还是不要问为好。如果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也是人,总会恨人吧,这样两个人明争暗斗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留点精力干正事吧!”
在吕蒙正等实干型的政治家的影响下,宋太宗也培养起一种实干的气度。一次,有人检举揭发说,汴河的水运者暗中出售官货,太宗却说:“无论哪朝哪代,总会有人贪赃枉法,这就好比难把天下的老鼠洞都堵起来一样。船夫之流做做黑市买卖,只要不影响大局也就算了。只要大部分物资能够流通顺畅也就无所谓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谨则无智”,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琢磨,而应当多用点时间来干正事。这一来可以提高政绩,二来可以把员工的精力集中于一个实在的目标,三来可以让部下安心,有一举三得之妙! 



□ 重视智囊团的作用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襄王做太子时当过齐国的人质,他回国的条件是献地500里给齐国。回国当上了楚王后,齐国便派人率领车马到楚国索要500里土地。
虽然自己亲口答应,但这明显是乘人之危勒索人家,襄王不想给,就问计于慎子:“齐国要割去我们的土地500里,怎么办?”
慎子说:“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献计。”
果然,第二天早朝几位大臣都提出了主张。
子良说:“不能不给。大王金口玉言,答应的又是强大的齐国,要是不给,别人就说大王不守信用,以后大王就在诸侯中不好说话。请先给他们,再夺回来。给他们是守信用,夺回来可显示我们的武力。所以我主张给。”
昭常说:“不能给。君主不能嫌土地广大,而且500里实占去楚国一半。这样,君主虽名为大王,若失去了500里国土,实际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坚决不能给,昭常愿带兵去东地坚守!”
大臣景鲤则说:“不能给呀!虽然是不能给,但仅靠我们楚国的力量又不能独力守住。大王金口玉言,既然答应了又不兑现,必然在天下人面前背上不义的名声,我们输了理,更是不能独自守住。我建议向秦国求救。”
三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怎么办,就把三人的计策一一告诉慎子,并问:“您说我该采用谁的计策呢?”
慎子想了想说:“全部采用。”
襄王以为慎子在开玩笑,立即恼火地拉下了脸:“你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我可按照他们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们预见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车50乘,向齐国履行献地手续。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马,带兵前往东地驻守。第三天,您再派景鲤求救于秦。”
襄王说:“行。”一切依计而行。
子良到齐国交付手续,齐国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国东地接收,昭常立即带兵抵抗,并说:“我租用主上土地,将生死与共!”
齐国人就问子良是怎么回事,子良回答说:“我是受楚王命令而行动,这是昭常不把楚王与齐王放在眼里。你们发兵进攻吧!”
齐王大怒,立即组织军队,大举进伐昭常,军队没有开出国境,秦国50万大军已逼近齐国边境,秦国指责齐王说:“你们扣押楚太子不让他回国继位,这是不仁;接着又要夺人500里国土,这是不义。如果你们把刀兵收起来那就没事了,如果你们动手,那我们也等着了。”
齐王立即害怕了,就请子良回国,又派人去秦国谈和。这样,楚国不动刀枪,土地500里得以保全。
这就是楚王听从慎子的主意,充分发挥智囊团的综合长处,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三人计策,缺一不可,三种计策运用次序颠倒也不行,尤其是没有慎子的独具慧眼、博采众长,更不行!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见识短,两个人见识长,就是这个意思。智囊团的意义就在这里。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个行动计划便完满无缺。 



□ 智囊的作用不可限量


众所周知,产生新构想的好方法之一是成立智囊团。
首先是由小集团提出构想,然后再针对此构想予以组合或改良,如此便能得到新的构想。这种方法常使用在各种行业的企划会议中。
某企业的市场调查部却因采用此法,成为一般人眼中不合常理的部门。原因是该部门的工作内容似乎是从早到晚——甚至到深夜,只是在街上闲逛。
原来,该部门工作人员的任务是打听什么地方成立了新的商店,并在开店时前往拜访,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什么商品在日后可能畅销。结果这项工作在外人看来只是每天在街上闲逛而已!
提出这项构想的职员当时的想法是:“只是呆在办公室,未必能想出新奇的点子。如果能够与消费者接触,并配合季节的变化推出不同的商品,必能受消费者的欢迎。但这项市场调查工作若受到上下班时间的束缚,就很难开展了。”
据说,当时大部分的中层职员听到这项企划时,均不以为然。因为即使他们能够理解该公司同僚的用意,他们的顶头上司也可能不会同意。
但出乎意料,当总经理得此构想后,竟立即指示设立新的部门,并由该名职员全权负责。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构想,新的产品也接二连三地销售成功了,更有数项产品成为超级畅销品!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上司的宽宏大量,乐意听取下属未臻成熟的构想,并愿意一起讨论,终于创造了成功的奇迹。
事实上,每位下属必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构想,然而,当他们发言的时候,却一再遭到否定,如此他们必然心灰意懒,日后便可能不再费心思考,而成为被动、消极的职员。
反之,不管下属所提出的方案是否不可思议或别出心裁,只要被上司接纳过一次,则他对自己的发言必然信心十足,执行时也能负责到底。这样,也足以促使他产生更多的新构想。 



□ 领导利用智囊“六戒”


智囊团是个好东西,企业领导的决策离不开智囊团的帮助。但下述六种不正确利用“智囊”的倾向,则需加以警惕纠正。
1.临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决策
某些领导在重大决策方案上报前,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决策工作不按科学决策程序进行,遇到上级领导催报决策方案时,才火烧眉毛、临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会议,当场就拍板敲定决策方案。
2.只求单方案决策,无多方案可供选择
某些领导在对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咨询时,以“为省事”、“图方便”、“节约经费”作为借口,只求“智囊”提供一个决策方案,然后急不可待地批准实施,鲁莽行事。
3.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排斥异己意见
某些领导表面上很尊重“智囊”的独立性,但实际上,在进行决策咨询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喜欢挑选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智囊”进行决策咨询,把持有不同意见或相反意见的“智囊”加以排斥。
4.越俎代庖,完全依赖“智囊”决策
有些领导胆小怕事,懒于思考,不敢决断,完全消极地依赖“智囊”决策。他们对“智囊”惟言是听,惟计是从,没有主见,毫无异议,“智囊”也就“越俎代庖”,这是违背领导科学基本原则的。
5.求全责备,对“智囊”的期望值过高
某些领导把“智囊”看做“万能博士”、“智慧之神”,认为其意见或建议是“万全之策”。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智囊”并不是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神人”。
6.不辨“智囊”素质之良莠
有些领导在进行决策咨询时,虽有虚心求教于“智囊”的“热心”,却缺少认真鉴别其真伪、判断其优劣的“细心”。他们往往是病急乱投医,不辨“智囊”良莠,结果劳民伤财。 



□ 要听听反调


孔子说,爱护士兵如不能驱使士兵,厚待士兵如不能命令士兵,那么爱护和厚待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士兵若违反军纪,误了军机大事,将领对他就不可再讲情面了。无情的原则最后还是不应该被情的仁爱所淹没、取代。当罚者就罚,当斩者就斩,就如诸葛亮当年挥泪斩马谡一样。
作为一个领导人,统率一个集体,领导一群员工共同奋斗创业时,不能独断专行,大家的事要发动大家想办法,大家来做。这样,领导人不能总是听“好话”,更多的时候要听听周围人唱的反调。“反调”虽然不免刺耳,但其中往往蕴含真理,蕴含着合理化的建议,于人生有补,于事业有益,一如带刺的仙人掌,摸之刺手,用之却有巨大的药效。
“好话”,哪怕是一捏一把水的谎话,都能调动听者的情绪,能满足听者的自尊心、虚荣心,因而听起来确实顺耳些。如果这“好话”,再加进点糖,添进点蜜,那就更加有滋有味了,听起来自是如食甘饴,如沐春风;恶言,特别是那些损人、伤人、毁人的恶毒话,往往是无中生有,恶意攻击,自是如刺如冰让人触之心疼、心寒。
但是,实为忠言、大实话的“恶言”似乎不太受欢迎,因为它太直、太实,能一下掀出老底,一针刺中痛处。所以“好话”总是吃香,“恶言”总是倒霉。
但仔细一想,脚踏实地的人还是应不要为“好话”所陶醉,“好话”听过之后,除了心花怒放,热血加剧流动一阵之外,似乎再也于事无补;至于“恶言”中的那些恶毒话,自是应嗤之以鼻,不必往心里装,免得郁气伤肝;那些实为忠言、直言的所谓“恶语”,听起来虽然不太顺耳,但极有益处,亦如良药,虽然苦口却能治病。
一个集体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有绊脚石和荆棘,只有与集体休戚与共的人,才会思索如何回避这前进路上的障碍,他们唱唱反调,更多时候是部下出于对领导的爱戴,对集体的赤诚、关心。明白了这点,就应给唱反调的人予以保护,而不应当厌弃,更不应当给小鞋穿。
诸葛亮曾说:“政治清明的国家,人民敢于直言,行为正直。”还说:“一国之主如果只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拒听诤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奸臣就得以逞其恶。君主有眼不观察目前局势,就如同瞎子;有耳不听旁人的意见,就好似聋子。”
领导又“瞎”又“聋”,在工作上免不了要倒台翻车。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可不断地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免得日后吃大亏、栽跟头,闹得一蹶不振。 



□ 探察下属的真心话


如果知道下属的真正心意,就算有反对的意见,也能马上有对应的策略。
那么,探察下属的真心话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
尽管如此困难,还是有以下的正攻法。有相当的经验,适当的判断力、洞察力都是必要的,这些都是领导者无论如何都应学会的技巧。
1.以发问做引导
利用对事情的发问,来了解对方真正的感受与想法。这并不是所谓的诱导盘问,而是要彻底地以对方的立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