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学习法-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着画一画这个神奇的思维导图:
大脑思维的基本模式分为两步,第一步:联想;第二步:整理。思维导图的画法,也就是按照这两个步骤来的。我们先来做第一步:联想。
画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先在纸的中央画出我们要思考的中心内容,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联想。
这种联想是毫无限制、完全发散的,你可以从中心词想到别的关键词,也可以从二级关键词想到更多的关键词,总之一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尽”——能想到多少就想到多少,不要考虑什么是否合理、有什么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你的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至于理清思路,那是第二步才需要做的。
思维导图,它的结构和原理跟脑细胞完全一样,从一个点到四周无限扩展的发散性思维,才符合大脑的本性。因此在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方面,威力惊人。我们的思维潜能,一直被传统的“线性笔记”所束缚:
——————
a:××××××××
b:××××××××
——————
A:××××××××
B:××××××××
——————
这种层级严谨的线性书写格式(所谓“线性”,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它的思维路径是直线的,和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相反),如果作为思考的结果写出来(公文、出版物、答题格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用来表达思考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违背了我们大脑的本性——我们的大脑绝不是沿着一条直线思考的。
达芬奇、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和达尔文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从他们的手稿中,可以看出,这些天才人物在思考的时候,都喜欢让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东抹抹西画画,想到点什么就随手画上去。他们的作品在整理出版以后,都会按照“线性笔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他们天才的思考过程却无法通过整齐规范的印刷品体现出来,真正的秘密隐藏在这些随意写成的手稿之中。
托尼·巴赞就是在认真研究了无数天才人物的手稿之后,才创造了思维导图,诱导人们突破线性笔记的限制,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脑细胞和这些天才人物都是一样的,不会说他们的脑细胞是向四周发散触角的八爪鱼,而我们的脑细胞却是一根一根的直线。只要我们也能够采用符合大脑本性的方式思考,每个人大脑的潜能都将是惊人的。而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功能。
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充分联想,不仅是用来写作文,这种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我们突破常规的限制,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叫“算24”的游戏,就是把一幅扑克牌去掉J、K、Q和大小王,然后随便抽出四张,得到四个数字。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这四个数字算出24来,而且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我从小就特别爱玩这个游戏,有些数字的组合非常简单,比如:
6 4 10 2或者1 3 4 2
很容易想到(6-4)×(10+2)=24和(1+3)×(4+2)=24
但有的就难一些,比如:
4 4 10 10
这个数字组合我是在网上看见的,发现很多成年人都想不出来,纷纷回帖说:“不知道”或者“楼主骗人,根本算不出来”。大家先不要看下面的分析,自己想几分钟,看看能不能想出来。
其实,这个数字组合的难度在于它违反一些思维习惯。人们在算24的时候,不自觉地倾向于用一些比24小的数字组合起来,得出结果。比如3×8=24,4×6=24等,然后去找,这四个数字能不能分别组合成3和8,或者4和6。如果数字组合的结果比24要大,就很自然地觉得肯定不行,把它排除了。
比如说“6 6 6 6”这个数字组合,它有两种方法可以算出24来,大家自己立刻想一下,看能不能想出来。
下面公布答案第一种方法是:6+6+6+6=24。这个很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是:(6×6)-(6+6)=24。
外国曾经有思维专家用这道题做过测试,发现两个结论:
第一,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出前面一种,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想到后面一种。
第二,即使是那些两种方法都想出来的人,也基本上都是先想到四个6相加,然后再想到第二种方法。
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结果,是不是符合前面两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6×6=36,比24大很多,人们在思考的时候习惯性地就把它排除了。
6666可以有两种算法,第二种想不到总还有第一种。但4 4 10 10却只有一种,必须突破常规才能想出来。我们还是用思维导图来表示一下解决它的思维路径,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4 4 10 10”和“加减乘除”,思维导图如下:
这个图的意思很明确:假设算出24的最后一步分别是加、减、乘、除,然后用4和10去代,看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再看剩下的三个数字能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比如说
就表示,如果最后一步用加,那么4+20=24,剩下的三个数4 10 10能不能把20算出来;或者10+14=24,那么剩下的三个数字4 4 10能不能把14算出来。如果能算出来,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如果算不出来,就再想别的办法。
这个图乍一看挺复杂,但却很全面很清楚,我们只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想就行了,而不需要什么灵感或者天才之类的东西。最后我们会发现,加、减、乘都不行,除的部分要用4410算出240也不行,还剩一个24=96/4,必须用41010算出96来。
96是个很大的数字,比24大多了,很多人就在这里止步,因为直觉告诉他不太可能。实际上,正确的答案就隐藏在这里:10×10=100,100-4=96。因此正确答案是:(10×10-4)/4=24。
很抱歉我写了那么多字才把分析过程说清楚。也许有人会问:不就是一道算24的题目吗,画那么大一幅图,杀鸡焉用宰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纯粹浪费。
这个高射炮打得到底值不值,我们来比较一下就行了。下面是另外一道算24的题目,读者可以先自由地思考,看用十分钟能不能想出正确答案:
3 3 7 7
如果想不出来,再模仿前面的思维导图自己画一画,看用十分钟能不能想出正确答案。
答案就不公布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在思考的时候,请记住著名的破案专家福尔摩斯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所有看起来合理的结论都被证明是错的,那么剩下的那一个,哪怕它再不可思议,也一定是正确的。”
麦肯锡方法
画思维导图的核心技巧——麦肯锡方法
发散性的思考只是画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如果光是发散,而不整理出清楚的思路,这种发散就是瞎发散,没有任何意义。画思维导图的原则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逐级发散、相互独立、全面包含。
为了说明这十二个字的含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它运用这十二个字来为世界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解决问题,每一次咨询的费用都在10万美元以上。麦肯锡对自己的咨询团队有一个很奇怪的要求:要把研究结论总结成一句话。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价值超过10万美元的方案用一分钟表达出来。
这个要求看起来有些疯狂,但如果你知道他们从开始研究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就会明白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难实现,一切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思维导图的巨大威力。
现在,让我们走进麦肯锡的会议室,他们的一个咨询顾问团队正在开会,试图为阿尔法珠宝公司找出提高利润的方案。
项目经理已经在黑板的中心画了一个圈,中间写着“增加利润”四个大字,提示在座的各位咨询顾问,这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一切讨论都必须围绕这四个字来展开:
这时项目经理发现你走了进来,上来问道:“请问阁下是谁?我们正在开会,有事请找我们的行政秘书。”
你可以对他说:“你不必知道我是谁,只需要知道是著名的李晓鹏先生叫我来的就行了。”
经理听了说:“啊,原来是著名的李晓鹏先生邀请你来的,失敬失敬。可惜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李晓鹏这个人,请你出去吧。”
——麦肯锡在为客户提供咨询的时候,非常注意保密,不允许外人旁听,连本公司的员工——只要他没有参与这个项目——也不行。所以即使你把我的名头搬出来,也是不管用的。不过你在走出去的时候,可以趁他们不注意,顺手贴一个针孔摄像机在门把手上,然后回到家在电视上看看他们的讨论过程。
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见项目经理说:“现在开始讨论了,大家先想一下,要让阿尔法公司的利润增加,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有人说:“我们可以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经理点点头,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圈,写上“降低生产成本”,并把它和“增加利润”的圈用线条连接起来。
又有人说:“也许还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改变阿尔法公司把珠宝卖给批发商的方式。”经理又点点头,又画一个圈,写上“改变批发方式”,也把它和“增加利润”的圈用线条连接起来。
这时一个带着眼镜的年轻男子站起来,还没有开口,经理就说:“比尔李,我们讨论的时候不需要站起来,你坐下说吧。”比尔李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说:“也许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降低阿尔法公司收购黄金的成本,这样它们的黄金首饰的成本就会降低,利润就会上升了。”
经理点点头说:“比尔李,我很高兴你刚刚进入公司就如此勇于发言,但你恐怕忘了我们画这个图的基本原则——互相独立。降低收购黄金的成本,和我们前面谈的降低生产成本是互相独立的吗?”比尔李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个时候又有人说:“别忘了消费者,虽然阿尔法公司是把珠宝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消费者。但公司每年都会花很多钱做广告和开展促销活动,这些都是直接针对消费者的,所以我们还应该考虑,是否可以改变阿尔法公司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方式,从而降低成本,扩大销量。”
经理点点头,又在黑板上加了一个圈“改变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然后问:“接下来我们用‘完全包含’这个原则来检查一下:降低生产成本、改变批发方式、改变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这三个方面,是否已经完全包含了增加利润所有可能的方面?”
大家想了想,都一致表示暂时想不出别的方面了。
“那么,好,现在我们来看‘降低生产成本’又包含了哪些更细致的方面呢?”经理想了一下,“刚才比尔李说的‘降低黄金的收购成本’应该是属于‘降低原材料进价’的,我们把它列上去吧。”于是又多画了两个圈。
大家继续讨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上,提出了诸如“改善公司管理结构”“改进珠宝生产工艺”等建议。总之,每一个层次中那些并列的方面,都是互相独立的,不会重叠。把它们加起来,又能够包含“降低生产成本”的所有合理的方面。
讨论完了“降低生产成本”,再讨论如何改变批发方式,然后讨论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最后,项目经理根据讨论的情况,整理出了这么一幅图,他们认为阿尔法珠宝公司增加利润的所有可能的方面,基本上已经被全部包含进来了。
这就是一幅思维导图,通过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画出这幅图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如何利用“逐级发散、相互独立、全面包含”这三个原则来画思维导图:
现在,有了这张“思维导图”作指引,咨询顾问们开始到阿尔法公司深入调查它生产、批发、营销的所有方面,考察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然后再一次一次不断地开会讨论,交换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想法。
——这个珠宝公司咨询案例并不是作者虚构,它的核心内容来自麦肯锡培训新员工的标准教材《麦肯锡方法(the Mckinsey Way)》,当然,作者做了一些简单化和娱乐化的工作。
这三个原则很容易做,但不容易做好,即使像麦肯锡那些从名牌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咨询顾问们坐在一起讨论,也不敢说最后画出来的图就100%地穷尽了问题的所有方面——这只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都有很高的学历,并且经过专业培训,我们自己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如此严谨。刚开始画,肯定不会画得很好,但每画一次,就可以获得一点进步。大家一定要试一试。
自己动手来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