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呐喊-朱正-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朱正
学者新作披露鲁迅兄弟失和原因
六家评语
《一个人的呐喊》自序(1)
《一个人的呐喊》自序(2)
《一个人的呐喊》目录
他的时代和他的童年(1)
他的时代和他的童年(2)
他的时代和他的童年(3)
他的时代和他的童年(4)
他的时代和他的童年(5)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1)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2)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3)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4)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5)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6)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7)
走异路 逃异地(1)
走异路 逃异地(2)
走异路 逃异地(3)
走异路 逃异地(4)
走异路 逃异地(5)
“我以我血荐轩辕”(1)
“我以我血荐轩辕”(2)
“我以我血荐轩辕”(3)
“我以我血荐轩辕”(4)
“我以我血荐轩辕”(5)
学医的梦(1)
学医的梦(2)
学医的梦(3)
母亲的礼物(1)
母亲的礼物(2)
母亲的礼物(3)
《新生》的计划流产了(1)
《新生》的计划流产了(2)
《新生》的计划流产了(3)
《新生》的计划流产了(4)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1)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2)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3)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4)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5)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6)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7)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8)
辛亥革命前后(1)
辛亥革命前后(2)
辛亥革命前后(3)
辛亥革命前后(4)
辛亥革命前后(5)
辛亥革命前后(6)
辛亥革命前后(7)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1)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2)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3)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4)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5)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6)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7)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8)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9)
毁坏这铁屋的希望(10)
阿Q和绥惠略夫(1)
阿Q和绥惠略夫(2)
阿Q和绥惠略夫(3)
阿Q和绥惠略夫(4)
荷戟独彷徨(1)
荷戟独彷徨(2)
荷戟独彷徨(3)
荷戟独彷徨(4)
荷戟独彷徨(5)
荷戟独彷徨(6)
荷戟独彷徨(7)
兄弟失和(1)
兄弟失和(2)
兄弟失和(3)
兄弟失和(4)
兄弟失和(5)
学者新作披露鲁迅兄弟失和原因
“我写的鲁迅单独一人的传记,算来已有四本了。可是没有一本是能够保存得下去的。我希望现在写的这一本能够保存下去。”学者朱正说。近日,他写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
重新诠释兄弟失和
朱正在本书《兄弟失和》一章写道,周作人常常为信子的癔病所苦,1934年她同周作人到日本游历,可是她疑心丈夫有外遇,“冷嘲热骂,几如狂易”。兄弟失和事发那天,被周作人剪去十来个字的日记:“7月17日,阴,上午池上来诊。下午寄乔风函件,焦菊隐、王懋廷二君函。”池上是常来八道湾看病的日本医生。朱正据此推断:假如这天池上真是来给癔病发作的信子看病,信子“易作,如谵如呓”,周作人就是把她的谵语或者呓语作为同兄长绝交的理由了。
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传达了他对已经不可再得的兄弟之情的追念。这时《京报》副刊的编者是孙伏园,鲁迅是它经常的撰稿人和每天的读者。后来也用了《伤逝》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小说作答。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认为,“《兄弟失和》写得十分精彩和有说服力,尽释疑惑,可成定论。”
51年五写鲁迅
朱正表示,自己这次是第五次写鲁迅的传记。1956年,25岁的朱正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鲁迅传略》。他的第二本书是197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正误》。他认为,这书不是传记的体裁,按性质说应该算是传记一类。
1980年,朱正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之后着手“修订”《鲁迅传略》字数从旧本的10万增加到20万。这期间,人民出版社编印《祖国丛书》,编者约朱正写了一本十万字以内的《鲁迅》。
朱正称,《一个人的呐喊》比他原来的几本进步很明显。书中所用的资料,许多都是近年才出现的。例如考证出许寿裳曾给鲁迅写信,说蔡元培准备请鲁迅做教育部创作员,这封信出现在中华书局今年出版的《江绍原藏近代名人手札》里,而《鲁迅全集》里面也没有。再就是学术界的空气、意识形态的色彩有所淡化,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所增加。“而我的主观条件也有了一些改善,在这些年里,又多读了一点书,增加了一些阅历,对鲁迅的一生事迹,自以为大体弄清楚了。拿这本书和1956年出的那本对照来看,有些说法是完全不同了。”(《新京报》张弘)
六家评语
朱正先生一九五○年代出版《鲁迅评传》,显示对鲁迅的尊崇。一九六○年代出版《鲁迅回忆录正误》,展现出超群的学术勇气和坚实的考订功力。一九九○年代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夏天》,一代史家,卓然独立。有此功底,撰著《鲁迅传》,“语必征实”,史料丰赡,考证精审,知人论世,特立不群。不仅是青年了解鲁迅的基础读本,也是有志者研究鲁迅不可不读的启蒙书;盖治学先治史,鲁迅生活的时代,同时代的人物——前辈、同辈和晚辈,同道、亲朋和论敌,一一尽收笔底,平实地娓娓道来。
——王得后
这是墨写的与血写的,史笔与诗笔;刻着无声的预言。在凝望鲁迅时;穿越了历史的盲区;一代人的心语;散落其间。史家之妙思;鲁迅之幽远;怎不使人久久流连?
——孙郁
书刊影视,例有儿童不宜者。
鲁迅的书和讲鲁迅的书,也有“不宜”:不但如鲁迅说的,“蚊子”不宜,“苍蝇”不宜,“叭儿狗”不宜,而且“二丑”不宜,“做戏的虚无党”不宜,帮闲、帮忙以至帮凶都不宜,“花瓶”或非花瓶的书报检查官不宜,从指挥刀下骂出去的评论家自亦不宜。
除此之外,向一切读者开放,尤其是青少年乃至儿童大宜,朱正此书应该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人类的希望。
——邵燕祥
出版鲁迅传记,无论在北京出版社还是朱正自己都不是第一遭。这本《鲁迅传》的独特可贵之处在于:第一,它集中运用了最近二十多年国内外发现的不少有关鲁迅的新的资料,纠正了此前学界一些不确切乃至不正确的说法,体现了作者平时治学上的刻苦积累。第二,在体例上,多从难点、疑点下手,深入掘进与突破,力避面面俱到与泛泛而谈。第三,以中肯细密的论析,推进了鲁迅研究中某些关节点的解决。如第十三章《兄弟失和》,就写得十分精彩和有说服力,尽释疑惑,可成定论。凡此种种,均见出作者功力之深厚圆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之谓乎?!
——严家炎
鲁迅先生曾经说,对自己喜欢的作家,除看他的专集,了解其文学史地位以外,“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读书杂谈》)。坊间鲁迅的传记已有不少,朱正先生说他就写了四本,但又说希望“这一本能够保存下去”。我以为他有理由作这样的期待。这本传记不仅集鲁迅史料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作者也有自己的史料的独立准备;同时作者对这些年学术界关于鲁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论争,更有独立的判断,如“兄弟失和”,“鲁迅与左联的关系”,“鲁迅与新月派和胡适的论争”等,都在对事实的考释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作者对鲁迅既非仰视,也非俯视,而平视之的态度和眼光,或许更能给读者以启示。
——钱理群
鲁迅谈及自己,总在自嘲;他平生写过一两回小传,各数百字,事事一笔带过;他知道自己伟大,但无所谓,不自恋。朱正先生的这本《鲁迅传》,应该不是鲁迅传记的头一份,我不曾读过其它,无从比较起,而也似乎不必读,因鲁迅身后即被意识形态的涂料弄得不像一个人。朱正先生作传,平正宽厚,不知怎地使我想起鲁迅老友许寿裳。许先生与鲁迅太近,不及朱先生的有距离:这距离,是国家与时代付了多少代价才能有,其中连同鲁迅先生被扭曲的身后名。书中史料的选择与铺陈,竭尽全力,以目下能够公布与评说的程度,可谓用心良苦,尤以鲁迅晚年与周围诸人诸事的是非与纠葛,眼下暂且只能说到这一步。此后新的鲁迅传记,恐怕还会有吧,但愿晚来的作传者在比今天更为纵深宽阔的历史维度中,能够参看这一本。
——陈丹青
《一个人的呐喊》自序(1)
鲁迅的传记,我写过好几本了。
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开始读鲁迅的书,《呐喊》,《彷徨》,《野草》……一本接一本的,越读越有兴趣。别人写鲁迅的书,那时出得不多,已出的几种我也找来看了。那时,我就想给这位我敬佩的作家写一本传记。后来我意外地得到了几个月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动笔来写了。这就是195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传略》。这一年我二十五岁。
现在回想起来,这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个人,没有读过周作人的书,没有读过胡适的书,没有读过陈独秀的书,能够去写鲁迅的传记吗?事实就是这样:我是在完全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之时写了,并且出版了我的《鲁迅传略》的。粗疏肤浅,自不待言。特别是书中绝无自己的见解,完全是人云亦云。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本书不但是反映了我当时的水平,也是反映了当时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是反映了当时所允许达到的水平。它在几个月之内印了两次,共计37500册。因为我被划为右派分子而不再印了,现在看来倒是件应该庆幸的事情。
我的第二本书是197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正误》。这是我看了许广平那本《鲁迅回忆录》,看到她书中说的许多都与事实不符,才决心写这本考证性质的书的。这书不是传记的体裁,按性质说应该算是传记一类吧。作这些烦琐的考证,是颇费时间的事情。正好这时我有的是时间。我解除劳动教养回家,因为开除了公职,成了无业游民,而父亲又管我的饭,我就有时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考证了。也不记得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等到1979年我平反(标准的说法是“改正”)了,恢复了工作,这本书也就得到了出版的机会。幸运的是,这部书稿曾经得到冯雪峰、孙用两位前辈的指教和鼓励。
1980年我被借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参加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接触到了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资料。这件事忙完,我就着手来修订《鲁迅传略》了。说是“修订”,其实旧本中的段落保存下来的不多,字数从旧本的十万增加到二十万。这书于198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又印了一次。
这期间,人民出版社编印《祖国丛书》,编者约我写了一本十万字以内的《鲁迅》。后来我把它稍加修订,并请王得后兄配上了大量图片,作为两人合作的成绩,以《鲁迅图传》的书名于2004年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附带说一句:这本书有幸被韩国学者洪允基先生看中,由他译成韩文出版了。
此外,还可以说到《周氏三兄弟》。这是鲁迅和他弟弟作人、建人的合传。是应东方出版社的约稿,编入他们的一个“书系”之中。看上去很大很厚一本,其实是图片为主,文字是并不多的。
我写的鲁迅单独一人的传记,算来已有四本了。可是没有一本是能够保存得下去的。我希望现在写的这一本能够保存下去。它比起我原先写的各本,进步是很明显的。这进步首先要归功于时代的进步。只说书中所用的资料,许多都是近年才出现的。不但1955年,就是1982年,也没有这些。再就是学术界的空气,意识形态的色彩,有所淡化,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所增加。而我的主观条件也可以说有了一些改善,在这些年里,又多读了一点书,增加了一些阅历,对鲁迅的一生事迹,自以为大体弄清楚了。拿这本书和1956年出的那一本对照来看,有些说法是完全不同了。
说来也有趣。我二十五岁出了第一本《鲁迅传略》,过了二十五年出了个修订本,又过了二十五年出了这一本。显然我不会再有一个二十五年了。那么这大约是我的最后修订本吧。不过我想,大的修订肯定是不会再有了,但以后如果还有重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