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绝妙口才 >

第28部分

绝妙口才-第28部分

小说: 绝妙口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参加者都宣誓服从以上训示后,会议马上开始。会中,有人批评黑田长政,也有人指出他赏罚不公或某项政策不对,更有人为开除的家臣鸣冤。总而言之,都是平时很难听到的真心话。
    有时,黑田长政听了家臣们的话后,很生气。
    家臣们就会问他:“你怎么了?是不是生气了?”
    此时黑田长政则回答说:“不,不,我一点也不生气。”
    黑田长政明明很生气,可他为什么还要昧着良心说自己不生气呢?原来,在当时的战国时代,可以指挥三军作战的武将们,性情大都非常刚烈,再加上手中握有生杀大权,所以人人对其都很敬畏,乃至恐惧。如果有人敢违抗命令或直言劝谏,一定会被处死。因此除了视死如归的忠臣,谁也不敢直言不讳。
    但是,如果每一位君主都这样听不得别人的反对意见,势必会被那些甜言蜜语所蒙蔽,被小人所利用,误国误民。黑田长政,并非只是一个会行军作战的武将,他深知“忠言逆耳利于行”道理,为了听取有益于国家的直言,他定期召开意见发表会。这实在是个明智之举。他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不可能知道一切事物,他需要用别人的忠告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换句话说,他希望自己的国家不断强盛。他更明白,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是迈向这种理想的不二法门,所以他能够把家臣的指责,当作鞭策自己的金玉良言。
    由于这种意见发表会对于一个统治者的正确统治非常有益,所以黑田长政在他的遗书中说:“今后,这样的意见发表会,仍须依照我创立的原则,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身为凡人的黑田长政,面对家臣指责,当然也会生气。可是他深明大义,懂得约束自己。他惟恐因一时的冲动,加害了忠良之士。因此,他每在开会之前,都要强调“不可以生气”,以避免冲突发生。
    其实,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用谦虚的心胸来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了坦诚率直的心胸就能培养出谦虚的态度,而有了谦虚的态度就不难接受别人的意见。黑田长政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爵位,是因为他有谦虚的心胸,懂得克制自己,懂得聆听,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或经验。
    下面是一位大画家听画盲建议的故事:
    19世纪,法国有个著名画家叫贝罗尼,一次,他到瑞士去度假,可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划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按照她们说的一一修改过来,最后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
    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我们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住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礼貌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下面是魏文侯的故事。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君王也不例外。君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仅可以集中他人的智慧和力量,也是“尊贤、选贤、用贤”的具体表现。魏文侯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君王,他大开言路,鼓励进谏。只要对于国家、国君有益,即使是过激的言辞和行为,尖锐的批评和讽刺,他都能够宽容和接受,所以魏国的政治空气比较活跃,抗言直谏之事时有发生。
    一次魏文侯在宫中饮酒唱歌,大家都兴高采烈,魏文侯唱道:“按照我的话去作,任何人不得违抗。”
    一位名叫师经的伴奏的琴师,拿着琴就朝魏文侯撞去,幸而没有击中魏文侯,只把宫墙上的一面旗子飘带撞了下来。魏文侯大怒,要依法烹杀师经。
    师经说:“能不能说一句话再受刑?”
    魏文侯表示同意。
    师经意味深长地说:“过去尧舜当君王的时候,怕的就是他自己说的话没人反驳。桀纣为君王的时候,怕的就是他自己说的话被人反对。我刚才撞击的是桀纣,不是我的君王。”
    魏文侯何等聪颖,立即省悟,当即下令释放师经,当面陪礼道歉,说:“这是我的过错。”并决定将琴悬于墙上,不再修补破旗,以便引以为戒。
    经师的作法未必十分恰当,所以险些被杀,但是好在他最后一句巧妙的类比,救了自己一条命。但是关键还是魏文侯这个人。很多人都是这样,贫困之时纳谏虚心,得势之时,闭目塞听……
    道吾恶者是为师,道吾好者是为贼。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有了缺点能够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正如《诗经》所说“靡不有鲜,鲜克有终”,开一个好头容易,善始善终,却是难上加难。
    君王的缺点,一般人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不少人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极力吹捧,以便获得额外赏赐。
    师经其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琴撞魏文侯而受赏,动手之时,一定不会想到赏赐。
    我们经常听说,“松柏越高越低头”,意思是说,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而更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海量。对于自己并不在行的事情,最好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如果被专家听到了,不是越发显得你的肤浅吗?
    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言多必失!”因此,你有什么必要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呢?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修养的高低,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一方可以栖息心灵的芳草地。友情的存续,婚姻的永固,团队的向心力,其秘诀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精神上的契合,从古至今,这是体现人类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注意自己的言语,能够在这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有时,事业的成功和失败,友谊的发展与中断,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往往取决于某一次谈话,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事实上,由于一次谈话而成功或失败的事并不少见。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这样说:

    我在约束我自己的时候,曾经制定过一张美德检查表。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相信这样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我决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消说”等,而以“也许”、“我想”、“仿佛”等来代替。
    说话和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出言不慎,如果你经常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和别人的助力。

    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与你的口才有很大关系,所以,如果你具有能够应付一切的口才,你的事业就很容易成功。
    喜欢辩论是人的本性,口才越是好的人,越是喜欢辩论。而卡耐基在实践中发现,辩论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必须尽量克服,不断改正。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倾听。
    倾听爱人的甜言蜜语,分享其快乐,用体贴化解烦恼;倾听孩子的天籁之音,以朋友的姿态感知孩子的心灵,给予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倾听双亲的教诲,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孝敬之情,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倾听同事和朋友忠告,真诚地为其进步高兴,为其成功喝彩,成为他们雨中的一把伞,路上的一盏灯……
    作为一个领导,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勤于倾听,更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
    风敲修竹,本是天籁之声,只有郑板桥独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因为心里装着百姓。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封建官吏的聆听。身处官位,俊才茂德,却能尊贤容众,虚己以听,是很难得的。
    焦裕禄叩开百姓柴门,孔繁森访贫问苦,悉心倾听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努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乐于倾听老百姓的故事,本身就表现出一种情为民所系的精神境界。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一种虚心求教的精神。
    没人能够做到百事通,一个人的认识总有局限性。因此,学会倾听,问计于民,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制定政策,作出决策,不仅要倾听领导意见,还要倾听专家意见,倾听老百姓意见。
    学会倾听是决策民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一条古训。倾听,最难得的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
    齐威王听取邹忌谏言,下令奖赏进谏者,以至“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唐太宗李世民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下面是一个近乎寓言的故事: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礼物了是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三个金人,金壁辉煌,皇帝高兴坏了。
    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喜欢耍小聪明,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于是,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来评估这个金人的价值:请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搞不清楚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把小国的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开始检验三个金人。他把一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把又把一根稻草插进第二个金人耳朵里,稻草从金人的嘴巴里直接掉出来。稻草进入第三个金人的耳朵里,就掉进肚子里去了,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只好点头承认老臣的答案是正确的。
    为什么呢?
    老臣是这样解释的:“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人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人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最有价值的。第一个金人,东西进入它的耳朵里,“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不能仔细品味,所以价值不大;第二个金人,东西进入它的耳朵里,马上就从嘴巴里面吐出来,这个金人也没有多大的价值;而第三个金人,东西进入它的耳朵,它就烂在肚子里,这自然是最有价值的了。”
    善于倾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获得益处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药店的店员从倾听中获得的收获。
    他是这样说的:

    如果要问我在药店站柜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四个字:学会倾听。
    在药店里,顾客虽然形形色色,可大多数是老弱病残。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步子加快,购药的老年人增多。这些老年人也许过去位高权重,也许是一介平民,但他们在今天却是一个需要人们关爱的弱势群体。他们到药店,不一定买药,可是却渴望交流。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认识了许多老年的顾客。他们一个个都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我这个后生晚辈敞开心扉。
    有位78岁的张奶奶,子孙满堂,自己和老伴都有一份不菲的离休工资,但她却终日地劳碌着,为下岗的大儿子重新就业奔波,为孙女们的学习成绩焦虑,难得有一点清闲,她就拐到药店里,并不买药,而是让我静静听她讲她的辉煌的过去、忙碌的现在。讲完了这一切,她舒心地笑了起来,我这个虔诚的听众便成了她的忘年交。
    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解放前夕投笔从戎,随军征战大西南,1964年由于身体不适,终于从团级干部转业到地方。后来历经各种“运动”,从人生的巅峰跌到人生的低谷,成了废品收购站里的一名收购员。平反以后,因年龄的原因,他不得不退了下来。人到70,他奋笔写下了一部8万字的自传《我的人生路》,我成了这部自传的第一个读者,并由感而发地写了一篇长长的读后感。
    他看到我写的读后感后,动情地哭了,他说:“终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