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人生哲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26页。
'15'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6—87页。
'16'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4页。
'17'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3页。
'18' 四部之篇:三国魏荀勖分书籍为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术学)、丙部(史记及其他记载)、丁部(诗赋图赞)四部;至晋李充重分四部,定为经、史、子、集。隋唐以后经籍艺文分类,多用四部为序。也作群书的通称。
'19'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4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1' 《张昆弟日记》1917年9月23日。
'22'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6页。
'23'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50页。
'24' 周世钊:《湘江怒吼》。
'25'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0—31页。
'26'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26页。
'27'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1页。
'28' 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第72页,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4月版。
'29' 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的笔名。1915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向长沙各学校发出一则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三字的演化,繁体毛泽东三字,为二十八画。
'30'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05—306页。
'31' 《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1号,1919年7月21日。
'32'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0、294页。
'33'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0、294页。
'34' 《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实践——回忆毛主席在北京的部分革命活动》,见1971年9月13日《光明日报》。
'35'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67页。
'36'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7—41页。
'37' 《“七大”工作方针》《人民日报》1987年7月17日。
'38'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第366页。
'39'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40) 《新民学会通讯集》第2集。
(41)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9页。
(42)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4页。
(43)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4页。
(4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74页。
(4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46)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4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318页。
(48)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49)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50)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5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5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53) 《毛泽东诗词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54) 《毛泽东诗词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55)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56)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第1卷,第547页,三联书店1959年版。
(5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9页。
(58)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5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68页。
(60) 《毛泽东诗词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61) 转引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64页。
(6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6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页。
(6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6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66) 1956年9月27日接见外宾的谈话。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
(68) 转引自1969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69)叶剑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7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1059页。
(7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72)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73)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86页。
(74) 见196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75) 转引自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综述》,见《共产主义小组》(下)第473页。
(7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
(7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
人生的根本问题
王恕焕
为什么人服务是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还说:“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1'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经验,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3'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应该同人民结合,应该熟悉人民,表现人民,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心骨,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根本指导方针。
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为谁服务的问题,不仅是文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和原则问题,而且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目的的根本原则问题。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时候,不管人们回答“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目的问题时,答案如何的多种多样,多么不同,但最后总要归结到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例如,有的人追求享乐,说“活着是为了吃喝玩乐”;有的人追求名利,说“活则计利,死则虑名”;有的人追求权势,说什么“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有的人则主张“人生为大众,营私以为丑”,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的生活过得更好,等等。这些观点说到底,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都有一个服务的主体是谁的问题。是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还是为社会、集体、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这是人生目的的实质。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目的,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都是为个人或少数人服务的。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最伟大的阶级,它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的人生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4'
为谁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一个人的根本立场问题,是立足于那一个阶级,替那个阶级说话、办事,为那个阶级服务,反映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立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要想逃避这一根本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说过:“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5'他还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6'毛泽东在这里阐明要为人民服务,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正确立场上,并阐明“人民大众的立场”与“无产阶级的立场”、“党性的立场”统一的。因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与敌人相对而言。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共产党的党性是工人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民的立场和工人阶级的立场、党的立场是根本一致的。共产党人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党性的立场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必须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那种把党性立场与人民大众的立场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
总之,我们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不能为少数剥削者和压迫者服务,必须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而不能站到人民敌人那一边去,这是无产阶级人生目的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根本立场问题”'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王恕焕
毛泽东认为,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人生观的核心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来的。
1932年,毛泽东在为中央写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欢迎“为工农服务”的知识分子。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8',这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最初表述。1939年2月20日给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2年,为解决知识分子和文艺战线为什么人的问题,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命题。1944年,他在追悼张思德所作的讲话中,把“为人民服务”明确为对我军我党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并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9'同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作了题为《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在这篇演说中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阶级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全面地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首先,在开幕词中他号召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0'接着他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在讲到我军的宗旨时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1'在讲到党的作风时,他又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进一步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2'1957年,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他又一次申明:“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对无产阶级人生观所作的这些富有民族特点的概括,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题,科学地解决和回答了什么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问题,精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
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人生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人生目的的高度概括。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光辉思想,他对无产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宗旨和目的的人生观,也进行了许多论述。1905年,他在谈到无产阶级文艺为谁服务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